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汝州温泉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清坡 张水木 +3 位作者 宿凯 马欢欢 陈君 徐永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5,共10页
2021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汝州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汝州温泉遗址,地层厚约3 m,发现石制品148件,分为石核、石片、石锤和石器。原料以石英岩、安山岩为主;石核以简单剥片石核为主,存在盘状石核;石片中以大... 2021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汝州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汝州温泉遗址,地层厚约3 m,发现石制品148件,分为石核、石片、石锤和石器。原料以石英岩、安山岩为主;石核以简单剥片石核为主,存在盘状石核;石片中以大、中型为主;石器类型包括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石球、刮削器、尖状器、钻器、砍砸器等。整体石制品面貌既有简单石核-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又有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石器工业常见器类,年代属晚更新世。温泉遗址的发现是北汝河流域存在阿舍利技术的证据,河南北汝河流域或将成为国内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将为研究阿舍利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和扩散等提供新的线索和区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石制品 阿舍利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对百色石器层位和时代的新认识 被引量:33
2
作者 黄慰文 冷健 +1 位作者 员晓枫 谢光茂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5-112,共8页
1988年冬在百色盆地进行的发掘中,从砖红壤化阶地出土了69件石制品。这是百色地区自1973年发现旧石器以来首次获得数量较大和层位记录完备的材料。有关构造、地貌和古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百色地区含旧石器的砖红壤化阶地的堆积时代不... 1988年冬在百色盆地进行的发掘中,从砖红壤化阶地出土了69件石制品。这是百色地区自1973年发现旧石器以来首次获得数量较大和层位记录完备的材料。有关构造、地貌和古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百色地区含旧石器的砖红壤化阶地的堆积时代不会晚于北京人时代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制石器 百色石器 层位 时代
下载PDF
共有金融:产权、情感和需求共同体——陕西白水社区发展项目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超雄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106,共12页
本文通过对陕西白水县"社区发展基金"项目的分析,探讨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金融的"共有金融"。其核心是以大家的共有之钱公平地为其中的每个人生钱。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共有产权。在共有产权之下,没有利益追逐... 本文通过对陕西白水县"社区发展基金"项目的分析,探讨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金融的"共有金融"。其核心是以大家的共有之钱公平地为其中的每个人生钱。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共有产权。在共有产权之下,没有利益追逐和资本剥削,是一种共有与个人所有的结合,它为马克思提出的"共同占有之下的个人所有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实例。第二,共同的伦理和情感。这些包括基于拥有感的在认知和心理层面的主体建设,以及基于熟人社会中亲情的社会伦理。第三,平等主义的需求共同体。其平等主义体现在一系列的民主协商、监督和分配机制中。此外,成员彼此需求的这个共同体摆脱了"欠"与"还"的债务观念,转向了一种互惠的共生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有金融 社区发展基金项目 共有产权 拥有感 平等关系
原文传递
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4
作者 科林.伦福儒 刘歆益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49,共6页
编者按:科林·伦福儒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他的名字与20世纪许多重要的考古学理论建设相关,包括“过程主义考古学”、“新考古学”、“认知考古学”、“前印欧语系”的起源等。伦福儒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受到格林·丹尼... 编者按:科林·伦福儒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他的名字与20世纪许多重要的考古学理论建设相关,包括“过程主义考古学”、“新考古学”、“认知考古学”、“前印欧语系”的起源等。伦福儒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受到格林·丹尼尔(GlynDaniel)教授的很大影响。1981年,他接替退休的丹尼尔教授.成为剑桥大学的“迪斯尼讲席教授”(DisneyProfessorofArcha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 访谈录 英国剑桥大学 考古学家 考古学理论 20世纪 印欧语系 丹尼尔
下载PDF
新疆和静查汗通古烽燧遗址调查
5
作者 王忻 李宇奇 《吐鲁番学研究》 2017年第2期22-30,共9页
查汗通古(又称察汗通古)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主要包括东西两座土质烽燧。为配合遗址的加固维修工作,2016年夏,和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工程开始前对两座烽燧进行了C_(14)样本采集、烽体测量、拍照和无人机航拍及... 查汗通古(又称察汗通古)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主要包括东西两座土质烽燧。为配合遗址的加固维修工作,2016年夏,和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工程开始前对两座烽燧进行了C_(14)样本采集、烽体测量、拍照和无人机航拍及建模等工作,施工期间还与施工单位密切配合,采集了烽燧周边出土的各类遗物,并对周边老居民进行了采访。根据C_(14)测年结果和其他线索,初步判断两座烽燧的主要修筑年代均为唐代,但东烽燧有二次修筑留下的包砌痕迹,可能其最早修筑时间还要早于唐代。至于两座烽燧的最后废弃时代,可能经过长期使用后,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查汗通古 烽燧 唐代 丝绸之路
