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口腔卫生工作现状调查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卓 邓颖 +3 位作者 尹伟 刘潇霞 何予晋 何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各地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在口腔疾病防控方面人员、设备能力及口腔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口腔疾病防控体系提供依据。方法由四川省各级疾控机构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辖区的口腔卫生资源及工作情况进行普查... 目的了解四川省各地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在口腔疾病防控方面人员、设备能力及口腔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口腔疾病防控体系提供依据。方法由四川省各级疾控机构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辖区的口腔卫生资源及工作情况进行普查,利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EDDC)以网络直报的方式填报调查问卷采集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省平均每万人口拥有0.15家提供口腔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和0.38名口腔医生;全省疾控系统中承担口腔卫生工作的人员占整个系统人员的2.23%(237/10 624),65.53%(135/206)的疾控中心有负责口腔卫生工作的部门,3家疾控机构有隶属的口腔门诊,主要从事口腔临床诊疗工作;64.67%(119/184)的县区级和47.62%(10/21)的市州级疾控机构能掌握本辖区部分口腔健康指标,不到5%的疾控机构进行了数据利用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结论四川省疾控系统口腔工作覆盖面不全,口腔医师资源不足,今后应加大对口腔卫生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口腔卫生 四川省
下载PDF
四川省≥40岁常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董婷 胥馨尹 +4 位作者 邓颖 季奎 曾晶 易光辉 李尤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62-1765,共4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40岁常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慢阻肺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内江市市中区、资阳市乐至县、自贡市富顺... 目的了解四川省≥40岁常住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慢阻肺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内江市市中区、资阳市乐至县、自贡市富顺县、绵阳市盐亭县和泸州市泸县6个监测点抽取3 391名≥4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四川省3 391名≥40岁常住居民中,患慢阻肺者813例,慢阻肺患病率为24.0%;多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居住在农村、既往吸烟、偶尔吸烟、每天吸烟和体重过轻是四川省≥40岁常住居民慢阻肺患病的危险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有二手烟暴露是四川省≥40岁常住居民慢阻肺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四川省≥40岁常住居民慢阻肺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吸烟情况、有无二手烟暴露和体质指数是该地区≥40岁常住居民慢阻肺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患病 影响因素 ≥40岁常住居民
原文传递
四川省居民2002-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乔良 邓颖 +2 位作者 季奎 何君 胥馨尹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四川省全人群死因监测地区2002—2010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特点、城乡、性别、年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疾... 目的了解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四川省全人群死因监测地区2002—2010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特点、城乡、性别、年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是四川省居民的首要死因,在全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当中,以脑血管病为主,占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的59.46%。2002—2010年,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波动性上升,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心脏病,但心脏病标化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和速度均大于脑血管病。城市居民心脏病的死亡率高于农村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879,P〈0.01),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低于农村居民,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817.804,P〈0.01)。男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30,P〈0.01;χ2=1613.255,P〈0.01)。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55~岁年龄组开始明显升高。结论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特点、城乡分布、性别分布存在差异,55岁以上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高危年龄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趋势 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多水平模型的四川省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及聚集情况 被引量:9
4
作者 查雨欣 邓颖 +6 位作者 左明良 王卓 张岩 许巍 崔建兰 何予晋 何君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1-336,共6页
