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积分投影模型预测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春明 杨国平 +1 位作者 耿云芬 张珊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30-1536,共7页
了解种群动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景东翅子树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按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划分为极危种。生境的丧失及其片断化是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威胁因素。该研究主要回答以下2个问题:(1)不同大... 了解种群动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景东翅子树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按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划分为极危种。生境的丧失及其片断化是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威胁因素。该研究主要回答以下2个问题:(1)不同大小的片断和连续森林中景东翅子树的种群动态如何?(2)驱动景东翅子树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是什么?在不同大小片断(5 hm^(2)和15 hm^(2))和连续森林中分别设立3个50 m×100 m固定样地,调查景东翅子树所有个体的胸径(幼苗和幼树为地径)、繁殖产出、个体的存活及幼苗的补充情况。基于连续3年的种群统计调查及实验数据,建立不同时间段(2018—2019、2019—2020和2020—2021年)上述3种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的积分投影模型,同时应用弹性分析方法量化种群统计参数对种群增长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不同时段不同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的种群生命率(或统计过程)存在一定差异。3种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的死亡个体数为0—2 plant·a^(-1)·hm^(-2),年开花个体数为0—4 plant·a^(-1)·hm^(-2),新增个体数为0—1.3 plant·a^(-1)·hm^(-2)。(2)除5 hm^(2)片断在2020—2021年间受人为影响导致较大下降外,3种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种群的增长率等于或趋近于1,说明其种群是稳定的。(3)3个时段3种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种群的存活和生长对种群增长率的贡献占99.2%以上,说明种群的存活和生长是驱动种群增长、维持种群稳定的关键因子。研究认为如果没有较大的人为干扰和环境的波动如严重干旱等,3种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种群可维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片断化 濒危植物 景东翅子树 种群生命率 种群动态 积分投影模型 弹性分析
下载PDF
木本森林蔬菜金雀花花蕾中类黄酮及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
作者 华梅 孟梦 +3 位作者 付玉嫔 李云琴 周云 刘恒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为了探究木本森林蔬菜金雀花食用部位的营养价值,以新鲜金雀花花蕾为材料,对其花蕾中类黄酮和花青素进行靶向定量分析,并对粗蛋白、可溶性糖、脂肪、氨基酸、矿物元素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金雀花花蕾鲜样中总类黄酮含... 为了探究木本森林蔬菜金雀花食用部位的营养价值,以新鲜金雀花花蕾为材料,对其花蕾中类黄酮和花青素进行靶向定量分析,并对粗蛋白、可溶性糖、脂肪、氨基酸、矿物元素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金雀花花蕾鲜样中总类黄酮含量为0.74 mg/g,含量最高的儿茶素达到95.58 ng/mg,总花青素的含量(16.06μg/g)远远低于总类黄酮的含量(0.74 mg/g),类黄酮为金雀花花蕾主要的活性化学物质;金雀花花蕾中粗蛋白含量23.65 g/100g、维生素C 40.00μg/100 mg、可溶性总糖86.80 mg/g、总膳食纤维23.40 g/100g;富含22种氨基酸,含有镁、磷、钾、钙等矿物元素,没有检测到有毒有害矿物元素。金雀花新鲜花蕾中主要营养成分安全、齐全,建议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森林蔬菜 金雀花 类黄酮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暖地杓兰种子繁育与栽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华梅 蒋宏 +1 位作者 周彬 孔继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以暖地杓兰成熟未裂开的果荚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非共生萌发方法对暖地杓兰种子进行萌发培养,观察统计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时间及萌发率,筛选适合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同时在获得的暖地杓兰无菌苗的基础上,筛选适合暖地杓... 以暖地杓兰成熟未裂开的果荚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非共生萌发方法对暖地杓兰种子进行萌发培养,观察统计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时间及萌发率,筛选适合暖地杓兰种子萌发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同时在获得的暖地杓兰无菌苗的基础上,筛选适合暖地杓兰幼苗栽培的基质及方法。结果显示:(1)在改良Norstog培养基中暗培养4个月后,种子开始陆续萌发,种子的萌发率为31.21%。添加6-(γ,γ-二甲基烯丙基氨基)嘌呤(2iP),能提高暖地杓兰种子的萌发率(38.74%)且原球茎未褐化。(2)暖地杓兰种子萌发成原球茎后,先分化出根,在继代培养基中根长大长粗,并进一步分化出芽点;经过继代培养后根长到10 cm左右,具2~3条根时即可进行炼苗处理,炼苗后的根茎苗洗净杀菌后避光放入4℃冰箱进行春化处理3~4个月,之后再进行栽培能明显地提高苗的成活率。(3)在体积比为1︰1的泥炭土和兰石混合基质中栽培120 d后,芽点进一步长大,并舒展长出叶片,成活率在90%以上。结果表明:在改良Norstog培养基(含2iP)中暖地杓兰种子能成功萌发长成根茎苗,原球茎及苗均未出现褐化,出瓶苗春化后能顺利长大,最终能实现回归到原生境中使种群得以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地杓兰 非共生萌发 繁育与栽培
