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理论体系构建的早期过程与方法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京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7-810,共4页
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古今两个阶段,古代阶段完成了初步构建,其基本方面在于对针灸理论知识的分类及其关系的组织,相关认识与方法蕴涵于对《内经》的分类编次和针灸专著等编撰结构,在形式上体现着构建历史过程。故通过梳理代表性文献,... 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古今两个阶段,古代阶段完成了初步构建,其基本方面在于对针灸理论知识的分类及其关系的组织,相关认识与方法蕴涵于对《内经》的分类编次和针灸专著等编撰结构,在形式上体现着构建历史过程。故通过梳理代表性文献,分析其阶段发展水平、方法特点、作用意义及存在问题等清楚认识前人的贡献与缺憾,为完善现代针灸理论体系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理论体系 体系结构
下载PDF
针灸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京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405-1407,共3页
概念范畴是针灸理论体系的基础,研究针灸理论框架结构需要首先研究和明确基本范畴及其层级范围。本文分析了该方面研究的认识基础、研究范围、有关方法和依据等,指出把握本学科特点及自身发展规律的意义、针灸学及其教材与针灸理论体系... 概念范畴是针灸理论体系的基础,研究针灸理论框架结构需要首先研究和明确基本范畴及其层级范围。本文分析了该方面研究的认识基础、研究范围、有关方法和依据等,指出把握本学科特点及自身发展规律的意义、针灸学及其教材与针灸理论体系的关系与区别,探讨了基本范畴的完善方面及其层级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范畴 针灸理论体系 针灸理论框架 针灸学 统编教材
下载PDF
针灸出土文物概说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立剑 杨峰 +4 位作者 李素云 岗卫娟 徐文斌 徐青燕 冉升起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5期343-345,共3页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考古工作中相继出土了一些针灸文物,如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砭针、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张家山西汉简帛经脉文献、河北满城汉墓金银医针。
关键词 针灸 考古 文献研究
下载PDF
论魏晋隋唐时期针灸学的显著发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立剑 李素云 +3 位作者 岗卫娟 徐青燕 冉升起 徐文斌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9期642-645,共4页
魏晋隋唐时期是针灸学迅速发展,成就斐然的承前启后重要时期。该文全面且细致地考察了这一时期针灸理论学术、临床应用、教育与传播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其五个主要特点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的问世、重视灸法的研... 魏晋隋唐时期是针灸学迅速发展,成就斐然的承前启后重要时期。该文全面且细致地考察了这一时期针灸理论学术、临床应用、教育与传播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其五个主要特点为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的问世、重视灸法的研究和应用、明堂图的多次修订与完善、学校式针灸教育的兴起、针灸对外传播的发展与繁荣,并详细论述了这一时期在以上五个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与突出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灸法 魏晋隋唐 明堂图 针灸教育
下载PDF
揭秘历史,还原真相——读《美国针灸热传奇》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素云 黄龙祥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第6期451-452,共2页
发源于中国的针灸医学如今已被世界上160多个国家接受和应用,关于针灸如何传入这些国家,以及在这些国家生根、开花的经历,都是一部部引人入胜的传奇式历史,其中包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美国针灸热传奇》(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发源于中国的针灸医学如今已被世界上160多个国家接受和应用,关于针灸如何传入这些国家,以及在这些国家生根、开花的经历,都是一部部引人入胜的传奇式历史,其中包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美国针灸热传奇》(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8月)讲述的就是美国针灸热的源头、针灸在美国的传播历程以及美国针灸的发展现状等内容。作者李永明博士忠于历史史实,多方收集了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美国 针灸疗法 历史
下载PDF
腧穴诊断理论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6-667,705,共3页
