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桂华 彭学超 黄永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在入海口附近分叉,其中Tien Lang断层折向NE,呈马尾状展布;在莺歌海盆地内红河断裂带分支为A(I号断层)、B、C和D(莺西断层)4条断层,其中A断层是最主要的一条分支断层。莺歌海盆地内的分支断层均呈近NW—SE走向,延伸420~500km,其地震解释剖面上发育的典型花状构造和马尾状Tien Lang断层共同指示该断层具有走滑运动性质;红河断裂带对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沉积中心变化规律揭示红河断裂带在30~15.5Ma期间具有左行走滑运动性质,15.5~5.5Ma期间为左行向右行转换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反转作用,5.5Ma以来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几何学 运动学 年代学 空间重力异常
下载PDF
用镭-226示踪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被引量:2
2
作者 袁晓婕 郭占荣 +3 位作者 黄磊 章斌 马志勇 刘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0-1500,共11页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输送的溶解物质不仅参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为了评估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状况,通过建立胶州湾内海水中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来计算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输送的溶解物质不仅参与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为了评估胶州湾海底地下水排泄状况,通过建立胶州湾内海水中226Ra的质量平衡模型来计算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胶州湾海水中226Ra的源主要有河流的输入、沉积物扩散输入和地下水的输入,海水系统在稳定状态下,这几种源应该与湾内海水和湾外海水的混合损失达到平衡。除了将地下水输入作为未知项外,对其他源和汇逐个进行量化,计算得知:2011年9—10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7.85×10~6m^3·d^(-1);2012年4—5月胶州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为4.72×106m^3·d^(-1)。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输入胶州湾的营养盐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泄 镭-226质量平衡 营养盐 胶州湾
下载PDF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王嘹亮 简晓玲 杜民 万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8-896,共9页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布局限的中、低丰度烃源岩决定了东部次盆地油气平面分布范围,并决定了油气纵向上也是围绕烃源岩出现,而在远离主生烃灶的构造带和远离主力烃源岩的层段则难以运聚成藏;早期缓慢浅埋—中期强烈隆升—晚期快速深埋的沉积过程影响了油气分布,这一特殊的沉积埋藏过程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历史和储层演化史,造成东部次盆地大量生、排烃和成藏事件均发生在新近纪,而受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主要目的层储层已大面积低孔、低渗,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最终导致东部次盆地难以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综合而言,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属于近源成藏,因此近主生烃灶的勘探目标风险小,下步勘探要在临近主生烃灶、同时储集条件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寻找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过程 油气分布 油气成藏 东部次盆地 北黄海
下载PDF
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位置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桂华 黄永健 黄文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8-916,共9页
系统论述九所—陵水断裂带南北两侧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差异和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在分析南海北缘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西起九所—陵水断裂带,向东呈近EW走向延伸至E112°... 系统论述九所—陵水断裂带南北两侧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差异和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在分析南海北缘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西起九所—陵水断裂带,向东呈近EW走向延伸至E112°30′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1)错断,之后向NEE方向延伸至E116°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2)错断,再向东沿着NEE方向延伸至E119°30′附近再次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3)错断,此后一直延伸至台湾岛。