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下肢曲张浅静脉处理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罗义 李阳敏 +2 位作者 朱克鹏 尹均明 郑晓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10期1821-1822,共2页
目的探讨托架驱血方式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54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驱血止血组82例、托架组94例、常规组78例术前常规行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显示通畅、驱血止血带组采用驱血带驱血后于大腿根部捆扎止血带,... 目的探讨托架驱血方式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54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驱血止血组82例、托架组94例、常规组78例术前常规行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显示通畅、驱血止血带组采用驱血带驱血后于大腿根部捆扎止血带,托架组采用自制托架抬高患肢利用重力使静脉回流且在术中始终保持静脉回流状态常规组不采用任何驱血方式结果托皋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驱血带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并发症比较中明显优于驱血带组(P〈0.05)在手术时间与出血量上,托架组及驱血带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采用驱血方式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托架驱血方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有较大实用性,尤其是基层医院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血 托架 下肢静脉曲张 手术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果城 赵纪春 +3 位作者 张茂春 郭黎 弋文 尹均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454-1458,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诱发因素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用于早期诊断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入住南充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尚未接受抗凝、溶栓治疗的下肢DV...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诱发因素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用于早期诊断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入住南充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尚未接受抗凝、溶栓治疗的下肢DVT患者,根据DVT的临床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中期、急性后期及亚急性期,检测DVT患者外周血中sCD40L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DVT患者100例,其中急性早期31例,急性中期26例,急性后期21例,亚急性期22例;中央型28例,周围型66例,混合型6例。(1) DVT发病诱因从高到低分别是骨折(27.0%)、恶性肿瘤(21.0%)、胸腹部术后(20.0%)、关节置换术后(18.0%)及剖宫产(6.0%)。(2)急性早期DVT者较多见于骨折后(54.8%),急性中、后期多见于关节置换术后(分别为26.9%、38.1%),而亚急性期多以恶性肿瘤为主(50.0%)。(3)与对照组(同期20名体检健康人群)比较,不同临床病程DVT患者外周血中sCD40L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处于不同病程的DVT患者sCD40L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7,P=0.02),在急性早期中sCD40L表达即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P<0.05)。(4)周围型、中央型及混合型患者外周血中sCD40L表达水平三者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1,P=0.02),进一步两两分析结果显示,其在中央型和混合型中均明显高于周围型(P<0.05),但在中央型与混合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D40L可能在早期诊断DVT及判断血栓范围即严重程度方面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 炎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