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脐血血气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贺铮 赵燕 +1 位作者 杨阳 张桂云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4期79-82,共4页
目的探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脐血血气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HIE新生儿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生儿预后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75分)40例... 目的探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脐血血气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HIE新生儿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生儿预后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75分)40例和预后不良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75分)21例。比较两组的aEEG检查结果、脐血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HIE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aEEG振幅正常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轻度异常和严重异常占比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预后良好组脐血血气分析指标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P<0.01)。aEEG联合脐血血气分析预测HIE新生儿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1%、9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CI:0.816,0.972)。结论aEEG联合脐血血气分析对HIE新生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振幅脑电图 脐血 血气分析 预后
下载PDF
新生儿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贺铮 张桂云 +3 位作者 李利 张雪梅 赵燕 任树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2期246-247,共2页
患儿,男,2017年2月24日12:50因“胎儿窘迫”剖宫娩出,因“呼吸急促、呻吟、面色苍白26min”入我院新生儿科。患儿系第4胎第1产34+1周孕,无早破水、脐带绕颈,羊水清,出生体重2300g。出生时Apgar评分为2分、8分、8分。予窒息复苏... 患儿,男,2017年2月24日12:50因“胎儿窘迫”剖宫娩出,因“呼吸急促、呻吟、面色苍白26min”入我院新生儿科。患儿系第4胎第1产34+1周孕,无早破水、脐带绕颈,羊水清,出生体重2300g。出生时Apgar评分为2分、8分、8分。予窒息复苏成功后转入新生儿科。孕母产前自觉胎动减少1天,胎盘病理检查可见胎盘组织水肿。查体:T35℃,R58次/min,P128次/min,BP45/20mmHg,SO272%。神清,面色苍白,皮肤无出血点、瘀斑,四肢凉,CRT5s。双肺呼吸音增强,无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减弱,未闻及杂音。腹软,神经反射、肌张力无异常。辅助检查:外周血WBC26.03×109/L,HGB29g/L,HCT9.7%,Ret15.85%,PLT150×109/L,CRP<0.50mg/L。肝功:ALB18.4g/L,TBIL10.1μmol/L,DBIL3.4μmol/L,IBIL6.7μmol/L。HGB明显低于正常。HGB、ALB明显低于正常。Coombs试验:阴性,ABO系统、ABO外系统游离抗体测定和放散试验均阴性。凝血功能:PT-SEC15.9s,APTT56s。血气分析:pH7.045,PCO233.5mmHg,PO232mmHg,SO245%,HCO39.5mmol/L,BE-21mmol/L。pH、PO2降低,代谢性酸中毒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科 溶血尿毒综合征 COOMBS试验 ABO系统 Apgar评分 代谢性酸中毒 面色苍白 胎儿窘迫
下载PDF
双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研究
3
作者 樊雨薇 张伊佳 +23 位作者 温和梅 晏红 沈蔚 丁月琴 龙运峰 张志钢 李桂芳 姜泓 饶红萍 邱建武 魏贤 张亚昱 曾纪斌 赵常亮 许伟鹏 王凡 员丽 杨秀芳 李薇 林霓阳 陈倩 夏昌顺 钟鑫琪 崔其亮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8,共8页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双胎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双胎早产儿BP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全国22家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双胎早产儿,根...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双胎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双胎早产儿BP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全国22家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胎龄<34周双胎早产儿,根据双胎儿患病情况分为三组:两胎均为BPD组、仅一胎为BPD组、两胎均非BPD组,分析双胎早产儿发生BPD的危险因素;并对仅一胎为BPD组患儿进一步分析,组内配对分析双胎早产儿发生BPD的产后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胎龄<34周的双胎儿共904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与两胎均非BPD组相比,双胎出生体重差异>25%是双胎中仅一胎患BPD的危险因素(OR=3.370,95%CI:1.500~7.568,P<0.05),胎龄大是双胎均患BPD的保护因素(P<0.05)。对双胎中仅一胎为BPD组进行组内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小于胎龄儿是双胎内个体发生BPD的危险因素(OR=5.017,95%CI:1.040~24.190,P<0.05)。结论 双胎早产儿BPD的发生不仅与胎龄相关,也与双胎出生体重差异、小于胎龄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危险因素 多中心研究 双胎儿 早产儿
下载PDF
三种不同体温计在早产儿体温监测中的临床运用比较
