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外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海军 邢学忠 +5 位作者 高勇 曲世宁 黄初林 张昊 王浩 杨全会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11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外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本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机械通气大于48小时的肿瘤外科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肿瘤外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本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机械通气大于48小时的肿瘤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 6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25例(39.06%)发生VAP,每1000个插管日发生VAP例数为3.13例。VAP患者院内病死率显著高于非VAP患者(40.0%vs 5.1%,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ICU住院时间[(33.72±33.35)天vs(6.81±4.20)天,P<0.001]、机械通气时间[(586.60±582.76)小时vs(115.92±71.38)小时,P<0.001]、术前抗生素使用>48小时(17.2%vs 6.3%,P=0.002)、气管切开(32.8%vs 10.9%,P<0.001)、血流感染(14.1%vs 6.3%,P=0.016)、使用丙泊酚剂量[(7.54±8.11)g vs(1.95±3.66)g,P<0.001]及胃肠内营养(32.8%vs 12.5%,P<0.001)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仅胃肠内营养(P=0.013,OR=17.758,95%CI:1.821~173.120)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P增加机械通气肿瘤外科患者的院内病死率。胃肠内营养支持是接受机械通气肿瘤外科患者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肿瘤
下载PDF
心脏停搏抢救过程中维持血压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邢学忠 王海军 +5 位作者 曲世宁 张昊 黄初林 王浩 杨全会 高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研究心脏停搏过程中血压的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5—09间因心脏停搏转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抢救治疗的19例患者。结果3例患者家属放弃抢救,最终16例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心脏停搏过程中血压的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5—09间因心脏停搏转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抢救治疗的19例患者。结果3例患者家属放弃抢救,最终16例进行分析。16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7±14)岁。16例患者中24h时存活8例,死亡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患者转入ICU时的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 更高[(13±2)分vs.(8±5)分,P=0.037]、心脏停搏前更多地存在低血压(75%vs.12.5%,P=0.012)、肾上腺素用量更多[(5±4)mg vs.(2±2)mg,P=0.043]、复苏时平均动脉压(mean blood pressure,MAP)更低[(57±14)mm Hg vs.(76±11)mmHg,P=0.008)。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分析发现,复苏时平均动脉压在62mmHg时预测24h存活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75%(曲线下面积为0.883±0.088,95%可信区间0.711~1.055,P=0.010)。根据复苏时MAP是否〉62mmHg分为两组,分析发现,与MAP〈62mmHg的患者比较,MAP〉62mmHg组的患者出院时脑功能评分无显著改善,但是病死率显著下降(50%比100%,P=0.037)。结论对于院内心脏停搏的患者,复苏时维持一定的平均动脉压,可以改善患者24h存活率和30d病死率,但不改善脑功能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CPR) 血压 预后 平均动脉压(MAP)
下载PDF
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邢学忠 高勇 +5 位作者 王海军 曲世宁 黄初林 张昊 王浩 杨全会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91-196,共6页
目的探讨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后,择期拔管的重症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重症肿瘤患者择期拔管后是... 目的探讨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后,择期拔管的重症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重症肿瘤患者择期拔管后是否需再次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将其分别纳入再插管组(n=16)与无需再插管组(n=64)。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80例受试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择期拔管48 h后再插管率,并对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研究80例受试者中,择期拔管48 h后再插管率为20%(16/80)。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人体质量指数(BMI)及原发肿瘤部位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需再插管组患者相比,再插管组患者年龄调整的Charlson评分显著增高,分别为(2.9±1.4)分与(3.7±1.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4)。再插管组重症肿瘤患者拔管前自主呼吸试验(SBT)次数,亦显著多于无需再插管组,分别为(1.7±1.6)次与(2.9±2.4)次,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18)。(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调整的Charlson评分是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3,95%CI:1.084~2.312,P=0.017)。(4)再插管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较无需再插管组延长,分别为(7.0±6.1)d与(19.9±20.1)d,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7.752,P<0.001)。与无需再插管组患者相比,再插管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更长,分别为(10.0±8.3)d与(24.2±18.2)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08,P<0.001)。2组重症肿瘤患者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调整的Charlson评分,是重症肿瘤患者再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插管可延长重症肿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危险因素 Charlson评分 重症监护病房
原文传递
干细胞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进展
4
作者 邢学忠 高勇 +3 位作者 王海军 曲世宁 黄初林 杨全会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22-24,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死率高达40%,多种药物治疗未发现能够改善ARDS的预后。近年来动物研究及离体人肺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MSCs)可以增加肺水清除、减轻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死率高达40%,多种药物治疗未发现能够改善ARDS的预后。近年来动物研究及离体人肺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MSCs)可以增加肺水清除、减轻炎症,对ARDS有一定的疗效。1期临床研究提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人ARDS是安全的。MSCs治疗人ARDS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NCT01775774)正在进行。尽管MSCs治疗ARDS刚刚起步,基于细胞的干细胞疗法为AR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简要回顾MSCs治疗ARDS的现状,包括MSCs治疗ARDS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干细胞疗法 进展
下载PDF
镇静药物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海军 邢学忠 +5 位作者 高勇 曲世宁 黄初林 张昊 王浩 杨全会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10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镇静药物的使用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 目的探讨镇静药物的使用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89.2%)应用了镇静药物。全组60天病死率21.5%(14/65)。单因素分析发现:应用咪达唑仑、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定不影响ARDS患者60天的存活,三种镇静药物的用量与ARDS患者60天的存活也无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咪达唑仑(P<0.001)和丙泊酚(P<0.001)的累积用量与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而右美托咪定的用量与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213)。结论大部分ARDS患者仍需接受镇静治疗。应用镇静药物不影响ARDS患者60天的存活。对于ARDS患者的镇静,非苯二氮类药物优于苯二氮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镇静药物 预后
下载PDF
呼吸衰竭患者集束化措施执行率与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邢学忠 王海军 +5 位作者 曲世宁 黄初林 张昊 王浩 杨全会 高勇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388,共5页
目的研究呼吸衰竭患者集束化措施的执行率以及与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全部危重患者,纳入机械通气时间>2 d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结果最终纳入分... 目的研究呼吸衰竭患者集束化措施的执行率以及与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全部危重患者,纳入机械通气时间>2 d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病例为55例,男43例,女12例,年龄(63.47±12.49)岁。转入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为2.8±2.2,转入时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3(SAPS3)为51±14。55例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7.3±5.5)d。小潮气量策略的执行率为23.6%(13/55)。符合小潮气量策略的13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7.31±7.02)d,而不符合小潮气量策略的42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7.31±5.07)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相关分析发现:程序化镇静策略的执行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明显负相关(r2=0.312,P<0.001);每日唤醒策略的执行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明显负相关(r2=0.337,P<0.001);每日自主呼吸试验策略的执行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明显负相关(r2=0.280,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每日唤醒策略与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相关(B=-0.623,P<0.001),而程序化诊断和每日自主呼吸试验策略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呼吸衰竭患者的集束化措施尤其是每日唤醒策略的执行率越高,机械通气时间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集束化策略 执行率 机械通气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