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动物园圈养平原斑马种群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由玉岩 周军英 +2 位作者 杜洋 李莹 曹长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根据1971~2013年北京动物园圈养平原斑马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v1.6和PMx v1.0对北京动物园斑马圈养种群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呈现稳定缓慢增长的状态。目前,北京动物园斑马种群面临的问题主... 根据1971~2013年北京动物园圈养平原斑马的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v1.6和PMx v1.0对北京动物园斑马圈养种群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数量呈现稳定缓慢增长的状态。目前,北京动物园斑马种群面临的问题主要为性别比例偏离了斑马固有的一雄多雌的种群结构,雄性个体较多;基因多样性丢失较快。奠基者的后代数明显不均衡,导致现今基因多样性下降至83%,并存在大量半同胞间的近亲繁殖,且现有可配对个体严重不足。1岁前是幼龄斑马的死亡高峰期,流产、死胎为死亡主要原因,其次为外伤致死。建议在北京动物园引进新个体,建立2个健康的斑马圈养种群,做好配对选择及过多育龄雄性的分群,以减少竞争引发的死亡,增加潜在奠基者的繁殖机会,从而尽快扩大种群数量,并减少后代过多奠基者个体的繁殖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 动物园 圈养种群 繁育 遗传管理
下载PDF
社群压力对圈养雌性亚洲象动情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如春 徐可欣 +5 位作者 杨旋 杨海超 保明伟 贾婷 张金国 张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8,共8页
亚洲象是中国一级濒危保护动物,改善圈养亚洲象的繁殖状况是亚洲象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社群压力对圈养雌性亚洲象应激和动情状况的影响,从而探究圈养雌性亚洲象长期不动情的原因。通过放射性免疫法检测雌性亚洲... 亚洲象是中国一级濒危保护动物,改善圈养亚洲象的繁殖状况是亚洲象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社群压力对圈养雌性亚洲象应激和动情状况的影响,从而探究圈养雌性亚洲象长期不动情的原因。通过放射性免疫法检测雌性亚洲象尿液中皮质醇、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以及粪便中皮质醇和雌二醇水平,以雌激素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动情状况,以皮质醇水平反映亚洲象的应激状态,以斗争行为和友好行为的发生情况反映圈养群体的社群压力。研究发现:(1)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斗争行为,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受到更多的攻击行为;(2)优势个体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处于从属地位个体的皮质醇水平;(3)优势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具有小幅周期性波动,而从属个体的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圈养亚洲象群体中优势个体对从属个体的行为压迫可能是导致从属个体雌激素水平低,长期不能参与繁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社群压力 动情 皮质醇 雌二醇 孕酮
下载PDF
圈养大熊猫起身行进过程中的利手行为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建超 刘学锋 +10 位作者 由玉岩 王伟 马涛 刘彦晖 王伯 徐海泓 刘冬冬 王忠鹏 李常青 李金樑 周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大熊猫在食竹过程中存在利手现象,而对大熊猫起身行进过程中的利手现象未见报道。以北京动物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大熊猫起身行进过程中最先支撑手和先迈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利手趋势相近,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 大熊猫在食竹过程中存在利手现象,而对大熊猫起身行进过程中的利手现象未见报道。以北京动物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大熊猫起身行进过程中最先支撑手和先迈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利手趋势相近,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在起身行进过程中,与最先支撑手的利手情况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先迈手不相关。大熊猫最先支撑手和先迈手的利手强度均为右侧高;幼年个体最先支撑手的利手强度均高于成年个体;而亲本对后代利手偏好的影响也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利手行为 最先支撑手 先迈手
下载PDF
麋鹿角柄发育规律与相关内分泌及信号通路检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夏志强 单云芳 +8 位作者 李俊芳 张庆勋 贺永惠 崔艳红 钟震宇 柏超 张成林 白加德 孟庆辉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71,共7页
鹿类角柄终生有2次发育,第1次在胚胎期,第2次在青春期,出生后角柄的激活和首次发育对于鹿角再生极为重要,角柄的青春期发育对于鹿类个性及等级序位形成、鹿角大小、争夺配偶、种间竞争和应对天敌等有重要意义。利用红外测距仪,开展麋鹿(... 鹿类角柄终生有2次发育,第1次在胚胎期,第2次在青春期,出生后角柄的激活和首次发育对于鹿角再生极为重要,角柄的青春期发育对于鹿类个性及等级序位形成、鹿角大小、争夺配偶、种间竞争和应对天敌等有重要意义。利用红外测距仪,开展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角柄生长发育的宏观测量,结合青春期骨膜组织取样、血液激素水平和信号通路表达情况检测,对麋鹿角柄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成年不同,幼龄雄性麋鹿在第1年秋季开始出生后的首次角柄发育,由毛旋处长出骨质突起,翌年2—3月角柄长至2.5~3.0 cm,逐渐形成初角基,5—6月首次生茸,冬至脱落,此时形成完整的角柄;随青春期发育和年龄增长,角柄逐渐变粗变短;角柄围长由2岁时的(17.17±1.00)cm增加到3岁时的(35.43±0.83)cm,差异极显著(F_(1,9)=4.1281,n=9,p=0.0053);角柄直径由2岁时的(3.66±0.59)cm增加到3岁时的(5.91±0.72)cm,差异极显著(F_(1,9)=3.1740,n=9,p=0.0246)。