下载PDF
油麦吊云杉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偏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丁淑金 魏健生 +5 位作者 陆莹玲 马福仙 原晓龙 耿云芬 王毅 张汉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3,190,共9页
【目的】分析油麦吊云杉cpDNA的特征和密码子偏好性,为云杉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学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通过I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油麦吊云杉cpDNA进行测序,并利用Codon W 1.4.2和CUSP软件对其密码子偏性进行分析。【结果】油麦吊云... 【目的】分析油麦吊云杉cpDNA的特征和密码子偏好性,为云杉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学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通过I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油麦吊云杉cpDNA进行测序,并利用Codon W 1.4.2和CUSP软件对其密码子偏性进行分析。【结果】油麦吊云杉cpDNA是一个全长为124161 bp的环状DNA分子,与典型的具有保守的四分体cpDNA结构不同,油麦吊云杉cpDNA中存在反向重复区域的丢失,其cpDNA的GC含量为38.7%。油麦吊云杉cpDNA包含113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76个,核糖体RNA基因4个,转运RNA基因33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油麦吊云杉和西加云杉聚为一个独特的分支,油麦吊云杉cpDNA密码子不同位置上的GC含量从低到高依次是GC_(3)(49.39%)45的占86%,表明其密码子的偏性较弱;GC_(12)和GC_(3)的相关性不显著(r=0.1664,b=-0.1577);ENC频数比值分布在-0.05~0.05的基因频率占比57%,说明油麦吊云杉叶绿体基因组CUB受选择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油麦吊云杉cpDNA中大部分基因分布在PR2平面图的右下方,即T>A、G>C,说明在油麦吊云杉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偏好性受选择、突变等因素的影响。最终UCU、AAA、GGU、GCA、GUU、UGU、UCC、CAU、GCU、CGU、GAA和AUU等12个密码子被确定为油麦吊云杉绿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结论】油麦吊云杉cpDNA密码子偏好使用A或U结尾的密码子,选择和突变是其CUB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麦吊云杉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下载PDF
云南蓝果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原晓龙 康洪梅 王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1,124,共7页
以云南蓝果树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采用Codon W 1.4.2等软件,通过分析云南蓝果树叶绿体基因组52个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性,探究影响密码子使用偏性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Codon W和CUSP软件分析显示密码子第3位碱基GC含量为28.40%,... 以云南蓝果树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采用Codon W 1.4.2等软件,通过分析云南蓝果树叶绿体基因组52个基因密码子的偏好性,探究影响密码子使用偏性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Codon W和CUSP软件分析显示密码子第3位碱基GC含量为28.40%,ENC值>45的基因有39个,说明密码子偏好以AT结尾,且存在较弱偏性。2)中性绘图分析显示,GC12与GC3的相关系数为0.1612,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密码子第1、第2位与第3位碱基组成存在显著差异。3)ENC绘图结合ENC比值频率表显示,大部分基因距离标准曲线较远,说明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选择的影响。4)PR2-plot分析显示密码子第3位碱基使用频率方面,T>A,G>C,说明密码子偏好性受多重因素影响。5)确定UUG、UCA、GCU、AAU、GAU和GGA为最优密码子。综上所述,云南蓝果树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主要受选择的影响,受其他如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蓝果树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选择 最优密码子
下载PDF
