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线虫(Contortylenchus genitalicola)在中国松褐天牛上的分布与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来燕学 杨忠岐 +2 位作者 王小艺 唐艳龙 张彦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9,共9页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 [目的]日本学者Kosaka与Ogura发现松褐天牛成虫除携带松材线虫外,雌成虫卵巢内还携带有另一种线虫,他们将其命名为卵巢线虫,并认为这种线虫是松褐天牛成虫的寄生性线虫。我国对该种线虫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了证明这种线虫在我国是否存在和分布,开展了本项研究。[方法]分期分批捕获刚羽化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虫,采用解剖松褐天牛成虫松树木质部及感病的松褐天牛幼虫等方法,调查卵巢线虫的存在与分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松褐天牛成虫体内有该卵巢线虫存在,分布于松褐天牛成虫、幼虫体内和松树木质部3个部位;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的卵巢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而接种、进入寄主树木木质部中。同时,木质部的卵巢线虫也有一部分进入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另一部分仍在木质部生活,当松褐天牛幼虫再次发育为成虫时,在木质部中的卵巢线虫和已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幼虫体内的卵巢线虫再次进入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完成循环。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雌、雄虫体内均有分布,携带率为44.4%,其中松褐天牛雌成虫携带率为43.8%,松褐天牛雄成虫携带率为45.0%,两者间无显著差异;每头松褐天牛成虫平均携带卵巢线虫574条,其中雌成虫平均携带816条,雄成虫平均携带308条,具显著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卵巢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体内只能完成产卵到1~4龄的幼虫阶段,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松褐天牛幼虫体内寄生和在木质部生活的卵巢线虫能完成一个完整世代,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调查中未观察到卵巢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有寄生致病或致死的现象,但对松褐天牛幼虫有寄生致死的能力;卵巢线虫常与松材线虫同时存在,而且侵入松树及离开松树的方式与松材线虫相同。[结论]我国松褐天牛体内也发现有卵巢线虫存在;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线虫对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寄生致死性,但对松褐天牛幼虫具有一定的寄生致死性;卵巢线虫的生活史与松材线虫相似,是否与松材线虫一样对松树具有危害性以及其病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线虫 寄生性线虫 松褐天牛 松材线虫
下载PDF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被引量:74
2
作者 姚万军 杨忠岐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27-134,共8页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管氏肿腿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松材线虫在中国分布的时空变化预测 被引量:23
3
作者 程功 吕全 +3 位作者 冯益明 理永霞 王艳丽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6,共8页
【目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破坏我国松林资源,经济损失巨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借助气候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研究松材线虫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 【目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破坏我国松林资源,经济损失巨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借助气候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研究松材线虫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危害风险,为松材线虫病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球气候模式MIROC3.2_hiers的初始场和侧边界值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简称MIROC_Reg CM),模拟得到SRES A1B情景下1971—2100年中国区域气候情景的130年逐年气象数据资料,部分验证和模拟了松材线虫分布的生态地理格局。依据制约松材线虫发生和扩散蔓延的6个关键气象及自然地理指标的适生阈值,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气候变化,1971—2100年极适宜松材线虫的生活环境的分布面积逐渐扩大,原来不适于其分布的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成为适宜分布地区,潜在极适宜分布面积由148.17万km2增加到243.08万km2,增加64%;潜在适宜分布面积由72.16万km2增加到189.00万km2,增加162%;而不适宜、极不适宜的分布面积显著减小,分别由165.14,498.89万km2减少到110.13,287.33万km2。