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核磁共振测定儿童内脏脂肪验证生物电阻抗技术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炯贤 闫洁 +3 位作者 彭芸 潘长鹭 杨文利 吕艳秋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验证生物电阻抗技术(BIA)在儿童内脏脂肪测定的准确性。方法招募7-18岁受试者,根据报名顺序和入组标准进行筛选。受试者入组后7d内完成BIA和核磁共振(MRI)检测。BIA检测和腹部MRI扫描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完成。MRI脐平面图像分... 目的验证生物电阻抗技术(BIA)在儿童内脏脂肪测定的准确性。方法招募7-18岁受试者,根据报名顺序和入组标准进行筛选。受试者入组后7d内完成BIA和核磁共振(MRI)检测。BIA检测和腹部MRI扫描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完成。MRI脐平面图像分析得到内脏脂肪面积,BIA测试后直接获得内脏脂肪面积数据。以MRI作为标准方法,将两者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并建立简单线性方程。结果纳入60例受试者,男女各30例,年龄(11.9±4.6)岁,体质指数为(22.8±7.3)kg/m2。BIA测定内脏脂肪面积为(85.4±64.2)cm2,高于MRI测定结果(49.4±32.4)cm2(t=-6.524,P=0.000)。Pearson相关系数r=0.806(P=0.000)。建立线性校正方程:y=0.41x+14.78,β值(95%CI)为0.41(0.04-0.81)。绘制Bland-Altman图:±1.96s为(35.9±83.7)cm2。结论BIA测定内脏脂肪面积结果稳定,相关性好,可以用于快速评价儿童的内脏脂肪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成分 电阻抗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儿童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致心原性晕厥的临床案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奇蕊 甄珍 +3 位作者 那嘉 高路 曹永丽 袁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72-776,共5页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ALCA-R)致心原性晕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ALCA-R致心原性晕厥的住院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ALCA-R)致心原性晕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ALCA-R致心原性晕厥的住院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例女童,发病年龄7~14岁。临床症状为运动性晕厥伴急性心肌梗死(4例)、急性左心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4例患儿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心电图异常均表现为左主干闭塞;超声心动图仅1例提示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可能;全部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ALCA-R,左主干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并受压狭窄(即主肺动脉间型);2例患儿经心脏核磁共振成像亦证实为主肺动脉间型ALCA-R,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延迟强化。2例行冠状动脉去顶手术,2例予保守对症治疗限制活动。随访12~43个月,4例患儿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反复出现,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运动性晕厥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心电图出现左主干闭塞表现的青少年,应注意冠状动脉的先天发育异常,尤其是ALCA-R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一旦确诊应避免剧烈活动,及时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晕厥 心电图异常 儿童
原文传递
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四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3
作者 严佳虞 陈亚军 +6 位作者 陈永卫 侯大为 彭芸 张廷冲 彭春辉 庞文博 李笛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6-812,共7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肠闭锁合并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于生后3 d内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分别证实为结肠闭锁、回肠闭锁、空肠...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合并巨结肠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例肠闭锁合并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于生后3 d内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分别证实为结肠闭锁、回肠闭锁、空肠闭锁和回肠闭锁。3例肠闭锁术后复发肠梗阻入院,1例肠闭锁关瘘后出现肠穿孔行肠造瘘手术。文献复习以"先天性肠闭锁(intestinal atresia,IA)"和"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截至2019年6月关于IA合并HD的文献,对闭锁肠段及分型、诊治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例肠闭锁术后行下消化道造影(瘘管造影)均提示远端结肠异常,均再次行手术治疗。例1术中发现远端结肠痉挛细小,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全结肠型巨结肠,行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术后鼻饲肠内营养辅助治疗;例2术中发现肠管粘连严重,吻合口狭窄,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全结肠型巨结肠,放弃根治手术,重新修复吻合口,术后出现败血症,放弃治疗后死亡;例3术中发现明显扩张段结肠,行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切除肠管病理符合短段型巨结肠,术后排便功能良好;例4肠造瘘术后行直肠黏膜活检提示齿状线上3 cm肠管无神经节细胞,行经肛门Soave手术,切除肠管病理符合短段型巨结肠,术后恢复排便功能。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35篇,结合本中心4例,共47例IA合并HD患儿。肠闭锁最常见于回肠(16例)、升结肠(11例)和横结肠(9例),最主要的闭锁类型为Ⅲ型22例。所有患儿IA术前均未诊断合并HD。22例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因术后病理诊断合并HD或复发肠梗阻后行多次手术,平均手术次数3(2,4)次。20例行肠切除(肠吻合)+肠造瘘术,9例关瘘前诊断合并HD,平均手术次数(2.4±1.1)次;余者因关瘘后出现肠梗阻或其他并发症行多次手术,平均手术次数4(3,4.5)次。结论术前下消化道造影、术中探查闭锁远端肠管对辅助诊断IA合并HD尤为重要,直肠黏膜活检、术中冰冻活检和术后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闭锁类型及无神经节细胞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精确切除病变肠段可有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HIRSCHSPRUNG病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