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食用菌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1
作者 高晓杰 李锦涛 +9 位作者 麻绍群 孔嘉宜 聂玲萍 罗紫嫣 余梅 陈群 陈辉 沈宁东 周召荣 杜军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246-251,282,共7页
基于食用菌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现状,结合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性和消费技术性分析食用菌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并从机械化、清洁生产、数字技术等方面对食用菌生产技术体系的层次和基础进行分析。针对青海食用菌生产链的技术发展存在的食用菌生... 基于食用菌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现状,结合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性和消费技术性分析食用菌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并从机械化、清洁生产、数字技术等方面对食用菌生产技术体系的层次和基础进行分析。针对青海食用菌生产链的技术发展存在的食用菌生产受设施设备环境控制技术、食用菌生态位与生态物质转化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区域食用菌生产资源数字化限制等问题,提出分析青海各区域间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层次,强化各技术层次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性研究基础,丰富和完善与特色食用菌生产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数据,建立相对应的农业环境控制、清洁与循环生产和数字智能化生产的“基础理论模型”和“实践应用模型”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食用菌 产业链 生产现代化 技术体系建设
下载PDF
食用菌呈香呈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2
作者 谷镇 杨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3-367,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研究状况,对目前研究报道的食用菌中挥发性呈香物质(八碳挥发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酸、酮、醛、酯类化合物等)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进行了概况总结,为更好... 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研究状况,对目前研究报道的食用菌中挥发性呈香物质(八碳挥发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酸、酮、醛、酯类化合物等)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呈味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等)进行了概况总结,为更好地开发食用菌风味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挥发性呈香成分 非挥发性呈味物质
下载PDF
3种野生食用菌干品的鲜味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忠 谷镇 +3 位作者 杨焱 周帅 刘艳芳 唐庆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51-54,共4页
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测定松口蘑、鸡油菌和美味牛肝菌3种野生食用菌中主要的非挥发性呈味成分,包括可溶性糖(糖醇)、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等鲜量值(EUC)对3种野生食用菌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野生菌的主要呈味... 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测定松口蘑、鸡油菌和美味牛肝菌3种野生食用菌中主要的非挥发性呈味成分,包括可溶性糖(糖醇)、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等鲜量值(EUC)对3种野生食用菌的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野生菌的主要呈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影响着其独特滋味的形成。松口蘑的EUC值为31.93g/100g,鸡油菌的EUC值为0.46g/100g,鸡油菌的EUC值为13.87g/100g,3种野生食用菌中松口蘑的鲜味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鲜味 评价
下载PDF
食用菌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细胞体外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超 汪雯翰 +3 位作者 杨焱 颜梦秋 冯娜 张劲松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以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和地塞米松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两种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对9种食用菌(桑黄、灵芝、香菇、杏鲍菇、鸡腿菇、灰树花、猴头、姬松茸和蛹虫草)醇提物、桑黄和灵芝的4种有机溶剂(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 以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和地塞米松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两种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分别对9种食用菌(桑黄、灵芝、香菇、杏鲍菇、鸡腿菇、灰树花、猴头、姬松茸和蛹虫草)醇提物、桑黄和灵芝的4种有机溶剂(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萃取物的体外降糖活性进行了研究。HepG2模型研究结果表明,9种食用菌醇提物中灵芝和桑黄醇提物促进细胞葡萄糖消耗效果最好,并且两者高浓度组的葡萄糖消耗量均好于阳性对照组;桑黄3种有机溶剂萃取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和石油醚相)和灵芝4种有机溶剂萃取相促进细胞葡萄糖消耗效果较好,均好于阳性对照组。3T3-L1细胞模型结果表明,9种食用菌醇提物中灵芝和桑黄醇提物的促进葡萄糖消耗效果最好,均好于阳性对照组;灵芝及桑黄4种有机溶剂萃取相中,乙酸乙酯萃取相的葡萄糖消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灵芝 HEPG2细胞 3T3-L1脂肪细胞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食用菌学报》高被引论文的数据挖掘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瑞霞 费理文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年第12期70-74,共5页
挖掘《食用菌学报》(ACTA EDULIS FUNGI,以下简称AEF)2007-2016年的高被引论文,为AEF审稿和组约稿工作以及核心作者的确定提供参考。数据采用SPSS V17软件中的GLM Model进行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并以Duncan算法进行post-hoc分析。AEF于2... 挖掘《食用菌学报》(ACTA EDULIS FUNGI,以下简称AEF)2007-2016年的高被引论文,为AEF审稿和组约稿工作以及核心作者的确定提供参考。数据采用SPSS V17软件中的GLM Model进行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并以Duncan算法进行post-hoc分析。AEF于2007年-2016年载文量为708篇,高被引论文92篇。编委成员撰写的综述论文被引频次较高,在AEF组约稿工作中,应主动与编委成员约综述稿件,主办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文章数量为30篇,占总篇数的32.6%,但就篇均年均被引频次而言,本单位和外单位差异不显著。从品种来看,以"食用菌"为标题的文章占比较高,具体品种中文章数量最多的为蛹虫草。蛹虫草、草菇和灵芝3个品种的研究机构相对集中。就研究方向而言,栽培和活性类文章最多,占比超过50%。而方法类文章虽然数量不多,但年均平均引用量较高。文章明确了高被引论文的性质、发文单位、品种、方向以及品种和研究机构间的关系,以提高被引频次,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被引论文 主办单位 研究方向 品种 研究机构
