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平衡的四川省耕地面积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3 位作者 凌静 方从刚 林正雨 任秋容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36-440,446,共6页
耕地保护事关一个地区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而耕地面积的测算与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年,在综合分析四川省人口、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耕地需求预测模型和灰... 耕地保护事关一个地区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而耕地面积的测算与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年,在综合分析四川省人口、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耕地需求预测模型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分别探讨2005~2020年间耕地需求量与耕地有效供给量。结果表明2005~2010年耕地有效供给量都高于低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但基本都低于高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至2020年四川省预测耕地有效供给量分别低于低粮食自给率和高粮食自给率下耕地需求面积56.21×104hm2和83.41×104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面积 需求模型 灰色模型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土壤质量研究及利用措施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1 位作者 张世熔 曾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64,共5页
以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为研究样地,根据实际地貌特征分别选取3个典型山体、2个典型土壤类型。山体坡面不同坡位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P I)研究表明土壤质量指数随山体坡面位置相对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 以四川盆地西缘中低山坡地为研究样地,根据实际地貌特征分别选取3个典型山体、2个典型土壤类型。山体坡面不同坡位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P I)研究表明土壤质量指数随山体坡面位置相对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Q I)研究表明,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指数值显著偏高,坡耕地的指数值最低。中低山坡地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主要依赖于土地利用与覆盖之间的差异。故必须加强坡耕地规范治理,实施植被保护与重建等一系列土壤资源持续利用措施,实现土壤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方式 坡位 利用措施 中低山
下载PDF
村民对村组织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莉 吴家惠 +2 位作者 伍文 邓良基 高雪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83,共5页
研究目的:分析村民关于村组织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索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村级长效运行和高效管理机制,为后续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典型调研,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财务收支透明问题、... 研究目的:分析村民关于村组织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索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村级长效运行和高效管理机制,为后续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典型调研,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财务收支透明问题、安置房是否有产权证和生活压力问题是影响土地整治过程中村民满意度的显著性因素。研究结论:基层村组织要重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各阶段的宣传和总结,做好土地流转与引进产业工作,完善基层村组织构架,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基层村组织 农民利益 满意度
下载PDF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被引量:7
4
作者 邓良基 高雪松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4年第5期359-360,共2页
以学校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网络、通讯、电视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雅安星火科技网、农民科技110、电视网络"三套信息服务系统,同时用三套信息服务系统向农民传输信息。这对指导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农业结构调整... 以学校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网络、通讯、电视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雅安星火科技网、农民科技110、电视网络"三套信息服务系统,同时用三套信息服务系统向农民传输信息。这对指导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农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管理 农业结构 传统农业
下载PDF
基于能值理论的秸秆利用生态足迹评估——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黄春 邓良基 +1 位作者 高雪松 张世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2-728,共7页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成都平原典型稻麦轮作区——广汉市和大邑县为例,对研究区各种利用方式的秸秆资源进行能值评估,并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区域秸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广汉市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66 1 hm2和0.034 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83 9 hm2和0.042 3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17 8 hm2和0.008 1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肥料化>原料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沼气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2011年大邑县稻草和麦秆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051 6 hm2和0.02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61 0 hm2和0.021 7 hm2,人均生态盈余达0.009 4 hm2和0.000 8 hm2,其中稻草不同利用方式的人均生态足迹表现为原料化>肥料化>沼气化>焚烧及其他>饲料化,麦秆表现为肥料化>焚烧及其他>原料化>沼气化>饲料化。这表明广汉市和大邑县的秸秆利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纳空间,尤其是现有秸秆处理结构中未经合理利用甚至废弃的秸秆资源,如能充分再利用,必定会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能值 生态足迹 稻麦轮作 可持续发展 成都平原
下载PDF
2003~2011年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莉 邓欧平 +1 位作者 邓良基 辜莉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33-1141,共9页
