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肿瘤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1
1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基因诊断专业委员会 +7 位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市病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李文斌 蒋兴然 魏冰 郭蕾 董周寰 李卫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3-772,共10页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的肿瘤分子病理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报告周期短、灵敏度高、结果判读标准化等优点。然而,在临床实践中,qPCR技术的性能验证、质量管理、异常结果处理等问题相对复杂,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因此,专家共识旨在...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的肿瘤分子病理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报告周期短、灵敏度高、结果判读标准化等优点。然而,在临床实践中,qPCR技术的性能验证、质量管理、异常结果处理等问题相对复杂,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因此,专家共识旨在从qPCR检测全流程角度,对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环节、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异常结果判定及处理等提供规范化意见,达成基于qPCR技术的肿瘤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检测流程并提高结果准确性,促进技术发展和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检测 分子病理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PD-L1表达临床病理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夏荣辉 +3 位作者 鲁海珍 孙平丽 李江 高洪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7-1104,共8页
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患者免疫治疗方案选择的关键指标。HNSCC中PD-L1表达检测在抗体克隆号、检测平台、评分方法、结果判读及... 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患者免疫治疗方案选择的关键指标。HNSCC中PD-L1表达检测在抗体克隆号、检测平台、评分方法、结果判读及临床阳性阈值等方面与其他瘤种存在不同。为规范HNSCC中PD-L1表达检测流程、判读标准等,解决临床实践中常见问题,经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牵头组织头颈疾病学组及相关临床肿瘤专家多次会议讨论并对共识意见进行投票,最终形成本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HNSCC中PD-L1表达临床病理检测。本共识内容基于现有证据,将来可依据新的证据进行相应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病理检测 共识意见 DEATH 中国专家共识 检测流程 检测平台 临床实践
原文传递
实验室自建肿瘤全景变异检测性能确认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3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 +4 位作者 应建明 周晓燕 马洁 张繁霜 柏乾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4,共11页
实验室自建检测对于医疗机构开展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且急需满足临床实践需求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全景变异检测(CGP)已经成为肿瘤患者精准分子分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等检测的重要手... 实验室自建检测对于医疗机构开展未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且急需满足临床实践需求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全景变异检测(CGP)已经成为肿瘤患者精准分子分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等检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其在医疗机构开展自建检测的标准与应用规范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与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发起了医疗机构开展CGP二代测序(NGS)检测性能确认相关规范中国专家共识,结合中国临床实践,参考国内外文献,从实验室自建的背景、性能确认的场景、评估指标与变异范围,性能确认覆盖的样本类型、数量、临床性能与药效判定,性能确认的场地、人员、质控、室间质评与文档管理等方面进行评述,经专家组讨论并形成12条专家共识,为中国医疗机构开展肿瘤CGP NGS检测的性能确认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以促进医疗机构自建检测应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实验室自建检测 肿瘤全景变异检测 性能确认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中国食管癌PD-L1蛋白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7
4
作者 薛丽燕 李印 +16 位作者 黄镜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食管癌协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食管疾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食管外科专家委员会 杨召阳 李媛 侯英勇 刘月平 樊祥山 秦建军 王鑫 张瑞祥 康晓征 王镇 陈先凯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1-297,共7页
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步改写着全球食管癌的治疗模式。但仅有部分食管癌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显著获益,因此如何筛选出PD-1抑制剂的潜在获益人群是目前面... 近年来,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步改写着全球食管癌的治疗模式。但仅有部分食管癌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显著获益,因此如何筛选出PD-1抑制剂的潜在获益人群是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食管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PD-1抑制剂疗效密切相关,是目前最重要的疗效预测标志物。随着不同PD-1抑制剂和PD-L1蛋白表达检测平台的临床应用,明确食管癌PD-L1蛋白表达检测的临床意义、检测时机、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检测流程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降低室间差异性,使患者获益更大。结合相关文献、专家经验、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和投票最终达成中国食管癌PD-L1蛋白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检测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馨蕊 谢祖成 +2 位作者 鲁海珍 杨建良 桂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1-328,共8页