下载PDF
珍稀药用真菌发酵调控技术研究概况与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姜福春 冯杰 杨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9-356,223,共9页
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其生长缓慢、产量低、药用成分不稳定,使其大规模开发应用成为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珍稀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拟合优化方法,以及发酵产物合成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 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其生长缓慢、产量低、药用成分不稳定,使其大规模开发应用成为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珍稀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拟合优化方法,以及发酵产物合成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药用真菌 数学模型 动力学 发酵代谢调控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焱 谷镇 +2 位作者 刘艳芳 周帅 张劲松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分析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Green ODS-AQ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10mmol/L的磷酸二氢钾(pH2.8),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10μL。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分析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Green ODS-AQ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10mmol/L的磷酸二氢钾(pH2.8),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10nm,进样量10μL。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中7种有机酸的RSD值均小于5%,加样回收率在94.6%–99.3%之间;该方法简便,可应用于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的检测。运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8种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成分,结果发现不同食用菌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有机酸 测定方法 RSD值 样品回收率
原文传递
猴头菌多糖不同脱色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蒋俊 杨焱 +4 位作者 罗玺 吴迪 唐庆九 张劲松 冯志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80-1184,共5页
为选择最适于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方法,本论文先比较了活性炭吸附法、化学脱色法、大孔树脂法等三种常用的脱色方法对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效果及脱色前后免疫活性的变化,发现大孔树脂法更适合于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接着对十种不同类型的大孔树... 为选择最适于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方法,本论文先比较了活性炭吸附法、化学脱色法、大孔树脂法等三种常用的脱色方法对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效果及脱色前后免疫活性的变化,发现大孔树脂法更适合于猴头菌多糖的脱色,接着对十种不同类型的大孔树脂进行了筛选,通过脱色前后脱色率、多糖保留率及体外免疫活性的比较,最后发现大孔弱碱性阴离子树脂D315最适合用于猴头菌粗多糖的脱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色方法 大孔树脂 脱色率 生物活性
下载PDF
猴头菌不同发育阶段鲜品中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峰 李巧珍 +4 位作者 李玉 周帅 李正鹏 吴迪 杨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9-543,共5页
本文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H5菌株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鲜品中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及糖醇、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5菌株栽培得到的子实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各种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含量不同。阿糖醇... 本文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H5菌株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鲜品中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可溶性糖及糖醇、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5菌株栽培得到的子实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各种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含量不同。阿糖醇是猴头菌中含量最高的可溶性糖醇,H5菌株子实体鲜品中的阿糖醇含量在6.87~13.98mg/g之间。砸菌株5’-核苷酸的含量则在30.04—87.98μg/g之间波动,在发育的第三、第四时期较高,而后显著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甚微;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变化没有规律性。H5菌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等鲜浓度(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在931.84.40~1798.06μg/100g之间变化,且第4发育期的EUC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发育阶段 可溶性糖及糖醇 5’-核苷酸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筛选高产多糖猴头菌株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珊 杨焱 +4 位作者 李巧珍 吴迪 杨瑞恒 汪文翰 张赫男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5期6-11,共6页