【结论】从地理分布来看,适合松材线虫分布地区的变化趋势:松材线虫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37°N以南地区,随着大尺度的气候的变化,松材线虫潜在适宜区呈现向北部、西部地区扩张的趋势;次适宜区延伸到43°N上下,如内蒙古中部、辽宁、河北等;边缘分布区延伸到46°N上下,如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南部;而吉林北部、黑龙江北部、西藏大部分地区等由于过于寒冷和干旱为松材线虫不适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潜在地理分布 MIROC-RegCM GIS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中国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粘束孢属真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学伟 吕全 +4 位作者 孟贤静 白雪松 黄国军 李秀玲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7,共12页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蠹科)的虫体和坑道组织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进行生理学特性、菌落特征、微观形态学的观察,以及基于rRNA-ITS和TEF-1α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2种粘束孢属真菌与我国的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其中落叶松粘束孢为中国新纪录种。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新的小蠹虫-真菌伴生关系。在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中国落叶松坑道中发现了落叶松粘束孢,不仅丰富了菌株数量,也扩大了落叶松粘束孢的分布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地区粘束孢属真菌的种类。目前黑梗粘束孢仅在中国云南松梢木蠹象(鞘翅目:象甲科)上分离得到,本研究不仅增加了黑梗粘束孢的寄主种类,也扩大了寄主的分布范围。该种在我国的分布跨度区域巨大,可能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结论】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来自云南松梢木蠹象和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2种不同生态位的黑梗粘束孢存在种下分化现象,进一步支持了在不同地理(或寄主)种群中发现伴生菌存在适应寄主植物和小蠹虫的分化潜力这一结论。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落叶松八齿小蠹间的伴生关系,以及在危害寄主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良好的模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蠹 落叶松粘束孢 黑梗粘束孢 新纪录种 伴生关系
下载PDF
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4
5
作者 尚兴朴 姚艳霞 赵文霞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6,共4页
为摸清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根据刺槐叶瘿蚊的主要寄主树种刺槐的分布范围和刺槐叶瘿蚊的潜在分布范围,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地区(市)进行摸查采样。结果表明,共有17个省、市、... 为摸清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根据刺槐叶瘿蚊的主要寄主树种刺槐的分布范围和刺槐叶瘿蚊的潜在分布范围,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地区(市)进行摸查采样。结果表明,共有17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地区(市)采集到刺槐叶瘿蚊的成(幼)虫,其余8个地区(市)未采集到,分别为兰州、昆明、南宁、茂名、广州、泉州、杭州、哈尔滨。在这8个地区(市)中,兰州的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和昆明的植物园均有寄主刺槐,长势较好,但未发现刺槐叶瘿蚊的危害状;广州华南植物园的药用植物园中也有刺槐,树势较弱,未发现刺槐叶瘿蚊的危害状;余下5个地区(市)的采集地未发现刺槐树,故也未采集到样品。现有调查数据表明,刺槐叶瘿蚊大致分布于我国N 26.33°~43.53°,E 104.07°~125.16°的范围内,海拔高度5~1460 m,这与其寄主树种刺槐的分布范围(N 25°~44°,E 102°~125°,海拔5~1460 m)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有害生物 刺槐叶瘿蚊 地理分布 刺槐
下载PDF
外来种刺槐叶瘿蚊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君 赵文霞 +1 位作者 马岚 姚艳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7-172,共6页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膜翅目:细蜂科)是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双翅目:瘿蚊科)十分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卵-幼虫跨期寄生蜂,专化性强,在自然抑制害虫虫口密度中...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膜翅目:细蜂科)是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双翅目:瘿蚊科)十分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卵-幼虫跨期寄生蜂,专化性强,在自然抑制害虫虫口密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摸清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探讨其与刺槐叶瘿蚊的相互关系,本文根据寄主刺槐叶瘿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采用踏查的方法,对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其寄主分布区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在26°35.451′-43°53.482′N,103°51.816′-125°15.969′E,海拔4-1 09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 天敌 外来种 刺槐叶瘿蚊 地理分布
下载PDF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防治栗山天牛 被引量:33
7