从理论原理基础、理论建设意义及理论结构呈现等3个方面来探讨腧穴诊断的若干问题。指出腧穴所具有的确定诊断意义依据腧穴自身内涵与特点,是其本具有的特性,但相关研究极为匮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腧穴诊断内容缺失的深... 从理论原理基础、理论建设意义及理论结构呈现等3个方面来探讨腧穴诊断的若干问题。指出腧穴所具有的确定诊断意义依据腧穴自身内涵与特点,是其本具有的特性,但相关研究极为匮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腧穴诊断内容缺失的深层原因与其更重视针前的"诊色脉、辨阴阳"有关;腧穴诊断理论在针灸理论框架结构中地位重要,其诊察具象化、明朗化、简便化极具实践价值与理论发展意义,故其创新性系统构建体现了中医特色腧穴诊断理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穴位诊断 诊断理论 理论结构
下载PDF
论王清任的经络实质研究及其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素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6-477,共2页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解剖观察,较早开展了对经络形态的实地观察研究,在《医林改错》一书中他提出经络是"气管"、"卫总管"的观点,这对清代医家产生了广泛影响,引发了当时及其后一些医家对经络实质形态的...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解剖观察,较早开展了对经络形态的实地观察研究,在《医林改错》一书中他提出经络是"气管"、"卫总管"的观点,这对清代医家产生了广泛影响,引发了当时及其后一些医家对经络实质形态的很多关注。王清任的经络认识与明清传入的西医解剖知识一起,对清代经络研究思路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和冲击,并由此引发了经络研究由传统思辨模式向近现代实证研究的重要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清任 针灸 经络 实证研究
下载PDF
从三个著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 被引量:26
8
作者 黄龙祥 黄幼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210-1221,共12页
"孔最穴治疗痔疮"、"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蛔虫"、"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作为当代针灸穴位临床应用新发现的三个代表,对国内外针灸学教科书及针灸临床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层层剖析... "孔最穴治疗痔疮"、"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蛔虫"、"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作为当代针灸穴位临床应用新发现的三个代表,对国内外针灸学教科书及针灸临床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层层剖析,揭示了这三项针灸治疗经验在传播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明显失误,指出了当代针灸临床研究设计,特别是近年来国外著名医学刊物发表的针灸临床研究设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疮/孔最穴 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 肩周炎/条口透承山 针灸临床设计与评价
原文传递
下合穴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京生 史欣德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6-652,共7页
在分析下合穴的形成及背景的基础上,探讨蕴含的腧穴主治规律及对认识经脉的意义。分析表明,足三里用穴经验对腑病主治穴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下巨虚主治症、委阳与三焦对应关系,不全是用穴经验的体现;五输穴与下合穴为先后关系,"合&... 在分析下合穴的形成及背景的基础上,探讨蕴含的腧穴主治规律及对认识经脉的意义。分析表明,足三里用穴经验对腑病主治穴的认识起到重要作用;下巨虚主治症、委阳与三焦对应关系,不全是用穴经验的体现;五输穴与下合穴为先后关系,"合"治腑病概念形成及下合穴未成为完善形式皆与此有关。下合穴的产生,同时也标志阳脉与内脏关系认识的转变,循此探究有助认识经脉脏腑关系及腧穴主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合 五输 腧穴 阳脉
原文传递
气街理论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赵京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2-505,共4页
为阐明四气街的内涵和学术意义,对气街的字义、与四海等内容的关联、相关运用及腧穴的经脉关系演变等进行了文献与理论分析。认为四气街旨在说明头、胸、腹范围的腧穴近部作用原理;指出其在经络腧穴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过渡阶段,但对... 为阐明四气街的内涵和学术意义,对气街的字义、与四海等内容的关联、相关运用及腧穴的经脉关系演变等进行了文献与理论分析。认为四气街旨在说明头、胸、腹范围的腧穴近部作用原理;指出其在经络腧穴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过渡阶段,但对说明背俞与脏腑的联系等仍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街 四街 四海 腧穴作用 腧穴主治 经脉 卫气
原文传递
从应用角度检视针灸理论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5-1118,共4页
