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县大光包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学特征讨论 被引量:15
1
作者 许向宁 李胜伟 +4 位作者 王小群 王兰生 张健 朱雷 沈曼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2008年5.12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安县高川乡的大光包滑坡是规模最大的高山滑坡,总方量约10×109m3。它的形成机制和运动学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滑坡的外形和结构... 2008年5.12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安县高川乡的大光包滑坡是规模最大的高山滑坡,总方量约10×109m3。它的形成机制和运动学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滑坡的外形和结构特征及其所处地质环境作了较详细地现场调查,系统研究了滑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开展了室内实验及震动台物理模拟实验,通过与类似地区地质现象的对比分析,对滑坡获得以下认识:(1)大光包滑坡是一个巨型的楔型槽状滑落体,以下伏的震旦系白云岩层面为主滑面,以与层面近于正交的早期X构造裂隙面为侧滑面,两控制面交线倾向北北东,倾角12°左右;(2)滑坡前缘的黄洞子沟是滑坡的剪出口位置,滑坡起动加速滑入黄洞子沟后受到沟道左侧山梁的阻挡而迅速制动,受阻的滑坡体上部高速越过山梁冲向山坡并发展为碎屑流;(3)作为滑坡主滑面的震旦系白云岩岩层,为一经历了强烈岩溶的白云岩沙化层,强烈地震引发沙化层因突然产生的超空隙压力而流态化,这可能是导致山体突然失稳的主要原因。大光包滑坡事件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地震引发山体失稳的一种新的模式,在分析研究和评价山坡的演化和稳定性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形成机制 滑坡运动学 白云岩岩溶砂化 砂土流化 超空隙压力
下载PDF
贵州上洋水河流域拉裂-倾倒型崩塌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霍 巨能攀 +1 位作者 郑达 彭红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9-296,共8页
贵州上洋水河流域采矿工作引发了形式多样、成因复杂的崩塌地质灾害。以拉裂—倾倒式崩塌失稳模式为例,在分析斜坡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岩体力学理论对崩塌形成岩体的受力演化过程以及中间出现的压缩、挤胀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 贵州上洋水河流域采矿工作引发了形式多样、成因复杂的崩塌地质灾害。以拉裂—倾倒式崩塌失稳模式为例,在分析斜坡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岩体力学理论对崩塌形成岩体的受力演化过程以及中间出现的压缩、挤胀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再现了崩塌形成的变形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磷矿开采产生采空区引起斜坡的应力应变调整,使得岩体产生变形,出现挤胀扩容现象导致岩体失稳倾倒,继而引发崩塌。岩体受力变形过程分为应力调整结构面张拉贯通-岩体变形受压-坡脚岩体挤胀扩容-岩体失稳破坏等4个阶段。在这整个过程中,应力应变的调整和岩体的变形形态以及裂隙的张拉形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崩塌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 崩塌机理 力学理论分析 离散元
下载PDF
台风滑坡变形破坏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孔维伟 赵其华 +1 位作者 韩俊 王照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7-303,共7页
对温州市台风地质灾害分析,发现乔木类滑坡最为典型。以物理模型试验再现其演化过程,归纳总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台风引发裸坡和乔木类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的联系,再综合分析,初步得到台风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坡体在强降雨作用软... 对温州市台风地质灾害分析,发现乔木类滑坡最为典型。以物理模型试验再现其演化过程,归纳总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台风引发裸坡和乔木类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的联系,再综合分析,初步得到台风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坡体在强降雨作用软化后更易在台风与植被耦合下破坏。与一般类型斜坡变形破坏在诱发机制方面显著不同,台风对斜坡的作用主要包括暴雨的冲蚀、软化作用和大风的动力作用等。台风来袭时,当乔木根系在滑带之上则不利于斜坡的稳定,可能导致前缘小部分土体失稳。风振液化是以脉动风的反复循环荷载形式通过植被作用于根部土体,使土体液化,加剧植被的风倒和斜坡的变形破坏。将台风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归纳为:暴雨冲蚀→土体软化→风的作用→植被摇曳→土体松动→裂缝发展→前缘土体失稳→滑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滑坡 乔木类斜坡 模型试验 变形破坏机制 风振液化
下载PDF
大型岩质滑坡地震变形破坏过程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雷 王小群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5,共8页
以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光包岩质滑坡为例,结合野外现场调查,以其地质结果为背景,建立起破坏前的物理模型和三维数值模型,利用振动试验台和数值计算方法对滑坡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相互验证,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 以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光包岩质滑坡为例,结合野外现场调查,以其地质结果为背景,建立起破坏前的物理模型和三维数值模型,利用振动试验台和数值计算方法对滑坡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相互验证,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的破坏模式为坡体顶部与中部拉张贯穿破坏→中部沿层面滑移→前缘剪切破坏,中部拉裂缝与主滑面首先形成滑动边界,前缘首先滑出;滑坡变形过程中的加速度与速度响应研究表明其放大效应明显。同时,通过对比基岩与滑带加速度与速度放大系数,显示了结构面对斜坡变形破坏过程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岩质滑坡 振动台试验 数值计算 地震动力响应 变形破坏模式
下载PDF
直线型斜坡滚石运动速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崔圣华 裴向军 黄润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2-919,共8页
