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微血管、淋巴管以及血管生成拟态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吴共发 邱丽浈 +3 位作者 黄绮亭 曾宇婷 刘钰君 李海刚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和血管生成拟态(VM)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77例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检测MVD,免...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和血管生成拟态(VM)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77例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检测MVD,免疫组织化学D2-40染色检测LVD,利用CD34和PAS双重染色检测VM,分析MVD、LVD和VM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浸润边缘的MVD为45.1±19.7,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30.4±11.2;结直肠癌浸润边缘的LVD为42.5±15.6,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21.6±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浸润边缘的MVD平均值在不同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神经侵犯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肿瘤浸润边缘的LVD为52.5±21.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30.1±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D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患者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出现VM的例数在不同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神经侵犯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VD、LVD与VM呈显著密切正相关(r均>0.5,P<0.01)。结论结直肠癌中MVD、LVD和VM与其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对判断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乃至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微血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 血管生成拟态 病理学
下载PDF
猪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肺复苏后急性肺损伤CT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锋 刘庆余 +3 位作者 杨正飞 蔡金辉 吴共发 伍志华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6年第6期452-456,共5页
目的对照分析猪室颤(5~10 min)心脏骤停模型心肺复苏后急性肺损伤的CT征象及其病理学表现。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家猪16只,利用电刺激诱导室颤5~10 min后进行CPR,自主循环恢复后8~10 h行CT扫描,后立刻处死猪留取肺标本进行病理观察,分析... 目的对照分析猪室颤(5~10 min)心脏骤停模型心肺复苏后急性肺损伤的CT征象及其病理学表现。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家猪16只,利用电刺激诱导室颤5~10 min后进行CPR,自主循环恢复后8~10 h行CT扫描,后立刻处死猪留取肺标本进行病理观察,分析其CT征象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6头猪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均制作成功,CT扫描:16头猪(100%)均可见"磨玻璃征"及肺实变征象,"磨玻璃征"占全肺体积18.4%~42.3%(平均27.3%);肺实变病灶占全肺体积13.8%~40.5%(平均24%)。2头猪气胸(12.5%),5头猪肋骨骨折(31.3%),5头猪胸腔积液(31.3%)。病理镜下见病变区肺泡水肿、出血、肺泡塌陷、透明膜形成、肺毛细血管充血等。结论心跳骤停CPR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性肺损伤,主要包括肺挫裂伤及肺缺血-再灌注损伤。CT检查可敏感反映上述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磨玻璃样病变及肺实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缺血再灌注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下载PDF
乙状结肠锯齿状腺癌伴异位骨化生1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共发 邱丽浈 +3 位作者 林俊汕 黄绮亭 曾宇婷 李海刚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锯齿状腺癌伴异位骨化生l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乙状结肠锯齿状腺癌伴有异位骨化生的病例并复习文献。结果病理巨检见肠腔内菜花样肿物,大小4.7cm×3.4cm×3.1cm,切面灰白色、质地偏硬。...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锯齿状腺癌伴异位骨化生l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乙状结肠锯齿状腺癌伴有异位骨化生的病例并复习文献。结果病理巨检见肠腔内菜花样肿物,大小4.7cm×3.4cm×3.1cm,切面灰白色、质地偏硬。镜下中分化腺癌具有锯齿状结构,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或嗜中性,有黏液、筛状、花边状和小梁状区域,侵犯深度达浆膜层。肿瘤间质中可见岛状化生骨,周边被覆骨母细胞,骨岛周围见明显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玻璃样变,与成骨细胞移行的现象。肿瘤与相对正常黏膜交界处可见锯齿状腺瘤结构。肿瘤未见出血或坏死,间质中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少数淋巴管癌栓,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EA、CK8/18、CK19、β-catenin和E-cadherin均阳性表达,CK20部分阳性表达,CK7、CDX-2、Vimentin、bcl-2、S-100、CD56、p16均为阴性,Ki-67约为80%阳性。结论肠锯齿状腺癌中异位骨化生只是一个组织学现象,没有临床预后意义,发生的机制尚无确切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 锯齿状腺癌 骨化生
下载PDF
男性假两性畸形伴隐睾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宇平 吴共发 +5 位作者 曾宇婷 刘钰君 黄绮亭 赖剑龙 姚雨江 王明甫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49-353,348,共6页
目的探讨男性假两性畸形伴隐睾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男性假两性畸形伴隐睾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社会性别女性,31岁,因盆腔肿物破裂出血伴休克行紧急剖腹探... 目的探讨男性假两性畸形伴隐睾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男性假两性畸形伴隐睾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社会性别女性,31岁,因盆腔肿物破裂出血伴休克行紧急剖腹探查手术。送检盆腔肿物,病理巨检见灰褐暗红色部分破裂肿物,大小10cm×9.5cm×6cm,切面灰黄暗红色,质软,明显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镜下见肿瘤以绒毛膜上皮癌为主,见少许卵黄囊瘤、胚胎性癌、未成熟性畸胎瘤等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肿瘤坏死明显。广泛取材在周边见少许残存的幼稚萎缩的曲细精管和Leydig细胞巢。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绒毛膜上皮癌β-HCG(+),卵黄囊瘤AFP(+),胚胎性癌CD30(+)。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染色体核型为46,XY,随访3个月死亡。结论发生于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隐睾的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较为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广泛取材寻找到正常性腺组织及联合免疫组化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两性畸形 隐睾 混合型生殖细胞瘤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MACC1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5
作者 邱丽浈 吴共发 +3 位作者 刘钰君 黄绮亭 曾宇婷 李海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3577-3580,共4页