针灸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随着针灸临床发展而日渐突出。本文从理论研究自身的角度,探讨其原因和认识方法。针灸的一般方法特点可概括为施治处和施术法,相关内容的理论构建在针灸理论体系范畴中都相对薄弱。针灸施治处有多种,主要包括... 针灸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随着针灸临床发展而日渐突出。本文从理论研究自身的角度,探讨其原因和认识方法。针灸的一般方法特点可概括为施治处和施术法,相关内容的理论构建在针灸理论体系范畴中都相对薄弱。针灸施治处有多种,主要包括血络、经筋、分肉、对应点等,而不惟腧穴;与相应施术法共同构成针灸多样方式。腧穴近治作用,也是针灸刺激的基本作用,与针灸多样方式更为相关。因此,全面认识腧穴及有关经脉理论,才能把握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创新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理论 腧穴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刺法 经脉
原文传递
非穴的效应——基于传统针灸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5,共5页
本文从《内经》传统理论入手,探讨体表非穴的针刺效应。主要包括:循经非穴效应,五体效应(局部效应、共鸣效应、五脏效应、特殊效应),部位效应(近治效应、结构呼应效应、全息效应、特定部位特殊效应)等。提出诸多创新性认识:(1)刺激体表... 本文从《内经》传统理论入手,探讨体表非穴的针刺效应。主要包括:循经非穴效应,五体效应(局部效应、共鸣效应、五脏效应、特殊效应),部位效应(近治效应、结构呼应效应、全息效应、特定部位特殊效应)等。提出诸多创新性认识:(1)刺激体表非穴区,可产生明确的不限于局部近治的效应;如刺激五体有五体共鸣效应及五脏效应(提出五体对五脏的反作用)等。(2)部位效应内容丰富,其感应、呼应、对应的机理并非基于脏腑、经脉的主导,而与部位身形本身的气机特点有关。(3)针刺既有抽象的经络、腧穴效应,又有具象的五体、部位等效应;针刺尤其是针尖的"着力点"刺激,可有多种效应规律的叠加。(4)经穴与非穴刺激及效应的差异在于,前者重"气",是抽象的,动态的;后者重"形",是具象的,静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穴 针刺效应 五体 干针
原文传递
经典的注释立场与话语特色:“志注”中“血气之生始出入”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峰 朱玲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474-1478,共5页
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 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注释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立场,在诸位注家中颇为瞩目。气血理论性质颇为特殊,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之一,同时也与针灸、经络理论密不可分,特别是气血出入体内与体外、脉内与脉外、体表与经脉、脏腑与体表的路径,纷繁复杂。在中医理论体系、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对气血理论的内涵如何认识,及在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气血理论如何定位、表述,张志聪的相关认识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注释话语特色研究为切入点,可较好地把握注家的理论立场,总结其注释特质,有助于深入发掘与阐释注家的学术思想内涵,揭示其丰富的理论认识,由此可呈现针灸理论在注释中是如何传承、接受、理解的。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研究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理论 黄帝内经 经络 气血理论 注释
下载PDF
针灸治疗理论建设探讨——以针灸治痹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京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2年第5期7-11,共5页
对体表具体病位/症状的局部针灸治疗,方法丰富,临床运用普遍,但其自身理论化程度较低,目前针灸治疗理论也未予恰当表述和应有的体现。通过分析《内经》等有关痹证针灸治疗较集中反映的诊治过程、方法及经验认识,探讨此类具体针灸治法的... 对体表具体病位/症状的局部针灸治疗,方法丰富,临床运用普遍,但其自身理论化程度较低,目前针灸治疗理论也未予恰当表述和应有的体现。通过分析《内经》等有关痹证针灸治疗较集中反映的诊治过程、方法及经验认识,探讨此类具体针灸治法的形成、要素及特点,指出在辨证、刺法、经络、腧穴等方面与临床难合的认识误区,提出"身形辨证"概念等,以期促进针灸治疗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治疗理论 辨证 治法 痹证 内经
原文传递
朱琏西医背景下的针灸理法认识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素云 张立剑 刘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27-1130,共4页