该古俯冲带在布格重力异常上显示为强的水平梯度峰值带,其东段北侧出现与之平行的高磁异常带,指示发育与古俯冲带形成过程有关的火山弧。现有的钻井资料和九所—陵水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揭示古俯冲带形成于晚中生代。上述认识与南海北部现有的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钻井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是相吻合的。该古俯冲带向西与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东侧的分支断层(Ⅰ号断层)相接,向NE方向与台湾寿丰断裂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缘 中生代 古俯冲带 地球物理
下载PDF
雷州湾东海岛滨岸地下水化学要素变化特征和水质现状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向青 甘华阳 +2 位作者 路剑飞 张顺枝 潘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5期59-65,共7页
对位于雷州湾东海岛滨岸测井地下水进行了小、大潮周日取样及其化学测试。对Ca2+、K+、Na+、Cl-、SO42-、TDS和总硬度变化与相互关系的分析显示,离子平均值范围为35.65~3 610.41 mg/L,K最低,Cl-、Na+依次最高,TDS为4 970.89~6 441.48 mg... 对位于雷州湾东海岛滨岸测井地下水进行了小、大潮周日取样及其化学测试。对Ca2+、K+、Na+、Cl-、SO42-、TDS和总硬度变化与相互关系的分析显示,离子平均值范围为35.65~3 610.41 mg/L,K最低,Cl-、Na+依次最高,TDS为4 970.89~6 441.48 mg/L,总硬度为1 054.75~1 409.65 mg/L,统计特征随潮期有所不同;离子比例较为稳定性,Cl-含量占88~98%,为Cl-·SO42--Na+·Ca2+型水,潮周期内要素变化较剧烈,但同步性较好,绝对振幅以Cl-、Na+最高,相对振幅以SO42-、Na+最高,Na+、Cl-占离子强度I的比例较高,离子重新配对,盐效应明显,具有侵入特征;γNa+/γCl-为0.75~0.83,γHCO-3/γCl-为0~0.015,测次SAR平均值分别为16.60、20.17,活性系数r最高为0.77;线性拟合表明:阳离子对Cl-趋向性以K+最高,其次是Na+;离子平均含量序列很好地满足指数规律;上述要素线性相关显著,又以Na+、Cl-与各要素相关系数最高,再次表明两者具有主导性;γCl-/γHCO-3表明咸化程度较高,潮周期内离子拟合趋势线斜率k>0,表明调查期间呈现缓慢咸化趋势;水质除了总硬度为IV^V类,其它均为V类,总体结果为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化学要素 变化特征 水质
下载PDF
广西近岸海域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及其积累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向青 林进清 +3 位作者 梁开 陈太浩 甘华阳 潘毅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目的】研究广西近岸水下平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和积累特征,促进对重金属自河口海湾向陆架扩散规律的对比与把握。【方法】从广西近岸水下平原采集表层沉积物和岩芯,通过实验测试的手段,分析表层沉积物重金属Pb、As、Hg的分布和积累... 【目的】研究广西近岸水下平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和积累特征,促进对重金属自河口海湾向陆架扩散规律的对比与把握。【方法】从广西近岸水下平原采集表层沉积物和岩芯,通过实验测试的手段,分析表层沉积物重金属Pb、As、Hg的分布和积累特征。【结果】广西近岸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中Pb含量为8.0×10^-6~44.7×10^-6,As含量为1.6×10^-6~31.4×10^-6,Hg含量为0.001×10^-6~0.086×10^-6,变化较大;Pb、As、Hg的分布受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类型影响,As含量在水下平原北部水动力作用强烈之处出现局部高值,与含As的母岩风化有关;Pb、As、Hg有一定的共聚性,并显示亲Ni、Zn、Ga、Zr和疏Sr的特征;Pb、As、Hg与粒度参数有线性和聚类关系,对粒级响应性即斜率k的拐点在~0.125mm至~0.063mm之间,视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不同而有所移动;贫有机质站位由于水动力作用强烈,以自然风化的物理过程为主,重金属含量很低,而有机质积累成因为主的站位重金属含量积累增幅区间的频率,Pb的以40%~60%最高,As和Hg的均是60%~80%最高,增幅序列均遵循单增自然对数关系,曲线分段对应不同的沉积环境。【结论】广西近岸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但相对区域本底值来看,Pb积累性比较突出,As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平原 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 积累
下载PDF