运用水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省各市(州)2003~2011年农业水足迹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和人均农业水足迹均呈增加... 运用水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省各市(州)2003~2011年农业水足迹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和人均农业水足迹均呈增加的趋势变化,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农业水足迹较大,2011年农业水足迹分别达82.44×108,45.56×108,41.02×108 m3。人均农业水足迹各市(州)差距不大,其中成都市和攀枝花市略高。(2)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方面显示: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净贸易量均为正值,属于农业水资源净输出地。2006、2009、2010和2011年农业水资源匮乏度较高,成都市水资源紧缺度最高,2005~2010年均在200%以上。(3)驱动因素方面显示:耕地复种指数和人口总数是农业水足迹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关联度分别是0.643 3和0.632 5。建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适当控制高耗水农产品生产规模,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空间和季节用水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各市(州) 农业水足迹 时空变化 驱动力
原文传递
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能值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春 邓良基 +1 位作者 杨娟 周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336-343,共8页
[目的]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CFS1)、秸秆全量... [目的]探索成都平原高产条件下稻麦轮作农田系统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区域秸秆资源的农业循环再利用和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在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了常规施肥(CF)、秸秆半量还田(CFS1)、秸秆全量还田(CFS2)和秸秆1.5倍量还田(CFS3)4种施肥模式,应用能值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农田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总量、结构及综合指标的变化。[结果](1)从能值结构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降低了农田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的比重,增强了系统的自给能力,并提高了系统总能值产出;(2)从能值指标看,较CF模式,秸秆还田模式提高了农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反馈率、能值生产力和能值—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环境负载率,有效提升了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增强了系统的发展潜力,其中CFS2和CFS3模式的养分物质内部循环利用率较高,环境负载率较小,有利于农田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结论]CFS2和CFS3模式是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较优的秸秆还田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成都平原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8
作者 林正雨 邓良基 高雪松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120-125,共6页
分析了27个紫色土丘陵区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D=2.817—3.030),探讨了分形维数D与土壤粒度组成、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 分析了27个紫色土丘陵区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D=2.817—3.030),探讨了分形维数D与土壤粒度组成、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分形维数D还能作为评价土壤水土流失和土壤生态恢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应用 被引量:20
9
作者 邓良基 林正雨 +1 位作者 高雪松 张世熔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采用分形模型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0 ̄40cm)介于2.903 ̄3.005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东北方的中江县最大,西南方向的温江区和双流县次之,北方的绵... 采用分形模型研究了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土壤颗粒分形维数(0 ̄40cm)介于2.903 ̄3.005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东北方的中江县最大,西南方向的温江区和双流县次之,北方的绵竹市最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是反映土壤质地的一个较好的指标,重点反映粘粒含量,其次是粉粒含量。分形维数的变化能很好的表征平原区土壤化学、物理性状的变化趋势,可以作为评价土壤结构、土壤肥力诊断的一个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土壤性状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原文传递
微地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正雨 高雪松 +2 位作者 邓良基 李亨伟 郭燕梅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1-475,共5页
以川中丘陵区微地形95个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度组成的关系,并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小于... 以川中丘陵区微地形95个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度组成的关系,并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小于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空间分析表明土壤分形维数在微地形上受地形影响,高值区多出现在丘顶及丘腰中上部,低值区出现在丘脚及冲沟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能够反映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空间变异 丘陵区
原文传递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微地形下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亨伟 胡玉福 +4 位作者 邓良基 张世熔 林正雨 黄春 杨明朝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2-554,共3页
通过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结合的方法,对川中丘陵区微地形下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坡位之间表现为:丘脚>丘腰下部>丘腰上部>丘腰中部>丘顶。在不同坡形之间表现为:凹形坡>线形坡>... 通过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结合的方法,对川中丘陵区微地形下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坡位之间表现为:丘脚>丘腰下部>丘腰上部>丘腰中部>丘顶。在不同坡形之间表现为:凹形坡>线形坡>凸形坡。在不同坡度之间,有机质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坡向之间,阴坡和半阴坡有机质含量高于阳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微地形 有机质 空间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