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squamous-cell carcinoma,R/M HN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Ⅱ期临床... 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squamous-cell carcinoma,R/M HN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Ⅱ期临床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即将接受晚期一线治疗的R/M HNSCC患者,进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或卡铂方案治疗;治疗6周期,疾病获得控制的患者继续帕博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完成共35周期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安全性指标。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进行疗效评价,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不良事件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进行评估。结果2021年4月23日至2023年3月22日共纳入30例R/M HNSC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为6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客观缓解率为70.0%,疾病控制率为9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1.6个月和18.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7.3个月。≥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白细胞减少(26.7%)、中性粒细胞减少(26.7%)、外周神经毒性(3.3%)、皮疹(3.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3%)和免疫相关性肺炎(3.3%);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40.0%)。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方案一线治疗中国R/M HNSCC患者初步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鳞状细胞 帕博利珠单抗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铂类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检测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2
6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3 位作者 应建明 王洁 李研 徐佳晨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中国肺癌人群中约82%为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则是中国肺癌人群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51.7%~54.4%)。近年来靶向治疗特别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中国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 中国肺癌人群中约82%为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则是中国肺癌人群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51.7%~54.4%)。近年来靶向治疗特别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中国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EGFR基因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GFR ex20ins)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率约为0.3%~2.9%,居EGFR基因突变第3位,目前已有多个针对性靶向药物研发。然而EGFR ex20ins的变异类型众多,具有高度分子异质性,检测难度较高,临床检测需进一步规范。明确EGFR ex20ins检测临床意义、适用人群及不同检测方法优劣势,规范报告内容,对提高EGFR ex20ins检测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EGFR ex20ins检测的实际问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分子病理协作组和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外多中心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了非小细胞肺癌EGFR ex20ins检测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期指导临床EGFR ex20ins检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20号外显子插入 基因检测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腋窝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7
作者 张毅 王凌凌 +4 位作者 王顺 吴小璇 沈梦绮 郑闪 宫丽华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腋窝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10月收治的1例因乳腺手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发现的腋窝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3... 目的探讨发生于腋窝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10月收治的1例因乳腺手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发现的腋窝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43岁女性,因无意间发现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就诊。因术前影像检查发现双侧乳腺散在数枚结节,考虑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行右乳肿物切除术+前哨淋巴结切检术。术后腋窝肿物病理检查示:镜下形态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表现为圆形及短梭形细胞,细胞形态较一致,部分细胞核大、深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34、bcl-2、CD99及STAT6均阳性;分子病理检测结果示存在STAT6基因易位(NAB2:exon5::STAT6:exon16),诊断为腋窝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低风险[危险度评分:2分(三级评分系统)、2分(四级评分系统)]。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腋窝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发病隐匿,临床及影像检查鉴别困难,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通过对肿瘤病理形态学观察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检测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诊断 病理学 危险评价
原文传递
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1例的诊断
8
作者 刘文颖 杨召阳 +3 位作者 孙华阳 刘文超 高丽娜 宫丽华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536-538,共3页
目的提高对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SCL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会阴部ASCL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 目的提高对会阴部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SCL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会阴部ASCL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3岁,因自觉腹部不适发现会阴处肿物。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肿瘤边界不清,较成熟脂肪细胞与梭形细胞混杂存在,单泡状与多泡状脂肪母细胞灶状聚集,可见轻度至中度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细胞、脂肪母细胞,局灶可见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34和S-100均呈阳性表达,RB-1表达部分缺失。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无MDM2基因扩增。最终诊断为会阴部ASCLT。经手术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会阴部ASCLT罕见,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FISH检测,手术完整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 会阴部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同影响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化疗耐药及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亚男 李斌 +5 位作者 李雨晴 刘双环 侯弘毅 王焜煜 奥妙 宋艳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8-377,共10页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共同影响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机制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留取肿瘤组织标本的高...