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医学科SPECT(-CT)场所选址与布局设计 被引量:15
1
作者 耿建华 陈英茂 +1 位作者 陈盛祖 田嘉禾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5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SPECT(-CT)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为医疗机构核医学建设中的SPECT(-CT)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管理政策、SPECT(-CT)技术特点、工作流程及工作经验,讨论SPECT(-CT)场所选址及布局设计相关问题。结... 目的:探讨SPECT(-CT)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为医疗机构核医学建设中的SPECT(-CT)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管理政策、SPECT(-CT)技术特点、工作流程及工作经验,讨论SPECT(-CT)场所选址及布局设计相关问题。结果:在医疗机构核医学科建设中,给出了合理进行SPECT(-CT)场所选址及进行各功能区域的布局设计原则及方案。结论:SPECT(-CT)检查需要使用放射性药物,其场地选址与布局设计不同于一般场所,故医疗机构在核医学科建设中除了考虑其工作特点及流程外,还需考虑放射防护的特殊要求,合理进行SPECT(-CT)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为SPECT(-CT)场所放射防护最优化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 SPECT-CT 核医学科 场地选址 布局设计
下载PDF
核医学科^(131)I治疗病房建设的选址与布局设计 被引量:9
2
作者 耿建华 陈英茂 +2 位作者 郑容 田嘉禾 陈盛祖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4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131)I治疗病房建设中的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为医疗机构建设核医学科^(131)I治疗病房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管理政策、^(131)I治疗特点、工作流程及工作经验,分析探讨^(131)I治疗病房场所选址及布局设计相关问题... 目的:探讨^(131)I治疗病房建设中的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为医疗机构建设核医学科^(131)I治疗病房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管理政策、^(131)I治疗特点、工作流程及工作经验,分析探讨^(131)I治疗病房场所选址及布局设计相关问题。结果:提出医疗机构核医学科建设中^(131)I治疗病房场所选址及各功能区域的布局设计原则及具体方案。结论:^(131)I治疗病房需要使用高活度和易挥发的^(131)I放射性药物,其场所选址与布局设计不同于核医学其他场所,医疗机构在核医学^(131)I治疗病房建设中除了考虑其工作特点及流程外,还要考虑放射防护、通风及衰变池的特殊要求,合理进行^(131)I治疗病房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为^(131)I治疗病房场所放射防护最优化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科建设 131I治疗病房 场所选址 布局设计
下载PDF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算法提高肿瘤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连宇 赵心明 +3 位作者 胡龙宾 张瑾 耿建华 陈英茂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6期975-978,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V迭代率的关系。方法试验组肿瘤患者22例,腹部双期增强CT扫描,滤波反投影(FBP)及迭代重建技术ASIR-V(迭代率0~100%,间隔20%)图像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ASIR)-V迭代率的关系。方法试验组肿瘤患者22例,腹部双期增强CT扫描,滤波反投影(FBP)及迭代重建技术ASIR-V(迭代率0~100%,间隔20%)图像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分,评估最佳迭代率,记录扫描有效辐射剂量(ED)。验证组肿瘤患者15例,采用试验组所得的最佳迭代率行腹部双期增强CT扫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E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试验组不同迭代率之间CT值和噪声值,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比较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采用秩和检验(Friedman法)比较两组间同等迭代率水平下图像质量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ED值。结果各器官不同迭代率图像间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噪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噪声值随迭代率增加而减小。不同迭代率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迭代率为40%图像质量评分最高,为(4.59±0.50)分。验证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61±0.50),同等迭代率水平两组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D值分别为(11.28±3.05)分和(7.44±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的腹部增强CT检查推荐使用ASIR-V迭代率40%,以保障图像质量,并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核医学物理师的作用与职责及其配置数量 被引量:2
4
作者 耿建华 陈英茂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44-546,共3页
