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环境因子对南方典型蔗田土壤羰基硫通量的影响
1
作者 印亮 张丽丽 +4 位作者 陈鹭 王贤凤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93-2499,共7页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羰基硫(COS)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方典型蔗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不同环境因子(温度、含水率和大气CO_2浓度),利用动态箱/GC-MS分析了原位和异位土壤COS通量。结果表明,土壤原位土和异位土COS通量差异较大,...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羰基硫(COS)的影响,本研究以南方典型蔗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不同环境因子(温度、含水率和大气CO_2浓度),利用动态箱/GC-MS分析了原位和异位土壤COS通量。结果表明,土壤原位土和异位土COS通量差异较大,原位土COS吸收速率小于异位土,而释放速率大于异位土。土壤灭菌后COS的吸收显著降低,表明土壤COS吸收是一个生物过程。温度对异位土壤COS吸收影响较大,25℃异位土壤COS吸收最小,为100.4 pmol·m^(-2)·s^(-1);土壤含水量对原位土壤COS吸收影响最大,50%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条件COS吸收最小,为0.9 pmol·m^(-2)·s^(-1);大气CO_2浓度增加抑制原位土释放COS。因此,在研究土壤COS通量时,需综合考虑土壤结构、土壤温湿度和大气CO2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 原位土 异位土 环境因子 蔗田土壤
下载PDF
亚热带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秀 张黎明 +4 位作者 龙军 陈翰阅 范协裕 邢世和 徐福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1982年36 777个和2008年236 445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属性建立的1∶25万耕地土壤数据库,借助GIS技术与灰色斜率关...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1982年36 777个和2008年236 445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属性建立的1∶25万耕地土壤数据库,借助GIS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26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08年间福建省67.60%的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其中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83%、18.26%和48.52%。就行政区域差异而言,强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市,占全省强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86.88%,其次为泉州市,占比为8.39%;中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平市、龙岩市和泉州市,分别占全省中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9.88%、18.10%和16.94%,弱度酸化耕地则遍布全省各县市区。从土壤类型差异来看,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和酸性紫色土亚类的酸化面积比例较大,分别占相应亚类总面积的82.87%、72.37%和69.20%;但渗育和潴育水稻土亚类的酸化程度较为严重,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的渗育和潴育水稻土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相应酸化程度总面积的98.94%、84.51%和87.36%。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分析,水田和水浇地的酸化面积比例较高,分别占相应利用类型总面积的70.35%和60.78%。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分析表明,1982—2008年间酸雨、高温多雨气候及化肥大量施用是引起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故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和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是减缓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耕地 土壤酸化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灰色斜率关联分析
下载PDF
氮添加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幸然 谢承劼 +3 位作者 潘若琪 徐亚 郑丽丽 易志刚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250,共8页
为了解土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以马尾松和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水平(5.6、15.6和20.6 g·m^-2·a^-1)和两种氮添加方式(土壤施氮和叶面施氮),通过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植物土壤VOC... 为了解土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以马尾松和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水平(5.6、15.6和20.6 g·m^-2·a^-1)和两种氮添加方式(土壤施氮和叶面施氮),通过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植物土壤VOCs对不同氮水平和氮添加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释放的总VOCs通量为19.50~70.94 pmol·g^-1·h^-1,以含氧VOCs(乙醛、甲醇和乙烯酮)和含氮VOCs(甲酰胺和丙胺)为主,分别占总VOCs的22.04%~47.71%和3.31%~38.68%。两种氮添加方式均显著地促进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含氮VOCs释放,这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叶面施氮处理下马尾松根系土壤总VOCs释放显著增加,不同幼苗根系土壤释放的不同种类VOCs对氮水平和氮添加方式的响应不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土壤VOCs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施氮方式 马尾松 木荷
下载PDF
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萍萍 黄幸然 +3 位作者 吴旺旺 郑丽丽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61,共13页