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共同影响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机制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7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留取肿瘤组织标本的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患者共119例,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备本院患者的卵巢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组织芯片中STAT3、CAF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CAF分泌的Ⅰ型胶原蛋白(COL1A1)的表达水平,分析STAT3、FAP、COL1A1蛋白表达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分析3种蛋白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合国际公共数据库——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GSE26712数据集收录的人卵巢癌组织的基因表达及患者预后信息,对本院卵巢癌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本院资料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化疗耐药是影响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2)本院化疗耐药患者的卵巢癌组织中STAT3、FAP、COL1A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化疗敏感者(P均<0.05)。本院的卵巢癌组织芯片中STAT3、FAP、COL1A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OS均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P均<0.05);对GEO数据库中GSE26712数据集收录的卵巢癌资料的分析显示,高表达STAT3、FAP、COL1A1基因的卵巢癌患者的OS也均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P均<0.05),其验证结果与本院卵巢癌患者的检测结果均一致。(3)相关性分析表明,本院的卵巢癌组织芯片中,STAT3蛋白与FAP、COL1A1蛋白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01;r=0.30,P=0.006);对GEO数据库中GSE26712数据集收录的卵巢癌资料的分析显示,STAT3基因与FAP、COL1A1基因的表达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1,P<0.001;r=0.52,P<0.001)。结论STAT3与CAF共同作用,可能促进卵巢癌的化疗耐药,进而导致卵巢癌患者的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抗药性 肿瘤 STAT3转录因子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Ⅰ型胶原 Α1链 肿瘤微环境 生物标记 肿瘤 预后
原文传递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冬冬 张晴晴 +4 位作者 武云龙 申朔豪 房辉 朱玥璐 张海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357-1362,共6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性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病理完全缓解...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性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1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93例、女49例,年龄24~81岁,中位无病生存期53.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55.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与患者无病生存期有关联;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患者总生存期有关联。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4.406,95%CI:1.619~12.006)、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102,95%CI:1.461~11.513)以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 cm(HR=18.171,95%CI:2.357~140.073)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短;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8.573,95%CI:1.630~45.099)和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721,95%CI:1.068~20.860)患者总生存期短。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及近似完全缓解患者总体预后较好;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淋巴结转移状态及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原文传递
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联合胸部CT对ⅠA期肺癌的辅助诊断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琴 吴宁 +7 位作者 黄遥 赵世俊 唐威 梁敏 冉宇靓 肖汀 杨琳 梁锌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34-941,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联合胸部薄层CT在ⅠA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ⅠA期肺癌患者1155例为肺癌组,200例肺部良性结节患者为良性组。术前1个月内均接受6种临床常...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联合胸部薄层CT在ⅠA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ⅠA期肺癌患者1155例为肺癌组,200例肺部良性结节患者为良性组。术前1个月内均接受6种临床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检测和胸部薄层CT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依次比较肺癌组与良性组、肺癌中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腺癌组与鳞状细胞癌组、腺癌附壁型组与非附壁型组、基于薄层CT的肺实性结节组与亚实性结节组及ⅠA1~A3期肺癌各亚组间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单独及联合CT对ⅠA期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肺癌组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在2.32%~20.08%,良性组为0~13.64%,其中仅肺癌组的SCCA阳性率高于良性组(分别为10.81%和0,P=0.022),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肺癌组的阳性率高于良性组(分别为40.93%和18.18%,P=0.004),腺癌组的阳性率低于鳞状细胞癌组(分别为35.66%和47.41%,P=0.045),低分化组和中分化组患者的阳性率高于高分化组(分别为46.48%、43.75%和22.73%,P=0.025),腺癌非附壁型组的阳性率高于附壁型组(分别为39.51%和21.74%,P=0.001),亚实性结节组的阳性率低于实性结节组(分别为30.01%和58.71%,P=0.038),ⅠA1期组、ⅠA2期组和ⅠA3期组的阳性率依次为33.33%、48.96%和69.23%,显递增趋势(P=0.005)。6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ⅠA期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00%和56.3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41。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CT诊断ⅠA期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和78.3%,AUC为0.721。结论对于ⅠA期肺癌,目前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的阳性率普遍不高,6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阳性率。6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在中低分化癌、鳞状细胞癌或实性较大结节相对较高。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薄层CT对ⅠA期肺癌诊断效能提高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诊断 肿瘤标志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早期结直肠肿瘤黏膜下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12