核医学物理师在核医学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也是医学物理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等国际组织对核医学物理师的规定及要求,并结合我国对核医学物理师的需求及核医学物理师现状,论述了医... 核医学物理师在核医学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也是医学物理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等国际组织对核医学物理师的规定及要求,并结合我国对核医学物理师的需求及核医学物理师现状,论述了医疗机构配置核医学物理师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职责与配置数量的要求,为我国核医学物理师的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 医学物理师 作用 职责 配置
原文传递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静 郑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24-1627,共4页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DTC肺转移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显著改善DTC肺转移患者的远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治疗剂量和次数、患者年龄、^(131)I的摄取...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DTC肺转移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显著改善DTC肺转移患者的远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影响^(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治疗剂量和次数、患者年龄、^(131)I的摄取能力及有效半衰期、有无其他远处转移、肺转移灶大小、病理类型、血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首次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131)I治疗DTC肺转移患者的安全性较高,主要不良反应有肺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颈部肿胀疼痛和唾液腺功能异常。本文对^(131)I治疗DTC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碘放射性同位素
下载PDF
~99Tc^m-DTPA SPECT肾动态显像患者周围剂量率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邹作伟 耿建华 郑容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9期23-26,共4页
目的:对行锝-99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99)Tc^m-DTP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肾动态显像患者周围剂量率进行研究,为保证患者周围公众人员辐射安全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对109例肾动态显像患者周围剂量率进行研究,在患者注射... 目的:对行锝-99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99)Tc^m-DTP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肾动态显像患者周围剂量率进行研究,为保证患者周围公众人员辐射安全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对109例肾动态显像患者周围剂量率进行研究,在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后的不同时间,在距患者不同距离处测量剂量率,分析剂量率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结果:在肾动态显像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后0.5 h、1 h、2 h、3 h、6 h和7 h时,从距患者4 m到0.5 m处的剂量率分别为:0.76~8.86μSv/h、0.68~7.27μSv/h、0.57~4.52μSv/h、0.56~3.90μSv/h、0.23~2.07μSv/h和0.21~1.05μSv/h,注射后24 h时,距患者各距离处的剂量率均为本底。结论:肾动态显像患者周围剂量率会随时间和距离快速降低;当注射放射性药物24 h以后,患者周围的剂量率降为本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二乙基三胺五乙酸 肾动态显像 患者 剂量率
下载PDF
CT固定管电流模式下PET-CT受检者的有效剂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子威 耿建华 +6 位作者 赵葵 王奕斌 杜召猛 毕高畅 齐雍鹤 吴宁 郑容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4期10-13,1,共4页
目的: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PET-CT)在固定管电流模式下受检者的有效剂量,为确定最佳临床扫描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Discovery Elite型PET-CT,CT扫描的有效剂量采用Model RS-550型仿真人体模替代受检者试验获得。CT采集条件... 目的: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PET-CT)在固定管电流模式下受检者的有效剂量,为确定最佳临床扫描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Discovery Elite型PET-CT,CT扫描的有效剂量采用Model RS-550型仿真人体模替代受检者试验获得。CT采集条件为管电压120 k V,固定管电流范围在30~250 m A,20 m A为间隔,螺距为0.984和1.375,转速为0.5 s/转和0.8 s/转。模拟临床PET-CT的分段扫描方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全身扫描,记录各种扫描条件下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CT)。结果:固定管电流模式下CT部分有效剂量,范围为1.05~18.99 m Sv,并且随管电流及转速(s/转)的增加线性增加,随螺距的增加线性降低。结论:对确定的受检者,固定管电流模式下,不同的采集条件,CT部分有效剂量差异较大。Discovery Elite型有效剂量低于Discovery ST-16型。因此可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对不同机型,灵活选择不同的CT扫描条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 固定管电流 受检者 有效剂量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出院后对周围人员辐射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剑 耿建华 +4 位作者 洪浩 吴一田 肖泽均 郑容 陈盛祖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4期23-27,共5页
