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器问道 承古开今——浅谈川美雕塑系传统雕塑教学
1
作者 龚吉伟 《雕塑》 2021年第5期91-92,共2页
"行器问道,承古开今"是川美雕塑系器物雕塑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如今我们传统雕塑课程教学发展的根本理念和既定方向所在。2015年以前,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传统雕塑的课程都是以中国古代雕塑(主... "行器问道,承古开今"是川美雕塑系器物雕塑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如今我们传统雕塑课程教学发展的根本理念和既定方向所在。2015年以前,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传统雕塑的课程都是以中国古代雕塑(主要是石刻、寺庙具象雕塑)的鉴赏和粗浅学习为教学要求。但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意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远非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雕塑 雕塑系 具象雕塑 雕塑专业 雕塑艺术 四川美术学院 传统雕塑 课程教学体系
原文传递
思维的雕琢——脑电波雕塑的创新之道
2
作者 张增增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53,共3页
本文以作品《造物》为例,探讨当代雕塑家如何将雕塑语言与新兴数字技术的融合问题。作品中,通过采集观众脑电波信号,运用脑机接口、三维建模、增强现实和3D打印等技术手段,将无形的意识转化为有形的雕塑作品,突破了传统雕塑的物理局限,... 本文以作品《造物》为例,探讨当代雕塑家如何将雕塑语言与新兴数字技术的融合问题。作品中,通过采集观众脑电波信号,运用脑机接口、三维建模、增强现实和3D打印等技术手段,将无形的意识转化为有形的雕塑作品,突破了传统雕塑的物理局限,实现了观众脑部活动与物质形态之间的直接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交互艺术 脑电波 雕塑
原文传递
综合构成中多元统合的教学实践探索
3
作者 葛平伟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0期143-145,共3页
综合构成课程通过多元统合教学实践,来激发学生对媒材创作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自然质感、感受空间、材料属性、地景创作、声音图像和语言转换六个单元进行分类实践和理论总结,将多种媒介方式聚合,增进学生对材料实验性与延展性的认识... 综合构成课程通过多元统合教学实践,来激发学生对媒材创作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自然质感、感受空间、材料属性、地景创作、声音图像和语言转换六个单元进行分类实践和理论总结,将多种媒介方式聚合,增进学生对材料实验性与延展性的认识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构成 多元统合 课程教学
下载PDF
入木——20世纪中国现代木雕艺术的转型与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北辰 张啸晗 牟芹芹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90-95,共6页
20世纪中国木雕艺术经历了自工艺领域跨向美术领域、从社会表现迈入个人表现、由近代语汇进入当代语汇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其发展趋势一直是稳定而温和的。然而在2000年以后,中国木雕艺术创作的上述三种趋势却有了膨胀性的发展。本文... 20世纪中国木雕艺术经历了自工艺领域跨向美术领域、从社会表现迈入个人表现、由近代语汇进入当代语汇的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其发展趋势一直是稳定而温和的。然而在2000年以后,中国木雕艺术创作的上述三种趋势却有了膨胀性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现代木雕艺术从民间工艺领域向具有现代雕塑含义的发展历程,试图探究中国当代艺术中木雕艺术在2000年后出现"膨胀性"发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雕艺术 民间工艺 学院体系 文化定位 媒介
原文传递
大足石刻中的红尘动物
5
作者 孙闯 《雕塑》 2021年第3期90-91,共2页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代、辉煌于宋代,历时600余年建设而成,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石刻题材主要来自佛经,内容则是利用人们熟悉的世俗生活为教义作图解,动物雕刻在其中占了一定的比例,起着连缀贯...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代、辉煌于宋代,历时600余年建设而成,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石刻题材主要来自佛经,内容则是利用人们熟悉的世俗生活为教义作图解,动物雕刻在其中占了一定的比例,起着连缀贯穿雕塑的构成要素,更反映着红尘的温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世俗生活 题材多样 红尘 雕刻 构成要素
原文传递
庆典·人民广场
6
作者 尹代波 《美术观察》 2024年第11期148-148,共1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