施肥对云南蓝果树幼苗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罗婷 杨文忠 张珊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2,共9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条件下云南蓝果树的抗旱性生理特征,建立云南蓝果树幼苗最佳施肥技术方案,为其种苗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其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方法】以云南蓝果树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根据"3414"... 【目的】为了解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条件下云南蓝果树的抗旱性生理特征,建立云南蓝果树幼苗最佳施肥技术方案,为其种苗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其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方法】以云南蓝果树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根据"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云南蓝果树幼苗可溶性蛋白(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6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除丙二醛外,其余测定指标在施肥处理条件下的值均高于不施肥处理,整体表现为不施肥(N0P0K0)<缺氮(N0P2K2)<缺钾(N2P2K0)<缺磷(N2P0K2),说明云南蓝果树幼苗抗旱性生理指标对氮肥的依赖性最强,其次是钾肥和磷肥;氮磷钾配施时,中氮中磷低钾(N2P2K1)水平下的值最优;根据拟合的一元二次方程,云南蓝果树幼苗的试验理论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5.28、0.99和2.97 g/株;肥效的发挥还受到三者彼此间互作的影响,在中氮、低钾(N2K1)水平时利于磷肥肥效的发挥,中氮、中磷(N2P2)水平时利于钾肥肥效的发挥,中磷、低钾(P2K1)水平利于氮肥肥效的发挥,这与中氮中磷低钾(N2P2K1)水平下云南蓝果树抗旱性指标最优是一致的。【结论】适当施肥会增强云南蓝果树幼苗的生理生化过程,中氮、中磷、低钾水平处理下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14”施肥试验 云南蓝果树 生理指标 抗旱性 极小种群植物
下载PDF
中国兰科独蒜兰属植物增补 被引量:5
7
作者 向振勇 孔继君 +7 位作者 华梅 赵黎明 张维平 方晔 海仙 方震东 韩周东 蒋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1-464,共4页
报道了中国兰科独蒜兰属2个未详知种:藏南独蒜兰(Pleione arunachalensis Hareesh, P.Kumar & M.Sabu)和矮小独蒜兰[P.humilis (Sm.) D.Don],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植物标本馆(YAF)。
关键词 藏南独蒜兰 矮小独蒜兰 兰科 未详知种 新异名
下载PDF
斯勒卷瓣兰,中国云南南部兰科一新种
8
作者 韩周东 任宗昕 +1 位作者 蒋宏 王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2-278,共7页
描述并绘制了云南南部兰科石豆兰属一新种:斯勒卷瓣兰(Bulbophyllum dresslerianum Z.D.Han&H.Wang)。该新种属于双叶卷瓣兰组(section Tripudianthes Seidenf.),在形态上与该组的4种,即狄氏卷瓣兰(B.dickasonii)、堪布里石豆兰(B.k... 描述并绘制了云南南部兰科石豆兰属一新种:斯勒卷瓣兰(Bulbophyllum dresslerianum Z.D.Han&H.Wang)。该新种属于双叶卷瓣兰组(section Tripudianthes Seidenf.),在形态上与该组的4种,即狄氏卷瓣兰(B.dickasonii)、堪布里石豆兰(B.kanburiense)、皱掌卷瓣兰(B.rugosisepalum)和拟双叶卷瓣兰(B.tripudians)近似,主要区别在于该种唇瓣前缘具囊泡,侧面及腹面被稀疏的短腺毛;侧萼片棕黄色,表面光滑。编制了斯勒卷瓣兰及其近缘种的检索表。目前,该种仅在云南南部墨江县发现一个居群,濒危状况有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种 石豆兰属 唇瓣 双叶卷瓣兰组 云南
下载PDF
林下种植模式对云南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云琴 孟梦 +3 位作者 胡光辉 周云 付玉嫔 邱琼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9-46,共8页
为研究不同林下种植扰动模式对云南松人工林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松人工林下,设置无干扰、30%扰动、50%扰动、100%扰动4种模式种植森林蔬菜大参,研究不同种植扰动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扰动增加了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 为研究不同林下种植扰动模式对云南松人工林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松人工林下,设置无干扰、30%扰动、50%扰动、100%扰动4种模式种植森林蔬菜大参,研究不同种植扰动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扰动增加了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无干扰模式(对照)调查到植物最少(22科37种),不同强度扰动后物种数均增加,以30%扰动模式最多(37科66种),物种数提高了78.38%,物种多样性的由高到低的规律为30%扰动>100%扰动>50%扰动>无干扰;总体上,云南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0%扰动模式最优,50%扰动模式次之,100%扰动模式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物种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松林下种植大参时以30%扰动模式较好。研究为解决当前林下种植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垦林下土地,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人工林 林下种植 扰动模式 生物多样性 影响
下载PDF
滇牡丹主要分布区11个居群果实特征的比较
10
作者 杜春 余潇 +4 位作者 牟亚萍 李进 张鹏远 原晓龙 王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9-630,共12页