作者 陈志浩 窦利州 +8 位作者 张月明 刘勇 贺舜 柯岩 刘旭东 刘雨蒙 伍海锐 邹霜梅 王贵齐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3-620,共8页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肿瘤(ECT)发生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及构建预测ECT患者发生深浸润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治疗的E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肿瘤(ECT)发生深浸润的危险因素及构建预测ECT患者发生深浸润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治疗的E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将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的方式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717例ECT患者中,黏膜下浅浸润(SM)1以内组590例(浸润深度在SM1以内),超SM1组127例(浸润深度超过SM1)。SM1以内组和超SM1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形态分型、术前内镜评估表现、脉管瘤栓和神经浸润、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糜烂或破溃(OR=4.028,95%CI:1.468~11.050,P=0.007)、局部凹陷(OR=3.105,95%CI:1.584~6.088,P=0.001)、浸润性JNET分型(OR=5.622,95%CI:3.029~10.434,P<0.001)、浸润性Pit pattern(OR=2.722,95%CI:1.347~5.702,P=0.006)是ECT发生黏膜下深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纳入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列线图在预测ECT发生黏膜下深浸润方面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C-index及曲线下面积均为0.920(95%CI:0.811~0.929)。结论:基于糜烂或破溃、局部凹陷、浸润性JNET分型、浸润性Pit pattern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在对ECT发生黏膜下深浸润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白光内镜 Pit pattern分型 JNET分型 浸润深度
原文传递
临床ⅠA期肺腺癌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
13
作者 张丽 刘梦雯 +6 位作者 李琳 赵爽 吴丽虹 尹朝华 李蒙 高燕宁 吴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5-763,共9页
目的探讨临床ⅠA期肺腺癌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且随访达10年以上或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或转移的临床ⅠA期肺腺... 目的探讨临床ⅠA期肺腺癌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且随访达10年以上或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或转移的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63例,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分析肺癌组织的基因突变谱,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在随访期间,63例患者中13例(20.6%)出现复发或转移。WES技术分析显示,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频率最高,达65.1%(41/63),其次为肿瘤蛋白p53、异常类脂肪酸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B、雷帕霉素机械靶点、磷脂酰肌醇4,5-双磷酸3-激酶催化亚单位γ(PIK3CG)及与SWI/SNF相关基质相关的依赖于肌动蛋白的染色质调节因子亚家族A成员4,突变频率分别为30.2%(19/63)、20.6%(13/63)、15.9%(10/63)、15.9%(10/63)、15.9%(10/63)和15.9%(10/6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IK3CG突变(HR=21.52,95%CI:3.19~145.01)、平滑蛋白(SMO)突变(HR=35.28,95%CI:3.12~398.39)、β-连环蛋白1(CTNNB1)突变(HR=332.86,95%CI:15.76~7029.05)、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突变(HR=8109.60,95%CI:114.19~575955.17)、v-Raf小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B(BRAF)突变(HR=23.65,95%CI:1.86~300.43)为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IK3CG、SMO、CTNNB1、CSF1R、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ⅠA期肺腺癌的远期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应给予具有这些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更为密切的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基因突变 预后
原文传递
多基因突变检测在甲状腺穿刺细胞学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14
作者 张彦祺 赵焕 +7 位作者 赵琳琳 孙悦 王聪 张智慧 邱田 杨欣 肖汀 郭会芹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49-1057,共9页
目的评价9基因突变检测作为细胞学诊断不明确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平行诊断方法的意义。方法2014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544例患者的579个甲状腺结节... 目的评价9基因突变检测作为细胞学诊断不明确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平行诊断方法的意义。方法2014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544例患者的579个甲状腺结节,收集其细胞学诊断后剩余的液基细胞学样本,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检测B-Raf原癌基因(BRAF)、成神经细胞瘤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NRAS)、Harvey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HRAS)、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肿瘤蛋白p53(TP53)、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鸟苷酸结合蛋白活性刺激肽(GNAS)和转染重排(RET)这9个基因任何癌症体细胞突变目录所收录位点的突变状态。以术后组织病理诊断和明确的细胞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9基因突变检测与BRAF V600E单基因检测的诊断效力。结果579个甲状腺结节中,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196个为BethesdaⅡ级,11个为BethesdaⅢ级,31个为BethesdaⅣ级,27个为BethesdaⅤ级,314个为BethesdaⅥ级;9基因突变检测阳性275个,突变率为47.5%。手术切除的329个甲状腺结节中,术后病理诊断30个为良性,5个为交界性,294个为恶性。将交界性结节视为恶性结节时,299个恶性结节中9基因的突变率由高到低依次为BRAF 62.21%(186/299),NRAS 5.02%(15/299),HRAS 1.00%(3/299),PIK3CA 0.67%(2/299),GNAS 0.67%(2/299),KRAS 0.33%(1/299),TP530.33%(1/299),TERT 0.33%(1/299),RET 0.00%(0/299)。