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环境源大肠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小艳 杨梅 +7 位作者 燕霞 侯蓉 肖梅 王劲松 刘圣 王路才 张文平 黄虹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0-442,共13页
为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中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点,防止大肠杆菌在该区域造成流行性疫病,探明该区域野生动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2022年8—9月采集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内野生动物粪便、水及土壤样品共... 为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中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特点,防止大肠杆菌在该区域造成流行性疫病,探明该区域野生动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本研究2022年8—9月采集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内野生动物粪便、水及土壤样品共计243份,采用16S rRNA、K-B法、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法和PCR技术对该区域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实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3份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86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35.39%;该区域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52.33%),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1.16%~9.30%),对头孢他啶、氯霉素、氟苯尼考、甲氧苄氨嘧啶均敏感;携带大量的耐药基因,其中多重耐药类(83.14%)、磺胺类(55.52%)、四环素类(48.52%)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为26.16%~35.72%;分离株携带1~6个毒力基因,irp2检出率(91.86%)最高,其次为ompA、ibeB和tsh(检出率分别为55.81%、69.77%和52.33%),FyuA、fimH和PapA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7.44%、19.77%和1.16%);86株大肠杆菌中均未检出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本研究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野生动物及环境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为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生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片区 大肠杆菌 流行情况 耐药性 毒力基因
下载PDF
四川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灿 胡烨 +2 位作者 李明明 冉江洪 唐荣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1-610,共10页
我国2021年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保护物种新增较多且部分物种的保护级别发生变动,及时掌握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物种丰富度及空间分布,有利于开展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管理与有效监测。本文基于野外调查、网站、... 我国2021年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保护物种新增较多且部分物种的保护级别发生变动,及时掌握区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物种丰富度及空间分布,有利于开展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管理与有效监测。本文基于野外调查、网站、文献著作和馆藏标本等数据,对四川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的分布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四川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89种,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类的47.9%,新增7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52种;以留鸟和冬候鸟为主,分别占四川省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物种的56%和19%;在21个市州行政单元中,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2种)和成都市(132种)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类最多;在县(市区)级行政单元中,以平武县(99种)、汶川县(94种)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种类最多;四川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的空间分布呈中西部区域高、东部区域低的格局,尤以若尔盖湿地-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一线最丰富。建议加强鸟类的调查与监测,充分发挥观鸟团体的作用,提高保护管理人员的保护能力,以提升鸟类保护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保护 生物多样性 丰富度 分布格局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3
作者 韩一敏 肖梅 +7 位作者 何梦楠 李明富 侯蓉 吴鹏程 何芳 谌利民 胡杰 陈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10,共13页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偶蹄类动物 季节性 活动节律 空间利用 占域模型
下载PDF
微单倍型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在动物保护上的应用潜力
4
作者 谢大鑫 许蔚 +1 位作者 沈富军 张修月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203,共11页
新型遗传标记微单倍型,凭借高稳定性、无“stutter”峰干扰、高多态性、短扩增片段和SNP位点需求量少等显著优势逐渐受到法医物证学、种群遗传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在亲缘关系分析与亲子鉴定方面得到较好应用。本文逐一综述了微单... 新型遗传标记微单倍型,凭借高稳定性、无“stutter”峰干扰、高多态性、短扩增片段和SNP位点需求量少等显著优势逐渐受到法医物证学、种群遗传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在亲缘关系分析与亲子鉴定方面得到较好应用。本文逐一综述了微单倍型的发展、命名规则与筛选标准等,回顾了微单倍型数据获取、分析与检测的研究进展,首次对微卫星、SNP和微单倍型3种遗传标记进行了全面比较,并介绍了微单倍型遗传标记在动物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期冀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单倍型 遗传标记 发展演变 动物学应用潜力
