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被引量:33
1
作者 程相占 阿诺德.伯林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8-144,共7页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体验 审美融合 参与美学 消极审美价值 城市生态系统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被引量:21
2
作者 高建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4-44,共11页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三次美学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以"美的本质"和"形象思维"为讨论话题,以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三次美学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以"美的本质"和"形象思维"为讨论话题,以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任务。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美学热",以对西方美学的引进为主要内容,以克服"文革"影响,解放思想为中心任务。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美学热潮,是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也称为"美学的复兴"。它是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出现的。美学应该针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保持和发挥它作为一种理论的批判功能,从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里寻求一种人文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的复兴 批判的美学
下载PDF
培植一种城市美学(续一)
3
作者 阿诺德·伯利恩特 《风景名胜》 1994年第12期8-9,共2页
我们从感性上把城市看成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大量的人从事各式各样的活动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产生丰富的感觉,有时使人兴奋,有时使人压抑。这些感觉环境可以是一种创造性文化生长的沃土,也可能压制和淹没任何知觉的感受性。由此可见,城... 我们从感性上把城市看成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大量的人从事各式各样的活动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产生丰富的感觉,有时使人兴奋,有时使人压抑。这些感觉环境可以是一种创造性文化生长的沃土,也可能压制和淹没任何知觉的感受性。由此可见,城市首先是一个美学环境,就像其它任何人类环境一样,也是人类勤奋劳动的产物。由于时间、自觉的知觉过程和无节制发展带来的教训,我们终于懂得,这种环境的形成和改变不能再受到利润或政治的任意支配。那么,如何才能形成产生一种富于美学情趣和价值的环境的城市设计特点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美学 人类环境 设计特点 城市生活 性文化 美学情趣 主要特点 知觉过程 感受性 活动场所
下载PDF
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
4
作者 阿诺德·柏林特 《美与时代(城市)》 2012年第8期11-14,共4页
都市体验的问题与它的物质条件一一都市——一样错综复杂,难以捉摸。都市里聚集着众多的摩天高楼、大厦以及商业雕塑。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数量上的众多,还有空间上的延展,例如邻近空间、区域以及不断蔓延的周边乡郊的都市化。
关键词 都市化 美学 城市 物质条件 空间
下载PDF
词语偷渡者的诗歌写作--评喻言的《我曾为世界彻夜不眠》
5
作者 邱正伦(文/图) 《城市地理》 2022年第5期131-133,共3页
喻言将他的诗集《我曾为世界彻夜不眠》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催促我为他的这部诗集写2000〜3000字的评论。作者的要求很清楚,我只有1000字的回旋余地,2000字的规定写作,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思考再三,还是得写,否则会遭遇彻夜不眠者的报... 喻言将他的诗集《我曾为世界彻夜不眠》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催促我为他的这部诗集写2000〜3000字的评论。作者的要求很清楚,我只有1000字的回旋余地,2000字的规定写作,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思考再三,还是得写,否则会遭遇彻夜不眠者的报复。为此,我翻看了喻言的这部亟待上架的诗集,还不放心,我又把他上一本诗集《批评与自我批评》拿来比照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与自我批评 喻言 彻夜不眠 诗歌写作 回旋余地 电子版
下载PDF
数字化操控时代的艺术作品 被引量:14
6
作者 约斯·德·穆尔 吕和应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2-140,共9页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界面是如何组成和构造审美经验的,其出发点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章先从细部讨论本雅明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的观念,而后把数据库作为范式模型,勾勒出创建计算机对象的基本操作,最后解释为什么说数...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界面是如何组成和构造审美经验的,其出发点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章先从细部讨论本雅明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的观念,而后把数据库作为范式模型,勾勒出创建计算机对象的基本操作,最后解释为什么说数据库从本体论上把以展示价值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作品转变为以操控价值为特征的后现代艺术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操控 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 操控价值
下载PDF
论艺术作品的文化身份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柯蒂斯.卡特 余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50-254,共5页
在东西文化之间的价值交流问题当中,存在一个哲学家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一件东西获得艺术的身份关涉到它所处的文化。首先,一件作品的文化身份包括对作品的整个生产和解释所做出的理解。其次,对艺术品的理解超出了诸如其文化缘起之类的特... 在东西文化之间的价值交流问题当中,存在一个哲学家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一件东西获得艺术的身份关涉到它所处的文化。首先,一件作品的文化身份包括对作品的整个生产和解释所做出的理解。其次,对艺术品的理解超出了诸如其文化缘起之类的特定的文化边界。再次,文化的如下层面有助于理解艺术品,具体包括:(1)艺术文化提供给艺术生产以技术和形式的要素;(2)在群体文化当中艺术品是同其他共同体的要素(如信仰、家庭、政治和经济)相关联的;(3)世界文化对此也作出了贡献。最后,这种分析提供了对艺术品的身份的认识,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文化构架当中可能会出现变化,它允许以一种新的语境价值为参照的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品 文化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如何撰写“世界艺术史”?——兼与大卫·卡里尔商榷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悦笛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81,共5页
"世界艺术史"是艺术史研究接受"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它拒斥西方"单线艺术史叙事"的诸多模式,从而确立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史的基本格局。然而,世界艺术史不能只建基在西方的艺术概念之上,其内在结构也不是... "世界艺术史"是艺术史研究接受"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它拒斥西方"单线艺术史叙事"的诸多模式,从而确立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史的基本格局。然而,世界艺术史不能只建基在西方的艺术概念之上,其内在结构也不是单向流动而是趋于多元互动的,世界艺术史需要在"世界艺术研究"的坚实基础上,进而走向"跨文化"更高阶段的"全球艺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艺术史 多元文化主义 艺术史叙事 艺术史格局 跨文化 全球艺术史
原文传递
两个城市,两种乌托邦
9
作者 约.瑟帕玛 王宪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9-101,共3页
环境美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用美的规律为人们建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这一点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城市建设中确立美学主导的原则,将城市建设成为功能与审美的统一体,已成为环境美学研究的新的实践性课题。为此本刊继200... 环境美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用美的规律为人们建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这一点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在城市建设中确立美学主导的原则,将城市建设成为功能与审美的统一体,已成为环境美学研究的新的实践性课题。为此本刊继2009年第三期之后,再约请相关专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城市 永动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