目的探讨四川省不同地域居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及高危类型聚集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10个县(区),于2015―2019年开展CVD高危人群筛查,共29300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 目的探讨四川省不同地域居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及高危类型聚集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10个县(区),于2015―2019年开展CVD高危人群筛查,共29300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本次研究。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四川省不同地域CVD高危类型聚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调查人群中共检出CVD高危人群29300例,标化检出率为17.64%,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文化程度为高中教育及以上、家庭年收入≥5万元标化检出率较高,高危人群检出率川西地区最高,川南地区最低;标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高危人群平均年龄(58.45±12.47)岁,分地域的基本特征、自报疾病史、危险因素情况及健康测量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均有P<0.001)。不同地域对高危类型聚集风险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男性≥2种高危类型聚集程度高于女性(P<0.001),CVD高危类型聚集个数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城市(OR=0.770,95%CI:0.717~0.828,P<0.001)为2种高危类型聚集程度的保护因素;高中程度及以下(OR=1.125,95%CI:1.011~1.252,P=0.030)、家庭年收入<5万元(OR=1.121,95%CI:1.008~1.247,P=0.036)为2种高危类型聚集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四川省不同地域对高危类型聚集风险的影响可忽略不计,CVD高危类型聚集风险的防控应重点应关注和干预男性、高龄、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农村居民和家庭年收入<5万元人群,并针对不同地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取得更好的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高危人群 危险因素 聚集性 多水平模型
原文传递
2017-2022年四川省老年人伤害死亡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祁冰洁 王丹 +2 位作者 周静 马建铃 曾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了解2017—2022年四川省老年人伤害死亡流行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老年人伤害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收集四川省2017—2022年31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所有≥60岁户... 目的了解2017—2022年四川省老年人伤害死亡流行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老年人伤害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收集四川省2017—2022年31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所有≥60岁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采用SAS 9.4计算老年人伤害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使用Joinpoint 4.9.1.0软件计算伤害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四川省2017—2022年共报告伤害死亡56939例,其中≥60岁老年人报告33025例,死亡率为142.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9.39/10万,60岁及以上总人群及男、女性伤害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分别为8.640%、7.340%、10.410%(P<0.05);老年人伤害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27542.823,P<0.05);除85岁及以上年龄组,其余各个年龄组男性伤害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跌倒是造成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死因,第2~4位依次是道路交通事故、自杀和溺水,男女性死因顺位与总人群相同,跌倒、溺水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APC分别为11.490%、6.270%(P<0.05);不同年龄组间伤害死亡顺位不同,60~64岁组老年人伤害首要死亡原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其他各个年龄组的首要死亡原因均为跌倒。结论四川省老年人伤害死亡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跌倒是老年人伤害死亡首位死因,应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组开展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老年人伤害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伤害 死亡率
原文传递
四川省3.6万成年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遵循情况
6
作者 查雨欣 邓颖 +8 位作者 何君 左明良 李希 崔建兰 张岩 许巍 何予晋 秦小雲 王卓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663,共7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成年居民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遵循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对全因死亡的潜在健康益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8个县(区),调查参与2015年9月―2019年11月心血管病高... 目的了解四川省成年居民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遵循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对全因死亡的潜在健康益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8个县(区),调查参与2015年9月―2019年11月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的成年居民的4种健康生活方式情况,包括不吸烟、不饮酒或适量饮酒、充足的身体活动、健康饮食。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对个人特征与遵循4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对全因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CI进行估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066名35~<75岁常住居民,调查对象中不吸烟者占74.6%、不饮酒或适量饮酒者占96.2%、有充足身体活动者占29.2%、遵循健康饮食者占6.2%,仅有2.7%的调查对象遵循上述所有的4种健康生活方式。女性、老年人、非农民、城市居民、高收入或高学历人群、有心血管病史的对象更有可能遵循所有4种健康生活方式(均P<0.001)。在随访2.4年后发现,坚持≥3种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充足身体活动和不吸烟的人群有更低的全因死亡率风险[调整年龄和性别后,HR=0.47(95%CI:0.22~0.96),HR=0.63(95%CI:0.52~0.75),HR=0.79(95%CI:0.64~0.98)]。结论四川省成年居民对充足身体活动和健康饮食的遵循情况不理想,应作为健康促进的重点方向,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取得更好的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生活方式 死亡率 健康促进
原文传递