目的:对植入碘125(^(125)I)粒子的前列腺癌患者出院后对周围辐射水平进行研究,评估辐射危害并提出防护建议。方法:对放射性^(125)I粒子前列腺植入术治疗患者在出院后9个月内,对周围不同距离处的辐射剂量率进行测量,计算对周围的辐射水平... 目的:对植入碘125(^(125)I)粒子的前列腺癌患者出院后对周围辐射水平进行研究,评估辐射危害并提出防护建议。方法:对放射性^(125)I粒子前列腺植入术治疗患者在出院后9个月内,对周围不同距离处的辐射剂量率进行测量,计算对周围的辐射水平,评估辐射危害。结果:植入^(125)I粒子患者周围的剂量率以患者身体后方最大,身体前方次之,身体侧方最低。随时间的变化,剂量率在3个月前基本为指数下降,3个月后检测值明显高于理论计算值。结论:植入^(125)I粒子的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及距离增加,患者周围剂量率快速下降。建议在术后2个月内患者避免与他人、尤其是孕妇和儿童近距离接触,应穿戴铅防护用品,以减少对周围人的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125粒子 植入治疗 前列腺癌患者 辐射水平 出院后
下载PDF
分析不同参数对胸部增强CT扫描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连宇 吴宁 耿建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5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胸部增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探讨胸部增强CT扫描的诊断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在4台CT设备上扫描的297例患者扫描数据,按设备型号分为设备A组、设备B组、设备C组和设备D组,比较CT设备... 目的:分析胸部增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探讨胸部增强CT扫描的诊断剂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在4台CT设备上扫描的297例患者扫描数据,按设备型号分为设备A组、设备B组、设备C组和设备D组,比较CT设备间扫描序列的差别,统计分析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4组设备对所有病例扫描的CTDIvol值分别为(12.18±4.13)mGy、(8.86±3.18)mGy、(10.70±5.18)mGy和13.59 mGy,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58,P<0.05);4组病例的DLP值分别为(433.54±145.18)mGy·cm、(311.62±112.75)mGy·cm、(368.04±181.22)mGy·cm和(475.75±34.25)mGy·cm,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3,P<0.05);4组病例的ED值分别为(6.07±2.03)、(4.36±1.58)、(5.15±2.54)和(6.66±0.48)m Sv,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2,P<0.05)。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均有差异。结论:胸部增强CT扫描患者的受照剂量与CT机型号及采集参数相关,自动管电流模式下患者的有效剂量低于固定管电流;角度射线管电流调制技术会有效降低患者有效剂量,临床中可以通过优化采集条件降低患者的受照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CT机 胸部 辐射剂量
下载PDF
门控心肌SPECT显像评价运动试验后缺血患者与显像正常者心功能参数变化
10
作者 樊蓉 郑容 +1 位作者 马谭源 李家俊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4期6-9,共4页
目的:应用门控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评价运动试验后缺血患者与心肌显像正常者心功能参数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疑似或确诊的195例冠心病患者,依照运动-静息显像灌注积分差值(SDS)评分情况,将其分为心肌缺血组(90例)... 目的:应用门控心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评价运动试验后缺血患者与心肌显像正常者心功能参数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临床疑似或确诊的195例冠心病患者,依照运动-静息显像灌注积分差值(SDS)评分情况,将其分为心肌缺血组(90例)与心肌显像正常组(105例),所有患者均行两日法^(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静息和(或)运动负荷门控心肌SPECT显像,均采用改良的迭代法重建图像,用定量门控SPECT(QGS)软件测量负荷及静息状态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以及高峰充盈率(PFR),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心肌灌注显像结果进行17节段5分法评分。所有患者均在门控心肌显像前后2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比较门控心肌显像与心脏超声测得的LVEF值。结果:心肌显像正常组负荷与静息状态所测量心功能参数EDV、ESV、LVEF以及PF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t=1.8,t=-1.38,t=0.45;P>0.05);心肌缺血组负荷与静息状态所测量LVEF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P<0.05);而心肌缺血组负荷与静息状态所测量心功能参数EDV、ESV以及PF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心肌缺血组中,共有60例患者负荷门控所测量LVEF值小于或等于静息门控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4.81,P<0.05);门控心肌SPECT显像所测LVEF值高于超声心动图所测值。结论:心肌显像正常患者运动负荷与静息状态心功能参数无差异;心肌缺血患者运动负荷试验后LVEF下降;心肌缺血患者是否有一过性心腔扩大与其缺血程度有关;心肌缺血组与显像正常组的运动负荷及静息状态PFR并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控心肌单光子断层显像 运动负荷试验 左心室射血分数 收缩末期容积 舒张末期容积 高峰充盈率 心肌顿抑 一过性缺血性扩张
