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研”相长的多维之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到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苏晖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1
作者 董旭 苏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18-33,共16页
在本篇访谈之中,苏晖教授从切身研究与教学的经历入手,讲述了自己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喜剧美学、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比较文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心得。首先,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苏晖教授特别答解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价值与... 在本篇访谈之中,苏晖教授从切身研究与教学的经历入手,讲述了自己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喜剧美学、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比较文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心得。首先,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苏晖教授特别答解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文学伦理学批评未来可开拓的领域,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术语“伦理智慧”并重点探讨了其与伦理选择的关联;其次,关于喜剧美学研究,苏晖教授答解了在喜剧美学理论建构中的重要心得,特别是以“喜剧意识”为美学喜剧性核心的理论构建,并就美国当代的黑色幽默小说对美国小说幽默传统的变异这一议题做了颇具启发性和建设性的释解;再次,关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和教学,苏晖教授就外国作家作品研究、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外国文学教材编写等诸多问题做了独到的思考,并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未来发展可待开拓的空间做出颇有见地的展望。苏晖教授将研究与教学相融合,以“研”促“教”,以“教”补“研”,呈现出“教”“研”相长的多维学术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喜剧美学 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笔谈) 被引量:18
2
作者 聂珍钊 傅修延 +4 位作者 刘建军 吴笛 杨金才 张同胜 苏晖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9-105,共27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在发展中逐渐建构起具有中国独特话语体系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方面也成效斐然。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在发展中逐渐建构起具有中国独特话语体系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方面也成效斐然。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三个重大课题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直接相关。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跨学科研究树立了典范。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实践径向、体系建构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可能性与路径,本刊组织七位专家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学术话语权 理论与实践 成效斐然 话语体系 跨学科研究 体系建构
下载PDF
学术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 被引量:17
3
作者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51,共18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的基础上创建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至2019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五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批评实践运用,再到理论的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践的系统化,文学伦理学批评日益发展成熟,已经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拥有大量的批评实践成果,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号召,致力于该理论的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在国际学术发表、成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成果斐然,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加盟,也获得了众多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必要在与其它理论的对话中整合新的理论资源;同时,继续拓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研究,尤其需要大力开展对于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实践,并尝试建构针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体裁的伦理批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体系 话语体系 学术影响力 国际话语权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七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
4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6-176,共1页
(2017年8月8-10日英国·伦敦)为进一步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发展,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与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将联合主办“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 (2017年8月8-10日英国·伦敦)为进一步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发展,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与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和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将联合主办“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七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将于2017年8月8日至10日在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举行,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跨学科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伦敦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编辑部 国内外