下载PDF
河南鲁山仙人洞Ⅰ遗址2020~2021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清坡 陈君 +2 位作者 宿凯 马欢欢 张水木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76,共8页
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观音寺乡,分大小两个洞,洞Ⅰ保留原生堆积,2020~2021年完成发掘面积14平方米,发现古人类头骨碎块、石制品及丰富动物化石,初步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4万~3万年。遗址出土的人... 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观音寺乡,分大小两个洞,洞Ⅰ保留原生堆积,2020~2021年完成发掘面积14平方米,发现古人类头骨碎块、石制品及丰富动物化石,初步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4万~3万年。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和古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山仙人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石制品 人头骨化石
原文传递
河南鲁山仙人洞Ⅰ遗址新发现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君 赵清坡 +2 位作者 张水木 马欢欢 宿凯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5,共7页
鲁山仙人洞Ⅰ遗址经过2020和2021年两次系统发掘,共出土包括牙齿、骨骼在内的动物遗存万余件。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仙人洞动物群成员均为哺乳动物,至少代表3目9科10个属种,包括沙鼠、中华盼鼠、黄鼬、狼、獐、麝、梅花鹿、野猪、... 鲁山仙人洞Ⅰ遗址经过2020和2021年两次系统发掘,共出土包括牙齿、骨骼在内的动物遗存万余件。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仙人洞动物群成员均为哺乳动物,至少代表3目9科10个属种,包括沙鼠、中华盼鼠、黄鼬、狼、獐、麝、梅花鹿、野猪、山羊和羚羊。动物群均为现生种,未发现灭绝种,其时代明显晚于许昌灵井动物群,与栾川龙泉洞、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周口店田园洞等动物群具有一定相似性,应同属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根据对出土动物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以低山森林、平原草地为主的复合型山间盆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人洞Ⅰ遗址 动物遗存 哺乳动物群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与12个人格共存
8
作者 丽贝卡·J.莱斯特 金烨(翻译) 《环球科学》 2023年第13期32-39,共8页
当埃拉(Ella)第一次在我办公室转换人格的时候,我没能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她舒适地坐在一把椅子上,双手交叠,后背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上。没有任何戏剧性变化发生,她也没有颤栗或抽搐。但我确实看到了:她支撑自己身体的方式有一些微... 当埃拉(Ella)第一次在我办公室转换人格的时候,我没能立刻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她舒适地坐在一把椅子上,双手交叠,后背挺直,双脚平放在地面上。没有任何戏剧性变化发生,她也没有颤栗或抽搐。但我确实看到了:她支撑自己身体的方式有一些微妙的变化,面部表情不知不觉变得更柔软。我还听到了:她的声音变得不一样,音调比平时高了一点,说话时抑扬顿挫的腔调也是全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表情 戏剧性变化 她的声音 抑扬顿挫 人格
原文传递
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学记录 被引量:9
9
作者 刘耀亮 许清海 +4 位作者 李曼玥 张生瑞 刘海旺 朱建佳 Tristram Kidder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6-544,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地层年代跨度从更新世晚期延续至今,多次的洪水泛滥和古土壤发育形成了三杨庄地层中洪积层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出现,距地表850~212cm处包含了5个洪积层和5个古土壤层。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三杨庄地区10...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地层年代跨度从更新世晚期延续至今,多次的洪水泛滥和古土壤发育形成了三杨庄地层中洪积层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出现,距地表850~212cm处包含了5个洪积层和5个古土壤层。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三杨庄地区10200~7200cal.aB.P.期间孢粉浓度较低,气候较为暖湿;7200~4500cal.aB.P.期间孢粉浓度显著升高,进入全新世大暖期;4500~2000cal.aB.P.期间气候向降温变干的趋势发展,但仍比较温暖。洪积层和古土壤层的孢粉组合差异主要表现为洪积层中木本植物花粉(主要为松属)含量显著高于临近的古土壤层,而且人类活动强度越大,这种差距越明显。依据孢粉组合也能较好地划分本区地层中的洪积层和古土壤层。全新世早期该区可能已经有人类从事农业活动,之后虽然遭受多次洪水侵袭,但人类活动并未消失,大致在中全新世晚期之后(约6000cal.aB.P.),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 全新世 孢粉分析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河南舞钢、西平地区战国秦汉冶铁遗址群的钢铁生产体系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秦臻 陈建立 张海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7,共9页