下载PDF
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地灾影响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域分析
5
作者 穆秀鑫 孙鸿鸥 +5 位作者 雷开明 旷培刚 张跃 王国兰 王疆评 曾涛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4-49,共6页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根据适宜生境的分布特征和地灾影响情况,识别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重点区域,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地灾影响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MaxEnt模型
下载PDF
绿尾虹雉保护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梦瑶 高依敏 +7 位作者 陈建宁 肖珍 杜重阳子 李敏洁 王洁清 王淋波 刘武华 杨承忠 《江西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36-39,共4页
绿尾虹雉为我国特有种、世界易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和甘肃境内。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绿尾虹雉的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且破碎化严重,其种群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弄清楚... 绿尾虹雉为我国特有种、世界易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和甘肃境内。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绿尾虹雉的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且破碎化严重,其种群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弄清楚绿尾虹雉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征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条件。本文综述绿尾虹雉自然分布、活动规律、鸣声、繁殖行为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并分析绿尾虹雉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绿尾虹雉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保护生物学 自然分布 鸣声 繁殖 食性
下载PDF
原核表达的褐黄血蜱唾液腺蛋白和铁蛋白1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7
作者 陈玲 陈浩 +4 位作者 岳婵娟 马锐 范雪阳 刘颂蕊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697,共10页
旨在获得褐黄血蜱重组蛋白(rHfFer1和rHfAV422)并评价其作为抗蜱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原核表达获得rHfFer1和rHfAV422,然后将2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皂素对照组和两个免疫组),其中皂素对照组6只,两个免疫组各8只,所有兔均免疫两次... 旨在获得褐黄血蜱重组蛋白(rHfFer1和rHfAV422)并评价其作为抗蜱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原核表达获得rHfFer1和rHfAV422,然后将2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皂素对照组和两个免疫组),其中皂素对照组6只,两个免疫组各8只,所有兔均免疫两次,首免14 d后同等剂量进行二免,二免后一周感染幼蜱,根据蜱的饱血率和蜕皮率为指标评估抗蜱效果。结果显示,rHfFer1和rHfAV422免疫组的饱血率和蜕皮率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计算得出rHfFer1和rHfAV422的抗蜱效果分别为68.06%和50.00%。研究结果表明,rHfFer1和rHfAV422可以作为抗蜱疫苗研发的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黄血蜱 铁蛋白1 Fer1 唾液腺蛋白 AV422 重组蛋白 抗蜱效果
下载PDF
不同生活环境下小熊猫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规律
8
作者 赵星 马锐 +5 位作者 吴蔚 李明喜 陈超 周延山 洪明生 齐敦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35,共9页
肠道微生物群落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其结构的相对稳定对维持动物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皮质醇作为一种应激激素不仅能反映动物应激状况还影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然而小熊猫肠道菌群和粪便皮质醇之间的共变机制尚未被研究。为此,我们通... 肠道微生物群落易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其结构的相对稳定对维持动物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皮质醇作为一种应激激素不仅能反映动物应激状况还影响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然而小熊猫肠道菌群和粪便皮质醇之间的共变机制尚未被研究。为此,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生活环境下(圈养、散养和野生)小熊猫粪便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差异,以期阐明其皮质醇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圈养环境下皮质醇浓度最低(71.1±21.6)ng/g,散养环境下其浓度为(111.3±5.6)ng/g,而野生环境下最高,为(5094.8±5383.9)ng/g。同时,散养环境下的小熊猫肠道微生物Shannon指数最高(6.178),其次是野生环境下(5.535),圈养环境下最低(3.449)。(2)圈养小熊猫皮质醇浓度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难辨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综上所述,不同生活环境显著影响小熊猫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粪便皮质醇浓度,减少环境的变化频率和强度能有效降低其应激性,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稳定,这将为小熊猫种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熊猫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测序 皮质醇 应激
下载PDF
四川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蝶类调查
9