血液激素检测表明睾酮分泌水平与角柄发育密切相关,睾酮分泌水平由1岁时的(564.27±41.16)pg/m L增加到3岁时的(737.96±66.57)pg/m L,差异极显著(F_(1,9)=4.3030,n=9,p=0.0022);分子检测结果也显示TGF-β/Smads信号通路参与了角柄发育过程。研究揭示了麋鹿角柄发育规律,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分泌因素及分子表达情况,为今后持续开展麋鹿角柄发育及茸再生机制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柄发育 麋鹿 内分泌 信号通路 TGF-Β SMADS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川金丝猴生命表和种群动态比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学锋 由玉岩 +6 位作者 王伟 贾婷 胡昕 于泽英 谢钟 赵素芬 张成林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1-488,共8页
基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国际谱系簿(2015),本研究将全世界836只圈养川金丝猴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06)和野外来源组(W组,n=230),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 基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国际谱系簿(2015),本研究将全世界836只圈养川金丝猴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06)和野外来源组(W组,n=230),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内禀增长力。结果显示,2组川金丝猴的周限增长率分别为1.113 9和1.065 0,种群数量波动均较小;存活曲线均属于Ⅰ型曲线,为增长型,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可见2组川金丝猴生理寿命特征稳定,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进一步分析发现,W组川金丝猴的生命期望平均余年为6.30±0.72,C组为4.10±0.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年龄级以前W组死亡率维持在0%~3.94%,而C组维持在2.19%~8.25%,除4年龄级外,W组幼猴和青年猴各年龄级死亡率较C组低0.26%~8.25%,可见,W组种群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金丝猴 圈养出生 野外来源 生命表 内禀增长力 种群动态
下载PDF
不同来源的大熊猫种群生活史特征及种群动态比较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素芬 刘学锋 +6 位作者 由玉岩 王运盛 贾婷 胡昕 夏茂华 于泽英 张成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6,共9页
本研究基于大熊猫谱系(2015),将全世界990只圈养大熊猫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76)和野外来源组(W组,n=314),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2组在... 本研究基于大熊猫谱系(2015),将全世界990只圈养大熊猫依据个体来源划分为圈养出生组(C组,n=676)和野外来源组(W组,n=314),对2组个体的年龄分布、繁殖率、性比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编制2组的生命表,绘制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并计算2组在统计期限内的总增长率——周限增长率(λ)。结果显示,2组大熊猫的周限增长率λ_C和λ_W分别为1. 114 7和1. 000 4,种群数量波动均较小,且λ_C> 1,C组大熊猫种群数量具有上升的潜力; 2组存活曲线均属于I型曲线,为增长型,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可见,2组大熊猫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进一步统计发现:C组大熊猫的生命期望平均余年为(5. 00±0. 36),W组为(9. 40±0. 83),两者差异显著(t=-8. 485,N=33,P=0. 000); C组大熊猫的死亡率高峰出现在0~1以及26年龄级之后,15~25年龄级死亡率偏高且波动较大,而W组的死亡高峰出现在23年龄级之后且死亡率波动较小。综上可见,在现有圈养条件下,C组种群数量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好,W组生理寿命特征更稳定、死亡率变化趋势更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出生 野外来源 生命表 内禀增长力 种群动态
下载PDF
黑冠猕猴糖尿病诊治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金鹏 何绍纯 +2 位作者 刘燕 夏茂华 阎京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9期286-287,共2页
对黑冠猕猴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以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总结,以提示对圈养野生动物糖尿病的发生应引起注意。
关键词 黑冠猕猴 糖尿病 诊断 病因分析
下载PDF
鹿科6属MHC-DRA第二外显子变异特点及与Cyt b系统进化比较
8
作者 由玉岩 张成林 +7 位作者 张金国 阮向东 张林源 钟震宇 郑常明 刘学锋 王伟 曹长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4-40,共7页
探讨了鹿科6属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ra(mhc-dra)第二外显子的变异特点,揭示其分子水平上的进化选择模式,并与cyt b进行了比较。采用测序法,获得鹿科6属动物dra第二外显子246 bp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多态性位点数18个,独立变异位... 探讨了鹿科6属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dra(mhc-dra)第二外显子的变异特点,揭示其分子水平上的进化选择模式,并与cyt b进行了比较。采用测序法,获得鹿科6属动物dra第二外显子246 bp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多态性位点数18个,独立变异位点13个。mhc-dra第二外显子显示出较低的核苷酸变异,且6属有各自独特的变异位点。氨基酸序列中抗原结合位点共计20个。其中,鹿科6属动物的氨基酸位点63,驼鹿属氨基酸位点18,是不同于马属和人属的抗原结合位点,推测鹿科动物可能有着不同的抗原结合模式。根据非同义替代率(Ka)和同义替代率(Ks)比值的计算结果,表明鹿属mhc-dra第二外显子为正向选择,其余5属均为纯化选择。对mhcdra第二外显子及cyt b分别运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论(BI)进行系统发育重建得到相似结果,形成了旧世界鹿类与新世界鹿类的姐妹类群。麂亚科cyt b和mhc-dra第二外显子的基因型可能是鹿亚科与其它亚科之间的过渡型,而气候变化和环境变迁可能是推动mhc-dra第二外显子分化的潜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dra 分子进化 系统进化 选择压力
