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肉酱比鹿肉酱中关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判别分析
1
作者 魏登 李美善 +2 位作者 李鲤 卢忠魁 李凤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21,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肉酱比对鹿肉酱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影响的差异性,并筛选不同肉酱比的关键性VOCs。方法利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 目的探究不同肉酱比对鹿肉酱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影响的差异性,并筛选不同肉酱比的关键性VOCs。方法利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不同肉酱比加工的鹿肉酱样品中的香气类别及VOCs成分,通过计算偏最小二乘法判别(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筛选可区分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样品中差异性影响最关键的变量敏感物质及VOCs(VIP>1)。结果电子鼻传感器S3、S7、S9和S10对应的氨类、芳香族、硫化物和萜烯类、芳香族、硫化氢类、烷烃类等敏感物质是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样品中最关键的挥发类特征性气味;利用GC-IMS共检测出82种主要VOCs,筛选出33种关键差异性特征VOCs(VIP>1),与电子鼻的关键特征性香气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基于电子鼻和GC-IMS的主要特征香气标志物的聚类分析能够有效、全面、客观地对不同肉酱比的鹿肉酱中关键挥发性性气味和VOCs进行区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酱比 鹿肉酱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关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超声波-酶法协同制备梅花鹿鹿血肽及其体内抗疲劳活性研究
2
作者 刘超 马遥 +1 位作者 刘艳秋 李凤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22-29,共8页
目的采用超声波辅助生物酶法协同制取鹿血肽,研究酶解条件对鹿血肽得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混合蛋白酶不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加酶量、pH。以小鼠游泳时间为指标,研究鹿血多肽的抗疲劳活性。结果鹿血酶解的温度为50... 目的采用超声波辅助生物酶法协同制取鹿血肽,研究酶解条件对鹿血肽得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混合蛋白酶不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加酶量、pH。以小鼠游泳时间为指标,研究鹿血多肽的抗疲劳活性。结果鹿血酶解的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4.0 h、加酶量5.5%、pH 7.5为较优酶解条件,此时水解度为29.10%。小鼠抗疲劳实验显示:鹿血多肽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游泳力竭时间延长率分别为159.46%、91.89%、13.51%,与对照组相比,鹿血多肽高、中剂量组游泳力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鹿血多肽高剂量组小鼠游泳力竭后,解剖检测发现肝脏中肝糖原含量以及血液中的尿素氮浓度、乳酸含量均显著提升(P<0.05),明显提高运动后小鼠机体代谢活动,增强其抗疲劳能力。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梅花鹿鹿血肽的抗疲劳机制和开发鹿血肽酒等相关产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血肽 超声波-酶法水解 抗疲劳活性
下载PDF
鹿血生物活性肽饮料的研制
3
作者 高倩倩 付慧 +1 位作者 李红莹 王英臣 《现代食品》 2024年第6期205-210,共6页
本试验以鹿血生物活性肽为原料,以鹿血生物活性肽的添加量、沙棘汁的添加量、蔗糖的添加量、柠檬酸的添加量对鹿血生物活性肽饮料进行单因素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得出每个因素的最适添加量。
关键词 鹿血生物活性肽 饮料 研制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冰温气调包装对松露的品质指标及相关性影响
4
作者 戴雅 谭兴怡 +5 位作者 李翔 伍一有 黄博 吴新源 王建辉 刘达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7-264,共8页
目的:探究冰温技术结合O_(2)/CO_(2)气调包装技术对松露贮藏期间相关品质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松露为原料,分别在-(4.4±0.2)℃的冰温条件下(CK组)和冰温结合40%O_(2)+60%CO_(2)气调条件下(A组)进行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各项品质指标... 目的:探究冰温技术结合O_(2)/CO_(2)气调包装技术对松露贮藏期间相关品质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松露为原料,分别在-(4.4±0.2)℃的冰温条件下(CK组)和冰温结合40%O_(2)+60%CO_(2)气调条件下(A组)进行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各项品质指标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结果:经两种贮藏方式的松露各项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A组松露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冰温贮藏,能够有效减少水分流失和腐烂现象,在贮藏第20天时,A组松露水分质量分数、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3.62%、6.94%和1.02%,前者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冰温对照组(P<0.05),后两者比CK组低(P<0.05)。