2022年四川省4地区老年人跌倒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李泰桢 胡狄慧 +3 位作者 邓颖 王卓 何君 吴先萍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281-1288,共8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4地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四川省老年人制定跌倒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4地区2017名60岁以上老年人,于2022年6至9月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自答调查... 目的了解四川省4地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四川省老年人制定跌倒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4地区2017名60岁以上老年人,于2022年6至9月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自答调查问卷和现场观察3种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跌倒相关因素、跌倒发生情况、跌倒知识行为态度和助行辅具使用情况等。对跌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2022年四川省4地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20.7%,跌倒后受伤的老年人占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农村(OR=1.391,95%CI:1.092~1.774)、女性(OR=1.488,95%CI:1.169~1.893)、睡眠质量不太好(OR=2.004,95%CI:1.274~3.152)及睡眠质量非常不好(OR=4.095,95%CI:2.158~7.772)、患慢性支气管炎(OR=1.460,95%CI:1.082~1.971)、患足部疾病(OR=1.609,95%CI:1.158~2.237)、使用阿片类镇痛药(OR=1.830,95%CI:1.272~2.633)、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1.601,95%CI:1.200~2.137)及自评健康状况差(OR=3.060,95%CI:2.070~4.523)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四川省4地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较高,农村、老年女性、睡眠质量差、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足部疾病、服用阿片类镇痛药和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群跌倒发生风险较高。四川省应完善老年跌倒风险评估,筛选跌倒高危人群,通过开展预防跌倒与健康睡眠宣教、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防治跌倒相关疾病、安全用药等方式进行预防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跌倒 现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02-2011四川省脑卒中死亡 被引量:4
8
作者 季奎 刘潇霞 +2 位作者 陈晓芳 邓颖 唐雪峰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脑卒中死亡流行水平,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专用死因统计分析管理软件对2002-2011年度四川省死因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年度脑卒中占单位病种死亡原因第2位,粗死亡率为113.61/10万,标化死... 目的分析四川省脑卒中死亡流行水平,为制定相应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专用死因统计分析管理软件对2002-2011年度四川省死因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年度脑卒中占单位病种死亡原因第2位,粗死亡率为113.61/10万,标化死亡率为94.51/1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18.45%;男性高于女性,以45岁以上人群为高发,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历年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50%。结论四川省脑卒中死亡水平日趋严重,增长迅速,迫切需要采取医防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死亡原因 监测
原文传递
四川省30~79岁人群辣食摄入特征及与肥胖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常晓宇 吴先萍 +7 位作者 陈晓芳 罗国金 陈小芳 张宁梅 郭彧 卞铮 李立明 陈铮鸣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彭州市成年人辣食摄入特征以及辣食与肥胖的关系,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四川省彭州市基线调查数据。于2004—2008年在四川省彭州... 目的分析四川省彭州市成年人辣食摄入特征以及辣食与肥胖的关系,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四川省彭州市基线调查数据。于2004—2008年在四川省彭州市15个乡镇共完成55687名30~79岁常住居民的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样样本检测等内容,描述人群中辣食摄入、肥胖患病情况等。采用SAS 9.4和Excel 2013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辣食因素与肥胖的关系。结果彭州市人群辣食摄入率为77.66%,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P<0.05)。开始摄入辣食年龄为9.2岁,摄入时间以30~49年最多(64.36%)。同时摄入2种及以上辣食人群占97.51%。辣食摄入组肥胖患病率(8.56%)高于辣食非摄入组(7.25%),患病率随着辣食摄入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与不摄入辣食相比,女性和全人群辣食摄入与患肥胖高风险相关(OR值分别为1.24和1.1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辣食摄入与患肥胖无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和全人群每天或几乎每天摄入辣食(OR值分别为1.29和1.23),吃辣强度为中、高(女性OR值分别为1.11和1.38,全人群OR值分别为1.10和1.26),同时摄入辣食种类为5种(女性和全人群OR值分别为1.56和1.28)与患肥胖高风险相关,随着辣食摄入时间增加,OR值上升,50~59年组OR值最大(女性和全人群OR值分别为1.48和1.3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省彭州市居民辣食摄入率较高,开始摄入辣食年龄小,摄入时间长,且以混合食用多种辣食为主。在总人群和女性中,辣食摄入频率、吃辣强度、摄入辣食种类与肥胖风险增加有关,在男性中未发现此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 辣食 肥胖
原文传递
生活方式对中国35~74岁成年人中心型肥胖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建新 李莹 +10 位作者 陈纪春 曹杰 黄建凤 赵连成 刘小清 俞玲 邓颖 陈娜萦 杨军 杨小平 顾东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81-586,共6页
