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唐时期城市排水系统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兵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6-71,共6页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提供了人类生活安全保障。城市水利系统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城市发展水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变迁的转折时段,亦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时人城市规划...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提供了人类生活安全保障。城市水利系统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城市发展水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变迁的转折时段,亦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时人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于城市排水系统建构上吸纳前朝经验,亦予后世以引导。城市排水系统涵盖沟渠、河流排水,池沼、湖泊蓄水,渗井、渗坑渗水多个方面。体现时人城市排水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规划理念。对其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历史性考察,可为解决当今城市内涝问题提供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城市 排水
下载PDF
隋唐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兵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隋唐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以中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中唐以前,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四民分业"依然存在,传统城市所具有的强烈封闭性社会结构特征仍属明显,社会流动极为有限。中唐以后,城市与乡村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 隋唐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以中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中唐以前,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四民分业"依然存在,传统城市所具有的强烈封闭性社会结构特征仍属明显,社会流动极为有限。中唐以后,城市与乡村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城市内部等级、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快。昔日封闭身份等级结构向以财富拥有度为标准的社会分层结构转变,商人社会地位提高。"行"代替"市"成为新兴社会组织。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市民阶层由此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社会等级 社会结构 隋唐五代
下载PDF
知行合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
3
作者 冯兵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7-84,共8页
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了一场以"科学"、"民主"和"新文学"为武器的思想革命,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攻击,并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加以大力引介,希冀解救国人于礼教的束缚,唤醒民众的民... 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了一场以"科学"、"民主"和"新文学"为武器的思想革命,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攻击,并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加以大力引介,希冀解救国人于礼教的束缚,唤醒民众的民主自由意识、科学行为观念和思维方式。既有研究对其冲击旧文化的偏差与启发民智意义的阐论多存偏激之嫌。五四新文化运动价值与意义的评判,关注其破旧与立新贡献的同时,避免赋予过多苛求和意识形态色彩,回归历史现场,还原其作为一场启蒙运动的本真,是评判其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 实践 价值
下载PDF
依附抑或借用:隋唐五代都市道教与政治互动
4
作者 冯兵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163,共6页
道教早期流布于社会底层,至隋唐五代日趋成熟。由山野乡村步入皇宫、都市,完成远离尘嚣至出世干政的转型。都市上层推崇道教,道士地位提升,信徒人数增加,城市道观林立,都市道教勃兴。都市道教兴盛动因之一源自政治支撑。道教能博取权势... 道教早期流布于社会底层,至隋唐五代日趋成熟。由山野乡村步入皇宫、都市,完成远离尘嚣至出世干政的转型。都市上层推崇道教,道士地位提升,信徒人数增加,城市道观林立,都市道教勃兴。都市道教兴盛动因之一源自政治支撑。道教能博取权势的实用价值是君主支持都市道教的真实用意。都市道教欲图存发展,稳固其正统信仰地位,亦须附会政治、参与政争。隋至五代都市道教兴盛是政治与宗教合作共赢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都市道教 政治
下载PDF
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兵 黄俊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19,共7页
隋至唐代前期,坊市制把城市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实现时间、空间双重制约。坊市制度符合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需求,凸显古代城市市场制度演进轨迹,适应均田制度实施政治需要,利于对城市的绝对统治和管理,实现国家经济抑商... 隋至唐代前期,坊市制把城市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实现时间、空间双重制约。坊市制度符合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需求,凸显古代城市市场制度演进轨迹,适应均田制度实施政治需要,利于对城市的绝对统治和管理,实现国家经济抑商立场与确保政治体制职能的统一。唐后期至五代,王朝经济、政治控制能力式微,被迫改变对商业的基本态度,原本具有浓厚政治控制色彩的坊市制度遭受冲击。满足经济的实在需求与政府无力管控市场扩张的时代形势,促成国家对坊市制度管控的松弛,坊市制随之为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制度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五代 管理 坊市制
下载PDF
投桃报李:红军长征途经四川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效
6
作者 冯兵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90-98,共9页