A组能更好地维持松露品质的稳定,在保持硬度和弹性等质构特性及延缓多糖、总多酚、总黄酮、粗蛋白含量、铁离子还原能力下降方面都有较好效果。在贮藏第20天时,A组多糖、总多酚、总黄酮、粗蛋白含量、铁离子还原能力值与0?d相比时分别降低了27.94%、32.51%、16.18%、68.58%、18.13%,降幅均低于CK组。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构建判别模型,能够有效区分样品在两种不同处理下的品质差异,说明在贮藏期间理化指标对松露的品质存在一定的影响;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能有效区分不同处理的组分。结论:A组包装对新鲜松露有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本研究为松露保鲜技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露 冰温技术 气调包装 相关性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转化人参皂苷工艺研究
5
作者 台雪月 卢忠魁 +3 位作者 刘超 刘静雪 钟宝 李凤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以人参为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提高人参皂苷含量。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对发酵过程中原型人参皂苷生物转化可能途径进行分析。结果在发酵培养基为MRS液体培养基的前提下,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40℃... 目的以人参为原料,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提高人参皂苷含量。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对发酵过程中原型人参皂苷生物转化可能途径进行分析。结果在发酵培养基为MRS液体培养基的前提下,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3d,接种量3%,转化稀有人参皂苷含量在150μg/mL。经对比发现,原参中检测出Re、Rg1、Rb1、Rc、Rb2、Rd、Rh17种皂苷,经过发酵后的人参中检测出Re、Rg1、Rb1、Rc、Rb2、Rh1、Rd、R-rg3、CK 9种皂苷。同时原参中的常规皂苷含量经发酵后有所下降,稀有皂苷含量有所增加,且总酚、黄酮含量增加,总糖含量减少,发酵过程中人参皂苷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与人参皂苷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人参能够有效将原型皂苷转化成稀有人参皂苷,为人参的深加工奠定基础,为人参发酵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加利亚乳杆菌 发酵 人参皂苷 转化
下载PDF
人参不定根中皂苷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金永燮 丁兰卉 +4 位作者 李佳鑫 李凤林 朴玉兰 匡明 李美善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目的研究人参不定根皂苷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5个实验组(共50只,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人参不定根皂苷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组,连续灌胃30 d,测定小鼠... 目的研究人参不定根皂苷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5个实验组(共50只,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人参不定根皂苷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组,连续灌胃30 d,测定小鼠血脂、肝损伤和抗氧化指标。结果与高脂对照模型组相比,人参不定根皂苷高剂量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丙二醛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人参不定根皂苷能够促进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小鼠机体代谢,降低血脂,修复肝损伤,降低过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不定根皂苷 高脂 脂质代谢 肝损伤 抗氧化
下载PDF
黑参甜米酒加工工艺优化及挥发性成分测定
7
作者 陆宇轩 李可 +4 位作者 台雪月 卢忠魁 郑萍 钟宝 李凤林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6-64,共9页
目的优化黑参甜米酒加工工艺,测定其挥发性成分。方法以黑参添加量、甜酒曲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结果在黑参添加量为4%、甜酒曲添加量为2.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为72 h时的条件下... 目的优化黑参甜米酒加工工艺,测定其挥发性成分。方法以黑参添加量、甜酒曲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结果在黑参添加量为4%、甜酒曲添加量为2.0%、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为72 h时的条件下感官评分最高,酒精度为15%vol,其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符合相关标准。所得黑参甜米酒酒香浓郁并伴有黑参特有的香气,口感醇厚、色泽清亮。通过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分析,共鉴定出36个挥发性成分,其中成分明确的有29种,酸类6种、烃类2种、醇类6种、酯类4种、酚类1种、醛类7种、酮类3种。结论以黑参和糯米为原料制备黑参甜米酒,通过对黑参米酒加工工艺的优化,得到适宜的加工条件,通过HS-GC-IMS测定米酒中的挥发性成分,为新型米酒成分的分析提供参考,为米酒赋予黑参特有的保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参 米酒 挥发性成分 工艺优化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基参菌薄片生产工艺优化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8
