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MSE的MIMO放大转发双向中继信道中波束成形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梓斌 向良军 +1 位作者 郑林华 丁宏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1-467,共7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最小化均方误差和准则的MIMO放大转发双向中继信道中的波束成形向量(矩阵)的设计。我们分别在集中式与分布式两种应用环境中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在集中式方案中,多个中继之间完全协作,因此将多个单天线中继等效成一...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最小化均方误差和准则的MIMO放大转发双向中继信道中的波束成形向量(矩阵)的设计。我们分别在集中式与分布式两种应用环境中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在集中式方案中,多个中继之间完全协作,因此将多个单天线中继等效成一个多天线的中继节点,设计了基于所有中继天线的总功率控制的波束成形向量(矩阵)。在分布式方案中,中继节点之间无协作,分别设计了基于所有中继总功率控制波束成形向量(矩阵)和基于单个中继功率控制的波束成形向量(矩阵)。仿真表明,通过波束成形设计,可以显著提高通信节点平均误码率。由于中继节点之间的完全协作,集中式方案要优于分布式方案。但是,由于中继结构简单,分布式方案更易于在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束成形 双向中继 放大转发 MIMO
下载PDF
关于高校工科实验课开设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英 雷菁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年第2期85-86,共2页
本文论述了实验课程对培养工科学生的重要性,并对工科实验开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键词 工程教育 认知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创新性研究实验
下载PDF
认知无线电中基于MIMO波束成形的协同频谱接入设计
3
作者 王梓斌 袁福 +1 位作者 袁继兵 郑林华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7-442,共6页
协同认知无线电技术由于其高效的频谱利用效率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协同认知网络中,当第一用户(Primary User,PU)之间的信道状况恶劣时,特定的第二用户(Secondary User,SU)被选为中继协同PU完成信息传递,作为回报,PU分配一定的信... 协同认知无线电技术由于其高效的频谱利用效率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协同认知网络中,当第一用户(Primary User,PU)之间的信道状况恶劣时,特定的第二用户(Secondary User,SU)被选为中继协同PU完成信息传递,作为回报,PU分配一定的信道资源给SU,使其用于传输自己的信息。当SU系统中一个节点拥有多天线时,假设其可以很好的获悉其与PU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通过波束成形设计可以使其在中继PU信息的同时完成自身信息的发送,而且使两者之间的信号互不干扰。这种频谱共享式的接入方式可以节约信道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本文对采用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AF)中继协议的SU发射端分别采用最小化加权均方误差和准则(Minimizing Sum of Weighted Mean Square Errors,MSWMSE)和迫零准则(Zero Forcing,ZF)对波束成形参数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两种设计方式都可以满足消除用户间干扰的要求;另外,由于基于MSWMSE准则的波束成形参数能够更好的平衡噪声和用户间干扰项对信号的损耗,因而获得更优的性能表现,而且通过调整加权系数可以满足PU用户不同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认知网络 MIMO 波束成形
下载PDF
基于CORBA的可插拔协议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海彬 吴宇 魏急波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年第9X期7783-7787,共5页
为满足信号处理系统发展的需求,在CORBA的基础上开发支持PCI总线的可插拔协议。以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为平台,以中间件产品TAO为参考,深入分析CORBA通信机制,然后在CORBA可插拔协议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对PCI总线的支持。
关键词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 可互操作对象引用 CORBA TAO PCI
下载PDF
物理层安全下二元随机线性码的伴随编码构造算法研究
5
作者 石卉 雷菁 李二保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38-1343,共6页
在利用伴随编码提升系统安全性方面,现有研究多是从改善系统结构、增大信道差异性角度出发的,而如何从码本身的特性入手,进行物理层安全码的设计是迫切而必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类物理层安全中二元随机线性码的伴随编码算法。基于系统安... 在利用伴随编码提升系统安全性方面,现有研究多是从改善系统结构、增大信道差异性角度出发的,而如何从码本身的特性入手,进行物理层安全码的设计是迫切而必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类物理层安全中二元随机线性码的伴随编码算法。基于系统安全性的分析,推导了窃听方疑义度公式。基于伴随编码的基本思想,对码的一致校验矩阵进行构造,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距离优化的码构造算法,使得在扩展校验矩阵的同时,码的最小距离可以达到可取的最大值。仿真结果表明:与同码长、码率的最佳线性码(Best Known Code,BKC)以及最佳疑义度码(Best Equivocation Code,BEC)相比,所提算法构造的码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且在算法效率方面也明显优于BEC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层安全 伴随编码 疑义度 最小距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