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党和红军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以尊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建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政策,通过针对性宣传策略,贯... 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党和红军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基本原则,以尊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建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政策,通过针对性宣传策略,贯彻全心全意为民众谋利益的群众路线,赢得少数民族民众信任和爱戴。红军长征在四川的顺利进行,是党和红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民众投桃报李,真情回馈共同作用之结果,为今日制定和建立正确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四川 民族 政策
原文传递
四川农村居民集中居住问题的历史学分析
7
作者 冯兵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30-38,共9页
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新时期的四川,将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作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与改造的重要尝试。本文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背景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有其必要性,但亦存先决条件,即亟须将四川自然环境、移民因素、风俗习惯... 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新时期的四川,将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作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与改造的重要尝试。本文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背景下,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有其必要性,但亦存先决条件,即亟须将四川自然环境、移民因素、风俗习惯、历史条件等问题纳入考量范围。指出正确处理农民传统与现实生产、生活方式,长远与当前利益,需要农民的自觉自愿与政府引导,需要协调集体利益与私人需求,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与实地推行,需要既尊重农民意愿,亦符合政府需求,兼顾地方实际。要防止'一刀切'与强力推行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集中居住 四川
原文传递
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的相关研究——一个文献梳理的总结 被引量:4
8
作者 徐万刚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130,共8页
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何去何从的发展问题成为困扰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围绕已有的研究文献,从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存在必要、国别比较、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不同角度系统梳理了学术观点的相关内容,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 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何去何从的发展问题成为困扰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围绕已有的研究文献,从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存在必要、国别比较、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不同角度系统梳理了学术观点的相关内容,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的研究空间和发展趋势,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空心化”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湖北官产清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冯兵 《档案》 2014年第6期24-28,共5页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是生产、生活的基本要件,是人们竞相追逐的主要利益。相对个人,政府于财产权利的追求成为解决财政困顿与增强统治实力的重要动力。民国时期,伴随着政局日趋复杂与政府财政急迫需求,湖北省府对公有财产权力谋求...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是生产、生活的基本要件,是人们竞相追逐的主要利益。相对个人,政府于财产权利的追求成为解决财政困顿与增强统治实力的重要动力。民国时期,伴随着政局日趋复杂与政府财政急迫需求,湖北省府对公有财产权力谋求日趋强烈,诉索官产成为政府应对之突出问题。于是,通过在全省开展颇具规模的官产清理活动,明晰了境内官产数量、范围,理清了官产卷宗,使官民均受其利,亦为之后各地公产清理提供了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产 清理 民国时期 湖北
原文传递
论十年动荡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兵 《档案》 2013年第6期54-56,共3页
"文革"是新中国建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遭遇的艰难和挫折,亦为之后新道路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之经验与教训。以往史学研究,避谈"文革"或单方面批判"文革"、"文革"与"文革时期&qu... "文革"是新中国建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遭遇的艰难和挫折,亦为之后新道路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之经验与教训。以往史学研究,避谈"文革"或单方面批判"文革"、"文革"与"文革时期"混淆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客观评判和正确理解十年动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符合史学研究的真理性追究和价值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建设 十年动荡 客观认知
原文传递
从汉口流通巷案看民国时期公产清理之纠葛
11
作者 冯兵 邢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2-226,共5页
北伐后,伴随国内政治局势渐趋稳定,国民政府逐步转换政治角色,工作重心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建设,地方政权始以经济建设、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为基本职责。财政改革成为各地政府筹措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公产清理作为全方位财... 北伐后,伴随国内政治局势渐趋稳定,国民政府逐步转换政治角色,工作重心由军事斗争转向社会建设,地方政权始以经济建设、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为基本职责。财政改革成为各地政府筹措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公产清理作为全方位财政改革的组成部分备受重视。公产政策本质是为权威社会价值进行分配的方案,付诸实践前仍为观念形态策略,表现为进行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对人事进行制约或改变,公产清理政策执行过程极度复杂。受多方利益影响,执行过程中充满压力与冲突成为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口流通巷 人际 博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