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的语言与方言及其形成之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论坛”2013年3月11日演讲稿
1
作者 竺家宁 《励耘语言学刊》 2013年第2期9-28,共20页
台湾的语言面貌,在中国各省中,算是相当特殊的.台湾并没有本土的语言,所有台湾现存的语言都是外来移民汇聚而成的.即使目前一般称为“原住民”的南岛族系,也是较早的时候,从中国大陆南方和南洋群岛迁移过来的.词汇是社会文化的最直接反... 台湾的语言面貌,在中国各省中,算是相当特殊的.台湾并没有本土的语言,所有台湾现存的语言都是外来移民汇聚而成的.即使目前一般称为“原住民”的南岛族系,也是较早的时候,从中国大陆南方和南洋群岛迁移过来的.词汇是社会文化的最直接反映,新词的产生总是取决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因此,透过这些新词,我们可以看到两岸不同的社会面貌.在两岸开放来往之后,也同时兴起了两岸词汇的比较研究.这些比较研究为词汇学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活样本,让我们了解语言中的词汇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产生怎样的变迁,这些变迁又如何在相互的交往中产生互动与融合.我们对于两岸同形异义词应该做深入的研究.这一类词语最容易造成两岸交流中的误解与困扰.也就是表面看起来是用同一个词,实际上那个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同形异义的现象,值得词汇学者的注意与研究,其重要性超过两岸词汇中意义相同而用词不同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方言 新词 两岸词汇比较 族后缀 同形异义词
下载PDF
宰相辞赋与家族地图——李德裕罢相时期辞赋之花木书写及其文化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许东海 《文学与文化》 2011年第1期25-38,共14页
李德裕罢相南楚时期,渐次创作了《白芙蓉赋》、《重读芙蓉赋》、《斑竹管赋》、《柳柏赋》、《二芳丛赋》、《金松赋》等以花木为主题的辞赋。这既是与屈骚香草美人隐喻的文类传统的对话,同时又因李德裕的家族文化背景而加入了更为多元... 李德裕罢相南楚时期,渐次创作了《白芙蓉赋》、《重读芙蓉赋》、《斑竹管赋》、《柳柏赋》、《二芳丛赋》、《金松赋》等以花木为主题的辞赋。这既是与屈骚香草美人隐喻的文类传统的对话,同时又因李德裕的家族文化背景而加入了更为多元、深邃的文化内涵,融摄进其宰相家族的宦游地图与心灵地图。通过将李德裕辞赋之花木书写与其诗歌、记体文、论说文等不同文类相对读,可以窥见其中超越屈骚"香草美人"的隐喻传统,而涵盖家族记忆、祖德先志及门第风范等内容的心灵脉动和文学地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辞赋 花木书写 宰相家族 山东士族 文学地图
下载PDF
秋声·谏诤·归田——欧阳修《秋声赋》、《归田录》中的诤臣与困境
3
作者 许东海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2期81-95,共15页
欧阳修的《秋声赋》无论在辞赋史与古文史上,皆具有不可忽略之地位。文章在秋声书写中隐喻了北宋王朝世变中的谏诤困境,以及欧阳对于突破这一困境之路径方法的探寻与思考。因此,藉由欧阳修《秋声赋》与其平生奏议书启诗文的参酌对读,诚... 欧阳修的《秋声赋》无论在辞赋史与古文史上,皆具有不可忽略之地位。文章在秋声书写中隐喻了北宋王朝世变中的谏诤困境,以及欧阳对于突破这一困境之路径方法的探寻与思考。因此,藉由欧阳修《秋声赋》与其平生奏议书启诗文的参酌对读,诚不难窥见欧阳修的诤臣困境与世变观照,是为《秋声赋》一文变创性秋声书写的底蕴。而《归田录》诚以"归田"为名,却以"诤臣"为实。从《秋声赋》到《归田录》的书写,既可视为作者一生诤臣自任的文学回忆录,更是一本诤臣历经世变困境、臻至亟思归田的宦海静思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北宋 辞赋 谏诤 秋声赋 归田
下载PDF
孟荀“心性论”与儒学意识 被引量:5
4
作者 林启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42,共12页