作为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细菌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参与者,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在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模拟2种施氮方式(SAN:... 作为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细菌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参与者,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在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模拟2种施氮方式(SAN:土表施氮,LAN:叶面施氮)和3种施氮量(5.6、15.6、20.6 g N m^(-2)a^(-1)),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两种盆栽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幼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添加方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并受到季节的影响。在雨季,LAN处理木荷土壤细菌多样性高于SAN处理;而旱季,LAN处理两种幼苗根系土壤细菌多样性均高于SAN处理。LAN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土壤AcidobacteriaGp1相对丰度在旱季和雨季均显著高于SAN处理(P<0.05)。在雨季,马尾松LAN处理土壤Alph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SAN处理(P<0.05),旱季没有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能够提高木荷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马尾松土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旱季施氮还能够提高马尾松土壤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木荷土壤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土壤细菌群落变化与土壤pH显著相关(P<0.05),木荷土壤细菌群落还受到土壤NH+4-N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氮沉降 施氮方式 土壤细菌群落 PCR-DGGE
下载PDF
昼夜温差对茶鲜叶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5
作者 陈林怡 郭豪 +5 位作者 陈红梅 张哿烨 廖露露 周婉婷 张梦雪 易志刚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3-803,共11页
茶叶品质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影响茶树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本研究选取福云六号茶树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5、10、15℃4个昼夜温差(DIF)处理,通过模拟DIF变化来探... 茶叶品质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影响茶树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本研究选取福云六号茶树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5、10、15℃4个昼夜温差(DIF)处理,通过模拟DIF变化来探究其对茶树光合作用与茶鲜叶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IF增大,茶树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显著增大(P<0.05)。DIF增大显著增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a+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并且在DIF为10℃时含量达到最大。DIF变化对茶鲜叶挥发性组分和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均有影响,茶鲜叶挥发性成分中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大。DIF增大提高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并且茶鲜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主要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随DIF变化有所差异,其中正己醛的相对含量随DIF的增大而增加,DIF为15℃时其相对含量最高,为39.94%,青叶醇的相对含量则随DIF的增大而降低。DIF的变化显著影响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其中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活性随DIF的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IF为5℃时达到最大,而脂氧合酶活性则相反。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DIF的增大显著增加,DIF为15℃时其含量分别是DIF为0℃时的2.44倍和2.55倍;总黄酮含量与酚氨比则随DIF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在DIF为15℃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2.84%和3.24。茶鲜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_(n)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酚氨比与P_(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研究发现DIF增大可明显影响茶鲜叶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提高茶叶滋味品质,研究结论可为茶园选址和茶树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昼夜温差 茶叶香气 茶叶滋味 生理指标
下载PDF
氮添加和水分改变对亚热带人工林红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影响
6
作者 孙浩钊 刘桂珍 +4 位作者 朱玉璘 林雪萍 郭豪 钱笑杰 方熊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4,共11页
