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层异常能否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杜品仁 蒋和荣 郭兼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分析日本 4次地震前 5个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发现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夜间电离层偶发 E层的临界频率 f0 ES值多数呈下降趋势 ,少数呈增加趋势。分析国际地球物理年 ( IGY)期间多个地震震中附近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得出 f0 F2 参数变异的统计... 分析日本 4次地震前 5个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发现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夜间电离层偶发 E层的临界频率 f0 ES值多数呈下降趋势 ,少数呈增加趋势。分析国际地球物理年 ( IGY)期间多个地震震中附近电离层垂测站资料 ,得出 f0 F2 参数变异的统计特性是震前有正扰趋势。本文对震源电场影响电离层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电离层异常 临界频率 地震预报
下载PDF
马边地震带发震构造背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曹忠权 汪一鹏 +3 位作者 殷秀华 宋方敏 王梃梅 李建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73-383,共11页
北北西向的马边—盐津隐伏深断裂是马边地震带形成的主要条件,尤其被东西向甘洛—沐川深断裂和盐津—叙永深断裂围限的段落是强震多发段。地壳表层有北北西向马边—盐津断裂组和地面微隆起带,但地表断裂与隐伏深断裂并不连通,且地表断... 北北西向的马边—盐津隐伏深断裂是马边地震带形成的主要条件,尤其被东西向甘洛—沐川深断裂和盐津—叙永深断裂围限的段落是强震多发段。地壳表层有北北西向马边—盐津断裂组和地面微隆起带,但地表断裂与隐伏深断裂并不连通,且地表断裂走向与结构复杂多变,这是造成马边地震带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及地震影响场特点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带 地质构造 川填地区
下载PDF
地震前兆场物理机制实验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流 许昭永 陆阳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40-54,共15页
从“源“和“场”两个角度开展实验研究,以揭示震源体在不同力学状态下变形破坏过程中若干物理响应的时间过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的轴向刚度会增大断层错动距离,提高失稳以后断层所处的应力水平,缩短地震失稳的重复周期;... 从“源“和“场”两个角度开展实验研究,以揭示震源体在不同力学状态下变形破坏过程中若干物理响应的时间过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的轴向刚度会增大断层错动距离,提高失稳以后断层所处的应力水平,缩短地震失稳的重复周期;将不同温度、围压条件下岩体的变形行为(应力-应变曲线)分成5种类型,提出应变响应比与系统失稳(地震)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多样性;采用等应变速率和等能量速率加载,以及不同刚度条件等,研究了花岗闪长岩、砂岩和大理岩等的声发射(AE)活动性,认为复杂的变形条件会导致复杂的微震活动性;比较了测量方法对Q值的影响,研究了破裂孕育过程中Q值、波速和振幅的变化;采用大样品对破裂孕育过程中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破裂前兆异常具有趋势性异常和突变性异常两类基本形态,异常具有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时间分布的阶段性;对含坚固体岩样破裂条件和前兆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坚固体会使应力集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先于围岩屈服、软化,直至破裂;给出了含坚固体岩样破裂过程中微破裂(AE)发展的空间图象及波速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机制 前兆异常 实验研究 变形行为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M_s≥6.0)震中与其发震断层距离的统计分析及其在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胡银磊 张裕明 +2 位作者 董瑞树 周本刚 冉洪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24-228,共5页
本文通过中国大陆地震(M≥6.0)震中与其发震断层的距离的统计与分析,认为该距离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并经拟合计算得到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同类型断层上不同震级档的地震震中距离分布的期望值和方差。根据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 本文通过中国大陆地震(M≥6.0)震中与其发震断层的距离的统计与分析,认为该距离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并经拟合计算得到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同类型断层上不同震级档的地震震中距离分布的期望值和方差。根据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区间估计方法,讨论了统计分析的结果在潜在震源区边界的确定、以及边界的不确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 发震断层 距离 潜在震源区
下载PDF
中国大陆区断层蠕动的若干地质形迹 被引量:2
5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1 位作者 张晚霞 张秉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3-98,共6页
中国大陆区多数活动断裂虽未见有引起地表变形的明显断层蠕滑运动现象,但仍不乏断层蠕滑运动的种种地质形迹,如区域性有序的地裂运动,沿断裂分布的线性变形带,以及与地质滑动速率相比大大偏低的地震滑动速率等.认识并查明断层蠕滑运动... 中国大陆区多数活动断裂虽未见有引起地表变形的明显断层蠕滑运动现象,但仍不乏断层蠕滑运动的种种地质形迹,如区域性有序的地裂运动,沿断裂分布的线性变形带,以及与地质滑动速率相比大大偏低的地震滑动速率等.认识并查明断层蠕滑运动这一重要活动习性,在理论上和实际中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蠕动 中国 地质形迹 地震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对大同地震横波分裂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姚陈 王培德 +1 位作者 陆玉美 陈运泰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2-26,共15页