9基因突变的恶性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BRAF 100%(186/186),PIK3CA 100.00%(2/2),GNAS 100.00%(2/2),TERT 100.00%(1/1),TP53100.00%(1/1),NRAS 78.95%(15/19),HRAS 75.00%(3/4),KRAS 50.00%(1/2)。对于细胞学诊断为BethesdaⅢ~Ⅳ级(诊断不明确)的甲状腺结节,9基因突变检测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34.48%(10/29),特异度为61.54%(8/13),准确率为42.86%(18/42),而BRAF V600E单基因检测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0。对于细胞学诊断为BethesdaⅡ~Ⅵ级的甲状腺结节,9基因突变检测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68.83%(254/369),特异度为90.00%(189/210),准确率为76.51%(443/57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BRAF V600E单基因检测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63.69%(235/369),特异度为99.52%(209/210),准确率为76.68%(444/579),AUC为0.82。BRAF V600E单基因检测的特异度高于9基因突变检测(P<0.01),而灵敏度、准确率和AUC与9基因突变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4个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结节和1个诊断为甲状腺滤泡癌的结节检测到提示不良预后的基因突变,其中2个结节检测到TERT与BRAF V600E共突变,2个结节检测到PIK3CA突变,1个结节检测到TP53突变。结论作为细胞学诊断不明确的甲状腺病变(BethesdaⅢ~Ⅳ级)的鉴别诊断方法时,9基因突变检测优于BRAF V600E单基因检测。作为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平行诊断方法时,9基因突变检测的诊断效力与BRAF V600E单基因检测相当,并且9基因突变检测可以检测出个别提示不良预后的基因突变,对这些有特殊基因改变患者的临床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细针穿刺术 细胞学 基因突变检测 诊断
原文传递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继发滤泡性淋巴瘤1例
15
作者 李璐媛 皮金萍 +7 位作者 叶振邦 郭蕾 邱田 刘秀云 周昭朝 宋艳 农琳 郑闪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继发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细胞起源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CHL继发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因既往CHL化疗后再...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继发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病理诊断及细胞起源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7月收治的1例CHL继发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因既往CHL化疗后再发颈部淋巴结增大来诊。患者3年前因颈部肿物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镜下见大型异型霍奇金细胞样细胞增生,呈典型CD30^(+)CD15^(+)PAX5^(弱+)免疫表型,确诊为Ⅱ级结节硬化型CHL。行3个周期ABVD(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方案化疗及颈部淋巴结引流区放疗后肿瘤完全缓解。规律复查2年余,影像学提示双侧颈部多发增大淋巴结,鼻腔镜示双侧扁桃体增大,病灶活组织镜下表现为淋巴结中排列紧密的淋巴滤泡结构,生发中心极向消失,肿瘤细胞以中心细胞及散在分布的中心母细胞为主,未见星空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生发中心B细胞标志物阳性,过表达bcl-2,CD21和CD23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存在;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聚合酶链反应(PCR)显示有B细胞克隆性重排,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存在bcl-2基因易位。确诊为低级别FL。完善前次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相关分子病理学检测,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PCR显示有B细胞克隆性重排,且基因重排产物片段大小与本次活组织检查组织相同,荧光原位杂交检查亦显示存在bcl-2基因易位,提示两次肿瘤可能来源于同一前体B细胞克隆。结论CHL治疗后可继发其他类型淋巴瘤,但以转化为高级别淋巴瘤多见,继发FL罕见,通过分子病理学证据可提示二者可能为同一前体B细胞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瘤 滤泡性 基因重排 基因 BCL-2 易位 遗传 异时性淋巴瘤
原文传递
输尿管原发滤泡性淋巴瘤1例
16
作者 叶振邦 吴杰 +6 位作者 邱田 郭蕾 王冰凝 农琳 寿建忠 黄文亭 郑闪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于输尿管的滤泡性淋巴瘤(FL)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6月收治的1例输尿管原发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因体检发现左侧输尿管中上段占位半... 目的探讨原发于输尿管的滤泡性淋巴瘤(FL)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年6月收治的1例输尿管原发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因体检发现左侧输尿管中上段占位半个月就诊。既往有尿路结石病史。因术前影像资料难以明确诊断而行左肾及输尿管全长膀胱部分切除术。镜下形态学与结内滤泡淋巴瘤相同,表现为排列紧密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向消失,肿瘤细胞以中心细胞为主,可见散在分布的中心母细胞,未见星空现象;免疫表型示B细胞标志阳性,表达CD10、bcl-6及bcl-2,CD21和CD23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存在;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聚合酶链反应显示有B细胞受体克隆性重排;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存在bcl-2基因易位。术后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灶,支持输尿管原发FL诊断。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局部放疗。结论输尿管原发F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输尿管癌在影像学上不能鉴别。肿瘤的形态学观察辅以免疫表型、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可明确诊断。需行全身检查除外系统性FL累及输尿管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滤泡性 输尿管 原位杂交 荧光 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 免疫表型
原文传递
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下咽鳞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7
作者 王凯 张伟 +9 位作者 桂琳 何小慧 王静波 鲁海珍 李德志 刘畅 郭梓昭 徐萌 刘绍严 王晓雷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349,共7页
目的探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对于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自2021年4月开放入组,对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 目的探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对于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自2021年4月开放入组,对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顺铂及紫杉醇的新辅助治疗,治疗后接受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并同时关注患者新辅助后药物不良反应及长期预后等情况。结果截至2023年9月研究共入组完成新辅助治疗并接受手术患者23例,均为男性,年龄49~74岁。其中Ⅲ期患者3例,Ⅳ期患者20例。原发病灶中环后区受累伴有一侧声带固定的12例,区域淋巴结转移分类为N2期者20例。新辅助治疗两周期方案18例,三周期方案5例。术后pCR率为26.1%(6/23),无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手术延误,总体手术留喉率为87.0%(20/23),手术并发症方面,以咽瘘为主,发生率为21.7%(5/23)。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3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可手术切除的下咽鳞状细胞癌中,具有较高的pCR率,且对于手术安全性无显著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喉功能保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咽肿瘤 鳞状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新辅助治疗 局部晚期
