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幼儿时期睡眠片段化对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邓玉娇 桂一丁 +6 位作者 林剑菲 林青敏 王广海 姜艳蕊 朱绮 张羽 江帆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8-424,共7页
目的了解婴幼儿时期睡眠片段化对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招募的母婴出生队列中纳入262名儿童,在6、12、18、24、36月龄使用手表式睡眠-活动记... 目的了解婴幼儿时期睡眠片段化对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招募的母婴出生队列中纳入262名儿童,在6、12、18、24、36月龄使用手表式睡眠-活动记录仪监测儿童的睡眠以及活动度情况,计算睡眠片段化指数(FI)。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评估儿童6岁时的情绪行为问题。采用群组发展模型,根据贝叶斯信息标准等选择最优拟合模型,根据FI变化轨迹分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77名儿童纳入分析,其中男91名、女86名。FI较高组30名,FI较低组147名。与FI较低组相比,6岁时FI较高组儿童的困难总分和多动冲动问题得分均更高[(11.0±4.9)比(8.9±4.1)、(4.9±2.7)比(3.7±2.3)分,t=2.17、2.23,均P<0.05],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2.08、2.09,均P<0.05)。结论婴幼儿期FI较高的儿童6岁时情绪行为问题尤其是多动冲动问题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睡眠 群组发展模型 情绪 行为
原文传递
PRRT2基因突变相关发作性疾病临床特征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昀箐 贺影忠 +6 位作者 王翠锦 王英燕 韩凤 姚如恩 王剑 陈莹 王纪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6-620,共5页
目的分析PRRT2基因突变相关发作性疾病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具有PRRT2基因突变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中位起病年龄6个月(4~13个月)。12例有发作... 目的分析PRRT2基因突变相关发作性疾病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具有PRRT2基因突变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中位起病年龄6个月(4~13个月)。12例有发作性疾病家族史。13例患儿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表现为痉挛发作;1例在8月龄时出现癫痫发作,15岁时表现为发作性运动障碍。2例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有癫痫样放电,1例呈不典型高度失律,12例未见异常。3例患儿头颅MRI表现为额颞脑沟加深,12例未见异常。14例患儿应用抗癫痫药物后控制良好,但其中1例停药后复发;另1例痉挛发作难以控制。15例患儿均发现PRRT2基因杂合突变,9例为碱基重复突变(c.649dupC,p.Arg217Profs^*8),2例错义突变(c.439G>C,p.Asp147His;c.640G>C,p.Ala214Pro;c.962T>C,p.Leu321Pro),2例碱基缺失突变(c.649delC,p.Arg217Glufs^*12;c.650delG,p.Arg217Glnfs12^*),2例无义突变(c.649C>T,p.Arg217^*;c.970G>T,p.Gly324^*),其中2个突变(c.962T>C,c.970G>T)为未曾报道的新突变。13例患儿的父母一方携带相同突变,2例为新生突变。11例患儿诊断为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2例为良性婴儿癫痫,1例为婴儿惊厥伴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1例为婴儿痉挛。结论PRRT2基因突变在儿科最常见的临床表型是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其次为良性婴儿癫痫和婴儿惊厥伴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等。c.649dupC是PRRT2基因的热点突变,c.962T>C、c.970G>T为未报道的可能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PRRT2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手术中应用脑灌注和停循环方式的神经发育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贺影忠 张蔚 +2 位作者 于新迪 王伟 郑景浩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4-1070,共7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发生情况,为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手术中采用选择性脑灌注(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SCP)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 目的研究主动脉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发生情况,为先天性心脏病大血管手术中采用选择性脑灌注(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SCP)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患有主动脉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包括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中断)进行心脏矫治术的5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4例;手术年龄范围为生后1~2052 d,体重范围为2.5~21.4 kg。纳入患儿按照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分为使用SCP(SCP组)和深低温停循环(停循环组)两组,SCP组44例,停循环组14例。对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术中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血乳酸和降钙素原含量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58例患儿有33例(SCP组22例,停循环组11例)术后1年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并采用Griffiths心理发育评估量表-中文版(Griffiths development scales-Chinese edition,GDS-C)测评患儿神经发育情况,评分用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表示。两组间DQ评分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5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临床均无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降钙素原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乳酸值SCP组为(2.41±1.08)mmol/l,停循环组为(3.19±1.2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GDS-C神经发育测试手眼协调能区DQ值SCP组和停循环组得分分别为(94.51±14.53)分和(81.95±18.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运动、个人-社会、听力和语言等能区DQ值SCP组均高于停循环组,虽然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但在听力和语言能区两组DQ值≥70分的患儿占比相等,其余能区患儿占比SCP组均高于停循环组。结论SCP是一种简单可行和安全有效的脑保护措施,能提供患儿大脑及部分机体有效的灌注,降低传统婴幼儿弓部手术造成脑缺血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弓中断 脑灌注 神经发育障碍
原文传递
脑组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单纯疱疹病毒1型阳性的颅内血肿患儿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丽 王纪文 +7 位作者 王翠锦 王英燕 贺影忠 周昀箐 杨波 陶悦 钟玉敏 苟雪静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263-1266,共4页
目的探讨以脑血肿为突出表现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1例以脑血肿为突出表现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儿... 目的探讨以脑血肿为突出表现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1例以脑血肿为突出表现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临床治疗及预后,并检索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4岁,伴有低热、头痛、抽搐和呕吐,于当地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后考虑患儿颅内占位,瘤内出血可能。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后行头颅CT检测显示颅内多发出血灶,伴血液系统疾病并发症可能,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未发现异常,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脑脊液生化正常,常规白细胞8×10^6/L,脑脊液涂片、培养、二代测序均为阴性,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查亦均为阴性,脑组织活检提示炎症可能。行脑组织mNGS提示单纯疱疹病毒1型双份标本阳性,明确为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3周后,患儿病情好转,随访5个月,患儿四肢瘫痪,仅有眨眼及吞咽等活动。结论临床上不能排除脑炎的脑血肿等颅内出血,要考虑到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可能性;mNGS有助于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病原体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脑血肿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脑组织宏基因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附6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凤 贺影忠 +4 位作者 周昀箐 王翠锦 王英燕 王增阁 王纪文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7-641,共5页
目的分析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儿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6例DR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儿中男2例,女... 目的分析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儿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6例DR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儿中男2例,女4例,就诊年龄1岁1月龄至11岁5月龄。首发症状多为下肢活动障碍,病情呈进行性进展,就诊时主要症状存在足内翻(3例)、姿势异常(4例)、不自主运动(3例)、痉挛性斜颈(1例)、癫痫样发作(1例)、智力及生长发育落后(1例);5例具有晨轻暮重特点。6例均行基因检测,5例检测到GCH1基因突变[4例为新发突变,分别为c.131C>G(p.Ala44Gly)、c.325T>C(p.Tyr109His)、c.225C>G(p.Tyr75*)与c.5dupA(p.Lys3Glufs*62)],1例为TH基因c.698G>A(p.Arg233His)和c.971982dup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971982dup为新发突变。6例均给予美多芭治疗,除1例效果不明显外,其余5例症状均明显好转。3例患儿治疗中出现兴奋、双下肢抖动表现,2例调整药物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绝大多数DRD表现为晨轻暮重的肢体活动障碍和(或)步态异常,其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尚无确切对应关系。新发现的4个GCH1突变和1个TH突变丰富了DRD基因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 突变 左旋多巴 晨轻暮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