氮沉降加剧与全球降雨格局改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特征,外源氮素的输入及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进而影响地球化学过程。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氮添加、水分改变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亚... 氮沉降加剧与全球降雨格局改变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特征,外源氮素的输入及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进而影响地球化学过程。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氮添加、水分改变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亚热带人工林红壤细菌、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减少,且氮添加增强了这一抑制作用。施氮后中水分处理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低水分处理。氮添加显著降低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土壤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则相反。干旱加剧了氮添加对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的抑制作用,氮水交互处理显著影响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而氮添加、土壤水分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pH、NO_(3)^(–)-N含量、TN含量显著相关,分别解释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65.6%、26.1%、21.5%、20.7%。研究表明氮添加会改变干旱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的强度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含水量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组成
下载PDF
镉和铅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分布及迁移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2 位作者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6-391,共6页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重金属 土壤 茶树 迁移富集
下载PDF
土壤氮水交互对马尾松和杉木COS和CO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燕飞 张羽 +4 位作者 赖金美 林威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729-5738,共10页
羰基硫(COS)和CO2化学结构相似,且植物对COS和CO2具有共吸收特性,因此可利用COS作为示踪物来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而不同植物吸收COS和CO2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以南亚热带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 羰基硫(COS)和CO2化学结构相似,且植物对COS和CO2具有共吸收特性,因此可利用COS作为示踪物来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而不同植物吸收COS和CO2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以南亚热带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氮水平及3个土壤水分梯度处理。采取顶空套袋法采集气体样品,用预浓缩—气质联用仪分析样品COS浓度,同时测量植物光合参数。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杉木吸收COS,吸收速率均值分别为39.58—127.27 pmol m^-2 s^-1和0.81—66.92 pmol m^-2 s^-1。整体而言,施氮可促进植物吸收COS,但除施氮对马尾松COS通量有显著影响外(P<0.05),施氮、土壤水分和两者交互作用对马尾松和杉木的COS和CO2通量及其比值均无显著性影响。施氮情况下,高土壤水分处理促进马尾松COS吸收而低土壤水分处理促进杉木COS吸收。中等土壤水分和高土壤水分条件下马尾松和杉木COS通量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关系。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植物COS通量(FCOS)与CO2通量(FCO2)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尾松和杉木FCOS/FCO2值分别为1.48×10^-6和1.01×10^-6。中等土壤水分条件均可提高马尾松FCOS/FCO2比值,而低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增加杉木FCOS/FCO2比值,高土壤水分条件下施氮降低杉木FCOS/FCO2比值。低土壤水分和高土壤水分使马尾松蒸汽压亏缺增大,促使气孔导度减小从而降低净光合速率。低土壤水分和高土壤水分下施氮导致杉木气孔导度增加从而增强净光合速率。研究结果不仅对进一步了解区域氮沉降和降水对树木COS通量及FCOS/FCO2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模型估算总初级生产力提供区域性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水分 羰基硫 光合作用 总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红壤侵蚀区土壤铁铝氧化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吴敏敏 刘俊第 +3 位作者 林雪萍 杨逸伟 方熊 易志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6-391,共6页
采集了福建长汀红壤侵蚀区5个植被恢复阶段(裸地,马尾松恢复5、15、30年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分析了这些土壤的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非晶形铁铝氧化物(Feo、Alo)、游离结... 采集了福建长汀红壤侵蚀区5个植被恢复阶段(裸地,马尾松恢复5、15、30年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分析了这些土壤的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非晶形铁铝氧化物(Feo、Alo)、游离结晶态铁铝氧化物(Fed、Ald)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Fes、Als)含量均逐渐增多.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恢复30年人工林>马尾松恢复15年人工林>马尾松恢复5年人工林>裸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而显著增多.随着铁铝氧化物含量的升高,土壤pH呈降低趋势,土壤养分呈增加趋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游离结晶态和络合态铁铝氧化物可能比非晶形铁铝氧化物更有助于土壤养分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铁铝氧化物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有机固体废物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25
10
作者 廖汉鹏 陈志 +3 位作者 余震 卢晓梅 汪涌 周顺桂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9-444,共6页
