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息肉1297例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邱昌伟 衡南桦 +4 位作者 沙素琼 陈俊 祁祖慧 谭思 张一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3年第6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分布、形态、大小、性质、不典型增生和恶变情况。方法对1297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男女之比1.45:1,平均年龄(56.39±...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分布、形态、大小、性质、不典型增生和恶变情况。方法对1297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男女之比1.45:1,平均年龄(56.39±13.57)岁,高发年龄段在51—60岁组,26.52%和61—70岁组,28.37%。息肉分布,直肠所占比例最高,为34.79%,其次为乙状结肠,31.06%。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的大小临界点大约为0.7cm。息肉的大小与息肉的形态、性质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呈显著相关,息肉越大分叶状越多,绒毛状腺瘤越多,增生程度越重,息肉恶变率越高。结论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发现,息肉的演变符合腺瘤一不典型增生一大肠癌的经典序贯发展论点。随着年龄增加,息肉增大,不典型增生升级和癌变发生率增加,分布状况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大小在0.7em以上的多为腺瘤性息肉。支持对腺瘤实施内镜或者手术预防性切除从而切断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路径,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性息肉 腺瘤 管状 腺瘤 绒毛状 不典型增生
下载PDF
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邱昌伟 陈文静 祝永忠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介绍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21岁,曾因巨脾、门脉高压症于4年前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此次因"呕血1 d"入院。胃镜示:食管静脉... 目的总结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介绍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21岁,曾因巨脾、门脉高压症于4年前行脾切除、门奇断流术。此次因"呕血1 d"入院。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全腹增强CT示:①门静脉增粗,分支增多、增粗、扭曲,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增粗、扭曲,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起始段充盈缺损,提示门静脉高压存在,门静脉海绵样变伴血管形成;②肝内胆管扩张,于肝门区消失。ALT、ALP、白蛋白、血脂、血淀粉酶、电解质和出凝血时间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乙肝两对半均阴性,丙肝抗体阴性。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底静脉(重度)曲张破裂;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伴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临床少见,病因较多,诊断上应注意与肝硬化、布-加氏综合征和区域性门脉高压相鉴别,治疗上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而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样变性 高血压 门静脉
下载PDF
胃镜电凝法解除误缝扎于胃肠吻合口的胃管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昌伟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38,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晚期胰腺癌在我院普通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第8天因胃管拔出困难,遂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见2根胃管分别位于残胃吻合口两端。胃管口侧被缝合于胃小弯,胃大弯侧被缝扎的胃管通向空肠。考虑胃肠吻...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晚期胰腺癌在我院普通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第8天因胃管拔出困难,遂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见2根胃管分别位于残胃吻合口两端。胃管口侧被缝合于胃小弯,胃大弯侧被缝扎的胃管通向空肠。考虑胃肠吻合术中金属闭合器闭合胃小弯时夹住了胃管,未能及时发现,在继续使用金属吻合器行胃空肠吻合术时将胃管再次缝合在吻合口的外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管拔出困难 胃肠吻合口 胃镜检查 缝扎 电凝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胃空肠吻合术 金属闭合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