[目的]滇牡丹作为珍贵的油用野生牡丹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研究其果荚及结实特征可为滇牡丹育种工作提供帮助。[方法]以11个野生居群的滇牡丹果荚及种子为研究对象,统计果荚及种子性状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相关性、K-均值聚类及方差... [目的]滇牡丹作为珍贵的油用野生牡丹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研究其果荚及结实特征可为滇牡丹育种工作提供帮助。[方法]以11个野生居群的滇牡丹果荚及种子为研究对象,统计果荚及种子性状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相关性、K-均值聚类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果荚及种子各性状变异系数(CV)变化范围9.15%~72.96%,其中果荚重具有最大的平均变异系数(53.54%),其次为发育种子数(52.68%)及败育种子数(51.39%),丽江利苴(DLG)居群在11个居群中拥有最大的平均果荚长度(7.49 cm),果荚宽度(6.66 cm)及果荚重(27.83 g)。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对滇牡丹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Ⅰ级种子(单粒重>1.26 g、种子宽>1.25 cm、种子长>1.38 cm),Ⅱ级种子(单粒重0.84~1.26 g、种子宽1.10~1.25 cm、种子长1.22~1.38 cm),Ⅲ级种子(0.60 g单粒重~<0.84 g、1.01 cm<种子宽<1.10 cm、1.05 cm<种子长<1.22 cm),等外种子(单粒重<0.60 g、种子宽≤1.01 cm、种子长≤1.05 cm),其中丽江牦牛坪(DLM)居群具有最大的Ⅰ级种子及Ⅱ级种子的占比分别为3.41%、4.89%;昆明梁王山拥有最大的等外种子占比3.30%。[结论]滇牡丹果荚性状变异丰富,果荚重、发育种子数及败育种子数等性状较其他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11个居群中DLM与DLG两个居群在果荚及种子性状、结实特征上均优于其他居群,而昆明梁王山(DLW)居群表现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果荚性状 种子性状 种子分级
下载PDF
思茅松及云南松转录组密码子偏好性比较分析
11
作者 原晓龙 王毅 +4 位作者 罗婷 李云琴 毕玮 陈伟 李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3-163,共11页
【目的】比较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云南松P.yunnanensis转录组中表达基因的密码子使用模式,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密码子实现思茅松基因异源表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CodonW1.4.2软件分析思茅松不同组织和云... 【目的】比较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云南松P.yunnanensis转录组中表达基因的密码子使用模式,为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密码子实现思茅松基因异源表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CodonW1.4.2软件分析思茅松不同组织和云南松转录组密码子碱基组成,同时统计和计算其他相关参数,推断其最优密码子并将其与其他物种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比较。【结果】在云南松和思茅松根转录组密码子的碱基组成方面,云南松为GC12(0.50)>GC3s(0.47),思茅松根为GC12(0.51)>GC3s(0.32);在思茅松不同组织转录组的碱基组成方面,高产脂树皮为GC12(0.49)>GC3s(0.45),低产脂树皮为GC12(0.50)>GC3s(0.41),说明云南松和思茅松不同组织转录组的密码子在第3位上均偏好以AU结尾;它们的CAI值相较于被子植物均较低,这些均说明云南松和思茅松不同组织转录组密码子的偏好性均较弱;且其中性绘图分析和ENC-plot分析说明它们的使用模式均主要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最优密码子分析显示云南松和思茅松根的最优密码子差异较小。通过对思茅松、拟南芥、构巢曲霉、酵母、毛果杨和云南松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发现思茅松与云南松转录组的密码子偏好性极为相似,与构巢曲霉和拟南芥的相对接近,说明构巢曲霉真核表达系统更适合思茅松基因的异源表达。【结论】思茅松和云南松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偏性以选择影响为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巢曲霉是思茅松基因异源表达的最佳表达受体。该结论为今后开展思茅松转基因育种、特定基因的异源表达和生物合成中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云南松 转录组 密码子使用模式 密码子偏好性 密码子使用频率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思茅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少瑜 李江 +2 位作者 陈伟 罗婷 陈绍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41,共10页
【目的】揭示思茅松主要分布区内11个群体共338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状况,为思茅松育种群体构建及高轮次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筛选出的18对引物进行SSR-PCR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用PowerMarker v3.25、GenA... 【目的】揭示思茅松主要分布区内11个群体共338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状况,为思茅松育种群体构建及高轮次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筛选出的18对引物进行SSR-PCR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用PowerMarker v3.25、GenALEx v6.4.1及Structure 2.3.4等软件分析思茅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18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2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6.667个;种质资源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524;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1.016;平均多态信息指数(PIC)为0.468。思茅松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种质资源的群体分化系数(F_(ST))平均为0.091,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只占总变异的9.1%,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各位点的基因流(N_(m))平均为4.627(N_(m)>1),较大的基因流减小了群体间的分化。