作者 唐艳龙 杨忠岐 +4 位作者 王小艺 唐桦 姜静 魏可 吕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6-191,共6页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迄今发现的寄生天牛类害虫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经研究,虽然寄生不同天牛种类的花绒寄甲根据形态特征目前认为是同一种,但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很强...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迄今发现的寄生天牛类害虫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经研究,虽然寄生不同天牛种类的花绒寄甲根据形态特征目前认为是同一种,但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很强的寄主专化性,即形成了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生物型(biotypes)(Weietal.,2009)。因此,在利用其开展天牛生物防治时,必须在自然界找到自然寄生该种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山天牛 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尚坤 唐艳龙 +6 位作者 张彦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8-712,共5页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和蛹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 6.5 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 cm和4.39 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并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本研究表明了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寄主树木大小的关系,为释放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 刻槽 侵入孔 羽化孔 分布规律 预测预报
下载PDF
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及耐寒性 被引量:16
9
作者 高尚坤 张彦龙 +6 位作者 唐艳龙 杨忠岐 王小艺 路纪芳 王健 司徒春南 付甫永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4,共7页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 【目的】研究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的越冬特性和耐寒能力,确定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地域范围,了解林间花绒寄甲种群动态变化,为利用该优良天敌持续控制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和解剖马尾松受害木,研究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越冬场所、越冬高度、聚集形式、越冬方位等特征;人工模拟花绒寄甲的6种不同越冬场所,研究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成虫的越冬存活率,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根据等温线划分松褐天牛分布区域,探讨花绒寄甲人工繁育种群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结果】林间调查发现,花绒寄甲自然种群成虫多数以单头、少数以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树皮裂缝和树皮下越冬。越冬部位主要分布在树高2.5~8 m范围内,7 m左右处数量最多。花绒寄甲释放后自由寻找越冬方位,以树干南面分布最多,占总数的58.33%;其次为东面,占21.79%;北面最少,占总数的9.62%。在树皮下、表土中、木质部、树干罩网、树干围网和置于林间养虫笼中所进行的花绒寄甲越冬试验中,其成虫存活率分别为68.33%±9.21%,67.92%±8.87%,73.33%±12.52%,52.08%±8.87%,52.92%±11.61%和44.17%±12.58%,各处理间差异显著。6种不同越冬场所越冬后的花绒寄甲成虫,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1.40,-11.25,-11.76,-11.54,-12.75,-12.89和-10.08,-9.95,-10.99,-10.39,-11.23,-12.05℃,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比较过冷却点值与我国各地松褐天牛分布区的1月份低温值,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结论】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且有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松褐天牛生物型 越冬场所 过冷却点 耐寒性
下载PDF
杨树人工林林木个体大小比数与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静 梁军 +1 位作者 焦一杰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7-62,共6页
采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计测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与杨树人工林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美杨107、108和DN113在同密度下,溃疡病发病程度与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比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不同指标个体优势度间存在极显著... 采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计测大小比数分析林分空间结构与杨树人工林溃疡病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美杨107、108和DN113在同密度下,溃疡病发病程度与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大小比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不同指标个体优势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针对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下进行比较分析,在株行距为3m×2m的林地中,欧美杨107溃疡病发病程度与上述指标大小比数的相关性显著,且均呈显著性负相关,但随着密度的减小,其相关性越来越弱,当株行距达到3m×4m时,杨树溃疡病病害的发生基本不受林木个体优势度强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溃疡病 树干感病面积比 大小比数 空间结构
下载PDF
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最佳释放条件的筛选 被引量:29
11
