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质量发展趋势对我国土地整理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资源质量的状况与耕地的保护及管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资源质量的状况与耕地的保护及管理。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收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推进,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鉴吸收土地质量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体系,以从其根源入手寻求提高土地质量的对策,对促进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转变到质量和生态管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土地质量的概念与研究现状,提出土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有:①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实际应用日趋紧密;②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机理与尺度效应研究不断加强;③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受到重视。根据国际上土地质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土地整理的内在要求和科学内涵,从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质量评价与调查的技术方法和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等3个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研究框架,以期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发展与深化研究有所裨益,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土地整理 土地退化 土地资源
下载PDF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水土保持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唐河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献忠 龙花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4,共3页
与水土保持密切相关的土地整理项目其区域分布主要是在风沙区和山地丘陵区,其中以丘陵区为最多。论文选取处于丘陵区的河南省唐河县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区,从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土地开发整理中需注意的水土保持问题。... 与水土保持密切相关的土地整理项目其区域分布主要是在风沙区和山地丘陵区,其中以丘陵区为最多。论文选取处于丘陵区的河南省唐河县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区,从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土地开发整理中需注意的水土保持问题。坡度是丘陵山区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区的土地整理应基于坡度规划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1)0~3°为耕地,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3~6°为果粮间作地,增加耕地的同时,结合水土保持发展经济林果业;(3)6°以上为林地,保持水土,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此外,还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设计好梯田田块和田面,以防治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水土保持 规划设计
下载PDF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 被引量:102
3
作者 王军 罗明 龙花楼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3-367,共5页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则要防止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整理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未利用地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林草地则注重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再开垦为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生态评价 陕西 榆阳区 地理信息系统 农田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土地整理景观效应分析 被引量:59
4
作者 王军 邱扬 +2 位作者 杨磊 邸超 余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8-264,共7页
以北京市怀柔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基于GIS,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实施后,项目区超过70%的面积为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转变为耕地。(2)土地利用的斑块数量和斑... 以北京市怀柔区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基于GIS,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实施后,项目区超过70%的面积为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转变为耕地。(2)土地利用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幅超过50%;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小斑块面积分别增加1.2倍、0.4倍和79倍,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降低了24.18%。(3)土地利用斑块形状变得简单规则、空间分布集中,景观边缘密度、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明显降低,降幅超过29%,分维数略有降低,而聚集度升高。(4)土地整理在减轻景观破碎化的同时也降低了景观多样性,斑块类型丰富度指数降低14%,而Shannon与Simpson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降幅超过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景观生态学 景观效应指标 GIS
下载PDF
“土地整理理论”初探 被引量:34
5
作者 罗明 龙花楼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64,共5页
土地整理已成为土地科学的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该文借鉴土地科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结合目前我国土地 整理工作的任务与实践,探讨土地整理的理论:阶段理论、市场理论、广域理论、区域差异理论、效益统一理论、人居 环境理论。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可持续利用 农业土地利用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土地质量的空间变异与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军 邱扬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5,共8页
土地质量能体现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直接关系着环境改善与土地持续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质量退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质量的提高及其管理。深入认识... 土地质量能体现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直接关系着环境改善与土地持续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质量退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质量的提高及其管理。深入认识不同尺度土地质量空间变化与发展对土地质量的提高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质量和尺度的概念及其特征,阐述了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土地质量的空间变异与尺度效应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土地质量空间变异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土地质量的研究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空间变异 尺度效应 可持续土地利用
下载PDF
土地退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7
作者 罗明 龙花楼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7-293,共7页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退化的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退化机理、类型划分、评价与监测、及防治与生态重建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土地退化问题的方向:1)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土地退化的概念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退化机理、类型划分、评价与监测、及防治与生态重建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土地退化问题的方向:1)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土地退化监测与预警的系统研究;3)重点土地退化类型及其退化机制研究;4)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的原理、方法及技术体系;5)用经济手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6)构建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的政策保障体系;7)重建技术与模式的试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退化 研究进展 研究方向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 被引量:111
8
作者 龙花楼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该文简介了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途径,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局限性,并选取主要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 该文简介了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途径,借鉴国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局限性,并选取主要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来开展中国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持续利用 中国 外国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 被引量:58
9
作者 龙花楼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的水平,农业土地利用的规模不经济等土地利用问题都可通过土地整理加以解决,我国未来土地管理的任务会更多的在"土地整理"方面。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的水平,农业土地利用的规模不经济等土地利用问题都可通过土地整理加以解决,我国未来土地管理的任务会更多的在"土地整理"方面。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正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这种区域差异,它将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大多数区域的土地利用形态都要经历一些发展阶段,即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变化后,直至与其它类型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有关土地整理的目标、模式及政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待整理区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阶段是区域发展进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然而,通过实施土地整理,调整用地结构,可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转变,同时它也会向土地整理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整理 土地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3
10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2 位作者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6-530,共5页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作用大小。对1987~1995年安徽省土地变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土地利用 统计分析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被引量:134
11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区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沿线样带区域农村建房用地的转型基本上能反映整个样带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且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非常明显。此外,还发现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与整个样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沿线样带 区域类型 利用结构