作者 胡雯倩 唐靖萱 +4 位作者 张宸睿 毛康珊 王东磊 陈思杨 窦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为了解四川省巴中市光雾山风景名胜区蝴蝶资源状况,于2021年5—10月对景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蝶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发现蝶类5科80属117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55种,占47.01%),其次是弄蝶科Hesperiidae(20种)、灰蝶科Lycae... 为了解四川省巴中市光雾山风景名胜区蝴蝶资源状况,于2021年5—10月对景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蝶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发现蝶类5科80属117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55种,占47.01%),其次是弄蝶科Hesperiidae(20种)、灰蝶科Lycaenidae(16种)、粉蝶科Pieridae(15种)和凤蝶科Papilionidae(11种)。调查到的117种蝶类中,东洋种44种,古北种10种,广布种48种,另有15种未查明区系组成。本研究显示光雾山地区蝶类多样性在国内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中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当地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尚未受到大规模人为干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多样性 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名录 区系
下载PDF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黑颈鹤调查 被引量:14
10
作者 窦亮 李华 +3 位作者 李凤山 张曼 郑志荣 冉江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0-773,共4页
于2012年5-9月,对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287只黑颈鹤,其中5月70只,包括繁殖鹤群18对36只(占51.4%),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3群27只(群体大小分别是4只、8只和15只),占... 于2012年5-9月,对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287只黑颈鹤,其中5月70只,包括繁殖鹤群18对36只(占51.4%),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3群27只(群体大小分别是4只、8只和15只),占38.6%,单只鹤7只(占10.0%)。7月份观察记录到黑颈鹤121只,繁殖鹤群有41对82只,占观察数量97只(除幼鹤外)的84.5%,单只鹤群3只,占3.1%,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12只,占12.4%,其余为幼鹤24只。9月份共观察记录96只(其中14只幼鹤),繁殖鹤群有38对,76只,占观察数量82只(除幼鹤外)的92.7%,单只鹤1只,占1.2%,3只以上的非繁殖鹤群1群,由5只个体组成,占6.1%。与之前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到的黑颈鹤分布区范围没有大的变化。整体上看,保护区内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在尧拉乔、纳勒乔、纳洛乔一带和热尔大坝的哈丘湖、措拉坚、花湖等湖泊及湖滨沼泽。建议在这两个区域设置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监测,并且在保护区内限制放牧强度,核心区内严禁放牧,调节好草场的季节性利用,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合理的恢复使用,从而保护黑颈鹤及其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数量 分布 保护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种群密度调查与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23
11
作者 余翔 陈俊橙 +4 位作者 王彬 严勇 冉江洪 贺飞 彭波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7,共7页
2015年6—8月和2016年3—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采用绝对密度调查法,对繁殖期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基于Max Ent对繁殖期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及其周... 2015年6—8月和2016年3—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采用绝对密度调查法,对繁殖期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基于Max Ent对繁殖期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内,绿尾虹雉繁殖期常活动于海拔3 500~4 100 m靠近阳坡的草甸、灌丛生境。在整个评价区域内适宜栖息地120.05 km^2,次适宜栖息地141.67 km^2;在保护区内繁殖期绿尾虹雉的平均密度为4.99只/km^2,适宜栖息地49.17 km^2,次适宜栖息地48.27 km^2,推测其种群数量为245只。放牧、资源采集等人类活动是影响绿尾虹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子,因此在本区域的保护区网络间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控制,限制放牧活动,以保护高海拔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种群密度 栖息地评价 岷山山系 小寨子沟保护区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四川龙溪-虹口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雯 冉江洪 +3 位作者 李波 古晓东 杨旭煜 尚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8-123,共6页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大熊猫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龙溪—虹口和唐家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2003~2007)和地震后(2008~2010)共计7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就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大熊猫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龙溪—虹口和唐家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2003~2007)和地震后(2008~2010)共计7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就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2)地震后的2年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3)地震前后连续7年调查的样线中,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4)在龙溪—虹口保护区,大熊猫对样线的利用与滑坡体的面积没有显著关系,即大熊猫对栖息地的空间利用没有受到滑坡体面积大小的显著影响;(5)虽然从现有资料发现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利用格局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仍然需要在震后加强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栖息地利用 自然灾害 保护区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江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组成及其地理分布聚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涂飞云 唐山 +2 位作者 刘晓华 黄晓凤 黄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17-122,共6页