由三分向数字地震仪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记录了1989年10月山西大同二个强震之后15天内的余震。纵波和横波的尾波在直达波的后续波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估计是由近地表不规则沉积层对地震波的聚焦效应所形成的。由于近地表不规则沉积层... 由三分向数字地震仪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记录了1989年10月山西大同二个强震之后15天内的余震。纵波和横波的尾波在直达波的后续波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估计是由近地表不规则沉积层对地震波的聚焦效应所形成的。由于近地表不规则沉积层的作用,在较宽的离源角的范围内都可以辨认出横波分裂现象。用大范围膨胀各向异性(EDA)裂隙对横波的影响解释了快波偏振的排列方向与区域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的一致性。对一天中包括一个较大地震以及它前后较小地震形成的系列,用理论到时差数值模拟与实际记录对比的方法,确认了横波分裂到时差在一个较大地震发生前后的上升和下降,用应力导致壳内裂隙随时间的变化对横波传播的作用解释了这种变化。到时差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迅速变化说明含有EDA裂隙的上地壳对区域应力变化具有快速的弹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分裂 各向异性 山西大同
下载PDF
京棉二厂井氦,氢气体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范树全 苏盛虎 李霓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90-497,共8页
系统总结了京棉二厂热水深井溶解气体中氦、氢气体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提出了氦、氢气体前兆异常特征与发震时间、震级关系的经验公式,用此经验公式成功地预报了华北两次5级以上地震,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氢异常 氦异常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隐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向宏发 方仲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85-388,共4页
<正>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平原区隐伏断裂的探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King,1980;汪成民等,1988).但到目前为止,多数工作都集中在隐伏断裂的定位及相关各种探测方法研究.本文的重点则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隐伏断裂... <正>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平原区隐伏断裂的探测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King,1980;汪成民等,1988).但到目前为止,多数工作都集中在隐伏断裂的定位及相关各种探测方法研究.本文的重点则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隐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与活动方式.研究区主要选在北京平原北部令人注目的夏垫断裂和南口-孙河隐伏断裂.1.隐伏断裂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1.1 隐伏断裂的准确定位为查明平原区隐伏断裂的准确位置,我们采用化探普查、浅层物探详查和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隐伏断裂 晚第四纪 北京
全文增补中
井水温度微动态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93
9
作者 鱼金子 车用太 刘五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9-396,共8页
井水温度微动态观测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已成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动态观测的主测项之一。观测结果表明,无论是水温的正常动态还是震前的异常动态的形成,用传统的热传导或热对流机制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因此笔者根据观测到的事实... 井水温度微动态观测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已成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动态观测的主测项之一。观测结果表明,无论是水温的正常动态还是震前的异常动态的形成,用传统的热传导或热对流机制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因此笔者根据观测到的事实、异常特征与同震效应等提出了水动力学机制,即含水层变形→含水层内孔隙压力变化→井-含水层系统内水流变化→井水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微动态 水动力学 井水 地震观测
下载PDF
断层气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基华 王亮 +1 位作者 孙凤民 金晓微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8-63,共6页
本文介绍了白浮断层气观测点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地震前观测到断层气(特别是Hg)的异常变化。其异常特征是震前出现异常高值突跳,异常幅度大、时间短,而震后一般变化不大。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断层气的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 断层气 地震活动性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典型构造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时空演化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胜利 马瑾 刘力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55-65,共11页