下载PDF
雄性麋鹿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孟庆辉 宋苑 +5 位作者 单云芳 李俊芳 白加德 孟秀祥 柏超 张成林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发情期的雄性麋鹿根据序位分为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3个等级,序位变化是雄性麋鹿应对环境压力的直观体现。本文利用胆量和侵犯2个行为指标在麋鹿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耦合强弱,来解释幼体时麋鹿序位发育、亚成体时雄性序位定型及发情期时挑... 发情期的雄性麋鹿根据序位分为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3个等级,序位变化是雄性麋鹿应对环境压力的直观体现。本文利用胆量和侵犯2个行为指标在麋鹿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耦合强弱,来解释幼体时麋鹿序位发育、亚成体时雄性序位定型及发情期时挑战者对群体序位的扰动。行为取样采用焦点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相结合;分析个体间行为样本流的非同步化水平,以同类型行为中较早发生、同步化率较低的判断为胆大;侵犯则结合攻击行为和取胜指数来判定;粪样睾酮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雄性麋鹿幼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呈负相关(r=-0.111 8, P=0.018 3);成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的波动呈正相关(r=0.917 9, P=0.002 6)。从亚成体到成体:4头雄性麋鹿序位上升(胆量和侵犯耦合r=0.852 3, P=0.000 3),其中1头成为鹿王;4头序位未发生改变(胆量和侵犯耦合r=0.482 9, P=0.006 3);3头序位下降(胆量和侵犯耦合r=0.251 7,P=0.003 5)。雄性麋鹿幼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860 7, P=0.005 5);亚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845 7, P=0.004 4);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954 6, P=0.001 8)。结果表明雄性麋鹿发情期胆量和侵犯耦合强度与等级序位波动呈正相关;等级序位上升与睾酮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量和侵犯耦合 等级序位波动 生活史 粪样睾酮
下载PDF
重引入对麋鹿种群分娩定时及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孟庆辉 柏超 +7 位作者 宋苑 单云芳 李俊芳 张树苗 白加德 钟震宇 张成林 孟秀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以每年最早分娩日作参照基准,统计个体分娩距此的天数,计算同步化率,并用ANOVA分析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光照等变量对麋鹿分娩定时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引入后麋鹿种群年分娩节律呈“钟摆样”前后摆动,后逐渐回调,并最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隔85年(从灭绝至重引入)后,北京麋鹿种群首次分娩时间较乌邦寺种群推迟35~42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娩节律逐年提前;种群扩繁阶段:分娩节律逐年向后推迟;种群复壮阶段:分娩节律又逐年微回调并最终处于稳定状态。(2)北京麋鹿种群分娩有较强光周期定时和同步化:在重引入的第一年,分娩同步化率达到0~25%、25%~50%、50%~75%,分别用时18 d、14 d、5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别用时41 d、19 d、11 d;种群扩繁阶段分别用时45 d、10 d、9 d;种群复壮阶段分别用时34 d、20 d和11 d。(3)累积光照和积温,对北京麋鹿种群正常分娩启动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同步化分娩没有影响:妊娠期积温达到(2748.34±157.69)℃,累计光照达到(3684.77±514.26)h可启动正常分娩。(4)北京麋鹿种群的分娩峰期与地上生物量峰期相关;从分娩时间来看,北京麋鹿种群已经恢复了对原灭绝地气候的适应。(5)随时间增长,北京麋鹿种群非同步化分娩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分娩期总跨度并未延长。1997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非同步化分娩现象。因此,基于分娩数据分析表明,麋鹿引入北京37年后,种群已经恢复对原灭绝地环境的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引入生物学 麋鹿 繁殖预测 分娩节律 定时及同步化
下载PDF
滇金丝猴粪便类固醇激素抽提及检测方法评估 被引量:3
11
作者 黎嘉欣 杨秋立 +4 位作者 普天春 卢雁平 王伟 刘学锋 刘定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7-512,共6页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监测野生动物的生理状态已被广泛接受,但分析结果却因对粪便样品的抽提和检测方法不同而异。本文以圈养滇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乙醇加热法、乙醇-蒸馏水法和乙醇-丙酮法对其粪便样品进行激素抽提,然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其雌二醇(E_2)和孕酮(P_4)水平。结果表明,不论采用RIA还是ELISA检测,选用乙醇加热法和乙醇蒸馏水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和雌二醇测定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采用乙醇丙酮法所抽提样品的孕酮测定结果显著低于前面两种方法所测定的结果。综合考虑平均含量、相对误差、变异系数及抽提步骤的可行性,建议选用乙醇加热法抽提和RIA检测滇金丝猴粪样中孕酮与雌二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类固醇激素 抽提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