原文传递
“既彼此远离,又相互靠近”:约恩·福瑟戏剧中的伦理困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树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91-100,共10页
在当代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的戏剧中,戏剧人物普遍处于难解或无解的伦理困境之中。根据伦理内涵与伦理身份的不同,福瑟戏剧人物的伦理困境大致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维度。其一,由于自由意志的放纵与自我身份的迷失,夫妻或恋人处于相... 在当代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的戏剧中,戏剧人物普遍处于难解或无解的伦理困境之中。根据伦理内涵与伦理身份的不同,福瑟戏剧人物的伦理困境大致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维度。其一,由于自由意志的放纵与自我身份的迷失,夫妻或恋人处于相互分裂和彼此矛盾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焦虑不安的男女婚恋伦理困境;其二,由于错位的身份认知与混乱的伦理选择,父亲与子女、母亲与子女处于对立矛盾或无语失语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悖立无解的家庭代际伦理困境;其三,由于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和理性逻辑,个体思想意识处于失衡矛盾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混乱分裂的个体思想伦理困境。总体上,福瑟戏剧中的伦理困境具有比较典型的象征性与悖反性品格、明显的碎片化与不确定性特征,呈现出既彼此远离又相互靠近、既彼此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间性倾向。本质而论,福瑟戏剧中内涵丰富、形态多元的伦理困境,可视为后现代思潮和后人文浪潮中,新存在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极简主义等新人文思潮对现代逻辑、启蒙理性和审美伦理的一种诗性颠覆与解构、修辞反拨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恩·福瑟戏剧 伦理困境 男女婚恋 家庭代际 个人思想 伦理身份
下载PDF
“第六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2016年10月1—7日爱沙尼亚·塔尔图)
6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5-175,共1页
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爱沙尼亚比较文学学会(EACL)、塔尔图大学文学与戏剧研究系、EACL会刊Interlitteraria杂志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及国际文... 为进一步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将联合爱沙尼亚比较文学学会(EACL)、塔尔图大学文学与戏剧研究系、EACL会刊Interlitteraria杂志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第六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将于2016年10月1—7日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行,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爱沙尼亚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从方法探索到理论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7-163,187,188,共9页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存在的“消化不良症”“失语症”和社会现实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中国学者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倡导从伦理视角审视、剖析文学作品。该方法被众多学者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广泛吸纳中外理论资源与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存在的“消化不良症”“失语症”和社会现实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中国学者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倡导从伦理视角审视、剖析文学作品。该方法被众多学者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广泛吸纳中外理论资源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受到关注和认可。在批评实践基础上,文学伦理学批评向文本纵深和广延两个方向拓展,探讨文学的本质、起源、功能等文学基本问题,同时进行跨学科对话,逐步建构起以伦理选择为架构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从方法探索到理论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展示出扎实、可行、有效的“螺旋式上升”逻辑进路,体现出极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包容性、反思性,对建构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理论 话语体系 伦理选择
下载PDF
中国的文学理论往何处去
8
作者 聂珍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4,共4页
一、西方理论一统天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其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大量西方学术著作的... 一、西方理论一统天下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其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大量西方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备受关注,历史与传记批评、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以及后来出现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等批评理论蜂拥而至,逐渐占据了中国的文学理论阵地,而我们对西方文学领域的各种主义、思潮、观念耳熟能详,几乎是全盘接受。人们对西方的理论趋之若鹜,把中国学术的繁荣寄托在西方学者尤其是那些声名遐迩的学者身上,把他们的理论奉为圭臬。西方的新术语、新概念逐渐被我们掌握,变成了理论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往何处去 文学批评理论 翻译出版 文艺实践 原型批评 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中国文艺理论
全文增补中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审美与伦理关系的三重向度
9
作者 黎杨全 《华中学术》 2023年第2期8-19,共12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审美与伦理的关系表现为三重向度。创造社作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唯美倾向,但“为艺术而艺术”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自我表现”。借助情感的力度与另类情感,审美具有了伦理效果。新人文主义批评注重“节制”...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审美与伦理的关系表现为三重向度。创造社作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唯美倾向,但“为艺术而艺术”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自我表现”。借助情感的力度与另类情感,审美具有了伦理效果。新人文主义批评注重“节制”,强调“戴着镣铐跳舞”,在情感、想象与形式的控制中追求伦理目标。京派批评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在“有机体”的理想中,实现真善美的兼容。在这三重向度中,审美与伦理呈现出复杂关系,审美最终总是隐约指向了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审美 伦理