参照Smith等(2009)分类体系对江西境内的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官山、九岭山、武夷山、阳际峰、马头山、九连山、赣江源、齐云山、桃红岭、庐山、鄱阳湖、南矶山)哺乳动物组成、G-F多样性及地理分布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该13个国... 参照Smith等(2009)分类体系对江西境内的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官山、九岭山、武夷山、阳际峰、马头山、九连山、赣江源、齐云山、桃红岭、庐山、鄱阳湖、南矶山)哺乳动物组成、G-F多样性及地理分布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该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98种,占江西哺乳动物物种数的89.9%。保护区以武夷山物种最多(69种),南矶山最少(21种)。赣江源G-F指数最高(0.700),官山最低(0.339)。鄱阳湖与南矶山聚在一支,桃红岭和庐山聚在一支,聚类分析暗示某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记载并不准确或全面,需加强保护区哺乳动物的系统及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哺乳动物 G—F指数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破碎化及保护管理状况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戴波 陈本平 +1 位作者 岳碧松 曾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应用3S技术制作其栖息地分布和保护区位置图层,并对栖息地破碎化情况和受保护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现实栖息地还是潜...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应用3S技术制作其栖息地分布和保护区位置图层,并对栖息地破碎化情况和受保护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现实栖息地还是潜在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都高;部分栖息地斑块相互邻接,具备连通的可能性;分布区内初步形成的保护区网络还需完善。文末提出了景观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栖息地 破碎化 保护
下载PDF
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调查 被引量:5
15
作者 窦亮 曹书婷 +5 位作者 程香 杨彪 尚涛 何东 胡力 李叶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3-707,共5页
2017年4—9月在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采集到蝶类标本933号,隶属于10科55属98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27种),其次是眼蝶科Satyridae (25种)、灰蝶科Lycaenidae(14种),最少的是珍蝶科Acraeidae(1种)和... 2017年4—9月在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采集到蝶类标本933号,隶属于10科55属98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27种),其次是眼蝶科Satyridae (25种)、灰蝶科Lycaenidae(14种),最少的是珍蝶科Acraeidae(1种)和环蝶科Amathusiidae(1种);个体数量上,蛱蝶科最多(225只,占24. 12%),其次是粉蝶科Pieridae (224只,占24. 01%)、眼蝶科(153只,占16. 40%),最少的是斑蝶科Danaidae(5只,占0. 53%)和环蝶科(3只,占0. 32%)。其中,7月调查采集到的蝶类物种数(调查到70种,占71. 43%)和个体数量(284只,占30. 44%)均最多。保护区98种蝶类中,东洋种38种、古北种9种、广布种51种;若不计广布种,东洋种和古北种分别占80. 9%和19. 1%,可以看出,本地区蝶类以东洋种占优势,若计入广布种,则古北种仅占9.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蝴蝶 多样性 名录
下载PDF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初报 被引量:6
16
作者 祝梦怡 魏淑婷 +4 位作者 冉江洪 林玉成 毛夜明 马晓龙 邱瑞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3-713,共11页
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本底资源状况,2018年7—9月对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开展了初步调查,共采获标本860余号,隶属于12目88科255属305种。经统计,在物种组成上,保护区昆虫以鳞翅目Lepidoptera(158种)、鞘翅目Coleoptera... 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本底资源状况,2018年7—9月对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开展了初步调查,共采获标本860余号,隶属于12目88科255属305种。经统计,在物种组成上,保护区昆虫以鳞翅目Lepidoptera(158种)、鞘翅目Coleoptera(76种)和半翅目Hemiptera(40种)为主,种数占比分别为51.80%、24.92%和13.11%,其他类群(31种)占比10.17%。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昆虫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在鳞翅目中最高(分别为23.798、0.042和2.775),鞘翅目次之(分别为11.369、0.026和1.273),其他类群较低;在均匀度上,半翅目最高(0.021),其次为鳞翅目和直翅目Orthoptera(均为0.018),第三为鞘翅目(0.017),其余类群较低。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种(211种)为主,广布种(53种)次之,古北种(41种)最少,占比分别为69.18%、17.38%和13.44%。若不计广布种,保护区昆虫区系成分以东洋种占绝对优势,古北种较少,二者占比分别为83.73%和16.27%。对保护区的昆虫资源类型作了初步归纳整理,并附录了保护区昆虫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昆虫 多样性 动物区系 物种名录
下载PDF
林麝IL-1β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丹丹 杨东 +1 位作者 姜立春 邹方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34-1738,共5页