孟、荀二子,念兹在兹者均在于“价值世界”能否在人间证成之事上。只不过孟子立定心之大根大本,直探价值之超越真实,在扩充之工夫中,昂首人间。荀子则立足世界,以统类之心通贯历史与社会,在大无畏却极具忧患意识中,开展“道”的现世性... 孟、荀二子,念兹在兹者均在于“价值世界”能否在人间证成之事上。只不过孟子立定心之大根大本,直探价值之超越真实,在扩充之工夫中,昂首人间。荀子则立足世界,以统类之心通贯历史与社会,在大无畏却极具忧患意识中,开展“道”的现世性格。两人虽于“心性”之主张不同,却仍有相补相辅之可能。孟子道心性,强调践形工夫下的价值开显;荀子则重在价值之客观化上,故重视社会实践下的道德行为。两人均是一种“化成世界”的观点,而且是以“价值世界”为“生活世界”的意义所在。孟子内化伸展的学说取向,深化了儒学价值根源的理论深度;荀子则于外向实践的主张里,客观化了价值实践的具体可能。孟、荀二子俱为“儒学意识”作了不同向度的深化和开展,其于儒学之发展,实各有其功,不必强分高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中古佛经的"所"字构词 被引量:2
5
作者 竺家宁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3,共6页
"所"字在传统训诂学者的观念里。是一个不具实质意义的虚词。但是不具词汇意义并不表示它没有语法意义。因此,当训诂学引进了现代语法学的观念和方法,应该如何精确的描述这个"所"字的功能,就受到了学者的注意。以&q... "所"字在传统训诂学者的观念里。是一个不具实质意义的虚词。但是不具词汇意义并不表示它没有语法意义。因此,当训诂学引进了现代语法学的观念和方法,应该如何精确的描述这个"所"字的功能,就受到了学者的注意。以"所"字为专题的论文也就变得多起来。不过,一般的讨论多半倾向于先秦古书中的语法现象,取材于中古语料的很少,探索佛经语言的更少。佛经是汉语言巨大的语料库。它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言。"所"字作为后缀,笔者曾经探索"有所"、"无所"的问题。本文再进一步探索其他几个"所"字作为一个成分的构词现象。包含:"何所"、"纳所"、"能所"、"宝所"、"少所"、"多所"、"我所"、"我我所"、"方所"、"心所"、"心心所"、"一切所"等。看看其中有哪些是后缀,哪些是其他情况。希望藉此对中古汉语双音化造词的规律能提供一些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词 后缀 中古汉语 训诂学 语法学 造词 词汇意义 学者 佛经 先秦
下载PDF
12世纪至19世纪汉语声母的演化规律与方向——论零声母的扩大与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竺家宁 《励耘语言学刊》 2005年第2期1-23,共23页
12世纪至19世纪相当于北宋末年至清代末年,前后有八百年的时光.这个阶段正好上接中古音,下开现代音,是汉语音韵演化的重要关键.声母问题又是汉语演变最为复杂的部分.我们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厘清这八百年声母变迁的趋势,以期... 12世纪至19世纪相当于北宋末年至清代末年,前后有八百年的时光.这个阶段正好上接中古音,下开现代音,是汉语音韵演化的重要关键.声母问题又是汉语演变最为复杂的部分.我们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厘清这八百年声母变迁的趋势,以期对汉语音韵史的了解有所帮助,对现代方言的研究也能提供一些参考.我们把声母的演化类型分为五类:1、轻唇化的发展,2、知照系字与卷舌音的问题,3、零声母的扩大,4、浊音清化,5、见系和精系的颚化.因为篇幅的关系,本文把重点放在“零声母的扩大”一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声母 近代音 声母演化 汉语音韵
下载PDF
中古汉语的“儿”后缀 被引量:11
7
作者 竺家宁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6-354,共9页
王力《汉语史稿》论及"语法的发展"认为词尾"儿"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本文依据佛经语料,发现"儿"后缀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六朝时代某些带后缀"儿"的派生词已经十分通行,普遍使用于口语当中... 王力《汉语史稿》论及"语法的发展"认为词尾"儿"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本文依据佛经语料,发现"儿"后缀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六朝时代某些带后缀"儿"的派生词已经十分通行,普遍使用于口语当中。其产生的时代应比过去的看法提前许多。在本文中,我们透过较细的断代分析,观察"儿"词尾在历时中的演化状况。就其语法功能而言,曾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儿"词尾的发展历史很长,但是每个时代的语义功能都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儿” 后缀 语法 词尾 派生词 语义功能 构词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