原文传递
古尔纳《朝圣者之路》中的身份流变与创伤修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兮颖 刘晨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57-67,共11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的身份流变,基本对应其治疗创伤中逃避过往、创伤叙事、创伤复原的阶段。作品刻画英国非裔移民遭遇种族歧视的窘境,削弱了殖民教育将前殖民地人民移民英国视为“朝圣”的权威性;进而在后殖民语境中赋予朝圣叙事以新含义:个体层面上的移民修复创伤、重构身份,文化层面上的少数族裔文化与英国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古尔纳对“移民-朝圣者”这一混杂性身份的建构为英国非裔移民寻求身份认同指明了方向;同时,他洞悉移民融入主流文化仍仰赖于东道主国家的接纳,因而提倡包容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展望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圣者之路》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身份流变 创伤修复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中国话语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晖 《华中学术》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越来越致力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尤其在比较文学变异学、世界诗学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叙事学研究、外国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文学经典...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越来越致力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尤其在比较文学变异学、世界诗学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叙事学研究、外国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视角下的西方文论研究以及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建构与话语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来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仍存在模式化倾向以及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国际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土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加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并努力争取更多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理论和方法 中国话语
原文传递
“在两界来回的人”:丽塔·达夫《母爱》对“冥后”神话故事原型的改写
12
作者 曾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当代美国非裔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母爱》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冥后”神话的创造性改写,讲述了女性的个人成长历程。通过对神话故事原型的追溯与分析可以看出,神话故事的循环结构,以及故事发展中“地上”“地下”的双向旅行,是... 当代美国非裔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母爱》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冥后”神话的创造性改写,讲述了女性的个人成长历程。通过对神话故事原型的追溯与分析可以看出,神话故事的循环结构,以及故事发展中“地上”“地下”的双向旅行,是改写文本依循的深层结构。在《母爱》这本诗集中,诗人通过在神话的功能结构中置入自传成分和现实要素,建构了崭新的、神话与现实交织的话语系统,在其中,文学传统是敞开的,创作者的加入有意识地生产出具有当代性的文本意义。诗集中呈现了两种不同视角下的女性形象:“男性中心”的视角,造成了性别对立;“自恋”式的女性视角,造成了女性内部的疏离。在诗人看来,女性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走向他者,将分裂的世界弥合为“完整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塔·达夫 《母爱》 神话改写 互文性 女性诗歌
下载PDF
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
13
作者 苏晖 董旭 《外语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49,F0003,共10页
对话伦理是以主体间性的对话方式在人际关系中实现沟通理解的途径。伦理选择是对人的本质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核心术语。伦理选择蕴含在对话伦理的诸多方面,从自我对话言说的真实到自我与他者间的沟通理解,伦理选择都内蕴其中。... 对话伦理是以主体间性的对话方式在人际关系中实现沟通理解的途径。伦理选择是对人的本质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核心术语。伦理选择蕴含在对话伦理的诸多方面,从自我对话言说的真实到自我与他者间的沟通理解,伦理选择都内蕴其中。对话伦理的实现,需要在对话交往的每一步都做出恰当的伦理选择。在文学文本中,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的关系通常表现为4类:自我与自我间的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自我与他者间的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叙事主体与文本间的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以及阅读接受者与文本间的对话伦理与伦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伦理 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
原文传递
十九至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伦理叙事的演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树福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俄罗斯文学伦理叙事的演变与建构,是在俄罗斯横跨欧亚的广袤空间领域、跨越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时间范畴中渐次形成的。随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深化与发展,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关注底层小人物、边缘弱势群体、民族伦理道德和家国利益诉求,形成... 俄罗斯文学伦理叙事的演变与建构,是在俄罗斯横跨欧亚的广袤空间领域、跨越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时间范畴中渐次形成的。随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深化与发展,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关注底层小人物、边缘弱势群体、民族伦理道德和家国利益诉求,形成了以理性论为基础的人文主义伦理批评、以斯拉夫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伦理批评和以唯物论为基础的民主主义伦理批评。受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特征的影响,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以或隐或显的不同方式探讨道德伦理问题,其伦理演变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多样性、比较强烈的实验性和比较清晰的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 伦理叙事 伦理内涵 历史演变 混合型文学