简述了国家地震局“八五”攻关二级课题(85-04-06-02)的研究结果。发展了一套宽频带、大动态、多通道自动化数字记录系统及相应的软件,实现对构造变形中的应力、应变、位移、声发射、波速等物理场的高精度多点动态观测;在双轴加载条件... 简述了国家地震局“八五”攻关二级课题(85-04-06-02)的研究结果。发展了一套宽频带、大动态、多通道自动化数字记录系统及相应的软件,实现对构造变形中的应力、应变、位移、声发射、波速等物理场的高精度多点动态观测;在双轴加载条件下研究了简单断层、拐折断层、共线不连续断层、张性和压性及复杂雁列式断层等典型构造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应变场、断层位移场、声发射事件时空强分布及波速场的演化,并对典型失稳事件的前兆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物理场演化及失稳前兆与构造类型及其变形阶段、失稳机制的关系;应用三重非线性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典型构造及复杂构造的应力场,提出由应力场增强和应力调整等全局性原因与局部断裂弱化、扩展等造成的应力扰动场是有差异的,这可能是造成中长期和短期异常出现于不同部位的原因;以弱化段为中心,最大剪应力增量场的八瓣式分布和平均应力增量场的四象限分布,可作为识别发震构造的标志。作者还就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实验 数值模拟 断层组 声发射 应变 断层位移 前兆现象
下载PDF
不同结构的岩石试件变形破坏与孔隙压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车用太 唐毅 +2 位作者 鱼金子 张大维 纪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3-339,共7页
根据华北地区地震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井的含水层岩性,埋深与承压水头大小等实际条件,对具有不同结构的四种岩性试件。在不同围压、初始孔隙压力,变形速率下,进行了变形破坏过程中孔隙压力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岩性、结构、围压、初... 根据华北地区地震地下水位动态观测井的含水层岩性,埋深与承压水头大小等实际条件,对具有不同结构的四种岩性试件。在不同围压、初始孔隙压力,变形速率下,进行了变形破坏过程中孔隙压力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岩性、结构、围压、初始孔隙压力、变形速率等因素对井水位映震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孔隙压力 结构 岩石试件 变形破坏 地震
下载PDF
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地表破裂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辉 强祖基 +4 位作者 袁著忠 王洋龙 张华 赵翔 谷一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44-353,T002,共11页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耿马断裂带上发生了两次大于7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极震区内抗震性能极差的毛石房、砖柱土坯房的大量倒塌所致.澜沧地震的震中基本烈度可达Ⅸ度,耿马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Ⅹ...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耿马断裂带上发生了两次大于7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极震区内抗震性能极差的毛石房、砖柱土坯房的大量倒塌所致.澜沧地震的震中基本烈度可达Ⅸ度,耿马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Ⅹ度.澜沧地震构造活动的地表证据主要是出现在极震区内的张性地裂缝带和小断层陡坎.地裂缝带和小断坎主要出现在四条相对连续的北北西走向的狭窄地带内,其长度从几百 m 到6km 不等.澜沧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35km,宽约3km,最大垂直位移量和最大右旋水平位移量分别为1.5m 和1.4m.耿马地震地表断裂活动的明显证据包括一系列北北西走向的地裂缝带和一段长约5km的地震断层陡坎.耿马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24km,其最大垂直位移3.5m,最大右旋水平位移为3m.两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均具有右旋-正断层性质.本文讨论了这两次地震的 度分布及地表破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烈度 澜沧-耿马 断层
下载PDF
地下流体的源兆、场兆、远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被引量:92
14
作者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3-289,共7页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中,发现强震前有3种不同的前兆异常,即来自震源的源兆异常、与地震有关的区域构造活动关联的场兆异常及远距离强震前出现的远兆异常。它们在成因、特征与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意义不同。从数量上看,场兆是大量的...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中,发现强震前有3种不同的前兆异常,即来自震源的源兆异常、与地震有关的区域构造活动关联的场兆异常及远距离强震前出现的远兆异常。它们在成因、特征与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意义不同。从数量上看,场兆是大量的,源兆是少量的,而远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地震预报实践中,必须正确地区别这3种前兆,全力寻找源兆,积极地开发场兆的预报功能,承认远兆并揭示其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下载PDF
滇西北伸展构造区的构造特点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竹君 徐杰 +3 位作者 虢顺民 杨主恩 向宏发 吴大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本文研究了滇西北伸展构造区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和新构造环境的特点。该区构造与地震的活动强度为南、北部强,中间弱;第四纪最大沉降中心、湖积台地及第四纪褶皱分布呈对角对称。滇西北地区的伸展构造是在近南北向挤压力和南西—北东向... 本文研究了滇西北伸展构造区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和新构造环境的特点。该区构造与地震的活动强度为南、北部强,中间弱;第四纪最大沉降中心、湖积台地及第四纪褶皱分布呈对角对称。滇西北地区的伸展构造是在近南北向挤压力和南西—北东向剪切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合力方向为北北东,与用水压致裂法和物理模拟获得的结果相符。该区在形成机制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拉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伸展构造区 动力学 构造特点