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关键.虽然传统高温堆肥作为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温度低、无害化不彻底等缺陷,严重制约其工厂化... 有机固体废物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与关键.虽然传统高温堆肥作为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温度低、无害化不彻底等缺陷,严重制约其工厂化推广应用.本文推出一种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发酵参数以及在废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优势.该技术通过添加嗜热菌剂使发酵温度比传统高温堆肥高出20~30℃,能够显著缩短发酵周期、强化无害化效果.因此,该技术有望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的废物资源化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髙温堆肥 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 有机废弃物 超嗜热微生物
下载PDF
不同光照条件下亚热带常见绿植对室内甲醛净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振 魏思桐 +2 位作者 马方园 黄幸然 易志刚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2期17-24,共8页
甲醛作为一种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因其对人体健康影响严重而备受关注。室内绿植对甲醛去除有重要作用,而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影响植物甲醛净化能力。本研究以9种常见亚热带室内观赏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箱甲醛密闭熏蒸法,对比研究植... 甲醛作为一种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因其对人体健康影响严重而备受关注。室内绿植对甲醛去除有重要作用,而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影响植物甲醛净化能力。本研究以9种常见亚热带室内观赏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箱甲醛密闭熏蒸法,对比研究植物对甲醛的净化能力,进一步探讨了光照和甲醛初始浓度对植物甲醛净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9种植物都具有净化甲醛的能力,且甲醛达到一定浓度时,植物对甲醛的吸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其中,变叶木甲醛净化速率最高(90.84 ng·cm^(-2)·h^(-1)),白鹤芋、花叶万年青和麒麟尾次之,绿萝(23.44 ng·cm^(-2)·h^(-1))和发财树(32.47 ng·cm^(-2)·h^(-1))净化速率较差。在一定光强范围内,选定的其中4种植物甲醛净化速率随光照增强而显著增大,当光强达到200μmol·m^(-2)·s^(-1)时,花叶万年青和麒麟尾甲醛净化速率不再增大,而也门铁显著下降。高甲醛初始浓度范围内,白鹤芋和花泽万年青甲醛净化速率图随甲醛浓度增加而增加,而也门铁和麒麟尾甲醛净化速率则下降。综合分析表明白鹤芋和花叶万年青的甲醛净化能力较好,因此可根据室内光照强度和室内甲醛浓度来选择不同室内观赏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植物 甲醛 光照强度 室内空气
下载PDF
氮添加和干旱对亚热带两个树种生长、光合及挥发性有机碳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羽 孙浩钊 +2 位作者 刘燕飞 汤行昊 方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4-532,共9页
以我国亚热带森林优势树种木荷和杉木为研究对象,研究氮添加、干旱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两种幼苗生长、光合、同化产物分配及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P<0.05)木荷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 以我国亚热带森林优势树种木荷和杉木为研究对象,研究氮添加、干旱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两种幼苗生长、光合、同化产物分配及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P<0.05)木荷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但显著降低(P<0.05)木荷细根可溶性糖含量;而仅显著增加杉木(P<0.05)总叶绿素含量和树高.干旱处理显著增加(P<0.05)两种幼苗总叶绿素含量,降低(P<0.05)木荷净光合速率、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同时显著降低(P<0.05)杉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氮添加和干旱交互处理显著增加两种幼苗总叶绿素含量,但对两种幼苗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氮添加和干旱分别使杉木的BVOC-C释放增加7.4和4.5倍,二者交互处理显著促进(P<0.05)木荷BVOC-C释放,但对杉木BVOC-C释放无显著影响,说明木荷和杉木BVOC-C释放对氮添加和干旱的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干旱 生物量 光合作用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两种增温方式对杉木和木荷单萜烯通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方园 郭豪 +4 位作者 肖成玉 廖露露 周婉婷 方熊 易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229-6238,共10页
全球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合成的重要次生碳代谢产物。作为BVOCs的主要组成成分,单萜烯(Monoterpenes,MTs)合成与释放在森林... 全球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合成的重要次生碳代谢产物。作为BVOCs的主要组成成分,单萜烯(Monoterpenes,MTs)合成与释放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南亚热带常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2年生盆栽苗木为对象,设置未增温、电热线增温和红外辐射器增温3个处理,分析不同增温方式对植物MTs通量、光合作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MTs通量显著高于木荷,分别为4027.634—16239.608 pmol m^(-2)s^(-1)、49.228—130.512 pmol m^(-2)s^(-1)。电热线增温导致杉木MTs通量增加约2倍,以柠檬烯和γ-松油烯为主,分别占73.3%和15.1%;红外辐射器增温处理下杉木MTs通量下降52.6%,以柠檬烯和α-松油烯为主,分别占71.3%和18.9%。不同处理间杉木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与其MTs通量结果类似,增温可能主要通过影响植物气孔导度从而影响MTs释放。增温处理后木荷净光合速率增加,其中电热线增温处理效果更显著(9.890μmol CO_(2) m^(-2)s^(-1)),且不同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进行全球增温模拟研究时需考虑增温方式差异,建议尽量设置多种增温方式,以便更全面反映增温的生态效应,为全球增温模型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温 电热线增温 红外辐射器增温 单萜烯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下载PDF