广西近岸海域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及其积累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向青 梁开 +3 位作者 夏真 陈太浩 张顺枝 潘毅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目的】研究广西近岸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和积累,了解有机质的扩散和现状。【方法】以钦州湾口水下斜坡为界,东至铁山港口外古滨海平原的20m以浅的广西近岸水下平原为研究区,依据2007~2010年广西近岸海洋环境地质调查... 【目的】研究广西近岸水下平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和积累,了解有机质的扩散和现状。【方法】以钦州湾口水下斜坡为界,东至铁山港口外古滨海平原的20m以浅的广西近岸水下平原为研究区,依据2007~2010年广西近岸海洋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该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和钻孔有机质的分布、关系和积累特征。【结果】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频率厂分布不均;研究区可划分出3大类沉积环境和5种亚环境,在其间的有机质分布含量差异较大,对沉积环境的选择性较强;有机质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参数也有较大关系,随着粒径(φ)和分选系数增大而升高,沉积物粒度正偏有利于有机质积聚;有机质随沉积动力减弱而聚集,以平均粒径衡量的话,呈现指数增长规律;在不同的沉积环境有机质序列有指数、线性、对数递增关系,表明不同的积累阶段;随着沉积物粒级变细,在3~69粒级段出现有机质吸附积累拐点,而且有机质与粘土有共聚性;在研究区西北部监测站位的有机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观测期间总体增幅〉0。【结论】虽然根据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表层有机质尚未超标,但结合本底值计算得出的积累系数显示水下平原西北部、西南部、南部位置均出现富集,对应着不同的来源和影响程度,是陆源输入在水动力分配下聚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平原 沉积物 有机质 分布 积累
下载PDF
HiPAP100水下定位系统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肖昌荣 蒋青吉 李鹏 《电子世界》 2014年第12期210-211,共2页
本文概述了HiPAP100水下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分别就其超短基线和长基线两项功能介绍了其在海洋调查中的广泛应用,说明其在相关海洋调查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HiPAP 超短基线 长基线
下载PDF
广西钦州湾-北海水域海水重金属分布与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向青 林进清 +3 位作者 张顺枝 梁开 霍振海 刘雄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9-735,762,共8页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钦州湾-北海水域海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在0.1139~15.43μg/L,Zn最高,Cd、Hg最低,相对组成Zn基本超过了50%,这是由于重金属性质、来源和沉积物地球化学丰度不同而造成;统...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钦州湾-北海水域海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在0.1139~15.43μg/L,Zn最高,Cd、Hg最低,相对组成Zn基本超过了50%,这是由于重金属性质、来源和沉积物地球化学丰度不同而造成;统计上重金属也各有特点,以左偏为主,空间变异性不一,平均含量序列呈现良好的指数变化规律;海水重金属和表层沉积相重金属含量比例分配系数范围在(0.01~1.80)×10^-3,Hg最高,有叠加了人类排污的可能性,Cr最低,说明其难以分配进入水体;重金属平面分布格局与潮流输送有关,也受到相邻海湾的影响,大部分重金属含量底层高于表层,差值百分比最高可达72.1%,说明底层交换的活跃;重金属与一些环境因子以及重金属之间相关性不明显,绝对值在0.01~0.59,以低值居多,说明还受到其它因子影响;水质现状表明,Cd、As、Cr均为一类海水,Hg、Zn、Cu出现了二类海水,Pb出现了二类、三类海水,应予以关注。最后还计算分析了海水重金属WQI水质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 水质 评价
原文传递
广西北海近岸表层沉积物Cr与粒度关系研究
10
作者 黄向青 梁开 +3 位作者 夏真 张顺枝 潘毅 刘雄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根据广西北海近岸表层沉积物取样测试结果,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重金属Cr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r含量为5.2×10^(-6)~66.7×10^(-6),在不同沉积物显示出不同统计特征;由于波浪淘选作用,表层沉... 根据广西北海近岸表层沉积物取样测试结果,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重金属Cr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r含量为5.2×10^(-6)~66.7×10^(-6),在不同沉积物显示出不同统计特征;由于波浪淘选作用,表层沉积物砂分布最为广泛,粒级主要在~0.5mm到~0.25mm之间;砂由于颗粒较粗,其粒级与Cr关系较为分散,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线性关系,且随着粒级变细相关性提高。黏土质砂的粒级与Cr线性关系明显改善,吸附粒级拐点在~0.125mm至~0.063mm之间;Cr含量与分选和平均粒径为线性关系,与偏态、峰态为聚类关系,并划分出五类聚类类型;有机质随沉积物颗粒变细而升高,变化范围为0.02%~1.29%,在黏土质砂中与Cr为显著线性正相关,且高、低值分段拟合关系稳定。Cr/Org比值变化很大,在(43~419)×10^(-6)/%之间,高、低值段Cr与有机质关系均表现稳定。长石/石英比值为0.03~0.08表明化学风化尚在初级阶段,Cr与该比值的关系尚不明显;以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参数|k|·R^2来综合表示沉积物组分、成分和粒级对Cr之影响性,砂沉积物中以砂组分影响力最大,砂质黏土中,砂组分含量大为降低,有机质权重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 沉积物 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