以猴头菌株0605为出发菌株,首次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选育高产胞内多糖的猴头菌株。结果表明:经筛选最终得到5株高产胞内多糖优良猴头菌株,其中菌株321的生产能力最佳。与出发菌株相比,优势菌株321的摇瓶发酵生物量提高了... 以猴头菌株0605为出发菌株,首次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选育高产胞内多糖的猴头菌株。结果表明:经筛选最终得到5株高产胞内多糖优良猴头菌株,其中菌株321的生产能力最佳。与出发菌株相比,优势菌株321的摇瓶发酵生物量提高了30.37%,胞内多糖含量提高了47.45%,且其菌丝多糖抗氧化活性和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均优于出发菌株。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菌株321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证实其为突变菌株。高产多糖猴头菌株的获得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资源,为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诱变其他担子菌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诱变 猴头菌 多糖 抗氧化作用
下载PDF
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编辑培养的途径——以《食用菌学报》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瑞霞 马丹丹 +2 位作者 朱丽娜 于荣利 曹晖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91-92,共2页
针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要求,结合《食用菌学报》现状,从所内政策、对外学习、编辑部内提高三方面论述编辑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食用菌学报》 编辑 国际化
原文传递
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编辑必备的素质——以《食用菌学报》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瑞霞 曹晖 +1 位作者 于荣利 朱丽娜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38-139,共2页
针对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要求,结合《食用菌学报》状况,论述期刊编辑应该具备四种必要素质:英语运用能力,现代化办公软件和网络使用能力,掌握期刊国际标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并指出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编辑素质。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国际化 编辑素质
原文传递
GC-MS分析鸡油菌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文 谷镇 +4 位作者 杨焱 冯涛 刘艳芳 周帅 张劲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9-152,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鸡油菌干品和蒸馏萃取得到的鸡油菌馏分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峰...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鸡油菌干品和蒸馏萃取得到的鸡油菌馏分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鉴定得到鸡油菌干品中75种挥发性成分,占色谱流出峰总面积的76.05%,主要为酸类、酮类、醇类和酯类,主要成分有己酸、3-甲基丁酸、1-辛烯-3-醇和丁酸;鸡油菌馏分中48种挥发性成分,占色谱流出峰总面积的32.05%,主要为酮类和醛类,主要成分有β-二氢紫罗兰酮、(2E,4E)-2,4-癸二烯醛和香叶基丙酮;鸡油菌干品和馏分中共有15种相同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油菌 干品 馏分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猴头菌多糖脱色前后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蒋俊 杨焱 +4 位作者 乔彦茹 周帅 刘艳芳 张劲松 冯志勇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8-86,共9页
以脱色前、后的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粗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含量、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分布、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胃粘膜损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多糖脱色后,多糖含量提高、蛋白含... 以脱色前、后的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粗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含量、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分布、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胃粘膜损伤的修复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多糖脱色后,多糖含量提高、蛋白含量下降、小分子物质大量减少、单糖种类基本不变,岩藻糖所占比例略有下降、半乳糖及葡萄糖比例略有上升,红外光谱显示,脱色后多糖中的C=O基团减少;多糖脱色后体外免疫活性显著提高(P<0.05),低浓度的未脱色多糖与模型组相比,对胃粘膜的损伤修复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低浓度的脱色多糖对胃粘膜的损伤修复作用显著提高(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多糖 脱色 理化性质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食品中kokumi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冯涛 张治文 +3 位作者 庄海宁 周进杰 徐志民 孙敏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4-380,共7页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味觉特性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食物的有些风味特性无法用苦、酸、咸、鲜和甜来描述,比如食物的浓厚感、持久性和复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增强食物整体的圆润平衡的感觉,我们将具...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味觉特性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食物的有些风味特性无法用苦、酸、咸、鲜和甜来描述,比如食物的浓厚感、持久性和复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增强食物整体的圆润平衡的感觉,我们将具有以上特性的物质称为kokumi。Kokumi物质本身没有味道或者味道很淡,但添加少量的kokumi物质到基本溶液中便可以引起滋味品尝方面的改变。本文综述了kokumi物质的类别、检测方法和分离鉴定方法,分析了肽类和非肽类kokumi物质的物质组成和特点;比较了感官评价法和钙敏感受体法(Ca SR)在对kokumi物质进行初步检测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阐述了分离鉴定kokumi物质常用的方法如超滤、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飞行质谱(TOF-MS)。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kokumi物质的研究,为kokumi物质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敏感受体法 分离 鉴定
原文传递
乙酸镁对桑黄液态发酵合成黄酮类物质的促进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姜福春 张赫男 +3 位作者 冯杰 杨焱 冯娜 吴迪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41-1151,共11页
