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凝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止血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静 陈广华 +7 位作者 陈峰 陶涛 龚蔚 杜丰 叶春梅 苗瞄 韩悦 吴德沛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探讨血凝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止血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江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治疗后并发HC的1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93例接受血凝... 目的探讨血凝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止血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江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治疗后并发HC的1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93例接受血凝酶治疗患者,纳入研究组;80例未接受血凝酶治疗患者,纳人对照组。研究组中Ⅰ、Ⅱ、Ⅲ及Ⅳ级HC患者分别为28、25、20及20例,而对照组中Ⅰ、Ⅱ、Ⅲ及Ⅳ级HC患者各为20例。对照组HC患者采用常规水化、碱化尿液,同时选用广谱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但20例Ⅳ级HC患者经上述常规治疗后,出血症状均无明显改善,进一步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措施后,再采取常规治疗措施,最终出血停止。研究组HC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输注血凝酶,第一阶段治疗剂量为1U/次,1次/d,如初次治疗无变态反应发生,间隔1d后,则第二阶段治疗剂量可增加至1U/次,1~2次/d,第二阶段连续用药3~7d为1个治疗周期。研究组20例Ⅳ级HC患者经常规治疗联合血凝酶治疗后,出血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故进一步采取DSA下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措施后,再次静脉输注血凝酶,最终出血停止。本研究按照研究组第二阶段血凝酶治疗剂量,进一步将其分为1U/d亚组(n=29)与2U/d亚组(n=64),再按照第二阶段血凝酶治疗的总剂量分为血凝酶总剂量〉6U亚组(n=62)与血凝酶总剂量≤6U亚组(n=31)。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HC持续时间,研究组血凝酶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与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HC复发情况。统计学比较两组HC持续时间,以及研究组的4个亚组血凝酶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与凝血相关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HC分级、疾病类型及移植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①研究组HC持续时间为(14.5±5.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5±7.7)d,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1,P=0.000)。研究组Ⅰ、Ⅱ及Ⅲ级HC持续时间分别为(9.7±4.5)d、(14.2±5.8)d及(23.4±8.6)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7.3±8.6)d、(26.8±10.9)d及(36.5±17.8)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9、4.979、2.967,P=0.000、0.000、0.004)。研究组与对照组Ⅳ级HC进行DSA下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前,HC持续时间分别为(26.4±7.8)d与(28.0±10.9)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而经DSA下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再给予研究组患者血凝酶治疗,对照组再采取常规治疗措施,直至出血停止时,两组HC时间分别为(6.7±1.6)d与(9.6±2.1)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2,P=0.000)。②研究组中,1U/d亚组经血凝酶治疗后,Fib水平为(2.3±0.6)g/L,低于血凝酶治疗前的(2.7±0.4)g/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04),而血凝酶治疗前、后PT、APTT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U/d亚组、血凝酶总剂量〉6U亚组及≤6U亚组经血凝酶治疗后,Fib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均较血凝酶治疗前显著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b水平比较:t=7.170、7.195、2.490,P=0.000、0.000、0.016;血小板计数比较:t=3.563、5.179、2.189,P=0.001、0.000、0.032),而血凝酶治疗前、后PT及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中,3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8例患者出现移值物抗宿主疾病(GVHD);对照组中,2例出现肾功能损害,4例出现GVHD,3例出现药源性肝功能损伤。经相应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上述不良反应均得以改善。④研究组中,5例患者停用血凝酶后,HC复发,再次应用血凝酶治疗2~3个周期后得到控制;最终因肺部感染与肺泡出血死亡1例,因白血病复发死亡1例。对照组中,3例HC复发,经DSA下双侧髂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得以控制;最终因重度肺部感染、GVHD及颅内出血,各死亡1例。结论血凝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药物,用于治疗allo—HSCT术后并发HC,可有效缩短HC持续时间。但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血凝酶治疗HC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是否值得临床推广,仍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膀胱炎 出血性 血凝酶
原文传递
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妍珺 陈佳 +1 位作者 徐杨 吴德沛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接受治疗后,通常耐受性差,预后不佳。对于一般状况较好、无严重脏器合并症的老年人AML患者,标准剂量诱导化疔的疗效优于小剂量化疗及支持治疗;对于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小剂量化疗的疗效优于强化... 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接受治疗后,通常耐受性差,预后不佳。对于一般状况较好、无严重脏器合并症的老年人AML患者,标准剂量诱导化疔的疗效优于小剂量化疗及支持治疗;对于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小剂量化疗的疗效优于强化治疗方案;而无合并症、一般状况较好的老年人AML患者,可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微移植等治疗。此外,新型药物的问世使老年人AML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笔者拟就老年人AML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药物疗法 联合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去氨加压素治疗15例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侯梦佳 余自强 +7 位作者 马珍妮 张威 白霞 曹丽娟 苏健 沙萍萍 王兆钺 阮长耿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DDAVP)在血管性血友病(VW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15例接受DDAVP治疗的VWD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治疗反应及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2 h凝血因子Ⅷ活性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相关指标变...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DDAVP)在血管性血友病(VWD)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15例接受DDAVP治疗的VWD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治疗反应及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2 h凝血因子Ⅷ活性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相关指标变化。结果15例VWD患者中,男7例,女8例,中位年龄23(6~46)岁。9例1型VWD患者中,7例达完全反应;1例2A型VWD患者达完全反应,5例3型VWD患者无反应。对5例患者进行VWF多聚体分析,结合其他VWF相关检测指标,DDAVP治疗效果与患者疾病分型相符合。结论DDAVP对1型VWD患者可达到较好疗效,对部分2型VWD及3型VWD患者反应不佳;VWD患者对DDAVP的治疗反应对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 去氨加压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硼替佐米在复发/难治免疫性血液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侯梦佳 余自强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复发/难治免疫性血液病,指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以自身抗体介导为主,以血细胞或血浆蛋白质破坏为特征,并且对传统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效果不佳的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病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复发/难治免疫性血液病,指由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以自身抗体介导为主,以血细胞或血浆蛋白质破坏为特征,并且对传统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效果不佳的血栓与出血性疾病,病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后续治疗相当困难。为提高该类患者生存率及改善其远期预后,探寻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一定临床挑战性。硼替佐米作为唯一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既往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中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以硼替佐米为代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在诱导浆细胞凋亡、影响抗原加工、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减少炎症因子产生等免疫调节通路的多方面中发挥一定作用,该药物的上述特点为其应用于复发/难治免疫性血液病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可行性。近年来,国外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复发/难治免疫性血液病患者,硼替佐米可以起到挽救性治疗效果。因此,笔者针对这一方面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蛋白酶体抑制剂 复发/难治免疫性血液病 自身免疫疾病 血小板减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