4
作者 唐琼玉 石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48-51,共4页
探讨水银体温计、红外线快速耳温计、连续测量电子体温计三种不同体温计对早产儿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比较,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抽取2020年11月-2021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入住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 探讨水银体温计、红外线快速耳温计、连续测量电子体温计三种不同体温计对早产儿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比较,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抽取2020年11月-2021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入住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同期自身对照方法,分别使用连续测量电子体温计测量右侧腹部体温、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红外线快速耳温计测量耳温进行监测对比,对比不同监测方式和不同部位的体温差异;及时发现异常体温的人数;护理人力资源消耗。结果:三种不同体温计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好,连续测量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的差异最小。连续测量电子体温计及时发现异常体温率高于其他两种体温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测量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消耗护理时间少于其他两种体温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体温计结果准确,可以减因体温管理不佳而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最大限度节约护理人力资源,减少接触患儿频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监测 体温计 早产儿
下载PDF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时机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骆娟 贺铮 赵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7期510-515,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胎龄<32周)151例。根据布洛芬的使用情况分成3组,其中症状时治疗组43例、症状前治疗...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锦欣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胎龄<32周)151例。根据布洛芬的使用情况分成3组,其中症状时治疗组43例、症状前治疗组32例、对照组76例。根据是否诊断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sPDA),分为hsPDA组和非hsPDA组,症状时治疗组属于hsPDA组,症状前治疗组及对照组属于非hsPDA组。出生第1天检测血常规、生化、血气分析等。出生满3 d筛查超声心动图,记录当日脉压差及尿量。两治疗组,口服布洛芬10 mg/kg,24 h及48 h后各予5 mg/kg,治疗72 h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对照组,未予布洛芬治疗,出生后7 d复查超声心动图。复查PDA患儿,出生后30 d再次复查超声心动图。采用χ^2检验比较症状时治疗组、症状前治疗组、对照组3组间性别、孕母使用过激素的比例、胎膜早破>18 h比例、剖宫产比例、小于胎龄儿比例、动脉导管7 d关闭率、动脉导管30 d关闭率、脓毒症发生率及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等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胎龄、出生体质量、尿量、脉压差、血pH值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法比较5 min Apgar评分、正压通气时间、吸氧时间等的差异。结果性别、胎龄、孕母使用过激素、胎膜早破、剖宫产、出生体质量、小于胎龄儿,5 min Apgar评分、血pH值、尿量、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动脉导管生后30 d关闭率、正压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发生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情况,在症状时治疗组、症状前治疗组、对照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前治疗组、症状时治疗组和对照组3组间脉压差分别为(22.13±13.83)mmHg(1 mmHg=0.133 kPa)、(24.24±9.72)mmHg、(16.22±8.81)mmHg,症状前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2、P=0.639),症状时治疗组高于症状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4.710,P=0.002、<0.001)。3组脓毒症发生率分别为9.38%(3/32)、27.91%(12/43)和10.53%(8/76),症状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3,P=0.856);症状时治疗组高于症状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33、4.230,P=0.015、0.040)。动脉导管生后7 d关闭率,症状时治疗组和症状前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65.63%(21/32)vs 60.47%(26/43)vs 32.89%(25/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24、9.866,P=0.004、0.002)。动脉导管生后30 d关闭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布洛芬可以促进动脉导管早期闭合,但对远期闭合率并无明显优势。预防性布洛芬干预不能缩短PDA早产儿的正压通气、吸氧时间及降低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对hsPDA,布洛芬干预能否减少呼吸支持依赖及并发症的发生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布洛芬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