本文探究了桑黄菌丝体黄酮类物质合成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添加乙酸镁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对黄酮产量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接种量、乙酸镁添加、基质中的葡萄糖;通过中心组合设计确定了合成黄酮类物质的最优... 本文探究了桑黄菌丝体黄酮类物质合成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添加乙酸镁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对黄酮产量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接种量、乙酸镁添加、基质中的葡萄糖;通过中心组合设计确定了合成黄酮类物质的最优发酵工艺:基质营养因子葡萄糖23.41g/L、酵母自溶粉10g/L、桑树粉10g/L、KH_2PO_4 1g/L、MgSO_4?7H_2O 1g/L,接种量10%,乙酸镁添加量1.16g/L,在上述条件下,桑黄黄酮产量为0.75g/L,较未优化对照组提高了1.43倍。通过添加乙酸镁,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桑黄菌丝体中黄酮类物质的合成,为桑黄规模化发酵产黄酮类物质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镁 外源添加物 黄酮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柱状田头菇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文 谷镇 +5 位作者 杨焱 冯涛 刘艳芳 汪雯翰 吴迪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7-83,共7页
以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子实体干品及其经蒸馏得到的的馏分为萃取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进行挥发性成分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 以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子实体干品及其经蒸馏得到的的馏分为萃取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进行挥发性成分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综合评价柱状田头菇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试验共检测到9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干品样品59种,主要为酸类;馏分中55种,主要为醛类和酮类;干品和馏分中检测到相同组分有1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田头菇(茶树菇) 干品 馏分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猴头菌细胞壁多糖的提取和其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川 吴迪 +4 位作者 杨焱 李巧珍 刘艳芳 周帅 颜梦秋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1-877,共7页
以猴头菌子实体残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残渣粉粹时间及提取用溶剂对其细胞壁多糖提取得率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粉碎时间延长可增加水溶性细胞壁多糖的得率,但多糖含量会降低,粉粹时间对水溶性细胞壁多糖的绝对重均分子质量分布及... 以猴头菌子实体残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残渣粉粹时间及提取用溶剂对其细胞壁多糖提取得率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粉碎时间延长可增加水溶性细胞壁多糖的得率,但多糖含量会降低,粉粹时间对水溶性细胞壁多糖的绝对重均分子质量分布及单糖组成影响较大,最佳粉碎时间为15 min。Na OH浓度的增加可提高碱溶性细胞壁多糖的得率和含量,但免疫活性降低,最适的Na OH浓度为0.5 mol/L。粉碎水提、碱提两种方式得到的细胞壁多糖均能够显著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NO,具有较好的体外免疫活性;比较水溶性细胞壁多糖与碱溶性细胞壁多糖的结构差异,发现水溶性细胞壁多糖绝对重均分子质量远大于碱溶性细胞壁多糖。碱溶性细胞壁多糖只含有葡萄糖,而水溶性细胞壁多糖还含有一定量的半乳糖,且葡萄糖与半乳糖之间的摩尔比值约为4∶1。优选获得了猴头菌细胞壁多糖的高效制备方法,明确了猴头菌水溶性与碱溶性细胞壁多糖结构特征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细胞壁多糖 提取方式 结构特征 巨噬细胞
下载PDF
石榴汁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奕志英 冯涛 +1 位作者 李晓贝 邴芳玲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1-227,共7页
本文运用紫外可见光谱初步确定石榴汁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石榴汁酶解前后的糖基部分和配体部分,通过石榴汁酶解前后理化指标的测定来分析石榴汁中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 本文运用紫外可见光谱初步确定石榴汁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石榴汁酶解前后的糖基部分和配体部分,通过石榴汁酶解前后理化指标的测定来分析石榴汁中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研究表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得到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的特征吸收峰;理化指标测定中发现石榴汁酶解液TSS和还原糖含量增加较明显;HPLC检测到石榴汁中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的糖基主要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GC-MS分析在酶解后的石榴汁中共检测出36种挥发性芳香化合物,其中石榴汁键合态物质有芳香醇类、萜烯类和醛类等,主要以正己醇、叶醇、四氢芳樟醇和苯乙醇等芳香醇类物质为主。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石榴汁中糖苷键合态香气前体物质的结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汁 键合态芳香物质 酶解
原文传递
桑树水提物对桑黄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福春 冯杰 +4 位作者 张赫男 吴艳 吴迪 唐传红 杨焱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研究两种桑树原料(桑树粉和桑树枝)水提物对桑黄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对平板培养基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得出桑树粉可作为生长因子;通过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试验,探究桑树粉或桑树枝对桑黄液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3... 为研究两种桑树原料(桑树粉和桑树枝)水提物对桑黄液态深层发酵的影响,对平板培养基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得出桑树粉可作为生长因子;通过种子培养和发酵培养试验,探究桑树粉或桑树枝对桑黄液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3%桑树粉及2%桑树枝对桑黄菌丝体在种子培养基中的生长具有促进效果,且该条件下的菌丝体干重达到最大,分别为7.75 g/L和5.16 g/L,较空白对照分别提高了133.43%和55.42%。发酵培养基中,3%桑树粉促进桑黄菌丝体生长作用最显著,最大生物量达到17.15 g/L,较空白提高了16.43%,而桑树枝对桑黄菌丝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该两种桑树水提物对桑黄液态深层发酵的研究,能为桑黄液体发酵及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水提物 桑黄 液态深层发酵 等离子体光谱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