作者 秦瑞豪 李孟楼 +1 位作者 张翌楠 杨忠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确定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释放条件。【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成虫释放密度、释放方法、释放时间及卵释放密度、释放时间等影响因素,每因素设4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寄生率为考察指标,确定释放花绒寄... 【目的】确定利用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释放条件。【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成虫释放密度、释放方法、释放时间及卵释放密度、释放时间等影响因素,每因素设4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以寄生率为考察指标,确定释放花绒寄甲的最佳条件,并对最佳条件进行验证。【结果】各因素对花绒寄甲寄生松褐天牛寄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成虫释放时间>成虫释放密度>卵释放时间>卵释放密度>成虫释放方法。花绒寄甲的最佳释放条件为:在3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通过随机法释放花绒寄甲成虫1头,在5月初每个松褐天牛蛀孔释放花绒寄甲卵40粒。【结论】确定了花绒寄甲的最佳释放条件,在该条件下,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可达8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释放量 松褐天牛
下载PDF
转Bt基因健杨R-94对膜肩网蝽和2种潜叶蛾的抗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建荣 李淑梅 +5 位作者 陈丛梅 魏红 苏衍修 杨忠岐 李广武 韩一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3-167,共5页
There are many reports about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Bt poplars to lepidopteran defoliators. Whether the poplars can resist haustellate mouth part pests and leaf-miners remains unclear. This study chose transgenic Bt... There are many reports about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Bt poplars to lepidopteran defoliators. Whether the poplars can resist haustellate mouth part pests and leaf-miners remains unclear. This study chose transgenic Bt poplar, Populus euramericana cv. Robusta’(R-94), as the material to investigate its resistance to a haustellate mouth part pest, Hegesidemus habrus, and two leaf-miner species, Leucoptera susinella (Lepidoptera: Lyonetiidae) and Lithocolletis paslorella (Lepidoptera: Gracillariidae) in both field and laboratory. Results showed that R-94 poplar had strong resistance to H. habrus in fields. Injury rates of R-94 leaves were respectively only 1.08% in pure stands and 1.1% in mixed stands respectively, while injury rate of 107 poplar (a non-transgenic variety) was 16.3% in the mixed stands. When H. habrus was fed with R-94 leaves in laboratory, the livability of nymphae was 19.9% after 7 days of feeding. However, the livability of nymphae reached to 56.8% after 7 days of feeding with leaves of 107 poplars. When H. habrus was fed with R-94 and 107 poplar leaves together, the insects significantly preferred 107 poplar leaves to R-94 poplar ones. Besides H. habrus, R-94 poplar also showed strong resistance to two leaf-miners species. Therefore, R-94 poplar not only has strong resistance to lepidopteran pest, but also has similar resistance to haustellate mouth part pests and leaf-mi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健杨 抗虫性 膜肩网蝽 杨白潜叶蛾 柳细蛾
下载PDF
寄生于杨潜叶跳象的3种金小蜂(膜翅目:金小蜂科)及1新种记述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艳霞 杨忠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4,176,共6页
对北京市密云县杨潜叶跳象(鞘翅目:象甲科)寄生蜂进行调查,发现杨潜叶跳象幼虫期寄生小蜂天敌共3种,属金小蜂科金小蜂属(包括1新种与1中国新记录种):密云金小蜂新种,皮金小蜂新记录种及瑟茅金小蜂。寄生蜂总自然寄生率达12.27%(±2.... 对北京市密云县杨潜叶跳象(鞘翅目:象甲科)寄生蜂进行调查,发现杨潜叶跳象幼虫期寄生小蜂天敌共3种,属金小蜂科金小蜂属(包括1新种与1中国新记录种):密云金小蜂新种,皮金小蜂新记录种及瑟茅金小蜂。寄生蜂总自然寄生率达12.27%(±2.16%),是杨潜叶跳象生物防治的有效天敌资源。详细描述3种寄生蜂的外部形态特征,附有新种部分特征图,并列出寄生杨潜叶跳象3种金小蜂及新种近缘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新种 新记录种 金小蜂科 杨潜叶跳象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美国白蛾Wnt-1基因的基因组编辑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慧慧 张永安 +3 位作者 王玉珠 曾宝胜 刘群 张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7,共9页