福州市仓山区内河主要水质指标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俊第 林威 +3 位作者 姜婧 刘燕飞 方熊 易志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3-747,共5页
以福州市仓山区6条城市内河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雨、晴两种天气下采集水样,比较了内河水体中总氮、总磷、铵态氮、化学需氧量和悬浮固体几项主要水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天时,浦上河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红旗浦水体的... 以福州市仓山区6条城市内河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雨、晴两种天气下采集水样,比较了内河水体中总氮、总磷、铵态氮、化学需氧量和悬浮固体几项主要水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雨天时,浦上河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红旗浦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和铵态氮,洪阵河的悬浮固体浓度最高,且与其他河流差异显著(P<0.05).晴天时,洋洽河水体的总氮、总磷、铵态氮和悬浮固体均显著高于其他河流,浦上河的化学需氧量浓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几种水质指标之间多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两次采样,6条城市内河的水体总氮、总磷、铵态氮和化学需氧量浓度多数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水质指标 水环境质量标准
下载PDF
基于无人船的海上油污监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艳婷 吴止境 +2 位作者 赖正轩 方熊 赖日文 《云南化工》 CAS 2020年第11期124-128,共5页
在总结已有的海上油污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和最新5G技术,设计了一种搭载有Mxkinley ET1500全自动红外测油仪的智能无人船水质监测系统。系统由采油平台中心控制系统、北斗... 在总结已有的海上油污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和最新5G技术,设计了一种搭载有Mxkinley ET1500全自动红外测油仪的智能无人船水质监测系统。系统由采油平台中心控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无人船监测系统三部分组成。基于蚁群算法来进行无人船航行路径的自主规划,提高了其巡航时的效率,从而快速排查出油污源头,避免油污往更大规模发展,消除海洋大面积污染事故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系统 5G技术 无人船 海上油污监测系统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红壤侵蚀区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俊第 刘骏 +2 位作者 胡亚林 方熊 易志刚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3,共9页
为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不同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红壤侵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互代法,选取5个典型植被恢复阶段样地(裸地、恢复10、20、30年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样品采集后,测定不同土壤氮组分,并探讨了其与... 为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不同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红壤侵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互代法,选取5个典型植被恢复阶段样地(裸地、恢复10、20、30年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样品采集后,测定不同土壤氮组分,并探讨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溶解性有机氮、颗粒有机氮和粘粒有机氮)均为天然林>马尾松恢复20年人工林>裸地。天然林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阶段样地,植被恢复10年后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2)天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粘粒有机氮与全氮的比例分别是裸地的5.37倍和2.81倍,并且其两种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与全氮的比例也分别是裸地的3.23倍和5.67倍。(3)土壤全氮、有机氮组分和矿质氮与土壤其他养分(全碳、全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也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氮组分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木荷和杉木幼苗土壤卤代烃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桂珍 孙浩钊 +5 位作者 赵琳 马方园 陈林怡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7-764,共8页
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挥发性卤代烃(VOXs)的合成与释放是土壤参与全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南亚热带乔木幼苗木荷和杉木为对象,设置对照(CK)... 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挥发性卤代烃(VOXs)的合成与释放是土壤参与全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南亚热带乔木幼苗木荷和杉木为对象,设置对照(CK)、CO_(2)浓度升高(EC)、增温(ET)以及两者同时升高(EC+ET)4个处理,运用开顶箱及吹扫捕集-气质联用仪分析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对土壤VOXs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幼苗土壤VOXs含量高于杉木,分别为0.065~0.252和0.038~0.136 ng·g^(-1)。EC、ET和EC+ET处理均导致木荷和杉木幼苗土壤VOXs含量降低,其中,ET处理效果最明显,下降率分别达到74.2%和72.1%,增温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水分和氮含量而影响土壤VOXs含量。不同处理木荷幼苗土壤VOXs含量下降幅度大于杉木。