下载PDF
固体围压下完整花岗岩粘滑现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程海旭 吴开统 张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1-222,共12页
本文用完整的花岗岩样品在固体围压三轴实验装置上压缩,研究围压和应变速率对岩样变形破裂过程、粘滑应力降、粘滑复发间隔及样品主破裂几何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较低时,粘滑应力降较大,复发间隔较长且分布无规律。加载速率越... 本文用完整的花岗岩样品在固体围压三轴实验装置上压缩,研究围压和应变速率对岩样变形破裂过程、粘滑应力降、粘滑复发间隔及样品主破裂几何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速率较低时,粘滑应力降较大,复发间隔较长且分布无规律。加载速率越大,粘滑应力降越小,复发间隔也近似相等,粘滑事件表现出准周期性。围压和应变率较低时,岩石的主破裂会演变成两个交叉的共轭断裂面;而围压和应变率较高时,岩石的主破裂则演变成单一断裂面或入字形断裂面。本文结果对认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孕育、发生及重复过程;研究地震重复发生的机制及影响地震复发间隔的主要因素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滑 应力降 地震 复发问题 花岗岩
下载PDF
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计算机方法和程序 被引量:6
17
作者 姜立新 傅征祥 +1 位作者 杨满栋 李闽峄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8-233,共6页
文中介绍—种在微机上实现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用软件:DISEV(Disaster Evaluation),DISEV由地震输入系统、图形显示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数据输出系统等4部分组成。采用确定性的的地震灾害评估方法,用C语言设计完成。DISEV操作简单、快... 文中介绍—种在微机上实现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用软件:DISEV(Disaster Evaluation),DISEV由地震输入系统、图形显示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数据输出系统等4部分组成。采用确定性的的地震灾害评估方法,用C语言设计完成。DISEV操作简单、快速,对震后快速反应工作以及救灾工作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灾害 快速评估 程序设计 微机
下载PDF
小震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预报作用及其力学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瑾 李钦祖 +1 位作者 刁桂苓 于利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25-32,共8页
人们在分析应力场类型时往往忽略σ_2的作用。只从σ_1与σ_3的分布情况出发讨论可能出现的震源机制类型。 实际上,地壳中存在的是三维应力状态,而不是二维应力状态。在走滑应力状态下,不仅可以在包含σ_2轴的断层面上出现走滑型地震,... 人们在分析应力场类型时往往忽略σ_2的作用。只从σ_1与σ_3的分布情况出发讨论可能出现的震源机制类型。 实际上,地壳中存在的是三维应力状态,而不是二维应力状态。在走滑应力状态下,不仅可以在包含σ_2轴的断层面上出现走滑型地震,也可以在包含σ_3和σ_1轴的面上出现正断型和逆断型地震。而能否出现走滑型以外的地震类型取决于应力比φ值及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其中φ=(σ_2-σ_3)/(σ_1-θ_3)。在滑动判据保持某一定值的情况下,当应力比φ较小时,预存断层中包含σ_1轴、σ_3轴和σ_2轴的断层分别可发生正断型、逆断型和走滑型错动,当φ值较大时,则只可能发生走滑型和正断型,以至只有走滑型地震。 作者结合华北地区、北京地区及其它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逆断型地震数较高的年份,均为区域地震活动增强的年份。代表区域应力场中σ_1增大(或者是σ_2减小)造成φ值变小。由此可见,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有利于对区域应力状态的判断和地震活动状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矛盾比 应力状态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地震转换波测深中PS转换震相的分离和参数测定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家茹 邵学钟 高维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9-45,共7页
转换波测深的实践表明,PS 波转换震相的波形长度往往超过来自相邻界面 PS 转换波之间的到时差,因此来自相邻界面的 PS 转换波的相互干涉,常组成复杂的干涉波系列.采用目测方法只能分出其中某些优势震相.本文介绍了转换波干涉震相的分离... 转换波测深的实践表明,PS 波转换震相的波形长度往往超过来自相邻界面 PS 转换波之间的到时差,因此来自相邻界面的 PS 转换波的相互干涉,常组成复杂的干涉波系列.采用目测方法只能分出其中某些优势震相.本文介绍了转换波干涉震相的分离、参数测定和识别的计算机分析方法.计算实例表明,改进后的分离干涉波算法具有计算速度快、分离干涉波的能力强和精度高等优点.对提高转换波测深的分辨率和可靠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转换波 测深 震相 参数
下载PDF
地震波的散射与盆地的场地效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会吉 姚陈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09-223,共15页
根据射线理论对二维盆地型场地与P波波列特征的关系、波列中震相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对决定震相振幅大小的散射系数、几何扩散和波阻抗3个因子等的研究表明,因界面弯曲引起的广角反射和聚焦作用分别是P波波列中出现大能... 根据射线理论对二维盆地型场地与P波波列特征的关系、波列中震相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对决定震相振幅大小的散射系数、几何扩散和波阻抗3个因子等的研究表明,因界面弯曲引起的广角反射和聚焦作用分别是P波波列中出现大能量团的第一和第二位的重要因素。在层内纵、横波波速比和层间波速比大范围变动的条件下,对界面散射系数的计算表明,介质内界面上P到S的反射转换波是指示界面两侧速度反差强弱以及入射波所在介质层纵、横波波速比的最佳震相。通过合成地震图与大同余震记录的对比,证明可以利用P彼波列的特征定性地确定台站下沉积盖层和基底界面的大致速度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波速 散射 盆地 场地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