作者 李宁婷 刘静雪 +5 位作者 蔡青烽 张丽 高婷婷 李凤林 李新 王金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5-73,共9页
目的基于大豆分离蛋白、木耳、榛蘑、元蘑、滑子蘑和人参等原料加工制成大豆分离蛋白基参菌薄片。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大豆分离蛋白基参菌薄片生产工艺,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参菌粉粒度210目、人参粉添加量3... 目的基于大豆分离蛋白、木耳、榛蘑、元蘑、滑子蘑和人参等原料加工制成大豆分离蛋白基参菌薄片。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大豆分离蛋白基参菌薄片生产工艺,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参菌粉粒度210目、人参粉添加量3.1%、涂膜厚度0.8mm和海藻酸钠添加量8.41%的条件下,产品感官评分最高,达94.7分。理化特性分析表明产品中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39.14 g/100 g、3.98 g/100 g和5.84 g/100 g,并且含多种氨基酸。产品中人参皂苷Rb1、Re+Rg1和总皂苷含量分别为0.25 g/100 g、0.30 g/100 g和0.88 g/100 g。结论影响大豆分离蛋白基参菌薄片感官评分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是参菌粉粒度、涂膜厚度、人参粉添加量、海藻酸钠添加量。本产品为即食产品,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参菌薄片 工艺优化 理化特性
下载PDF
不同热处理对泡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李美善 李凤林 +3 位作者 崔嘉莹 李鲤 卢忠魁 魏登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5-55,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处理方式对泡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分析经煮制、蒸制、炒制和微波加热泡椒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利用GC-IMS... 目的研究不同加热处理方式对泡椒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分析经煮制、蒸制、炒制和微波加热泡椒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差异性。结果利用GC-IMS技术从对照组和处理组泡椒样品中共检测出120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酯类、醇类、烃类、醛类、酸类和酮类为泡椒中的主要贡献物质,其相对含量占比样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相对含量的91.76%;经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5种可作为区分不同处理泡椒样品中影响VOCs差异性的最关键特征性变量。结论GC-IMS技术有效地区分出了不同加热处理之后泡椒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基于OPLS-DA可全面、客观地对不同热处理泡椒样品进行区分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椒 加热方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即热型预制黑椒鸡柳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登 王明月 +3 位作者 李凤林 李美善 李鲤 卢忠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66-175,共10页
目的探究即热型预制黑椒鸡柳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的动态演化过程。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标准化加工条件下预制鸡柳在不同加工阶段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性变... 目的探究即热型预制黑椒鸡柳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的动态演化过程。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标准化加工条件下预制鸡柳在不同加工阶段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性变化。结果GC-IMS定性结果表明:在预制加工的4个关键环节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预制鸡柳中主要香气贡献物质为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烯类、酸类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的85.62%,且在加工的不同阶段其挥发性化合物有显著变化差异。结论GC-IMS技术有效区分出了预制鸡柳在不同加工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全面揭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动态演化过程,对即热型预制鸡柳加工中挥发性风味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黑椒鸡柳 挥发性有机物 动态演化 差异性分析
下载PDF
精酿绿啤加工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鉴定分析
11
作者 魏登 李美善 +2 位作者 刘艳霞 金永燮 佟立爽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7-225,共9页