CK、EC、ET和EC+ET处理木荷幼苗土壤VOXs以溴二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为主,溴二氯甲烷分别占27.5%、36.7%、32.9%、32.6%,四氯化碳分别占9.0%、16.8%、22.7%、15.8%;而杉木幼苗土壤VOXs以溴二氯甲烷和二溴甲烷为主,其中,溴二氯甲烷分别占31.9%、38.2%、40.9%和37.2%,二溴甲烷含量分别占17.9%、16.5%、19.2%和16.0%。模拟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复合因子的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可为完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通量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增加 增温 卤代烃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原文传递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木荷与马尾松幼苗叶片对NO_(2)的吸收与分配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萌 康荣华 +4 位作者 王盎 马方园 李靳 台子晗 方运霆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大气氮氧化物(NOx=NO+NO_(2))随着干沉降进入森林生态系统时,会首先接触森林冠层。森林乔木能通过叶片吸收多少NO_(2)以及对吸收的NO_(2)是如何分配的,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中国南方常见乔木树种木荷(Schim... 大气氮氧化物(NOx=NO+NO_(2))随着干沉降进入森林生态系统时,会首先接触森林冠层。森林乔木能通过叶片吸收多少NO_(2)以及对吸收的NO_(2)是如何分配的,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中国南方常见乔木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两种条件下进行了^(15)NO_(2)静态箱熏蒸实验,检测并分析了两种植物的15N回收率以及吸收的NO_(2)在植物各组织中的分配结果。结果显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吸收NO_(2),木荷和马尾松在黑暗条件下整体分别能回收10.3%±5.9%和20.4%±7.0%^(15)NO_(2),在光照条件下整体分别能回收35.9%±5.4%和68.2%±7.6%^(15)NO_(2)。两种植物各组织中的平均干质量15N回收率均表现为叶>枝>干>根,大部分吸收的NO_(2)在短时间内都留在叶片中,木荷和马尾松叶片15N回收率占比在黑暗条件下分别为72%和49%,在光照条件下分别为91%和96%。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森林乔木对NO_(2)的吸收不可忽略,森林乔木吸收NO_(2)这一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氮收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O_(2) ^(15)N示踪技术 静态熏蒸 叶片氮吸收 氮分配 乔木幼苗
原文传递
大气CO_(2)和O_(3)浓度增加对闽楠异戊二烯和单萜烯释放的影响
19
作者 马方园 张莉 +4 位作者 翁子珊 赖金美 刘桂珍 郭豪 易志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02-1810,共9页
大气CO_(2)和O_(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异戊二烯(ISO)和单萜烯(MTs)作为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中间产物,其合成与释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2年龄盆栽闽楠(Phoebe bournei)为对象,设置对照(CK)、CO_(2)... 大气CO_(2)和O_(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而异戊二烯(ISO)和单萜烯(MTs)作为植物参与碳循环的中间产物,其合成与释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2年龄盆栽闽楠(Phoebe bournei)为对象,设置对照(CK)、CO_(2)浓度增加(EC)、O_(3)浓度增加(EO)及CO_(2)和O_(3)浓度同时增加(EC+EO)4个处理,进行4个月的熏蒸实验,分析大气CO_(2)和O_(3)对闽楠ISO和MTs释放、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熏蒸1个月后,与CK相比,EC处理导致MTs通量显著增加(P<0.05),ISO通量降低5.6%;熏蒸4个月后,与CK相比,EC、EO和EC+EO处理下ISO和MTs通量均降低,其中,EC+EO处理下效果更显著,ISO和MTs通量分别降低了76.4%和89.6%。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处理通过改变光合色素含量、调节植物气孔导度,进而引起净光合速率发生变化,净光合速率变化直接影响ISO和MTs代谢的碳源,最终影响ISO和MTs代谢。MTs组分以α-蒎烯和柠檬烯为主。CO_(2)和O_(3)浓度增加导致净光合速率随熏蒸时间逐渐降低。CO_(2)和O_(3)浓度独立和同时增加对ISO和MTs通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开展CO_(2)和O_(3)浓度增加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时,建议考虑复合因子交互试验,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增加 O3浓度增加 异戊二烯 单萜烯 光合参数
原文传递
模拟氮沉降对鼎湖山典型森林地表烷烃、烯烃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丽丽 印亮 +2 位作者 郑丽丽 黄幸然 易志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462-3469,共8页
烷烃和烯烃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并且影响全球碳循环,在大气化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氮沉降持续增加会改变森林土壤生态过程,从而影响森林地表VOCs通量。本研究使用静态箱采样,大气预浓... 烷烃和烯烃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并且影响全球碳循环,在大气化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氮沉降持续增加会改变森林土壤生态过程,从而影响森林地表VOCs通量。本研究使用静态箱采样,大气预浓缩GCMS联用仪分析了鼎湖山两种典型森林——马尾松林(pine forest,P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BF)地表烷烃和烯烃通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自然氮沉降下,PF地表是烷烃的"汇",烯烃的"源";其中正十一烷吸收量最大(-117.616±73.048 pmol·m^(-2)·s^(-1)),α-蒎烯释放量最大(220.301±159.543 pmol·m^(-2)·s^(-1))。BF地表是烷烃和烯烃的"源"。施氮使森林地表VOCs源汇功能发生转变,PF地表变为烷烃的"源",氮处理促进烷烃的释放,且随着氮水平的升高,促进效果显著增强。施氮后PF地表变为烯烃的"汇",氮处理抑制烯烃的释放,且低氮处理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BF地表变为二者的"汇"。两林型间烷烃通量差异显著,烯烃通量在同林型中因化合物不同而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挥发性有机物 通量 鼎湖山 森林地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