下载PDF
PET/CT中CT仿真人体模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梁子威 耿建华 +5 位作者 王奕斌 杜召猛 毕高畅 齐雍鹤 郑容 吴宁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24-529,共6页
目的 以仿真人体模型为实验对象,研究PET/CT中CT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为保证图像质量同时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用美国GE Discovery ST型 PET/CT,对仿真人体模型(Model RS-550)进行扫描。CT采集条件:管电... 目的 以仿真人体模型为实验对象,研究PET/CT中CT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为保证图像质量同时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用美国GE Discovery ST型 PET/CT,对仿真人体模型(Model RS-550)进行扫描。CT采集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250 mA范围内11种固定值及自动管电流,螺距(pitch)分别为0.938、1.375、1.75,模拟临床PET/CT的全身扫描方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对图像进行分析,计算腹部主要器官的噪声、信噪比及质量因数。结果 噪声随有效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有效剂量〈15 mSv时,噪声变化幅度较大;〉15 mSv时,噪声变化缓慢。信噪比、对比信噪比随有效剂量增加而增加。相同的有效剂量时,质量因数与扫描方案相关。自动管电流模式下的所有指标,均优于固定管电流采集模式。结论在CT图像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增加有效剂量,图像质量提高有限。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在保证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CT扫描方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图像质量 有效剂量 仿真人体模型
原文传递
疗前FDG PET—CT代谢参数与食管癌放疗预后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彦婷 郑容 +10 位作者 吴宁 张雯杰 梁颖 刘瑛 李小萌 梁萌 肖泽芬 周宗玫 冯勤付 王绿化 李晔雄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2-45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FDGPET—CT显像所采集的影像获取食管癌原发灶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及PTL对判断食管癌放疗或放疗联合治疗患者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06—2012年在本院行PET—CT放疗定位的Ⅰ~Ⅳ期食管癌患者55例入组,分析患者性别... 目的探讨基于FDGPET—CT显像所采集的影像获取食管癌原发灶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及PTL对判断食管癌放疗或放疗联合治疗患者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06—2012年在本院行PET—CT放疗定位的Ⅰ~Ⅳ期食管癌患者55例入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TNM分期、SUVmax、MTV、TLG、PTL、治疗手段与预后的关系。利用ROC寻找SUVmax、MTV、TLG及PTL最佳界值,将其分为高、低值组。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9.1个月(95%凹为8.1~30.1),1、2、3、4年OS率分别为59%、45%、35%、26%。SUVmax、MTV、TLG、PT低值组(SUVmax〈11.4、MTV〈8.27cm^3、TLG〈35.21、PTL〈5.8cm)有更好的预后(P=0.002、0.021、0.044、0.000)。结论疗前SUVmax、MTV、TLG、PTL对判断食管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放疗前可根据这些参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正电子发射 氟代脱氧葡萄糖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食管肿瘤/放射疗法:预后
原文传递
术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诊断四肢及躯干皮肤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鑫鑫 方艳 +7 位作者 徐立斌 许宋锋 赵振国 孙超 马沛卿 刘婷 于胜吉 张雯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2-378,共7页
目的评价术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在诊断四肢及躯干皮肤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2例术前已行18F-FDG PET-CT检查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 目的评价术前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在诊断四肢及躯干皮肤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2例术前已行18F-FDG PET-CT检查的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方法,对PET-CT检查的淋巴结最大径、标准摄取值(SUV)最大值、PET-CT诊断意见分级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对原发灶Breslow厚度与PET-CT诊断意见进行关联分析,得出最佳界值。