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湿地与城市生态安全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宁中华 龙爽 +4 位作者 袁媛 颜洪梅 盛连喜 何春光 赵元慧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8-162,共5页
在分析城市生态安全范畴的基础上,阐明了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城市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成果将增强人们对城市湿地与城市生态安全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开展城市湿地的科学保护、建设、开发活动,维护... 在分析城市生态安全范畴的基础上,阐明了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城市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成果将增强人们对城市湿地与城市生态安全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开展城市湿地的科学保护、建设、开发活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城市生态安全 湿地保护 生态服务功能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韩 王汉席 盛连喜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态治理技术因不会带来污染物且对环境影响小而受到广泛关注。对当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进行总结,指出中国北方湖泊生态治理难度大,采用具有可再生性的生物炭作为基质修复富营养水体,效果较好。另...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态治理技术因不会带来污染物且对环境影响小而受到广泛关注。对当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进行总结,指出中国北方湖泊生态治理难度大,采用具有可再生性的生物炭作为基质修复富营养水体,效果较好。另外,采用复合型人工湿地和立体生态浮床技术治理富营养水体,效果显著。当前水生植物和基质材料在湖泊富营养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植物生物量利用率低,特别是基质材料退役后未能得到资源化利用,因此提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提高湖泊水体富营养生态治理水平,实现资源化利用,降低湖泊治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富营养化 植物 生态治理 人工湿地 生态浮床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引发2,3-二溴丙基-2,4,6-三溴苯基醚光转化机理
3
作者 张焱天 陈景文 +4 位作者 张亚南 崔飞飞 陈曦 郭忠禹 张思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17-2628,共12页
光转化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转化途径,决定污染物的环境暴露和风险.激发三线态溶解性有机质(^(3)DOM^(*))能够引发酚类、胺类和共轭二烯类污染物的间接光降解,反应机理涉及电子转移、质子转移和能量转移.然而,3DOM^(*)与新型溴代阻... 光转化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转化途径,决定污染物的环境暴露和风险.激发三线态溶解性有机质(^(3)DOM^(*))能够引发酚类、胺类和共轭二烯类污染物的间接光降解,反应机理涉及电子转移、质子转移和能量转移.然而,3DOM^(*)与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及具有类似结构的污染物的反应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2,3-二溴丙基-2,4,6-三溴苯基醚(DPTE)为NBFRs模型化合物,以苯乙酮模拟DOM,通过光化学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3DOM^(*)与NBFRs的反应活性、反应位点和反应途径.结果表明,激发三线态苯乙酮(^(3)AP^(*))对DPTE表观光降解的贡献为41.7%±2.2%,二者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1.49±0.24)×10^(8)L·mol^(-1)·s^(-1).DPTE的子结构模型化合物与苯乙酮的光化学实验表明,3AP^(*)与DPTE的反应位点为DPTE苯基上的溴.DFT计算表明,3AP^(*)通过向激发态DPTE转移电子使DPTE生成脱溴中间体,脱溴中间体与基态苯乙酮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生成脱溴产物.所揭示的3AP^(*)引发DPTE光转化机理,有助于评价和预测水体中其他有溴代苯基醚结构的污染物光转化产物和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新型溴代阻燃剂 光转化 激发态电子转移 光致质子转移
下载PDF
基于有壳变形虫的大兴安岭洛古河泥炭沼泽古水位定量重建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帅 李鸿凯 +2 位作者 王升忠 王松梅 刘小冬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3-1411,共9页
对采自大兴安岭北部洛古河泥炭地表层49cm泥炭剖面,基于137Cs法建立剖面年代框架,利用有壳变形虫指标,借助转换函数法定量重建过去近100年来的水位变化。具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1)1918~1951年泥炭地非常湿润,有壳变形虫以喜湿物种... 对采自大兴安岭北部洛古河泥炭地表层49cm泥炭剖面,基于137Cs法建立剖面年代框架,利用有壳变形虫指标,借助转换函数法定量重建过去近100年来的水位变化。具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1)1918~1951年泥炭地非常湿润,有壳变形虫以喜湿物种为主,如茄壳虫未定种(H. sp.)、瓶形梨壳虫(Nebela lageniforms)、齿口阿吉尼亚虫(Argynnia dentistoma)以及Archerella flavum等,缺少干燥种,水位埋深自12cm频繁大幅波动升高至23cm;2)1951~1982年仍较湿润,但已呈现变干的趋势,喜湿种类显著减少,以指示较湿润生境的凤蝶茄壳虫(Hyalosphenia papilio)、巧茄壳虫(Hyalosphenia elegans)、染色梨壳虫(Nebela tincta)为主,水位埋深大部分时间保持在22~24cm;3)1982~2013年泥炭地持续变干,指示湿润环境的物种基本消失,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半空鳞盖虫(Assulina seminulum)占优势,指示干燥环境的长圆鳞壳虫(Euglypha rotunda type)、暧昧蛹壳虫(Corythion dubium)丰度增大,水位埋深自24cm持续降低至34cm。洛古河泥炭地持续变干是由于气温升高驱动还是降水减少驱动,或二者都有尚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壳变形虫 水位埋深转换函数 大兴安岭 泥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