以《新针灸学》为研究对象,基于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从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法理论、针灸治疗理论等3个方面探讨朱琏在西医知识背景的特殊视角下对针灸理法的不同认识。朱琏认为十四经与神经分布大致吻合,以现代神经解剖认识腧穴内涵... 以《新针灸学》为研究对象,基于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从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法理论、针灸治疗理论等3个方面探讨朱琏在西医知识背景的特殊视角下对针灸理法的不同认识。朱琏认为十四经与神经分布大致吻合,以现代神经解剖认识腧穴内涵,可从神经生理学角度阐述针刺作用;以现代医学疾病分类方法制定临床诊治思路。朱琏的这些与传统针灸理法不同的认识与阐发,结合了当时最新的西医生理、解剖学等知识,并融入了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率先提出了针灸治病离不开大脑皮层参与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琏 西医 新针灸学
原文传递
民国针灸学讲义“重术”特点与原因探讨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素云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13-1216,共4页
民国针灸学讲义在框架、结构上与传统著作有明显区别,"重术"特点比较鲜明,主要体现为:1重视针灸技术的操作要素:详述针灸器具的制作与保存、详述针与灸的操作步骤与方法;2重视腧穴定位,淡化经络理论;3将针灸原理与操作术式联... 民国针灸学讲义在框架、结构上与传统著作有明显区别,"重术"特点比较鲜明,主要体现为:1重视针灸技术的操作要素:详述针灸器具的制作与保存、详述针与灸的操作步骤与方法;2重视腧穴定位,淡化经络理论;3将针灸原理与操作术式联系,注重科学实证。产生以上变化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1受西方文化和先进科技的影响,民国时期我国学术以追求科学、实用为主流;2民国针灸医家为使针灸学在逆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重视针灸学科自身特点与技术人才培养;3针灸原理的科学阐释,是西学影响下的一种学术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针灸学 重术 原因
原文传递
西方“nerve”的译入及其对经络研究的影响探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素云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2-466,共5页
系统考察明清至民国西医东渐过程中,西方"nerve"被译入我国的整个经过以及它对经络理论认识与研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erve"在明清时期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语,直至清末民初我国才由... 系统考察明清至民国西医东渐过程中,西方"nerve"被译入我国的整个经过以及它对经络理论认识与研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erve"在明清时期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语,直至清末民初我国才由日本引入"神经"这一翻译方式,这时我国医家才开始探索经络与神经的联系,继而引发了我国对于经络实质探索及其研究思路的明显转变,并对此后直至当今的经络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神经 翻译
原文传递
八脉交会穴理论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9-322,共4页
八脉交会穴为经典针灸理论之后腧穴理论建构的代表,本文从学术发展角度予以分析,认为其理论本质是以奇经概括和解释正经腧穴主治特性与规律;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上下肢对应部位腧穴具有共同主治的规律;主要思维方法为同气相求。其有... 八脉交会穴为经典针灸理论之后腧穴理论建构的代表,本文从学术发展角度予以分析,认为其理论本质是以奇经概括和解释正经腧穴主治特性与规律;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上下肢对应部位腧穴具有共同主治的规律;主要思维方法为同气相求。其有别于经典理论的特性,对思考不同经脉理论的解释对象、适用范围,腧穴特异性及其经脉关系等问题颇具启发意义。同时指出八穴与八脉的对应关系,也有较强主观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 配穴 十二经脉 窦汉卿 针经指南
原文传递
西医东传后的日本针灸学近代转型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素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2-394,共3页
采用医史文献学、传统与近代比较等研究方法考察西医东传后日本针灸学的发展及其在西医冲击下产生的主要演变。结果表明,明治至昭和年间,受西医影响日本针灸学主要在针灸著作吸纳西医学内容、开展实验手段研究针灸原理、针灸教学参照欧... 采用医史文献学、传统与近代比较等研究方法考察西医东传后日本针灸学的发展及其在西医冲击下产生的主要演变。结果表明,明治至昭和年间,受西医影响日本针灸学主要在针灸著作吸纳西医学内容、开展实验手段研究针灸原理、针灸教学参照欧美院校教育模式等三方面进行了变革。针灸著作、教材的编著以及研究、教学手段上的变化引发了日本针灸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和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东传 针灸学 近代 转型 日本
原文传递
邱茂良针灸诊疗发展理念与实践探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31-1134,共4页
邱茂良教授是针灸学在20世纪复兴和发展的中坚与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特点可归纳为"坚守传统,吸纳新学"。本文着重分析其体现于针灸临床的实践理念、方法及影响因素,并从中探讨当代针灸临床的发展趋势与实践方式。
关键词 邱茂良 学术思想 针灸诊疗方法 中西医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