旨在克隆和表达林麝IL-1β,为其用于林麝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从林麝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IL-1β(Interleukin-1β)基因。将IL-1β成熟肽编码序列连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目的蛋白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 旨在克隆和表达林麝IL-1β,为其用于林麝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从林麝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IL-1β(Interleukin-1β)基因。将IL-1β成熟肽编码序列连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目的蛋白并检测其生物学活性。序列分析表明,林麝IL-1β开放阅读框(ORF)长801bp,编码266个氨基酸,且在反刍动物中高度保守。IPTG诱导林麝IL-1β融合蛋白(MB-rIL-1β)表达,得到约35ku的目标带,且大部分以可溶形式存在。对上清蛋白分离纯化得到约35ku的单一条带。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林麝IL-1β融合蛋白能明显促进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表明其具有生物学活性。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可高效可溶性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MB-rIL-1β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IL-1Β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活性检测
下载PDF
四川省鸟类名录的修订与更新 被引量:38
18
作者 阙品甲 朱磊 +4 位作者 张俊 王进 李昭成 沈尤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2-360,共29页
根据最新的分类学观点和研究结果对地区性鸟类名录进行更新,对于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四川鸟类鉴定手册》为基准,参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综合最近20余年的鸟类分布记录,对四川省境内分布的鸟类... 根据最新的分类学观点和研究结果对地区性鸟类名录进行更新,对于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四川鸟类鉴定手册》为基准,参考《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综合最近20余年的鸟类分布记录,对四川省境内分布的鸟类物种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修订,更新后的四川省鸟类名录共记录到野生鸟类757种。共计新增鸟类135种,其中,23种新增鸟类缘自亚种提升为种,5种为新描述物种,107种为新分布记录。此外,由于标本鉴定有误或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6种被《四川鸟类鉴定手册》收录的鸟类应从四川省鸟类名录中删除。另有19种鸟类虽有相关文献报告,但是由于较为可疑或证据不足暂未列入四川省鸟类名录之中。在新分布记录中,具有长距离飞行能力的候鸟,特别是水鸟所占比例较高;且大多数新分布记录是由观鸟爱好者所发现。随着鸟类研究的发展和观鸟活动的普及,将有更多新分布鸟类被发现和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鸟类多样性 分类 分布 褐背伯劳 观鸟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群体活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俊 谌利民 +4 位作者 李东睿 何芳 许路 肖梅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77,共6页
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用直接观察与红外相机陷阱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草坪和大草堂区域,对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繁殖周期及群体活动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共获取绿尾虹雉有效探测316次。研究结果表明:1... 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用直接观察与红外相机陷阱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草坪和大草堂区域,对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繁殖周期及群体活动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共获取绿尾虹雉有效探测316次。研究结果表明:1)绿尾虹雉具有季节性群体活动的习性,群体在繁殖期前逐步解散,繁殖期后又逐步聚集,非繁殖期的越冬期会结成大群活动;2)绿尾虹雉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6月中下旬,雌性独自营巢繁殖,雄性多单独活动,也表现为集单性小群体活动;3)繁殖期群体大小为2.58只±0.94只,以单性群为主;非繁殖期群体大小为3.37只±2.30只,以单性群和雌雄混群为主,且两者的遇见率差异不明显;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群体活动方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资料,为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红外相机 群体行为 繁殖周期 遇见率
下载PDF
四川省蝶类物种组成及名录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恬 胡平 +5 位作者 张晖宏 王泓宇 谢雪茹 程香 王丽娟 窦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通过整理鉴定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藏的100多年间采自四川省的1万余号蝶类标本,最早的四川蝶类标本(宽带凤蝶西部亚种Papilio nephelus chaon)采于1910年,结合文献和专著资料,参考《中国蝶类志》的分类系统,得到四川省蝶类644种,隶属于1... 通过整理鉴定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藏的100多年间采自四川省的1万余号蝶类标本,最早的四川蝶类标本(宽带凤蝶西部亚种Papilio nephelus chaon)采于1910年,结合文献和专著资料,参考《中国蝶类志》的分类系统,得到四川省蝶类644种,隶属于12科240属。其中,蛱蝶科Nymphalidae 162种、弄蝶科Hesperiidae 125种、眼蝶科Satyridae 114种、灰蝶科Lycaenidae 100种、粉蝶科Pieridae 59种、凤蝶科Papilionidae 45种、蚬蝶科Riodinidae 14种、绢蝶科Parnassiidae 11种、斑蝶科Danaidae 8种、环蝶科Amathusiidae 4种、喙蝶科Libytheidae 1种、珍蝶科Acraeidae 1种。四川省蝶类物种组成丰富,其中,蛱蝶科、弄蝶科、眼蝶科和灰蝶科物种数均超过或达到100种。建议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不同生境建立长期监测点,持续监测蝶类物种多样性分布及变化情况,这对于保护全省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尽快开展相关研究,包括四川省蝶类的经典分类学、系统发育及区系、生物地理学、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生态学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多样性 四川 名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