原文传递
古尔纳《多蒂》中的伦理身份重构与共同体想象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4,共9页
作为当代流散文学的代表人物,古尔纳在小说创作中重点关注流散群体的伦理身份重构议题。他的早期小说《多蒂》以多蒂姐弟三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伦理身份错位与伦理困境为主线,揭示了流散者对主体地位的渴望和少数族裔群体共同的伦理身... 作为当代流散文学的代表人物,古尔纳在小说创作中重点关注流散群体的伦理身份重构议题。他的早期小说《多蒂》以多蒂姐弟三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伦理身份错位与伦理困境为主线,揭示了流散者对主体地位的渴望和少数族裔群体共同的伦理身份诉求。同时,古尔纳通过考察英国战后严重的保守排外和种族歧视思想对流散群体造成的心理创伤与伦理困境,探讨了黑人女性在历史记忆与社会现实的双重挤压下进行伦理选择的心路历程,并对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伦理共同体进行了想象和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多蒂》 伦理身份 记忆 共同体
原文传递
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 被引量:7
16
作者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51,共15页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神经漫游者》《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神经漫游者》《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究其实质仍是伦理选择,不仅由于科学选择的主体仍是伦理的人,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且科幻作品对科学选择的想象性描绘亦在伦理选择的视域中展开。同时,科学选择亦对伦理选择主体提出了诸多挑战,不仅违背了伦理选择主体的自然禀赋,可能侵犯其自主权、知情权和隐私权,而且也有可能构成对其生命和尊严的伤害,加剧伦理选择主体的分化与不平等,导致科学人与伦理人的关系发生异化并动摇人类的主体性地位。面对一系列科学选择带来的挑战,人类应坚持以真和善为伦理价值取向引领科学选择,以人类为主体建构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这既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伦理选择主体的必然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选择 伦理选择 “后伦理选择时代” 人类文明三阶段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
原文传递
同情的误导:论菲尔丁小说伦理的模糊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85,共8页
当菲尔丁的小说以其结构的精妙、意识明确的说教赢得读者广泛认可的时候,他其实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潜结构包容了诸多矛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异质成分。同情即是这样一种带有矛盾性的道德情感。一方面,同情从本质上是善的,可以催生助人善行... 当菲尔丁的小说以其结构的精妙、意识明确的说教赢得读者广泛认可的时候,他其实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潜结构包容了诸多矛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异质成分。同情即是这样一种带有矛盾性的道德情感。一方面,同情从本质上是善的,可以催生助人善行,也是世俗意义上善良者区分于恶人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同情心又会遮蔽事物的本来面貌,让发生者产生不合理的推断,从而影响人物的伦理选择。菲尔丁笔下的男性主人公因同情导致的善行和道德瑕疵并存的状态显现出作者对于同情这一道德情感的矛盾态度,总体上仍反映出菲尔丁对于18世纪道德情感哲学思想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误导性 菲尔丁 道德情感哲学
原文传递
从弥赛亚到基督——《圣经》救世主神学观念的嬗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3-141,共9页
本文梳理了《圣经》从弥赛亚形象向基督形象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辨析了各个时期救世主神学观念的异同。救世主形象从现实人物演变为未来人物、乃至神话人物,从人间君王演变为属天角色,从以色列民族的复国救主演变为末日审判时的普世... 本文梳理了《圣经》从弥赛亚形象向基督形象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辨析了各个时期救世主神学观念的异同。救世主形象从现实人物演变为未来人物、乃至神话人物,从人间君王演变为属天角色,从以色列民族的复国救主演变为末日审判时的普世救主。这是犹太教异端派别基督教最终从犹太教母体中脱离出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弥赛亚 基督 救世主 神学 嬗变
原文传递
观看之道与福楼拜的文学革新——从艾玛·包法利的瞳色说起
19
作者 杜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0,共13页
19世纪后期,随着照相机的发明与光学色彩学的发现,西方视觉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受这些科学成就的影响,福楼拜笔下艾玛·包法利的瞳色变化体现了介质色彩学对人物视觉观感的影响;同时作为文学家,福楼拜也细致描写了心理感... 19世纪后期,随着照相机的发明与光学色彩学的发现,西方视觉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受这些科学成就的影响,福楼拜笔下艾玛·包法利的瞳色变化体现了介质色彩学对人物视觉观感的影响;同时作为文学家,福楼拜也细致描写了心理感觉这一关键因素对客观真实的界定与重塑。与之相匹配的叙事方式的革新,不仅改变了文学建构世界的方式,而且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简言之,福楼拜的观看之道与文学革新,实际上是作家在同时代科学成就感召下,对于人们认知方式的质询与反思——艾玛的瞳色之变,意味着在现代视觉艺术的“观看”下,人们已不能完全相信视觉形象的真实。人物观感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视觉偏差,是福楼拜以文学审美所表达的一种现代性的认知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感知 艾玛·包法利的眼睛 观看之道 主观真实
原文传递
《郊区佛陀》的空间书写与伦理身份建构
20
作者 黄晖 《华中学术》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当代亚裔英国作家库雷西的代表作《郊区佛陀》是一部以空间书写来探讨伦理身份建构的长篇小说。空间的认同与身份的定位互为表征,在多重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克里姆的伦理身份建构遭遇到各种伦理困境。踏上空间寻觅与伦理身份定位之旅的... 当代亚裔英国作家库雷西的代表作《郊区佛陀》是一部以空间书写来探讨伦理身份建构的长篇小说。空间的认同与身份的定位互为表征,在多重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克里姆的伦理身份建构遭遇到各种伦理困境。踏上空间寻觅与伦理身份定位之旅的克里姆,通过自己身体空间的实践解构伦理困境,并在剧场舞台这一特殊空间之中最终完成了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区佛陀》 空间书写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