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13年四川省高县梅毒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代良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72-73,共2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2001-2013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3年高县共报告梅毒55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9.13/10万;其中2001年发病率最低...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2001-2013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3年高县共报告梅毒55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9.13/10万;其中2001年发病率最低(0.20/10万),2012年发病率最高(20.75/10万),年均增长45.7%,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52.16,P〈0.05)。以早期显性梅毒(Ⅰ期、Ⅱ期)和隐性梅毒为主,分别占54.38%和41.68%;其中2001-2006年以早期显性梅毒为主(66.67%),2007-2013年以隐性梅毒为主(60.82%)。男性发病率(8.07/10万)低于女性(10.20/10万),城区发病率(10.08/10万)高于农村(8.88/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6、134.82,P值均〈0.05)。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72.81%),职业主要为农民(54.74%)、家务及待业(12.16%)。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11-12月为发病高峰(24.87%)。非婚性接触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54.72%)。结论高县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防病宣传,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筛查范围,规范诊治,遏制梅毒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流行病学特征 趋势
下载PDF
1976-2013年四川省高县百日咳流行态势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代良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4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高县百日咳流行态势及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县1976—2013年百日咳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6—2013年共报告百日咳4467例,死亡病例2例,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 目的分析四川省高县百日咳流行态势及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县1976—2013年百日咳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6—2013年共报告百日咳4467例,死亡病例2例,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09/10万和0.01/10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2.38,P〈0.01)。疫苗使用初期:发病率波动在17.11/10万-437.13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96.75/10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29,p〈0.01)。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发病率波动在0.21/10万~35.50/10万,年均发病率为11.16/10万,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发病率下降86.89%,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57,P〈0.01)。规范门诊接种期:发病率波动在0.01/10万一0.42/10万,年均发病率为0.08/10万,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发病率下降98.65%。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发病高峰在2—7月份,占病例总数的68.30%,集中在7岁以下的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占病例总数的72.64%,男女性别比1.04:1。结论高县随着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百日咳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发病高峰在春夏季节,以7岁以下的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 流行态势 发病率
原文传递
1979-2013年四川省高县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代良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4年第4期186-188,共3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1979-2013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县1979-2013年共报告菌痢14 419例,死亡病例7例,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7....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1979-2013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县1979-2013年共报告菌痢14 419例,死亡病例7例,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7.54/10万和0.04/10万。1979-1991年发病10 227例,死亡5例,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72.05/10万、0.08/10万和0.05%,年均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49,P〈0.01),1992-2013年发病4 192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9.82/10万、0.02/10万和0.05%,年均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8.63,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集中在6~10月;5岁以下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569.67/10万);男女性别比为1.34∶1;职业分布主要是农民、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占总病例数的84.88%。结论 1992-2013年,高县细菌性痢疾发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近年防治措施成效明显。夏秋季是发病高峰,男性高于女性,农民和幼托儿童是预防细菌性痢疾危害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流行特征 发病率
原文传递
1976-2013年四川省高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4
作者 王代良 郑远秋 辜玲玉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4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目的 分析四川省高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趋势,为有效控制流脑暴发和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对高县流脑发病数和死亡数报告资料进行统计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76-2013年共报... 目的 分析四川省高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趋势,为有效控制流脑暴发和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对高县流脑发病数和死亡数报告资料进行统计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76-2013年共报告流脑2 066例,死亡病例57例,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1.60/10万、0.32/10万和2.76%,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6.60,P〈0.01);全县19个乡镇均有流脑发病,发病居前3位的乡镇是文江、庆符和罗场,构成比分别为46.22%、16.99%和5.61%;2-4月是发病高峰,占病例总数的75.99%;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0~4岁、5~9岁和10~14岁年龄组,分别为21.70/10万、58.75/10万和34.24/10万;男女病例性别比1.25:1,农民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8.13%,其次为学龄前儿童占病例总数的19.80%。结论 高县流脑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存在流行的隐患。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5岁以下年龄段是高危人群,提高儿童流脑疫苗的有效接种率是控制流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1990-2012年高县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分析
5
作者 王代良 张敏 +1 位作者 陈青 陈正才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了解高县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趋势,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县1990-2012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0-2012年共报告甲型病毒性肝炎1238例,死亡病例4例,年平均发病... 目的了解高县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趋势,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县1990-2012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0-2012年共报告甲型病毒性肝炎1238例,死亡病例4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为11.06/10万和0.04/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为1991年(31.02/10万),最低年份为2010年(1.26/10万);1990-2012年间年平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9,P<0.01);累计各年每月均有病例发生,少年和青壮年农民发病占总病例数的65.19%,男女病例性别比1.57∶1。结论高县1990-2012年间甲型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数以少年和青壮年农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病毒性肝炎 年发病率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一起由Ⅵ型D群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病例调查
6
作者 王代良 吴娴 +1 位作者 陈冲 李秀英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年第3期343-345,共3页
目的探讨沙门氏菌Ⅵ型D群菌株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析,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卫生学调查与采样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等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有380人就餐,其中食物中毒26人。15岁以下儿... 目的探讨沙门氏菌Ⅵ型D群菌株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析,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卫生学调查与采样以及实验室检测分析等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有380人就餐,其中食物中毒26人。15岁以下儿童35人,发病4人。60岁以上老人34人,发病8人。就餐人员进食罹患率分别是,凉拌猪头肉33.2%,凉拌豇豆31.6%,凉拌白砍鸡13.1%,其余进食罹患率均小于10%。结论就餐人员食用了被沙门氏菌Ⅵ型D群菌株污染凉菜而引起该起食物中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Ⅵ型D群菌株 食物中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