本文通过对河南舞钢、西平地区冶铁遗址群的田野调查和采集遗物的实验室分析,证明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以生铁冶炼为基础的钢铁生产体系。此外,本文对该遗址群的炼炉构造、鼓风方式,以及冶炼过程使用的矿石、助燃剂和燃... 本文通过对河南舞钢、西平地区冶铁遗址群的田野调查和采集遗物的实验室分析,证明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以生铁冶炼为基础的钢铁生产体系。此外,本文对该遗址群的炼炉构造、鼓风方式,以及冶炼过程使用的矿石、助燃剂和燃料等技术环节进行了分析,并在整个时代背景下讨论了生铁冶炼工业体系对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钢 西平冶铁遗址群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原文传递
西藏高原的早期农业:植物考古学的证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玳玉 吕红亮 +3 位作者 李永宪 班若波 吴小红 马克·奥尔登德弗 《南方民族考古》 2015年第1期91-114,共24页
对农业而言,西藏高原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但高原先民却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一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能适应西藏环境的经济体系,但我们对此过程所知甚少。本文报道西藏东部的昌都卡若(前2700—前2300年)、西藏西部的卡尔东(... 对农业而言,西藏高原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但高原先民却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一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能适应西藏环境的经济体系,但我们对此过程所知甚少。本文报道西藏东部的昌都卡若(前2700—前2300年)、西藏西部的卡尔东(3世纪—8世纪)两个遗址的植物考古成果。此外,我们还将综合已有的植物考古资料,认为西藏高原最早的农业是基于粟作农业并另就以驯养猪类为主的经济体系。这个较早的生业体系可能起源于中国西部,后来被一个能更好适应高原环境的麦作系统所取代,这与在中亚的发现类似。同时,采集、狩猎和捕捞的方式获取野生资源也是这两个遗址居民饮食结构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驯化 植物考古学 西藏 经济
原文传递
河南省内黄县河流地质考古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司徒克 秦臻 +1 位作者 刘海旺 齐德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9-593,共15页
河流地质考古学是基于地层研究河流和考古遗址之间关系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开展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揭示了黄河复杂的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2010~2016年我们在河... 河流地质考古学是基于地层研究河流和考古遗址之间关系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开展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揭示了黄河复杂的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2010~2016年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3个全新世遗址(岸上、三杨庄和大张龙村)的地质考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区域内遗址的地层记录表明,许多考古遗址被深埋于地下,并可能影响了3000 a B.P.以来的河流沉积过程.我们在岸上遗址发掘了A、B、C、D共4处青铜时代的沟渠遗迹,这些沟渠的堆筑可能影响了后期的沉积过程并导致了遗址周边微地貌的改变;在三杨庄遗址识别出了多层不同时期的人为古土壤,包括新石器晚期、战国时期、汉代和唐代;在大张龙村发现了北宋时期黄河泛滥沉积物,其沉积过程可能受周边村落遗址的影响.根据测得的14C年代和沉积层厚度,本研究进一步对这3处遗址的沉积速率进行了估算,并与前人对华北平原沉积速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3处遗址所显示的沉积速率自3000 a B.P.开始显著增加,与对早期历史时期黄河河道沉积速率的估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基于遗址的地质考古研究能够为探索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大量信息.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开展更多基于考古遗址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以深入探讨华北平原的自然沉积过程与文明演进过程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流地质考古 河南 气候变化 洪水
原文传递
从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群看新疆的早期水利灌溉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宇奇 王忻 《西部考古》 2018年第1期224-231,共8页
2015年夏和2016年夏,笔者通过无人机调查、地面踏查等方式,对新疆和静县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群的四号遗址进行了调查。目前已在该遗址辨认出的建筑遗迹除了房址、墓葬等,还包括一座由拦水坝、沉淀池、灌渠、石围农田等组成的石构水利灌溉... 2015年夏和2016年夏,笔者通过无人机调查、地面踏查等方式,对新疆和静县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群的四号遗址进行了调查。目前已在该遗址辨认出的建筑遗迹除了房址、墓葬等,还包括一座由拦水坝、沉淀池、灌渠、石围农田等组成的石构水利灌溉遗址。根据14C测年结果和对部分地表遗物的分析,此灌溉系统最可能建于魏晋时期。通过与其他新疆早期灌溉遗址相比较,笔者认为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群的这套灌溉系统采用的并非汉代从中原引进的水利技术,而是继承了新疆本土的早期灌溉技术,展现出了对干旱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以此为材料,笔者通过进一步与周边地区早期水利设施相比较,得出的结论认为新疆早期的水利技术很可能受中亚、西亚地区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灌溉 新疆 莫呼查汗沟口遗址群 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