原文传递
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朱永健 李颖 +4 位作者 姜军 张雯 薛丽燕 周爱萍 蒋力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65-770,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并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于治疗前行DCE-MRI检查,测量DCE-MRI定量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并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于治疗前行DCE-MRI检查,测量DCE-MRI定量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和血浆容积分数(Vp)。新辅助化疗结束后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学肿瘤消退分级,将患者分为治疗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间DCE定量参数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CE定量参数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效能,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参数的联合预测效能。结果65例患者中,治疗有反应组37例,无反应组28例。治疗有反应组患者治疗前肿瘤原发灶的Ktrans值为0.216 min^-1(0.130 min^-1, 0.252 min^-1),高于无反应组[0.091 min^-1 (0.069 min^-1, 0.146 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有反应组患者的Ve值为0.354(0.228, 0.463),高于无反应组[0.200(0.177, 0.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和Ve值预测化疗后有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和0.7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两者可将AUC提高至0.92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和89.3%。结论DCE-MRI定量参数有助于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参数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新辅助化疗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与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奕 窦利州 +8 位作者 薛学敏 刘勇 贺舜 张月明 柯岩 刘旭东 郭嫦媛 薛丽燕 王贵齐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59,共7页
目的探讨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及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的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96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及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的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96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下表现,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和脉管瘤栓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1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至黏膜下层浅浸润(<200μm)85例(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黏膜下层深浸润(≥200μm)31例,有脉管内瘤栓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OR=3.090,95%CI:1.165~8.200)、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AB分型(OR=11.215,95%CI:3.955~31.797)是浸润深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史(OR=5.824,95%CI:1.704~19.899)、是否存在无血管区或血管杂乱区域(OR=3.393,95%CI:1.285~12.072)是脉管瘤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有饮酒史、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分型为B2~B3型的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层深浸润的风险更高,有吸烟史、存在无血管区或血管杂乱区域的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有脉管瘤栓的可能性更大。超声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能提高术前对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评估的准确性,帮助内镜医师合理地把握内镜下治疗的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全周病变 胃镜 黏膜下深浸润 脉管瘤栓
原文传递
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及意义
20
作者 雷荟仔 袁培 +4 位作者 贾佳 郭嫦媛 王冰凝 郭蕾 应建明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及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从国际乳腺癌协会分子分类(METABRIC)数据库中提取9例T1N3期和11例T3N0期乳腺癌患者的RNA-Seq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CIBERSORT反卷积... 目的探讨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及M1型巨噬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从国际乳腺癌协会分子分类(METABRIC)数据库中提取9例T1N3期和11例T3N0期乳腺癌患者的RNA-Seq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采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计算乳腺癌组织中22种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占比,比较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差异。收集2011—2022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标本,T1N3期77例,T3N0期58例,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细胞密度,以验证基于METABRIC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结果。结果对METABRIC数据库资料的分析显示,在T1N3期乳腺癌组织中占比最高的浸润性免疫细胞为M1巨噬细胞,占15.85%;在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占比最高的浸润性免疫细胞为M2巨噬细胞,占13.07%。T1N3期和T3N0期样本中M1巨噬细胞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乳腺癌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双染检测结果显示,T1N3期和T3N0期乳腺癌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的中位细胞密度分别为62.0和38.0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M1型巨噬细胞在T1N3期乳腺癌患者中密度升高,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转移 免疫微环境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