STRUCTURE分析将338份思茅松种质资源划分为2个类群,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将11个群体划分成3组,普洱市6个群体聚为一组;西双版纳州的2个群体、临沧市和保山市的各1个群体聚为一组;德宏州的1个群体单独为一组。【结论】思茅松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在进行思茅松的遗传改良时,应根据其遗传结构特征,重点选择多样性高的群体,也要特别关注对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种质资源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不同枝采时间对竹叶花椒结果枝生长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呼延丽 郝佳波 +3 位作者 杜春花 郭永清 铁筱睿 陆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为探明竹叶花椒枝采最佳时间,开展不同带枝采收时间(6月、7月、8月)对竹叶花椒结果枝生长量、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带枝采收时间,鲜果感官等级评价,7月>8月>6月;椒果干鲜比6.8︰1、5.2︰1、4.5︰1。(2)不同带... 为探明竹叶花椒枝采最佳时间,开展不同带枝采收时间(6月、7月、8月)对竹叶花椒结果枝生长量、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带枝采收时间,鲜果感官等级评价,7月>8月>6月;椒果干鲜比6.8︰1、5.2︰1、4.5︰1。(2)不同带枝采收时间,年末树冠投影面积新梢(结果枝)数量、鲜果产量、冠幅方差分析结果显示,6月、7月差异不显著(P>0.05),8月差异显著(P<0.05)。(3)展开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结果枝单枝产量在6月、7月差异不显著(P>0.05),8月的长果枝产量差异达极显著(P<0.01);结果枝单枝长在6月、7月差异不显著(P>0.05),8月的短果枝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竹叶花椒带枝采收最佳时间,采收后当年花椒商品性质量能得到保证,萌生的新梢生长量能够保证次年结果量。研究结果为竹叶花椒枝采轻简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带枝采收 时间 生长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黑老虎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14
作者 李思广 陈少瑜 +5 位作者 付玉嫔 尹艾萍 司马永康 祁荣频 周云 王绍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66,共11页
【目的】揭示黑老虎5个群体70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状况,为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筛选出的17对引物进行所有样本SSR-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采用GenAlex v6.502、Ntsys V2.2及Struc... 【目的】揭示黑老虎5个群体70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状况,为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筛选出的17对引物进行所有样本SSR-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采用GenAlex v6.502、Ntsys V2.2及Structure 2.3.4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17对引物的70份样本中共检测到14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8.647个等位基因。17个位点的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1.421,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648,多态信息指数(PIC)平均值为0.612。5个群体中马关群体(MGH)的遗传多样性最高,I和He分别为1.070和0.544。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值为0.323,有32.3%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间方差分量比为28.8%,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量的28.8%。17个位点群体内近交系数(Fis)的平均值为0.161(Fis>0),黑老虎存在较强的近亲交配,5个群体中只有广西群体(GXH)Fis<0。基因流(Nm)为0.876,属中等水平。UPGMA聚类和STRUCTURE分析将70份黑老虎种质资源划分成了3个类群:类群Ⅰ由来自MGH的样本资源组成,类群Ⅱ主要由屏边群体(PBH)的样本资源组成,类群Ⅲ主要由GXH、贵州群体(GZH)及湖南群体(HNH)的样本资源组成。【结论】黑老虎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存在极高的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大部分种质的遗传背景比较单一,同一群体的不同种质遗传组分基本相同。在黑老虎育种及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应在尽量涵盖全部群体类别的基础上,特别重视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群体以及各群体内不同类型个体的选择、保存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老虎 种质资源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石斛新品种‘勐焕默雅’和‘彩瓣黄喉’
15
作者 钟华 周彬 +3 位作者 卢正玖 卢正运 江期川 王晋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2,共3页
