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13
1
作者 宋旭峰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06,共1页
四川清音留下的曲目很多.但文字资料较为有限。笔者从事四川曲艺音乐伴奏30余年.为了给以后的研究者留下一些资料.兹谈谈多年来与许多老艺人交谈得知的一些信息。
关键词 历史渊源 四川 清音 文字资料 音乐伴奏 研究者
下载PDF
四川清音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晓梅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84,共2页
在经过上世纪70年代末短暂的复兴后.包括四川清音在内的传统艺术在80年代中期逐渐呈现走下坡的状况.这种情况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当时国家“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落实较好.国家努力从体制上、资金上给予传统艺术大力支持.但仍然无... 在经过上世纪70年代末短暂的复兴后.包括四川清音在内的传统艺术在80年代中期逐渐呈现走下坡的状况.这种情况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当时国家“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落实较好.国家努力从体制上、资金上给予传统艺术大力支持.但仍然无法改变传统艺术愈陷愈深的困境.令业内人士深感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清音 四川 传统艺术 文艺政策 百花齐放 80年代 70年代
下载PDF
四川扬琴德派唱腔中“哈哈腔”的艺术表现特色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3,共3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扬琴最富声誉、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李德才先生创立的“德派”唱腔艺术。四川扬琴是一种坐唱艺术.通常演唱整本的曲目.像我国多数戏曲一样,在唱腔方面是按行当划分为“男腔”和“女腔”的。由于李德才先生在四川... 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扬琴最富声誉、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李德才先生创立的“德派”唱腔艺术。四川扬琴是一种坐唱艺术.通常演唱整本的曲目.像我国多数戏曲一样,在唱腔方面是按行当划分为“男腔”和“女腔”的。由于李德才先生在四川扬琴演唱中担任的是演唱“女腔”角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派”唱腔艺术实质上是专指四川扬琴演唱中女腔的演唱艺术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唱腔艺术 扬琴 四川 表现特色 艺术流派 演唱 李德 曲目
下载PDF
四川扬琴“德派”唱腔润腔手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时燕 《音乐探索》 1988年第2期33-40,共8页
我国的说唱音乐都以曲种特有的风格和浓郁的韵味著称。各地说唱音乐的风格和韵味,以各流派的演员为代表。四川扬琴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是四川扬琴演员在长期演唱实践中运用各种润腔手法来体现的。四川著名扬琴艺术大师李德才先生在他几十... 我国的说唱音乐都以曲种特有的风格和浓郁的韵味著称。各地说唱音乐的风格和韵味,以各流派的演员为代表。四川扬琴的独特风格和韵味,是四川扬琴演员在长期演唱实践中运用各种润腔手法来体现的。四川著名扬琴艺术大师李德才先生在他几十年艺术实践中形成的风格和韵味,被称为四川扬琴“德派”唱腔。李德才先生运用声乐的多种润腔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扬琴 润腔 说唱音乐 李德才 演唱实践 哈哈腔 下滑音 陈妙常 艺术实践 四川清音
下载PDF
四川扬琴传统曲目唱腔中的远关系转调现象研究
5
作者 于南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118,共3页
引言在自己多年学习、演唱四川扬琴过程中,发现在四川扬琴传统曲目(女腔)的唱腔中,大量存在着远关系转调的现象。这种远关系的转调不仅在一个曲目中多次发生,往往还在同个唱段内连续发生。
关键词 现象研究 转调 曲目 扬琴 四川 唱腔 传统 演唱
下载PDF
整合创新 别开生面——蜀风川调《麻辣烫》大型曲艺晚会感言
6
作者 刘斌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整合创新 曲艺 晚会 说唱艺术 本土特色 艺术形式 演出市场 观众群体
下载PDF
二胡曲《满江红》演奏技艺探微 被引量:1
7
作者 谭波 周志全 《音乐探索》 2001年第2期68-72,共5页
本文从深刻表达二胡叙事曲《满江红》的丰富内涵出发,对左右手多变的演奏技术作了逐句逐段的技艺分析,对演技上的难点和掌握各种技法的关键也有重要的论述与提示。这篇就本部乐曲之演奏技艺作详细的论文,对于二胡演奏者和教学者而言... 本文从深刻表达二胡叙事曲《满江红》的丰富内涵出发,对左右手多变的演奏技术作了逐句逐段的技艺分析,对演技上的难点和掌握各种技法的关键也有重要的论述与提示。这篇就本部乐曲之演奏技艺作详细的论文,对于二胡演奏者和教学者而言,不乏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奏技艺 二胡曲 演技 演奏技术 叙事曲 二胡演奏 乐曲 《满江红》 学术 学者
下载PDF
发展清音演唱艺术的断想 被引量:9
8