斜坡滚石运动速度特征与坡表覆盖层特征、滚石形状、坡面角度、滚石质量等主要因素有关,选择不同坡表覆盖层,对不同形状、质量的滚石,采用低角度直线坡段设计正交试验(L27(34)),研究斜坡滚石滚动状态下速度特征。分析得到滚石斜坡运动... 斜坡滚石运动速度特征与坡表覆盖层特征、滚石形状、坡面角度、滚石质量等主要因素有关,选择不同坡表覆盖层,对不同形状、质量的滚石,采用低角度直线坡段设计正交试验(L27(34)),研究斜坡滚石滚动状态下速度特征。分析得到滚石斜坡运动影响因子排序:坡表特性X1、坡角X3、滚石形状X2、滚石质量X4。回归分析得出斜坡滚石运动估算速度公式:v c=-7.85X0.501+0.47X3.222+2.97X0.243,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得出相对误差为8.2%,相关系数为r=0.92。利用回归方程分析单因素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坡表特征与速度有明显线性负相关关系、滚石形状与速度呈上凹型曲线、坡角与速度呈下凹型曲线的数学关系。通过现场试验,实测得到斜坡滚石速度计算简化修正公式v=v0+L2.45v c,对比验证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本文计算公式对于总体平直、角度局部变化的直线型斜坡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所得成果可估算斜坡滚石的速度与冲击能量,对滚石防治措施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石运动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危岩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佳壕 吴礼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危岩崩塌是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其主控结构面的断裂失稳是导致危岩崩塌的根本原因。运用线弹性断裂力学的理论,引入应力集中系数法,建立了自重作用下的危岩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可用于主控结构面与裂缝共线的危岩稳定性计算。同时... 危岩崩塌是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其主控结构面的断裂失稳是导致危岩崩塌的根本原因。运用线弹性断裂力学的理论,引入应力集中系数法,建立了自重作用下的危岩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可用于主控结构面与裂缝共线的危岩稳定性计算。同时还推导了基于ABAQUS的J积分、位移外推法计算危岩应力强度因子的过程。通过实例表明,2种数值计算方法与解析结果十分接近,验证了ABAQUS计算危岩应力强度因子的合理性,最后模拟了危岩裂缝角度以及临空面宽度变化对危岩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利用ABAQUS对危岩进行分析,并绘制应力强度因子在各因素影响下的趋势图,可以推测危岩失稳的临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 应力强度因子 应力集中系数法 J积分 位移外推法
下载PDF
Inversion of 3D velocity and anisotropy of near surfaces based on an azimuth-dependent dispersion curve inversion method
7
作者 Jiang Ning-Bo Liang Chun-Tao Peng Wen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212-224,273,共14页
In petroleum seismic exploration,dense seismic ray coverage is often guaranteed through dense seismic sources and geophones.Dense ray coverage facilitates the high-resolution 3D velocity structure imaging of near surf... In petroleum seismic exploration,dense seismic ray coverage is often guaranteed through dense seismic sources and geophones.Dense ray coverage facilitates the high-resolution 3D velocity structure imaging of near surfaces using surface waves.In this study,the 3D velocity and anisotropy structure of 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rea are obtained using the azimuth-dependent dispersion curve inversion(ADDCI)method.Imaging results show that low-velocity zones correspond to a river channel.The fast propagation direction(FPD)of S-waves along this channel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channel.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has a surface sediment layer with a thickness of less than 20 m,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sand and gravel deposits formed by the river alluvial deposition near the surface.In addition,a relatively thick sedimentary layer is formed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study area.The anisotropy shows that the FP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rection of alluvial fl ow and that the magnitude of anisotropy in the deep part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hallow part.Inversion resul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al data and suggest that the obtained model can truly refl ect the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anisotropy of the near-surface area.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ADDCI method can maximize the high-energy surface waves in exploration data to obtain near-surface velocity structures,which provide a highly accurate model for near-surface static cor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CI Near surface Dispersion inversion Surface wave imaging ANISOTROP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