‘勐焕默雅’是以檀香石斛为母本,黄喉石斛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其茎丛生,圆柱形,长46~67 cm,粗0.9~1.2 cm;叶长椭圆形,长9.1~11.5 cm,宽2.5~3.9 cm;花横径9.8~12.2 cm,萼片和花瓣紫红色,轻微扭曲,唇瓣喉部白色(2015RHS NN155D),... ‘勐焕默雅’是以檀香石斛为母本,黄喉石斛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其茎丛生,圆柱形,长46~67 cm,粗0.9~1.2 cm;叶长椭圆形,长9.1~11.5 cm,宽2.5~3.9 cm;花横径9.8~12.2 cm,萼片和花瓣紫红色,轻微扭曲,唇瓣喉部白色(2015RHS NN155D),花有淡淡檀香。‘彩瓣黄喉’是以黄喉石斛为母本,金钗石斛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新品种。其茎长36~47 cm,粗0.8~1.1 cm;叶长圆形,长8.6~12.1 cm,宽2.8~3.5 cm;花横径8.1~10.2 cm,萼片和花瓣浅紫红色(2015RHS 77B),扭曲程度弱。2个石斛新品种花期4—6月,带叶开花,适宜云南海拔1 000~1 500 m地区或温室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品种 杂交 檀香石斛 黄喉石斛 金钗石斛
下载PDF
滇牡丹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原晓龙 李子光 +2 位作者 陆刚 李云琴 王毅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79-85,共7页
以黄花滇牡丹为试材,克隆得到2条查尔酮异构酶基因(PdCHI1和PdCHI2)的cDNA全长,以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其功能,并检测这2条基因在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以期了解滇牡丹花色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PdCHI1基因长654 bp,编码217个氨基酸;PdC... 以黄花滇牡丹为试材,克隆得到2条查尔酮异构酶基因(PdCHI1和PdCHI2)的cDNA全长,以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其功能,并检测这2条基因在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以期了解滇牡丹花色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PdCHI1基因长654 bp,编码217个氨基酸;PdCHI2基因长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PdCHI1与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AAB86474)、脐橙(Citrus sinensis,BAA36552)、大豆(Glycine max,AAT94360)和百脉根(Lotus japonicus,BAC53984)等高等植物的Ⅰ型CHI蛋白聚为一支;PdCHI2与玉米(Zea mays,NP001151452)、大豆(Glycine max AAT94362)和葡萄(Vitis vinifera,XP002280158)的Ⅳ型CHI蛋白聚为一支。PdCHI1基因的表达量花蕾期最高,初花期和盛花期急剧降低,末花期的表达微量提升;而PdCHI2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花的不断发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查尔酮异构酶 克隆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滇牡丹中3个类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原晓龙 李云琴 王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8-1484,共7页
从开黄花的滇牡丹转录组中分离了3个CHS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基因功能,并比较不同花发育时期CH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3个CHS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1173、1185、1128bp,依次命名为PdCHS1(GenBank登录号MK516264)、PdCHS2(GenBank... 从开黄花的滇牡丹转录组中分离了3个CHS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基因功能,并比较不同花发育时期CH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3个CHS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1173、1185、1128bp,依次命名为PdCHS1(GenBank登录号MK516264)、PdCHS2(GenBank登录号MK516265)和PdCHS3(GenBank登录号MK516266),分别编码390、394和375个氨基酸;这3个CHS基因编码的蛋白均为无信号肽的非分泌蛋白,均含查尔酮合成酶活性位点基序(G/A)FGPG。聚类结果显示,滇牡丹中的3个CHS蛋白归属于不同分支。基因表达结果显示,PdCHS1基因在花蕾期和花蕊中表达量较高,PdCHS2基因在末花期和初花期表达量较高,PdCHS3基因在末花期和花蕾期表达量较高。这3个CHS基因分别参与不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推测PdCHS1参与柚皮素查尔酮,PdCHS2参与芪类化合物,PdCHS3参与聚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生物信息学 次生代谢
下载PDF
牛樟芝actri5基因的克隆与最佳表达培养基的筛选 被引量:2
18
作者 原晓龙 李云琴 王毅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0,88,共6页