通过添加螺旋藻和菠菜混合浸提液来确定绿啤的色泽,利用传统的精酿啤酒加工工艺酿制绿啤,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将螺旋藻和菠菜浸提液按7∶3(v/v)比例混合,浸提液的添加时机为发酵前。试验结果表明:以螺旋藻和菠菜浸提液添加量为4.5%,... 通过添加螺旋藻和菠菜混合浸提液来确定绿啤的色泽,利用传统的精酿啤酒加工工艺酿制绿啤,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将螺旋藻和菠菜浸提液按7∶3(v/v)比例混合,浸提液的添加时机为发酵前。试验结果表明:以螺旋藻和菠菜浸提液添加量为4.5%,麦汁浓度为11°P,酵母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16 d,此条件下加工的精酿绿啤色泽、外观、泡沫、香气和口味等综合感官品质俱佳。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法在精酿绿啤中共检测出40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占总香气成分的59.04%,酯类化合物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33.22%,醛类化合物占香气总成分的3.37%,酮类化合物占香气总分的2.1%,其它类化合物占总香气成分的2.27%,这些化合物赋予精酿绿啤令人愉悦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酿绿啤 加工工艺 感官得分 工艺优化 挥发性风味
下载PDF
酶解法制备鹿血生物活性肽的工艺研究
12
作者 高倩倩 付慧 +1 位作者 李红莹 王英臣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5-99,共5页
以鹿血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破碎法制备血红蛋白粉,然后对其进行酶解制备鹿血生物活性肽。在筛选出最适蛋白酶的基础上,以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鹿血生物活性肽的酶解法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适蛋白酶... 以鹿血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破碎法制备血红蛋白粉,然后对其进行酶解制备鹿血生物活性肽。在筛选出最适蛋白酶的基础上,以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鹿血生物活性肽的酶解法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适蛋白酶为木瓜蛋白酶;最佳制备工艺为酶解温度58℃、酶解时间4 h、酶添加量7.3%(以血红蛋白粉质量计)、pH 10.2,在此条件下,鹿血生物活性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为75.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血 生物活性肽 蛋白酶 血红蛋白粉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精酿绿啤二次发酵的挥发性风味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佟立爽 王晏驰 +2 位作者 周娜 李美善 魏登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7,共9页
采用传统的精酿黄啤酒加工工艺方法,在麦汁发酵前添加螺旋藻和菠菜混合浸提液酿制绿啤;将成熟后的精酿绿啤在25℃室温和4℃低温条件下二次发酵15d,采用GC-IMS联用技术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精酿绿啤二次发酵后挥发性风味的差异变化进行比较... 采用传统的精酿黄啤酒加工工艺方法,在麦汁发酵前添加螺旋藻和菠菜混合浸提液酿制绿啤;将成熟后的精酿绿啤在25℃室温和4℃低温条件下二次发酵15d,采用GC-IMS联用技术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精酿绿啤二次发酵后挥发性风味的差异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共定性出精酿绿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46种,包括酯类挥发性化合物21种,醛类挥发性化合物9种,另有酮类化合物2种及乙酸、2-乙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各1种。通过比较分析,相对于低温二次发酵,常温二次发酵的精酿绿啤中乙酸等19种挥发物有所增加,乙酸异戊酯等7种挥发物下降,与其各自风味感官品质相吻合。表明精酿绿啤在常温下二次发酵15d后,其香气会更加浓郁、持久和协调,其挥发性风味品质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酿绿啤 不同温度 二次发酵 风味特征 GC-IMS分析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柳蒿芽山野菜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魏登 邢福 +3 位作者 李美善 李凤林 卢忠魁 陈福玉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9期109-118,共10页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柳蒿芽山野菜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影响的差异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对3种不同干燥处理的柳蒿芽样品进行挥发性化合物检测分析。从样品中共检出10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柳蒿芽山野菜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影响的差异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对3种不同干燥处理的柳蒿芽样品进行挥发性化合物检测分析。从样品中共检出10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经归一化处理,结合指纹图谱分析,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93种VOCs得到了有效的保留,显著高于电热鼓风干燥和自然干燥组,根据气味描述数据库检索可知冷冻干燥对柳蒿芽中的甜香、焦香气味有较好的保留。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筛选出了12种对区分不同干燥方式的柳蒿芽挥发性风味物质贡献较大的变量,分别为十二醛、2-甲基异冰片、1-辛醇、薄荷脑、(E,E)-2,4-庚二烯醛、乙酸冰片酯、香茅醛、DL-2-羟基-4-甲基戊酸乙酯、1-石竹烯、三亚乙基二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蒿芽山野菜 干燥方式 VOCs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