目的 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对1998年和2000年建立的两个队列中27 020名35 ~ 74岁成年人进行随访,收集腰围及生活方式等相关指标;以男性腰围≥90 cm... 目的 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对1998年和2000年建立的两个队列中27 020名35 ~ 74岁成年人进行随访,收集腰围及生活方式等相关指标;以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80 cm作为中心型肥胖的诊断标准,计算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基线相关变量(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及生活方式等)后,计算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年男性中心型肥胖(腰围≥90 cm)标化年发病率为2.19%,65岁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使用腰围≥85 cm和≥80 cm标准,女性中心型肥胖标化年发病率分别为2.64%和4.06%,更年期后(55 ~ 74岁)发病率明显升高.多因素调整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发病的相对风险较低[RR =0.84(95% CI:0.74 ~0.96)];中心型肥胖发病风险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升高而升高;与中-重度体力工作者相比,非在岗者(从事家务劳动和退休者)的发病风险较高[RR=1.17 (95% CI:1.01 ~ 1.36)];饮酒[RR=1.15(95%CI:1.01 ~ 1.32)]、饮花茶[RR=1.49(95%CI:1.28 ~ 1.72)]可以增加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而喝牛奶[RR =0.85(95% CI:0.74 ~0.97)]、饮红茶[RR =0.74(95% CI:0.58~0.95)]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结论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中心型肥胖最有效的途径,应在全社会中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以遏制中心型肥胖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发病率 中心型肥胖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15
11
作者 冯宝玉 陈纪春 +14 位作者 李莹 黄建凤 李建新 赵连成 曹杰 刘小清 黄辰 邓颖 阮连生 郭东双 俞玲 陈娜萦 杨睿海 杨小平 顾东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两项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200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在2007--2008年开展统一的健康状况随访...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两项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2001年开展基线调查,并在2007--2008年开展统一的健康状况随访。共纳入13739名研究对象进入最终分析,按照BMI将研究对象分成四组:低体重组(〈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23.9kg/m2)、超重组(24.0—27.9kg/m2)和肥胖组(≥28.0kg/m2)。计算四组人群年龄标化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并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其他三组高血压发病风险RR值及其95%CI。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8.1年,确诊新发高血压4271例,其中男性2012例,女性2259例。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年龄标化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6%、30.6%、42.4%和50.8%,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趋势P〈0.001)。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调整协变量,男性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RR值(95%CI)分别为0.78(0.64—0.95)、1.22(1.13~1.30)和1.28(1.16~1.42);女性分别为0.89(0.77~1.03)、1.16(1.09~1.23)和1.28(1.18~1.38)。结论我国超重和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应加强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肥胖 发病风险 体质指数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2010年中国五省社区高血压患者就诊机构和医疗保障的现状及城乡比较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建新 梁小华 +9 位作者 曹杰 朱坤 邓颖 周正元 王仪 万国生 赵川 牟全成 路方红 顾东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通过对2010年中国5个省城乡社区高血压患者就诊机构、就医现况和医疗保障的比较,旨在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实施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性数据。方法于2010年,在我国江苏、山东、河北、四川和甘肃5个省,主... 目的通过对2010年中国5个省城乡社区高血压患者就诊机构、就医现况和医疗保障的比较,旨在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实施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性数据。方法于2010年,在我国江苏、山东、河北、四川和甘肃5个省,主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依次抽取市、区县,最终确定10个调查点。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每个调查点抽取3-4个社区或乡镇,调查符合标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8326例,其中城市4363例,农村3963例,针对城乡高血压患者的就诊机构、就医现况和医疗保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城市社区高血压患者首次诊断机构主要为区(县)级及以上医院(43.74%,1867/426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07%,1070/4268)和社区卫生服务站(20.20%,862/4268)分列第2、3位;复诊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72%,1274/4147)和社区卫生服务站(31.11%,1290/4147)为主;药物主要来源于药店(60.23%,3073/5102)。农村社区居民高血压首次诊断机构主要为村卫生室(54.58%,2133/3908),乡镇卫生院(22.36%,874/3908)和区(县)级及以上医院(18.86%,737/3908)分列第2、3位;复诊机构以村卫生室(70.49%,2695/3823)为主;药物主要来源于村卫生室(46.23%,2116/4577)和药店(36.29%,1661/4577)。我国城乡社区居民选择高血压复诊机构的主要原因为离住所近(方便)(45.79%,6276/13706)和价格低(11.78%,1614/13706)。城市社区居民既往1年高血压相关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为66.67%,高于农村居民(35.71%)(Z=-12.13,P〈0.01);城乡社区居民既往1年高血压相关治疗总费用(包括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34.78%和9.50%(Z=-17.56,P〈0.01)。结论我国应进一步推进社区高血压筛查与门诊血压检测制度,提高社区层面首诊检出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便利患者降血压治疗需求,促进高血压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城市 医疗保险 农村 就诊机构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体力活动与代谢综合征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孟德敬 陈纪春 +11 位作者 黄建凤 李莹 赵连成 刘小清 李建新 曹杰 俞玲 邓颖 陈娜萦 郭东双 阮连生 顾东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关系。