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比较文学思维推进本土研究与理论创新——龚刚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叉 龚刚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6期1-14,共14页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叉教授对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龚刚教授围绕以比较文学思维推进本土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题所作的专题访谈。专题访谈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澳门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色等切入,回顾了澳门创立比较文学学会...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叉教授对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龚刚教授围绕以比较文学思维推进本土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题所作的专题访谈。专题访谈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澳门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色等切入,回顾了澳门创立比较文学学会、开展比较文学研讨交流、主办比较文学刊物等情况;接着,回顾了钱锺书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探索了世界比较文学面临的挑战、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比较文学学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等问题;最后,结合新性灵主义、哲学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探讨了如何运用比较文学的思维来推动本土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思维 推进 本土研究与理论创新 新性灵主义 哲学叙事学
下载PDF
孟加拉文学与比较文学一一卡扎尔·克里希纳·班纳吉教授访谈录
2
作者 张叉 卡扎尔·克里希纳·班纳吉 《探索与批评》 2019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叉对孟加拉国达卡大学教授卡扎.尔·克里希纳·班纳吉就孟加拉文学与比较文学专题所作的访谈录。首先,访谈介绍了达卡大学英语系的人才培养情况,阐述了达卡大学英语系为孟加拉民族文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叉对孟加拉国达卡大学教授卡扎.尔·克里希纳·班纳吉就孟加拉文学与比较文学专题所作的访谈录。首先,访谈介绍了达卡大学英语系的人才培养情况,阐述了达卡大学英语系为孟加拉民族文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其次,访谈回顾了孟加拉国作家为民族文学发展付出的诸多努力,列举了孟加拉民族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最后,访谈分析了孟加.拉文学面临的危机,展望了中孟比较文学合作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文学 “进步文学” 理论一话语 民族性 比较文学
下载PDF
韩中现当代文学交流研究——朴宰雨教授访谈录
3
作者 张叉 朴宰雨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3年第2期253-266,共14页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叉对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朴宰雨围绕韩中现当代文学交流作的专题访谈录。访谈录讨论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一百多年韩中文学关系,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传播,回顾了鲁迅、巴金、茅盾、莫言、李洱等中国作家在...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叉对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朴宰雨围绕韩中现当代文学交流作的专题访谈录。访谈录讨论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一百多年韩中文学关系,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传播,回顾了鲁迅、巴金、茅盾、莫言、李洱等中国作家在韩国以及黄皙暎、申京淑、韩江等韩国作家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介绍了韩中文学互动,综述了“红帆诗社32周年庆暨中韩文化分享会”“韩中诗歌朗诵会”“东亚诗人大会”和“韩中日诗人庆典”等韩中文学交流项目的开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中国 现当代文学 交流
原文传递
文明吸收中的他国化创新与叛逆——《五卷书》的异域流传与变异
4
作者 曹顺庆 胡钊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32-138,共7页
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以它出色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阿拉伯译本《卡里来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及印度教、佛教为载体,《五卷书》辗转流传到亚洲、欧洲的多个国家,译本数量仅次于基督教的《新约》《... 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以它出色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阿拉伯译本《卡里来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及印度教、佛教为载体,《五卷书》辗转流传到亚洲、欧洲的多个国家,译本数量仅次于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在东方与东方、东方与西方的文明交流中,《五卷书》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世界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由于社会风情、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和翻译者风格等差异,以及时代跨度、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等因素,《五卷书》在各国形成了"创造性叛逆"的变异,甚至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方式上的改变,即发生文学他国化变化。变异现象发生于文明交流活动的始终,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对异质文明的比较推进到异质文明的交汇上来,以开放、多元、包容的眼光看待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卷书》 文学 文化 寓言 故事
原文传递
余光中诗文作品中的生死观
5
作者 张叉 余秋蓉 《华文文学评论》 2019年第1期31-48,共18页
余光中的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关于生死问题的描写,流露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必死铁定的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是余光中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而其漂泊飞散、亲人离世与暮年意识又强化了这种心理。面对死亡的恐惧,余光中采... 余光中的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关于生死问题的描写,流露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必死铁定的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是余光中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而其漂泊飞散、亲人离世与暮年意识又强化了这种心理。面对死亡的恐惧,余光中采取了坚持积极进取、从事文学活动、胸怀祖国统一、珍惜现世生活、看重亲情友谊、纵情日月山水等方式予以消解,从而让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平和与宁静。余光中诗文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死观既体现了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又蕴涵着西方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方文化交错穿插、彼此融合的高度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诗文作品 生死观
原文传递
作为对话的主体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彼得·齐马 陈振鹏(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9,共18页
个体主体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发生在两个层面:叙事和对话。一方面我们把个体主体看作是一个以矛盾与否定、对话性与他异性、反身性、叙事性和同一性构建为特征的对话实例。在对话过程中,个体主体逐渐获得社会、文化和语言的身份。利... 个体主体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发生在两个层面:叙事和对话。一方面我们把个体主体看作是一个以矛盾与否定、对话性与他异性、反身性、叙事性和同一性构建为特征的对话实例。在对话过程中,个体主体逐渐获得社会、文化和语言的身份。利用好矛盾性、叙事性、反身性、时机等主体性特征,有助于实现主体的身份建构。另一方面个体主体可以被看作是在与他人(社会环境)对话中所发生的叙事过程,这一叙事过程不仅是一场对话或讨论,也是一场权力斗争。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在当下时代语境中,生产一种不易被后现代批评所解构的、辩证又灵活的主体概念,即作为对话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叙事性 对话 身份建构 矛盾性
原文传递
写作的女性与女性的写作——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例
7
作者 赵渭绒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7年第2期318-329,共12页
学界对伍尔芙多从意识流、雌雄同体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无疑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然而,纵观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用同情的笔墨和幽怨的心情向我们描述或假设了一系列女性作家的艺术命运。这既是伍尔芙... 学界对伍尔芙多从意识流、雌雄同体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无疑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然而,纵观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用同情的笔墨和幽怨的心情向我们描述或假设了一系列女性作家的艺术命运。这既是伍尔芙对于自身作为女艺术家命运的思考,亦是对于维多利亚时期整个妇女写作命运的思考,凝结着她不少的睿智见地。从柯勒律治的女儿萨拉·柯勒律治到莎士比亚的妹妹朱迪丝;从《阿弗小传》里的巴芮特小姐即后来的勃朗宁的夫人,到她的绝笔之作《幕间》中的拉特鲁布女士,伍尔芙向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失败的女艺术家的形象。这些形象向我们传达了伍尔芙自我认识及其对妇女命运的思考,尤其是对写作着的妇女命运的思考,成为我们理解她本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另一个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芙 萨拉·柯勒律治 朱迪丝 拉特鲁布 妇女写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