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灾区经济和基础设施重建成就回顾与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曹瑛 《新西部》 2018年第5期44-48,共5页
从“5·12”汶川地震灾区灾前灾后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灾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十年时间里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灾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等,从大幅波动到迅速稳定,从短时间恢复到与... 从“5·12”汶川地震灾区灾前灾后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灾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十年时间里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灾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等,从大幅波动到迅速稳定,从短时间恢复到与全省“趋同”,以及灾区内部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基础设施建设指标的向好走势,说明灾区已为其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 地震灾区 经济规模 成就 汶川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下载PDF
众筹式婚礼:青年社会资本的选择困境
2
作者 南山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92-98,共7页
在现有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资本是由客观的社会网络、社会组织和相对主观的道德认同以及价值规范所组成。人们对于这两个部分的参与和获得程度,可以影响其社会行动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广度与深度。青年面临的由婚礼礼金带来的经济困境... 在现有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资本是由客观的社会网络、社会组织和相对主观的道德认同以及价值规范所组成。人们对于这两个部分的参与和获得程度,可以影响其社会行动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广度与深度。青年面临的由婚礼礼金带来的经济困境实际是社会资本"输不起"的选择困境,那就是现实生活事实上规定了青年无法避免为社会资本买单这种"奢侈的刚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婚礼礼金 价值刚性
下载PDF
从“5·12”再出发的四川灾后文化重建
3
作者 南山 《新西部》 2018年第5期40-43,共4页
不管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的资金、物质投入固然重要,有关产业调整、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的科学规划也非常关键,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氛围,使灾区群众能够从各... 不管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的资金、物质投入固然重要,有关产业调整、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的科学规划也非常关键,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氛围,使灾区群众能够从各种分散的利益取舍、利益诉求中形成具有共同利益取向的社会共识.这就需要以全新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文化氛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引领,让“讲理解、讲大局、讲互助互爱”的社会风气成为群众文化精神世界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文化重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汶川特大地震 利益协调机制 四川 物质投入 产业调整
下载PDF
中美气候变化战略比较及其合作共赢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杜受祜 杜珩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74,共11页
研究中美两国的气候战略和政策,探寻中美双方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全球气候治理的效率;促进中美双方加快向低碳转型,构建气候变化中美合作共赢关系。中国可以新兴国家的身份承担国... 研究中美两国的气候战略和政策,探寻中美双方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全球气候治理的效率;促进中美双方加快向低碳转型,构建气候变化中美合作共赢关系。中国可以新兴国家的身份承担国际气候治理的责任,确定和承诺到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把限煤、煤炭清洁化利用作为中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治理雾霾污染的突破口。美国气候变化战略表现出摇摆性、外部性、双重性特征,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原因。美国的能源革命,既为实现美国气候治理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保证了国家能源安全,也成为美国地缘政治中的一张王牌。确立"效率与公平并重、权利和责任并重、合作治理与自主行动并重"为协调和处理气候变化中美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准则。把大国治理带动全球治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架构作为提高气候治理效率和联合国主导下的气候治理国际架构的补充机制,中美应在气候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大国引领作用。把节能、环保、低碳协同推进机制,新能源开发促进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等作为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共赢的优先领域。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建立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经验和路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美战略 合作共赢
下载PDF
危机信任:地震灾难对于乡村社会网络的检验
5
作者 南山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5-119,共5页
现代社会任何地区发生的地震危机都会借助互联网的作用而成为全球性公共事件。与传统社会在地理条件、信息条件以至体制制度条件的封闭性下采取力所能及的选择性救灾措施不同,现代社会动员整合全球资源共同应对地震危机,其救灾模式是集... 现代社会任何地区发生的地震危机都会借助互联网的作用而成为全球性公共事件。与传统社会在地理条件、信息条件以至体制制度条件的封闭性下采取力所能及的选择性救灾措施不同,现代社会动员整合全球资源共同应对地震危机,其救灾模式是集中统一的行政指挥体制与社会网络进行组合配置的开放性系统。如果我们只是注意到社会网络在地震救援力量的投入和救灾资源的配送方面的效率性,而忽视社会网络对于灾区社会关系的影响力,特别是社会网络中仍然存在群体中的结构性差异,就难以对于灾区的"信任"或"不信任"关系做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信任 社会网络 差序场
原文传递
应对灾难的理性思维——评鉴《灾难的学术记忆》
6
作者 杜珩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8-189,共2页
根据地震学家的测算,世界每年都会发生一次8级地震,每20年发生一次9级地震,最高震级的10级地震每2500年可能会发生一次,足以摧毁全部的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在历史上还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被一场又一场直面自然灾难的... 根据地震学家的测算,世界每年都会发生一次8级地震,每20年发生一次9级地震,最高震级的10级地震每2500年可能会发生一次,足以摧毁全部的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在历史上还没有任何记载。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被一场又一场直面自然灾难的挑战所串起,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做着缓解与适应灾难挑战的接力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难 理性思维 地震学家 记忆 学术 评鉴 人类文明 人类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