为探讨牛樟芝单端孢霉二烯合酶( actri5 )基因与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间的关系,从牛樟芝基因组中分离并克隆 actri5 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谱分析,以获得该基因的最佳表达培养基。结果表明, actri5 基因含5个外显子、4个内含... 为探讨牛樟芝单端孢霉二烯合酶( actri5 )基因与单端孢霉烯类化合物间的关系,从牛樟芝基因组中分离并克隆 actri5 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谱分析,以获得该基因的最佳表达培养基。结果表明, actri5 基因含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其蛋白与根纤维孔菌( Fibroporia radiculosa, XP_012177824 )的TRI5蛋白的一致性为46%;ACTRI5蛋白不含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质基质的内质网上;序列比对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Mg2+绑定位点(DDXXX)、焦磷酸与二价离子螯合区域(NDXXSFYKE)及FPP结合基序(XXRYRL)3个保守结构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牛樟芝ACTRI5与绣球菌TRI5( SparassiScrispa, XP_027613108 )、变色栓菌TRI5( TrameteSversicolor, XP_008037460 )、球孢白僵菌TRI5( Beauveria bassiana, XP_008596951 )、里氏木霉TRI5( Trichoderma reesei, XP_006964535 )和 AspergilluScostaricaensiSTRI5( XP_025537855 )聚为一支,该分支均编码单端孢霉二烯合酶;actri5 基因在以果糖为碳源添加物及以番茄浸粉、酪蛋白胨和胰蛋白胨为氮源添加物的培养基上表达,而在其他培养基上不表达。本研究为牛樟芝中 tri5 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检测和异源表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 单端孢霉二烯合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功能鉴定
下载PDF
生境片断化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国平 吴涛 +3 位作者 耿云芬 李小双 郝佳波 袁春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9-455,共7页
生境的破坏及其片断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了解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种群动态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大小生境片断(5 ha和15 ha)和连续森林中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Pterospermum kingtungense)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目的是明... 生境的破坏及其片断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了解生境片断化对植物种群动态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大小生境片断(5 ha和15 ha)和连续森林中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Pterospermum kingtungense)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目的是明确影响景东翅子树种群动态的关键生活史阶段及其种群保护的目标,为濒危植物种群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上述3种生境中分别设立3个50 m×100 m的1.5 ha固定样地,调查景东翅子树所有个体的胸径(其中幼苗和幼树为地径)和高度、个体的存活及幼苗的补充情况。基于上述统计参数,建立预测种群动态的Lefkovitch矩阵模型,同时应用矩阵模型的弹性分析方法量化种群统计参数对种群增长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在5 ha和15 ha生境片断及连续森林各1.5 ha的样地中,2018年首次调查到景东翅子树的个体数分别为34、82和88株,2019年复查时的个体数分别为33、82和87株。3种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以幼树为主,但5ha生境片断森林缺乏幼苗和大树(包括成树和亚成树),而15ha生境片断森林幼苗较丰富。(2)在3种生境中景东翅子树种群的增长率等于1(15 ha生境片断)或趋近于1(5 ha生境片断和连续森林),说明不同生境中的景东翅子树种群比较稳定,这主要是因为其各生活史阶段的存活率均较高。(3)景东翅子树成树和亚成树阶段的存活率对种群增长率的贡献最大,是影响其种群动态的关键生活史阶段。因此对于大树(包括成树和亚成树)的保护是极度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维持的关键。研究结果揭示小生境片断降低了景东翅子树种群的数量,改变了种群的结构,但对种群动态的影响效应尚未显现。因此对于这些小生境片断中濒危植物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是可行的,也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片断化 种群动态 Lefkovitch矩阵模型 种群增长率 弹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序列的非洲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珍红 原晓龙 +2 位作者 李绅崇 单芹丽 王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86,共10页
利用CodonW 1.4.2和在线软件CUSP分析非洲菊转录组13769条编码序列的密码子碱基组成、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和密码子偏好性,并通过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和PR2-plot分析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非洲菊编码基因序列的密码子... 利用CodonW 1.4.2和在线软件CUSP分析非洲菊转录组13769条编码序列的密码子碱基组成、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和密码子偏好性,并通过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和PR2-plot分析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非洲菊编码基因序列的密码子偏好性整体偏弱,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为突变,同时确定UUG、UUU、UAU、AUU、UGU、GUU、AGA、GGU、UCU、UCA、CCA、ACC、GCU等13个最优密码子,最优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非洲菊密码子进化特征和遗传转化中最优密码子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菊 转录组 密码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