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9—2018年四川省居民期望寿命和死亡谱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曾晶 邓颖 +2 位作者 季奎 胥馨尹 成姝雯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70-574,共5页
目的了解1989—2018年四川省人群期望寿命、死亡谱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期望寿命变化的主要疾病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系统中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个案登记信息。采用粗死亡率、期望寿... 目的了解1989—2018年四川省人群期望寿命、死亡谱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期望寿命变化的主要疾病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系统中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个案登记信息。采用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期望寿命年龄分解法分析1989—2018年四川省人群健康变化情况及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采用SAS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川省期望寿命由1989年的65.83岁上升到2018年的77.10岁,增长了11.27岁;0~<15岁组对期望寿命的影响逐年下降,由1989—1998年增寿总量的41.88%下降到2008—2018年的10.09%,60~<80岁组对期望寿命的影响逐年上升,由1989—1998年增寿总量的25.86%上升到2008—2018年的48.58%;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由1989年的247.70/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32.59/10万,其导致的寿命损失由1989年的6.02岁下降至2018年的2.73岁,成为过去30年预期寿命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由1989年138.72/10万、99.41/10万上升至2018年的222.18/10万和160.22/10万,导致的寿命损失由1989年的2.71、1.97岁上升至2018年的5.66和3.31岁。2018年前5位死因减寿损失顺位依次是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和肝癌,导致的寿命损失分别为2.28、2.13、1.45、0.86和0.50岁。结论慢性病已成为四川省居民的主要死因,要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需要进行慢性病综合防治,对60岁以上人群进行重点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寿命 死亡谱 去死因期望寿命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四川省伤害死亡变化趋势及早死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曾晶 季奎 +2 位作者 邓颖 胥馨尹 张新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四川省伤害死亡趋势及其导致的早死情况,为制定伤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死亡信息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选取2014—2018年四川省31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日期为2014年1...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四川省伤害死亡趋势及其导致的早死情况,为制定伤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死亡信息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选取2014—2018年四川省31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日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全部常住居民死亡个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进行疾病分类。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年度伤害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以及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死亡率年均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结果 2014—2018年四川省因伤害死亡46 302例,占死亡总数的7.71%,死亡率为53.7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95/10万。居民伤害死亡前5位死因分别为道路交通伤害(28.05%)、意外跌落(27.77%)、自杀(12.76%)、溺水(10.29%)和意外中毒(6.31%),占伤害死亡总数的85.18%。分性别伤害死因中,男女性首位伤害死因分别为道路交通伤害和意外跌落。年龄别伤害死因中,0~4岁组前5位死因为溺水、意外窒息、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落和意外中毒;5~14岁组分别为溺水、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落、自杀和意外中毒;15~44岁组分别为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落、自杀、意外中毒和溺水;45~64岁组分别为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落、自杀、溺水和意外中毒;65岁及以上组分别为意外跌落、道路交通伤害、自杀、溺水和意外中毒。2014—2018年四川省道路交通伤害的YLL率呈下降趋势(P<0.05),一直位居第1位;意外跌落位居第2位,呈上升趋势(P<0.05)。伤害YLL率由2014年的20.43‰下降到2018年的17.74‰,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伤害死亡是导致居民早死的重要原因,道路交通伤害是伤害导致早死的首位原因,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的伤害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伤害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 死亡率 标化死亡率 过早死亡寿命损失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