【目的】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美国白蛾飞行能力的机制,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翅形成相关基因Wnt-1进行功能研究。【方法】根据美国白蛾的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设计引物,克隆得到HcWnt-1基因CDS区全长,利用在线软件分析HcWNT-1蛋白的结构特... 【目的】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美国白蛾飞行能力的机制,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翅形成相关基因Wnt-1进行功能研究。【方法】根据美国白蛾的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设计引物,克隆得到HcWnt-1基因CDS区全长,利用在线软件分析HcWNT-1蛋白的结构特征;通过RT-PCR确定该基因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时间表达模式,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确定HcWNT-1蛋白的时空表达模式;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HcWnt-1基因进行编辑,观察胚胎期突变体表型和基因型特点,利用直接PCR和阳性克隆测序检测HcWnt-1基因突变。【结果】HcWnt-1基因核苷酸序列大小为1 221 bp,编码407个氨基酸,HcWNT-1蛋白含有螺旋-转角-螺旋DNA结合基序和2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并且高度保守的Motif分散分布于整个序列。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验证表明:美国白蛾HcWnt-1基因在胚胎早期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随着体节分化和附肢发育而呈时序性变化;24 h时,早期胚带形成,转录水平出现第1个表达高峰,HcWNT-1蛋白表达主要集中于原头区;随着胚胎的发育,HcWnt-1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降,HcWNT-1蛋白表达沿着前后体轴由头部向尾部逐渐延伸;在144 h,转录水平出现第2个表达高峰,HcWNT-1蛋白表达主要集中于附肢。美国白蛾HcWnt-1基因的突变造成了胚胎期99.8%的个体死亡(注射1 000头),突变率为62.5%,PCR测序结果显示2个靶点之间存在片段删除,最大删除片段为423 bp;大部分突变体不能形成胚胎,少数能形成胚胎的个体体节形成异常和附肢发育受阻。【结论】美国白蛾胚胎发育类型符合短胚带和中间胚带型;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对美国白蛾基因组进行高效编辑,可为林业以及非模式害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支持;HcWnt-1基因敲除影响美国白蛾体节分化和附肢形成,说明该基因对于美国白蛾胚胎发育至关重要。此外,HcWnt-1突变造成美国白蛾胚胎期死亡,可作为未来美国白蛾遗传防治的靶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CRISPR/Cas9 WNT-1 基因组编辑 免疫组化 体节形成 附肢发育
下载PDF
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及其无公害防治 被引量:16
15
作者 于善栋 孙志强 +3 位作者 张星耀 张英军 刘玉龙 梁军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5,共3页
为保证昆嵛山重要旅游景区赤松、红松的正常生长,维护景区沿线景观,于2009年开展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的调查,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利用无公害植物源杀虫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开展了昆嵛山腮扁叶蜂防治试验并确立了可靠... 为保证昆嵛山重要旅游景区赤松、红松的正常生长,维护景区沿线景观,于2009年开展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的调查,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利用无公害植物源杀虫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开展了昆嵛山腮扁叶蜂防治试验并确立了可靠的操作技术。结果表明:昆嵛山腮扁叶蜂在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有虫株率差异极显著(F2.6=12.570,P=0.007),虫口密度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E.6=12.807,P=0.007);其中赤松纯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均最高。1.2%烟碱·苦参碱乳油(750—1500)g/hm^2,按照原药与柴油容量比1:9,1:12和1:53个浓度实施喷烟,15d后各林分内的腮扁叶蜂校正死亡率均达80%以上,浓度1:9处理后昆嵛山腮扁叶蜂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2个浓度处理,因此,该浓度配比可以作为今后大面积防治腮扁叶蜂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嵛山腮扁叶蜂 1.2%烟碱·苦参碱乳油 赤松 红松 无公害防治
下载PDF
基于ITS和β-tubulin基因分析的居间疫霉菌系统发育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雯雯 赵文霞 +3 位作者 林若竹 姚艳霞 李娟 淮稳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82,共10页
【目的】对我国亚热带部分森林中的疫霉菌及其所致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研究疫霉菌的种类和遗传多样性,探讨疫霉菌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林木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健康叶片诱捕林间溪流里的疫霉菌,对有症状的叶片组织... 【目的】对我国亚热带部分森林中的疫霉菌及其所致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研究疫霉菌的种类和遗传多样性,探讨疫霉菌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林木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健康叶片诱捕林间溪流里的疫霉菌,对有症状的叶片组织进行分离纯化,显微镜下根据其菌丝分枝和结构特征,初步判定为疫霉菌。