以最终的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诊断效果评估,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以性别、年龄、淋巴结最大径、SUV最大值、诊断意见、Breslow厚度作为自变量,以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为因变量,行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诊断指标的独立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和Log rank检验,分析Breslow厚度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最大径、SUV最大值和PET-CT诊断意见判断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结状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786和0.816(均P〈0.05),最佳界值分别为0.85 cm、1.45和2.5,以此界值判断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结状态的敏感度分别为71.4%、64.9%和72.1%,特异度分别为85.2%、88.7%和8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ET-CT诊断意见对于黑色素瘤患者的淋巴结状态具有独立的诊断意义(OR=11.296,95%CI:2.550~50.033)。Breslow厚度判断PET-CT诊断意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4(P=0.042),最佳界值为4.25 mm。以此界值分组,Breslow厚度≥4.25 mm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4.25 mm组(P=0.006)。结论对于发生于四肢及躯干的皮肤黑色素瘤,18F-FDG PET-CT有助于评估病情及制订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原发病灶Breslow厚度≥4.25 mm的患者,推荐行18F-FDG PET-CT检查。对于最大淋巴结短径≥0.85 cm、区域淋巴结SUV最大值≥1.45的患者,应考虑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皮肤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四肢 躯干
原文传递
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的图像质量与受检者有效剂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一田 耿建华 +5 位作者 杜召猛 毕高畅 齐雍鹤 张朝坤 郑容 吴宁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目的研究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图像质量与受检者有效剂量(ED)的关系,探讨最优釆集方案。方法使用美国GE Discovery ST-16型和Discovery Elite型PET/CT设备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CT采集条件相同:管电压120kV,螺距1.375,转速0.8 s,... 目的研究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图像质量与受检者有效剂量(ED)的关系,探讨最优釆集方案。方法使用美国GE Discovery ST-16型和Discovery Elite型PET/CT设备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CT采集条件相同:管电压120kV,螺距1.375,转速0.8 s,噪声指数8~30,间隔为2,自动管电流低限30 mA,高限200-350 mA,间隔50 mA。计算腹部主要器官噪声、信噪比(SNR)及优良指数(FOM),分析图像质量与ED间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各器官图像噪声随ED增加而降低,但ST-16型ED增至15 mSv、Elite型增至12 mSv后,图像噪声降低幅度减小,变化趋势平缓。各器官图像SNR随ED增加而升高;肝脏FOM随ED增加而降低,其他器官FOM随ED增加变化不明显。相同ED(5~20 mSv)时,Elite型扫描图像指标均优于ST-16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0.133-4.701,均P>0.05):ED为5 mSv时,ST-16型肝脏图像噪声较Elite型高岀12.0%(28.9与25.8), Elite型肝脏图像SNR及FOM较ST-16型分别高出13.9%(4.1与3.6)及66.7%(0.50与0.30)。结论2种机型所致ED在5-20 mSv间,在一定范围内增加ED,图像质量随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腹部 人体模型
原文传递
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调制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一田 耿建华 +5 位作者 杜召猛 毕高畅 齐雍鹤 张朝坤 郑容 吴宁 《中国辐射卫生》 2018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研究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与管电流阈值及噪声指数的关系,为确定最优化采集条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GE Discovery ST-16型和Discovery Elite型PET/CT,使用RS-550型仿真人体模型获得PET/CT中CT所致受检者有... 目的研究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与管电流阈值及噪声指数的关系,为确定最优化采集条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GE Discovery ST-16型和Discovery Elite型PET/CT,使用RS-550型仿真人体模型获得PET/CT中CT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两机型采用相同采集条件,即管电压120 k V,螺距为1.375,转速0.8s/转,噪声指数(NI)8-30,间隔为2,自动管电流低限均为30 m A,高限为200~350m A,间隔为50 m A。模拟临床PET/CT的头颈部和体部分段扫描方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记录各种采集条件下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CT)。结果采用相同采集条件,CT扫描所致有效剂量随噪声指数增大而降低,且曲线随自动管电流高限的增加而陡峭;Discovery Elite型扫描CT所致受检者全身有效剂量低于Discovery ST-16型。结论对确定的受检者,PET/CT中CT所致有效剂量随扫描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异。可以根据不同临床需求,选择最优化采集方案,从而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自动管电流调制 有效剂量 噪声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