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0年四川省古蔺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
作者 冷文华 彭安林 《贵州气象》 2014年第1期37-38,共2页
古蔺县位于四川南部边缘,赤水河流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根据1961—2010年古蔺县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31℃/10 a;秋冬两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显著,春、夏... 古蔺县位于四川南部边缘,赤水河流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根据1961—2010年古蔺县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31℃/10 a;秋冬两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显著,春、夏两季呈下降趋势。了解古蔺县气温变化规律,有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气候变化 趋势 四川古蔺
下载PDF
四川盆地“7·7”极端暴雨事件的多尺度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永仁 师锐 +2 位作者 代涛 李跃清 何光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3期10-16,共7页
利用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7-11日(简称"7·7")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极端暴雨及局地对流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暴雨由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组成,前期对流明显,小时雨量大,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有冷云区,... 利用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7-11日(简称"7·7")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极端暴雨及局地对流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暴雨由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组成,前期对流明显,小时雨量大,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有冷云区,PPI速度图上有逆风区,45 dBZ以上的强回波厚;中后期稳定性降水明显,小时雨量小,但持续时间长,云顶亮温较高,无冷云区,且回波强度在20-40 dBZ左右,PPI速度图上存在"牛眼"结构,暴雨区低层东北风强。(2)对流性与稳定性降水的转换条件与CAPE变化和垂直风切变有关,降水增强(减弱)期,有(无)CAPE值,低层风速小(大)但中高层风速大(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弱)。(3)在低空南风较弱和东北风偏强的背景下,地面气旋性流场引起的辐合不仅为暴雨提供水汽,而且中尺度辐合线亦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抬升机制,尤其是在热力条件和低空水汽输送不利的层结稳定阶段,地面气旋流场显得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地面气旋性流场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泸州2014年初夏一次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代涛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3期17-22,共6页
利用FY2D卫星、雷达、高空观测及NCEP 1°×1°数据对2014年6月2日20时-4日20时泸州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属于盆地内的非典型暴雨,体现在500hPa影响系统偏弱,副高位置异常偏南,低层风场辐合范围大,对... 利用FY2D卫星、雷达、高空观测及NCEP 1°×1°数据对2014年6月2日20时-4日20时泸州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属于盆地内的非典型暴雨,体现在500hPa影响系统偏弱,副高位置异常偏南,低层风场辐合范围大,对确定暴雨落区有难度。(2)此次降水中出现的两个降水时段与一个中α-MCS的发展、减弱、再发展密切相关,第一阶段中,泸州与南充生成的两个中β尺度MCS合并为一个具有中α尺度的MCS,强烈发展并引起泸州强降水,随后逐渐南移至贵州西北部减弱;第二阶段中,贵州上空的中α尺度MCS再次发展,受其边缘影响,泸州再次出现暴雨天气。(3)从高低空影响系统配置差异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有较强的冷平流,第一阶段冷平流来源于北方气旋后部的西北气流中,并在泸州形成冷暖交汇;第二阶段,冷平流主要来源于中纬度东移低槽,此阶段中冷平流已控制泸州,冷暖交汇区位于贵州西北部,因此冷平流在本次降水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 冷平流 非典型暴雨 能量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