对菌株的ITS和β-tubulin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序列拼接后,用MAFFT 7.0、PAUP 4.0 beta10、Mr Bayes 3.2.6及PhyML 3.0等软件进行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得到46株中国新记录种,通过进一步培养和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与居间疫霉菌Phytophthora intercalaris相吻合。拼接之后得到完整的ITS序列为847~849 bp,与参考菌株(KT163268)序列一致性为99.29%~99.53%;β-tubulin序列均为882 bp,与参考菌株(KT163336)序列一致性为99.43%~99.66%。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与居间疫霉菌以100%的支持率聚为一支。本研究不仅增加了居间疫霉菌的菌株数量,也扩大了该菌的分布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疫霉菌的种类。【结论】居间疫霉菌种内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但是也存在一些碱基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疫霉菌 居间疫霉菌 ITS Β-TUBULIN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耐久型幼虫(L_Ⅳ)携带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来燕学 杨忠岐 +2 位作者 张慧丽 王小艺 张彦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_Ⅳ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_Ⅳ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_Ⅳ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_Ⅳ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_Ⅳ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_Ⅳ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枯萎病 松材线虫 松褐天牛 香茅醇假单胞杆菌
下载PDF
天敌昆虫对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缪彩霞 沈颀 +1 位作者 宋立立 张彦龙 《河北林果研究》 2012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信息化学物质在天敌昆虫寻找猎物,取食,避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天敌最常用的三种信息化学物质(利他素、互利素和标记信息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天敌昆虫对各种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总结了国内外对天敌信息化学物研究现状,... 信息化学物质在天敌昆虫寻找猎物,取食,避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天敌最常用的三种信息化学物质(利他素、互利素和标记信息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天敌昆虫对各种信息化学物质的利用,总结了国内外对天敌信息化学物研究现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性 捕食性 天敌 昆虫 信息化学物质 互利素 利他素 标记信息素
下载PDF
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对野苹果林的危害及其评估 被引量:11
19
作者 崔志军 张彦龙 +2 位作者 罗朝辉 马怀亮 吕昭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3-1159,共7页
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自1995年入侵以来,对新疆天山北坡的野苹果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危害缺乏系统的评估。选取野苹果林典型分布区——新源县(新源改良场、八连、萨哈)和巩留县(交勒赛、小莫合、... 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自1995年入侵以来,对新疆天山北坡的野苹果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危害缺乏系统的评估。选取野苹果林典型分布区——新源县(新源改良场、八连、萨哈)和巩留县(交勒赛、小莫合、大莫合、二乡)进行试验观测,统计样地内每棵野苹果树的受害等级、果实产量、受害枝条的旧羽化孔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新源改良场受害最为严重,交勒赛、二乡和大莫合受害最轻;各调查点间果实产量和苹果小吉丁虫的旧羽化孔密度差异显著;在管理强度高的栽培果园内,苹果小吉丁虫的危害较轻。建议在危害严重区域(如新源)采用人工修剪措施;在适合飞机飞行的区域(如小莫合和大莫合)采用航空防治;在高山区建立围栏保护防治措施(如二乡和八连);在人工容易到达或者适合人工作业的地方,采用生物防治和人工修剪措施(交勒赛和萨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苹果林 苹果小吉丁虫 受害等级 果实产量 羽化孔 天山北坡 新疆
原文传递
基于Markov链模型方法的松毛虫发生面积预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童清 王鸿斌 《林业实用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0,共3页
利用1985-2006年历年数据,应用Markov链模型法对云南普洱的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1996-2006年混合发生面积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符合性检验,以2007及2008年的发生面积预测作为实例并与实测作了比对,并对2009年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 利用1985-2006年历年数据,应用Markov链模型法对云南普洱的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1996-2006年混合发生面积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了符合性检验,以2007及2008年的发生面积预测作为实例并与实测作了比对,并对2009年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用该方法预测的符合率为90.9%,该地区2007及2008年两种松毛虫的发生面积为"轻度发生",预测完全准确,2009年发生面积预测仍为"轻度发生",为提早、准确地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毛虫 思茅松毛虫 MARKOV链模型 发生面积 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