下载PDF
脆弱生态环境耦合下的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81
12
作者 佟玉权 龙花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51,共5页
研究表明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 ,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 ,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革新现有的贫困人口生... 研究表明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 ,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 ,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革新现有的贫困人口生存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据此 ,本文提出了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应是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 脆弱生态环境 耦合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战略措施
下载PDF
中国南方石灰岩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佟玉权 蒋一军 龙花楼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2-125,共4页
发展中国家的石灰岩地区,一般都面临着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难题。南方石灰岩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岩分布区,其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本文针对当前石灰岩地... 发展中国家的石灰岩地区,一般都面临着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难题。南方石灰岩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岩分布区,其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的深刻根源,就在于现存的以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本文针对当前石灰岩地区存在的问题,依托现存的优势,提出了实现南方石灰岩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相应的实施途径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石灰岩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83
14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2 位作者 邱扬 陈利顶 余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73-1178,共6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 ,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定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 ,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空间总变异的比例小 ,其值分别为 1 3 .3 3 3 %、1 0 .93 8%、2 2 .0 0 0 %、9.0 91 %和 2 7.5 3 6% ,反映 5种养分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 ,但它们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 ,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变程小 ,分别是 90 m和 1 1 0 m,有机质次之 ,变程是 1 2 0 m,而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变程最大为 1 60 m。研究成果将有效地指导土壤的取样设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壤养分 黄土高原 土壤养分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被引量:92
15
作者 龙花楼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 ̄2001年... 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 ̄2001年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聚集度指数划分的各区段农村宅基地在建设用地增加中所占比例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从甘孜—玉树区到泸州—迪庆区、恩施—重庆区、铜陵—宜昌区直至上海—巢湖区,这一比例逐渐降低;长江沿线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基本上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假设。据此,目前由各省(区、市)自行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不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国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区、分类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针对研究区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发展现状,根据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沿线 宅基地 农村 转型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 2001年 研究区 集成研究 环境要素 研究方法 横向比较 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 自然条件 管理对策 聚集度 假设 比例 标准 制定 迪庆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Kriging插值分析 被引量:74
16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2 位作者 邱扬 陈利顶 余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3-379,共7页
本文应用Kriging空间内插法 ,分析了黄土高原大南沟流域土壤有机质以及全N、全P、有效N和有效P等 4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呈现出坡上部低于坡下部的规律 ,其含量低于 0 5 %所占的面积最大 ,以耕地分布的区域... 本文应用Kriging空间内插法 ,分析了黄土高原大南沟流域土壤有机质以及全N、全P、有效N和有效P等 4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呈现出坡上部低于坡下部的规律 ,其含量低于 0 5 %所占的面积最大 ,以耕地分布的区域为主 ,较高含量 (0 6~ 0 8% )则分布在农果间作地和林地的区域 ;土壤全N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有机质具有相似性 ,只是坡下部的全N含量高于坡上部的趋势较为明显 ;土壤全P含量相差较小为 13 8% ,不同全P含量的空间分布面积基本相等 ;有效N和有效P并未表现出土地利用和景观位置控制的分布格局 ,有效P的空间分布较有效N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质 KRIGING插值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张岩 张清春 刘宝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68-272,共5页
植被特性及生长模式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因子 ,而降水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 3年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对 6种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①年降水量对刺槐林、灌木林、... 植被特性及生长模式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因子 ,而降水是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 3年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对 6种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①年降水量对刺槐林、灌木林、荒草地和农地植被的影响较大 ,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最大覆盖度相差约一倍。而对于植被高度来说 ,受影响最大的是休闲地和农地植被。②降水的年内分布 ,尤其是 6~ 8月份的降水量是限制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的主要原因。对于荒草地、农耕地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农作物覆盖度、高度甚至每年播种日期和种类都受到生长季降雨量的制约。研究结果对于估计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参数的变化 ,以及对土壤侵蚀模拟和退耕还林还草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参数 植被覆盖度 植被高度 土壤侵蚀 陕西 年降水量 降水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蚀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岩 刘宝元 +1 位作者 张清春 谢云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0期1204-1209,共6页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蚀的影响因子是计算土壤水蚀速率以及选择适当土地利用方式的基本参数。本文以土壤侵蚀模型中的植被因子(C因子)为指标,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蚀的影响。根据6个水土保持试验项目33个小区共195个小区年的资料,...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蚀的影响因子是计算土壤水蚀速率以及选择适当土地利用方式的基本参数。本文以土壤侵蚀模型中的植被因子(C因子)为指标,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蚀的影响。根据6个水土保持试验项目33个小区共195个小区年的资料,计算了刺槐、柠条、沙棘、沙棘-杨树,沙棘-油松、沙打旺、红豆草、苜蓿和草木樨等9种林草植被因子值。林地植被因子介于0.004到0.164之间,以刺槐林的C值最低。草地植被因子介于0.071到0.377之间,以第一年的草木樨C值为最高。定量对比说明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明显优于农作物。本项研究结果可以用于定量比较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土壤流失速率,对于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蚀 植被因子 C因子 林地 草地 农作物
下载PDF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采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 被引量:11
19
作者 高向军 罗明 龙花楼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2-55,共4页
首先区别了矿区废弃地恢复、复垦和生态重建3个概念;随后探讨了采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目标和措施;在分析中国现行技术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生态重建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最后提出了为进一步保护矿区内现有的基本农田和重建因采矿... 首先区别了矿区废弃地恢复、复垦和生态重建3个概念;随后探讨了采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目标和措施;在分析中国现行技术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生态重建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最后提出了为进一步保护矿区内现有的基本农田和重建因采矿破坏的基本农田,还应加强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与预警的系统研究,构建采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政策保障体系,及探讨以土地整理项目促进采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可推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农田 生态重建 采矿 废弃地 土地整理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丘陵区社会经济实力与坡耕地治理——以四川省中江县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龙花楼 张献忠 +1 位作者 王军 罗明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502-507,共6页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了坡耕地治理的相关措施。分值在80~100间的乡镇应以大规模的改造坡耕地(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为解决粮食问题和实现陡坡地退耕创造条件,退耕还林还草应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分值在65~80间的乡镇应结合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分值在0~65间的乡镇应注重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土地利用技术的应用,不宜近期退耕。此外,通过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陡坡退耕带来的粮食问题,为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丘陵区 水土流失 坡耕地 G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