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回顾:兼谈地理学可能的贡献 被引量:11
1
作者 陶伟 蔡浩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8,共13页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遗跨学科研究体系贡献力量。首先,从“非遗”概念的诞生以及民间文化的复苏入手,回顾了中国历年有关非遗的保护实践,总结出非遗研究的“特性与意义的构建”“传承与制度的反思”和“开发与社区能动性”3个重点议题,论述了中国学者在积极借鉴西方批判性遗产研究学术成果上所着力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遗研究体系。其后,将非遗放置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和文化强国3个国家战略中给予考量,指出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政治和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最后,在总结归纳非遗研究话题与进展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在非遗领域可以开展的工作进行讨论,以期启发和深化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中国经验 国家战略 地理学展望
下载PDF
英国国家公园风景特质评价体系及其启示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烨 高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9-35,共7页
英国国家公园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分类的第五类,即陆地风景和海洋风景保护区(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强调风景随时间和历史沉积而变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资源本底条件、始建目标和人地动态关联等方面与... 英国国家公园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分类的第五类,即陆地风景和海洋风景保护区(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强调风景随时间和历史沉积而变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资源本底条件、始建目标和人地动态关联等方面与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具有相似性。回顾了英国国家公园的由来和特点;总结了2002—2017年间英国15个国家公园的风景特质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操作阶段(客观分类和特质分类)和操作方法(风景描述单元法、地景地图法和综合评价法),以及该体系在英国国家公园规划和管护中的作用;论述了英国国家公园风景特质评价体系的整体全面性、灵活多样性,以及作为规划政策依据的优点。通过对比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和国家公园风景特质评价的过程性差异,提出了风景名胜区风景特质评价操作方法和风景特质类型分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英国国家公园 风景特质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重新认识人类与动物:西方新动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廖健豪 蔡浩辉 陶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80-1991,共12页
选取并分析585篇与新动物地理学相关的西方文献,进一步梳理了理论起源及研究议题,发现:(1) 1995—2005年是新动物地理学的探索起步阶段,2005年至今则是蓬勃发展阶段;(2)英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心地区;(3)当前新动物地理学研究主要通过&qu... 选取并分析585篇与新动物地理学相关的西方文献,进一步梳理了理论起源及研究议题,发现:(1) 1995—2005年是新动物地理学的探索起步阶段,2005年至今则是蓬勃发展阶段;(2)英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心地区;(3)当前新动物地理学研究主要通过"以人类为中心"(动物空间)和"以动物为中心"(兽性地方)两大线索展开,前者重点关注于人类世界,研究话题涉及人类社会不平等、作为人类社会生产要素的动物和人类对动物的生命管治,后者则在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其主要议题,包括动物主体性和能动性、动物伦理再思考以及人类动物和谐共存的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动物地理学 人类与动物关系 动物主体性 超越人类地理学
下载PDF
自然商品化中的物质实践和话语建构——以困鹿山普洱茶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陶伟 李晓璇 蔡浩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0-2159,共10页
以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村为案例地,基于“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从当地普洱茶的商品化行动者网络中审视人类与非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普洱茶商品化的时空过程中,不同的人类主体围绕普洱茶展开了一系列... 以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村为案例地,基于“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从当地普洱茶的商品化行动者网络中审视人类与非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普洱茶商品化的时空过程中,不同的人类主体围绕普洱茶展开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赋予了其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普洱茶见证了困鹿山村的乡村重构,村落的物质形态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普洱茶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商品化进程已经深深嵌入到地方的发展中。通过剖析普洱茶在困鹿山村重构的核心作用,自然要素的能动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与过程,进而呼吁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视角重新理解中国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进程和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的社会建构 行动者网络 普洱茶 自然的商品化 困鹿山村
