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三维荧光指纹技术及其在石油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 1
-
-
作者
雍克岚
-
机构
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32-442,共11页
-
文摘
作者对三维荧光指纹分析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原油及有关样品三维荧光指纹图的共性指标T_1(Ex228nm/Em340nm)和差异指标(S、X、K、F、R),并将指纹图分为O、B、Q、P四种类型,这些共性指标和差异指标有利于鉴别样品的荧光异常,可为油/油对比、油/岩对比、地表化探应用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
关键词
三维
荧光指纹
化学勘探
油气勘探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油气化探方法最佳组合初探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刘崇禧
汪怀
-
机构
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1-49,共9页
-
文摘
筛选油气化探方法的最佳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化探的优点,本文综合不同介质中能提取的各类油气信息及各种方法指示油气的可靠程度等因素提出最佳组合系统,讨论了其应用特点和组合关系,并举出实例说明其实用意义.
-
关键词
油气
勘探
地球化学勘探
-
分类号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氦射气测定法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 3
-
-
作者
李鹤庆
-
机构
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90-398,共9页
-
文摘
多数油气藏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氦气,由于氦原子的质量和特征,它比烃类分子更容易透过盖层运移到地表,从而在油气藏顶部的土壤中形成异常区(晕)。作者在已知或未知含油气区布网取样和测试,取得了明显的化探效果。
-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氦射气
地球化学勘探
-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框架滤波技术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
- 4
-
-
作者
陈力
-
机构
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6-303,共8页
-
文摘
框架滤波法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突破了用一个背景值来代表数千乃至上万平方千米区域内的地球化学背景的传统,从而将非均匀的背景场刻划为一个起伏的地球化学变化面。为在低背景区发现较弱的局部异常,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框架滤波
油气勘探
地球化学勘探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近地表油气化探干扰因素的讨论及其校正
被引量:5
- 5
-
-
作者
张百灵
-
机构
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90-295,共6页
-
文摘
油气化探的干扰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油气化探的可靠性及地质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干扰影响及其校正程度。 干扰诸因素并非各自孤立存在,本文着重对土壤介质的各种干扰因素进行综合讨论,并提出油气化探干扰因素的多维校正方法。剔除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的假象,使地表地球化学场真正反映地下油气藏的信息。
-
关键词
干扰因素
校正
油气勘探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油气化探游离烃类富集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3
- 6
-
-
作者
伍思杭
魏梅华
-
机构
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13-219,共7页
-
文摘
作者根据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原理,自行设计和研制了游离烃类气体的浓缩富集装置。该装置可将空气中的游离烃类的浓度提高若干个数级,无疑为油气化探痕量烃类样品的分析开避了前景。它不仅解决了油气藏上方地表气层的空气和土壤中空气样品痕量烃类(C_1~C_7)的分析,同时还可应用于罐顶气、水溶气的分析和海域油气化探。
-
关键词
游离烃类
富集
油气勘探
化学勘探
-
分类号
P63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油气化探中的轻烃指纹法
被引量:3
- 7
-
-
作者
陈炜
-
机构
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10-418,共9页
-
文摘
本文主要介绍离子阱检测技术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作者对取样方式、取样深度、吸附平衡时间、居里热解析时间、样品的预处理以及实验操作流程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方法不仅信息量大、重现性好,而且可消除一些工农业污染物和第四纪某些特有化合特的干扰。
-
关键词
离子阱
轻烃指纹法
油气勘探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油气垂向运移的形迹
被引量:9
- 8
-
-
作者
李鹤庆
-
机构
合肥地质矿产部石油化探中心
-
出处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4年第6期426-430,共5页
-
文摘
油气由于地下的压力差、浓度差和比重差等因素,使烃类运移到地表。常见的油气苗是烃类渗漏的宏观标志,但更为普遍存在于地表的烃类渗漏是微观标志,它需要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琼斯(1975年)发现近地表土壤气同地下储层气以及钻孔中遇到的显示气,在化学成份上十分一致。言文伯等(1990年)发现油气藏紫外吸收值,油浸岩的数值最高,其次是油层上方沉积岩,再则是油田上方土壤,而非油田上方土壤紫外吸收值最低。井中化探的烃类指标浓度或相对强度,从油气层至地表是递减的,为油气垂向运移的形迹提供了直观依据。
-
关键词
垂直运移
渗漏
油气运移
-
Keywords
vertical migration, percolation
-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