作者 赵胜蓉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演唱艺术 清音 断想 审美意识 生活情绪 艺术风格 四川 地区性
下载PDF
试论大三弦的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仕中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5-16,共2页
在我国民族乐器中,三弦的历史悠久。它与唐代的雏形三弦、秦代的弦鼗、殷商时代的鼗鼓有一定的渊源。它被正式命名为三弦,则是在元代。然而三弦(指小三弦)在这漫长的演进历史中,演奏技巧如何,却无文字记载。清朝末年,直隶(现河北省)高... 在我国民族乐器中,三弦的历史悠久。它与唐代的雏形三弦、秦代的弦鼗、殷商时代的鼗鼓有一定的渊源。它被正式命名为三弦,则是在元代。然而三弦(指小三弦)在这漫长的演进历史中,演奏技巧如何,却无文字记载。清朝末年,直隶(现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说唱艺人马三峰善于思考,敢于实践,以他的大胆和才华,迎来了三弦改革的春天。他透彻地研究了小三弦,根据其形制创造了大三弦,大三弦以其音域宽、音色美、音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三弦 小三弦 民族乐器 说唱艺人 马三峰 弦鼗 殷商时代 演奏风格 张宝义 白凤岩
下载PDF
川剧高腔[江头桂]类曲牌宫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成渝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7-23,共7页
川剧高腔[江头桂]类曲牌,包括[江头桂]、[江头金桂]、[四朝元]、[山桃红]、[小桃红]、 [下山虎]等等。[江头桂]类曲牌,唱腔压抑、感伤,适宜刻画剧中人惆怅、哀怨、忧愁、悲痛的心境,故在所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之离别的情... 川剧高腔[江头桂]类曲牌,包括[江头桂]、[江头金桂]、[四朝元]、[山桃红]、[小桃红]、 [下山虎]等等。[江头桂]类曲牌,唱腔压抑、感伤,适宜刻画剧中人惆怅、哀怨、忧愁、悲痛的心境,故在所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之离别的情节中常用,如《柳荫记·送别》、《别空出征》等。川剧界、音乐理论界过去一致认为,[江头桂]类曲牌与高腔其它曲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剧艺术 江头 山桃红 锁南枝 朝元 戏曲剧团 小桃红 五度 钟律 领腔
下载PDF
少儿二胡基础训练觅径
11
作者 谭勇 《音乐探索》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0-53,共4页
关键词 基础训练 换把 基训 集体课 运弓 音乐素质 持弓 识谱 指触 演奏方法
下载PDF
天王鬼卒嬉戏乎——答李蒲同志
12
作者 李成渝 《音乐探索》 1988年第2期60-62,共3页
承蒙李蒲同志“小议”拙作《宋代说唱路歧人铜摆件》(见长音乐探索》1987年3期),笔者拜读“小说”之后,有些问题需提出与李蒲同志商榷。 “小议”批评笔者治学态度不严肃,“在未亲睹原物的情况下。
关键词 路歧人 鬼卒 音乐探索 阆中县 瞽目 音乐研究机构 少年时代 音乐历史 乐艺 民间宗教
下载PDF
四川扬琴“德派”唱腔艺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咏韵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四川扬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德派"唱腔是四川扬琴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流派,集四川扬琴女腔之大成。本文从乐学、音乐形态学和声腔艺术的角度,对"德派"唱腔的音阶结构、唱腔处理手法和润腔手法等方面进行... 四川扬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德派"唱腔是四川扬琴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流派,集四川扬琴女腔之大成。本文从乐学、音乐形态学和声腔艺术的角度,对"德派"唱腔的音阶结构、唱腔处理手法和润腔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扬琴 “德派”唱腔 音阶结构和乐学分析 唱腔处理手法 润腔手法
原文传递
四川扬琴宫调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成渝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8-97,共10页
四川扬琴是分布在四川省境内的曲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名。 清代陆对山于嘉庆甲子(1804年)刊行《锦域竹枝词》一书,其中一首:“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锦城、蓉城均系成都简称)这... 四川扬琴是分布在四川省境内的曲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名。 清代陆对山于嘉庆甲子(1804年)刊行《锦域竹枝词》一书,其中一首:“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锦城、蓉城均系成都简称)这是目前所见有关四川扬琴最早的记载。艺人说四川扬琴形成于清代乾隆时期’(17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扬琴 宫调 乾隆时期 竹枝词 伴奏乐器 四川省 莲花落 蓉城 清商音阶 洋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