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糖尿病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卯竹 温大翠 +2 位作者 赵高平 张伟 杨春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37例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24h经鼻空肠营养管重力滴入肠内营养糖尿病专用制剂,检测治疗前后各项营养、生化及免疫指标变化。通过一系列相关护理措...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37例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24h经鼻空肠营养管重力滴入肠内营养糖尿病专用制剂,检测治疗前后各项营养、生化及免疫指标变化。通过一系列相关护理措施,监测和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在输注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仅有5例出现腹胀腹泻症状,2例出现咽喉炎,均对症治疗后缓解。81.08%患者血糖稳定,控制在(7.8±1.1)mmol/L范围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显著增高(P<0.05),体重、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无明显改变,IgG、IgA、IgM免疫指标水平比术前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对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糖尿病专用制剂是营养支持的有效手段。治疗期间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加强基础护理,监测血糖变化,预防糖尿病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糖尿病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
下载PDF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熊伟 董科 俞小炯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病例资料。分别对106例腹腔镜手术组和105例传统手术组的患儿,就单侧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疝复发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病例资料。分别对106例腹腔镜手术组和105例传统手术组的患儿,就单侧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疝复发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侧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疝复发、住院时间等,腹腔镜手术组少于传统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术后疝复发1例,再次腹腔镜手术修补成功;传统手术组术后疝复发6例,2例经腹腔镜、4例经开腹手术治愈。结论腹腔镜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具有明显优越性,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首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股沟斜疝 小儿
下载PDF
脾血管瘤CT表现特点 被引量:6
3
作者 路涛 张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脾血管瘤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的行脾全切术经病理证实的5例脾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 3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1例窦岸细胞瘤表现为脾大,脾内多发点、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轻... 目的探讨脾血管瘤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的行脾全切术经病理证实的5例脾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 3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1例窦岸细胞瘤表现为脾大,脾内多发点、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囊性占位,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3例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有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并有推进趋势。结论 CT术前诊断脾血管瘤准确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间质瘤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罗坤 王康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第5期212-215,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其中胃是GISTs最好发的部位。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的特性,使当前对于未发生转移的GISTs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且手术治疗效果可靠。传统开腹手...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其中胃是GISTs最好发的部位。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的特性,使当前对于未发生转移的GISTs治疗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且手术治疗效果可靠。传统开腹手术经过多年探索已成为成熟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腹腔镜在治疗胃间质瘤上的应用仍旧存在争议,这也促使新的微创手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胃间质瘤(GST)外科治疗上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腹腔镜 胃镜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BrdU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明鸣 贾贵清 +3 位作者 程惊秋 杨平 陆燕蓉 伍晓汀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6-270,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进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体外培养被标记的BMSCs,观察其连续传代后的BrdU可标记时间和标记效率;建立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将分离纯化...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进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体外培养被标记的BMSCs,观察其连续传代后的BrdU可标记时间和标记效率;建立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将分离纯化的BrdU标记BMSCs移植到损伤的胃黏膜下,体内观察BrdU对活体移植BMSCs的示踪作用。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体外培养大鼠BMSCs的CD44、CD90表达阳性,CD14、CD45表达阴性,显微结构表现出干细胞特征。进行BrdU标记后,标记阳性率随标记时间延长而增高,48h达高峰,72h仍维持高阳性率。终浓度为10μmol/L的BrdU孵育48h、72h阳性标记率高于5μmol/L BrdU组(P<0.05),但与15μmol/L BrdU组阳性标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连续传代培养21d后也可检测到。BrdU可示踪BMSCs在损伤的胃黏膜下局部定植。结论 BrdU在浓度为10μmol/L、标记时间48h至72h标记效率较高;BrdU标记可用于一定时间段内BMSCs移植入体内后定植和生长的动态示踪观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骨髓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