下载PDF
家—城市地理学视角下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 被引量:3
5
作者 卢俊 蔡浩辉 陶伟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8-530,共13页
在中国流动性、现代性和城镇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意义和体验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持续地建构与重构,“家”成为洞察移民和地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棱镜。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束河古镇为案例,援引家—城... 在中国流动性、现代性和城镇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地方与空间的意义和体验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持续地建构与重构,“家”成为洞察移民和地方互动形成的复杂社会空间现象的重要棱镜。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束河古镇为案例,援引家—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探究生活方式移民“家”的营造与协商的实践过程及其形成的动态人地关系,研究发现:(1)生活方式移民通过“家”的物质性与想象性串联多地方的情感和记忆,利用物质文化、空间形式和身体体验的相互作用建构“家”的熟悉感,进而将其内化为身份认同。地方意义与个人表达的互动是家庭物质实践的内在动力。(2)生活方式移民以城市为“家”的实践使“家”与地方的体验互构,基于亲缘、地缘和趣缘的社会互动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家庭化”,形塑了移民从内部到外部的地方认同。(3)同时,“家”与城市的领域重叠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张力,多元行动者围绕“家”的经济利益、物质空间和象征边界的管制与抵抗,展演了生活方式移民与地方协商过程中的复杂权力关系。论文刻画了生活方式移民的家庭与城市生活体验多尺度相交的日常图景,从微观角度为“移民—地方”的互动机制以及移民对地方社会空间的影响提供了深入理解,能够为中国城乡社会空间的流动性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城市地理学 地方 生活方式移民 地方协商
原文传递
旅游空间中的动物情感劳动与动物伦理困境 被引量:4
6
作者 温士贤 廖健豪 +1 位作者 蔡浩辉 尹铎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共17页
动物旅游是城市重要的旅游业态,其中存在的动物伦理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文章以新动物地理学中的动物情感劳动理论和动物伦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中游客与动物的互动实践及其动物伦理问题。研究发现:... 动物旅游是城市重要的旅游业态,其中存在的动物伦理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文章以新动物地理学中的动物情感劳动理论和动物伦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中游客与动物的互动实践及其动物伦理问题。研究发现:旅游空间中的动物通过被观赏凝视、投食抚触和训练表演等方式展开情感劳动。商场动物园管理方主导着动物情感劳动,通过制造游客与动物的邂逅价值来实现自身的商业目的。而在不同的情感劳动情境之下,游客所操持的动物伦理观亦有所不同。文章剖析动物情感劳动的形式及商场动物园价值的生成逻辑,进一步思考人类世背景下人与动物的关系,并以此呼吁对高度商业化情境下的动物福利和动物伦理问题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空间 动物情感劳动 动物伦理 邂逅价值
下载PDF
制造地理视角下乡村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实践 被引量:8
7
作者 黄素云 陶伟 蔡浩辉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08-2122,共15页
随着西方第三次工艺复兴浪潮的兴起,“制造文化”成为西方地理学者关注的新兴话题,而传统工艺制造的具身和物质层面的生产形式也得到关注。论文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安顺石头寨布依族蜡染技艺为例,基于制造地理的理论视... 随着西方第三次工艺复兴浪潮的兴起,“制造文化”成为西方地理学者关注的新兴话题,而传统工艺制造的具身和物质层面的生产形式也得到关注。论文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安顺石头寨布依族蜡染技艺为例,基于制造地理的理论视角剖析了布依族蜡染的生产实践。研究发现:蜡染生产是一种具身性、物质性、地方性和关系性的实践。在身体、家庭、工坊、社区和线上等不同空间,手工艺人的身体是蜡染生产实践的主体,通过具身练习提升蜡染技能,并充分发挥能动性对产品进行创新,同时制造实践也引发了手工艺人正面或负面的身体体验;蜡染生产流程具有鲜明的物质性特征,物质的活力和能动性引导着手工艺人进行“人与物质”的合作生产;地方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等地方要素是蜡染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同时蜡染的生产实践又塑造地方的身份和特性;蜡染生产不仅是手工艺人表达自我的创造性实践,同时建构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经济生产实践中的文化维度的关注,为文化经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同时通过对手工艺人的身体技能、具身体验等方面的关注,也有助于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提供更具关怀性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地理 身体 物质 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 乡村
原文传递
追寻乡村生活的记忆
8
作者 吴昕晖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22年第7期211-216,共6页
上大学以来,由于兴趣和课程的原因,陆续做了一些广东村庄的调研。成为乡村地理研究者后.浮光掠影看的或蹲点式探究的乡村也不少,然而看得越多,越想找机会探究一下与自己根脉相连的乡村历史和乡村故事。我的家乡是广东恩平市的大亨村。... 上大学以来,由于兴趣和课程的原因,陆续做了一些广东村庄的调研。成为乡村地理研究者后.浮光掠影看的或蹲点式探究的乡村也不少,然而看得越多,越想找机会探究一下与自己根脉相连的乡村历史和乡村故事。我的家乡是广东恩平市的大亨村。村史记载,大亨村建村于明永.乐元年,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理 兴趣 浮光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