方法在2007-2008年,对参加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2000-200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35-74岁的成年人进行了随访。最终将资料完整并符合...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关系。方法在2007-2008年,对参加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2000-200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35-74岁的成年人进行了随访。最终将资料完整并符合要求的11512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563名,女性5949名。捌查其人口学特征、体力活动、吸烟、饮酒情况,进行MS相关组分检测。依据平均每天体力活动总代鲥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值将总人群按照四分位数法分组;依据工作时体力活动强度将研究对象分为极轻、轻、中及重度广作强度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体力活动与Ms发病关系分析。结果平均随访8.1年后,Ms发病2527例,年发病率为2.71%(2527/93178.6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与体力活动〈32.00MET·h·d^-1组[年发病率为3.19%(697/21830.74)]相比,32.00-37.85、37.86-52.29和/〉52.30MET·h·d^-1组[年发病率分别为2.82%(690/24504.25)、2.73%(661/24179.36)和2.11%(479/22664.33)]MS发病风险的RR(95%C/)值分别为1.05(0.92-1.19)、0.98(0.86-1.12)和0.68(0.59-0.80)(X^2赵势=34.23,P〈0.05)。同工作强度极轻组[年发病率为2.76%(402/14588.33)]相比,从事轻、中、重度体力活动工作者[年发病率分别为2.86%(648/22663.41)、2.40%(455/18956.14)和1.89%(344/18173.86)]发病风险RR(95%CI)值分别为0.80(0.69-0.92)、0.70(0.59-0.82)和0.54(0.45-0.65)(x2∞#=42.34,P〈0.05)。结论随着体力活动总量以及T作强度的增加,MS的发病风险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X 发病率 队列研究 体力活动
原文传递
我国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及行为方式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纪春 梁小华 +6 位作者 李建新 曹杰 朱坤 邓颖 周正元 王仪 万国生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64-368,共5页
目的 了解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和行为状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在我国江苏、山东、河北、甘肃和四川省整群抽取10个城乡社区,对社区居民中8326例年龄在35~ 75岁的高血压患者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问... 目的 了解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和行为状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在我国江苏、山东、河北、甘肃和四川省整群抽取10个城乡社区,对社区居民中8326例年龄在35~ 75岁的高血压患者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问卷调查.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和行为.结果 高血压健康知识状况:只有25%的高血压患者知道正常血压范围,危险因素为长期膳食高盐、超重肥胖和长期过量饮酒的知晓率是50.6%、45.8%和42.0%,知道高血压导致脑卒中的比例为58.2%.行为方面:28.0%的高血压患者能够每周至少测量1次血压,男性健康行为比例(包括完全戒烟、戒酒和控制饮食)低于女性,OR (95%CI)值分别为0.50(0.38~0.65),0.34(0.27~0.42)和0.77(0.70~0.85).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更能够经常测血压、完全戒烟和适当锻炼,其OR (95% CI)值分别为1.97(1.70~2.29),1.31(1.02~1.69)和2.14(1.87~2.44).年龄长者的危险因素知晓水平较低,但是更能够积极采取一些健康行为.文化程度与健康知识和行为(除戒烟戒酒)均呈正相关.与体力劳动者相比,技术性工作者的健康知识水平高并常测血压,退休及从事家务者更能够经常测血压、控制饮食和适当锻炼.结论 我国高血压患者相关健康知识较为缺乏.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和行为受性别、城乡、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医学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中国成人居民午睡习惯、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雅琪 王卓 +8 位作者 邓翔中 李泰桢 何予晋 查雨欣 常晓宇 胡狄慧 何君 邓颖 吴先萍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18~95岁成年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探讨研究中国成年居民午睡习惯、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于2020-06/08采... 目的了解中国18~95岁成年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探讨研究中国成年居民午睡习惯、夜间睡眠时长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于2020-06/08采用内隐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21168名成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成人午睡习惯和夜间睡眠时长、行为生活方式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得成人的身高和体重。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与成人超重肥胖的关联。结果纳入有效样本共21168例,超重率为29.97%,肥胖率为8.90%。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城乡、婚姻、受教育水平、自评健康、有无慢性病、每周锻炼频率、蔬果摄入、吸烟、饮酒、午睡习惯、夜间睡眠时长情况对超重、肥胖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无午睡习惯组相比,有午睡习惯组增加14.1%超重风险(OR=1.141,95%CI:1.071~1.216)和16.2%肥胖风险(OR=1.162,95%CI:1.049~1.287);与夜间睡眠时长<7 h组相比,夜间睡眠时长7~8 h组降低10.9%超重风险(OR=0.891,95%CI:0.832~0.953)、降低21.9%肥胖风险(OR=0.781,95%CI:0.716~0.851),夜间睡眠时长>8 h组降低10.9%超重风险(OR=0.781,95%CI:0.832~0.953)、降低31.3%肥胖风险(OR=0.687,95%CI:0.597~0.790)。结论成年居民无午睡习惯、夜间睡眠时长≥7 h可能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午睡习惯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未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超重 午睡习惯 夜间睡眠时长 成人 CFP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