目的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检测MACC1在77例CRC及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不同转移潜能CRC细胞株的MACC1表达。结果 MACC1在CRC的阳性率为7... 目的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检测MACC1在77例CRC及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不同转移潜能CRC细胞株的MACC1表达。结果 MACC1在CRC的阳性率为76.62%,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的11.69%(χ2=65.83,P=0.00)。对无淋巴结和有淋巴结转移行单因素分析,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MACC1表达、神经侵犯和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MACC1表达、神经侵犯、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免疫细胞化学示MACC1在高淋巴结转移潜能的SW620中高表达,在低淋巴结转移潜能的SW480中低表达。结论 MACC1的异常高表达参与了CRC的恶性进展,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绒毛中NLRP3炎症小体和氧化应激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黎晔 陈慧 +2 位作者 刘钰君 曾宇婷 赖剑龙 《中国医刊》 CAS 2019年第9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 研究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绒毛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表达和氧化应激状态,探讨NLRP3炎性小体和氧化应激与RSA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20例RSA患者及20例正常女性绒毛组织中NLRP3表达,测... 目的 研究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绒毛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表达和氧化应激状态,探讨NLRP3炎性小体和氧化应激与RSA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20例RSA患者及20例正常女性绒毛组织中NLRP3表达,测定相应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浓度。同时对绒毛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RSA患者绒毛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与正常绒毛组织相比,RSA患者绒毛组织中的NLRP3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RSA患者绒毛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SOD活力明显低于正常绒毛组织(P<0.05),而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绒毛组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3表达与SOD活力呈负相关,NLRP3表达与MDA含量呈正相关(Spearman’s相关系数r=0.567,P=0.000)。结论 RSA患者绒毛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表达明显增加和存在异常氧化应激,NLRP3炎症小体与异常氧化应激存在相关性,可能造成RSA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NLRP3炎症小体 氧化应激 绒毛
下载PDF
CDK4和CDK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邱丽浈 吴共发 +2 位作者 姚金科 刘钰君 曾宇婷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CDK4)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6,CDK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CDK4)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6,CDK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3例PTC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DK4和CDK6的表达,分析两者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DK4和CDK6在PT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9%和52.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6.8%和11.0%。CDK4和CDK6在Ⅲ+Ⅵ期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Ⅰ+Ⅱ期,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侵犯无关。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CDK4和CDK6具有密切正相关关系。结论 CDK4和CDK6在PTC中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可能在肿瘤的恶性转化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CDK4 CDK6
下载PDF
FOLFOX6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姚金科 刘宇平 +4 位作者 谭硕果 王闯 梁永艺 张海良 王志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9期183-186,共4页
目的研究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予以FOLFOX6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FOLFOX6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FOLFIRI... 目的研究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予以FOLFOX6化疗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FOLFOX6化疗方案,对照组采用FOLFIRI化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为34.62%,临床获益率为80.77%,与对照组的32.00%、7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1~3级不良反应4例(15.38%),4~5级不良反应2例(7.69%);对照组中1~3级不良反应9例(36.00%),4~5级不良反应6例(24.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低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TNF-α(123.61±11.38)ng/L、IL-6(13.92±3.61)ng/L、IL-10(26.02±4.99)ng/L,与对照组的(124.01±11.41)、(14.01±3.59)、(25.97±5.14)n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NF-α(45.91±3.86)ng/L、IL-6(4.62±1.31)ng/L、IL-10(8.42±1.55)ng/L,均低于对照组的(88.04±6.27)、(9.69±3.81)、(15.27±2.45)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OX6和FOLFIRI两种化疗方案皆可,其疗效均较为显著,但采用FOLFOX6化疗治疗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更少,而炎性因子的指标也更优,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FOX6化疗 FOLFIRI化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 治疗效果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奥沙利铂治疗直肠癌患者发生神经毒性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钟润娴 单钰齐 +3 位作者 温国华 刘宇平 邓丽华 曾宇婷 《中国处方药》 2021年第7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治疗直肠癌患者发生神经毒性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完成奥沙利铂6个周期治疗的5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现状,并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奥沙利铂治...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治疗直肠癌患者发生神经毒性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完成奥沙利铂6个周期治疗的5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现状,并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奥沙利铂治疗直肠癌患者发生神经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化疗期间,50例奥沙利铂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出现神经毒性11例,占22.00%(11/50)。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为Ⅲ期及以上、化疗药物蓄积量大、化疗前血小板计数低是奥沙利铂化疗结肠癌患者出现神经毒性反应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肿瘤分期Ⅲ期及以上、化疗药物蓄积大、化疗前血小板计数低是奥沙利铂化疗结肠癌患者出现神经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实施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奥沙利铂 神经毒性反应 肿瘤分期 药物蓄积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脊髓外硬膜内血管母细胞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志锋 刘庆余 +2 位作者 蔡金辉 吴晓枫 吴共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47-1348,共2页
患者男,3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痹,右下肢疼痛,呈持续性,夜晚加重。体检:双侧腰部叩痛,脐平面以下感觉明显减退。胸椎MRI:T10~11椎体平面椎管右侧髓外硬膜内可见一大小约22 mm×10 mm×8mm椭圆形异常信号... 患者男,3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痹,右下肢疼痛,呈持续性,夜晚加重。体检:双侧腰部叩痛,脐平面以下感觉明显减退。胸椎MRI:T10~11椎体平面椎管右侧髓外硬膜内可见一大小约22 mm×10 mm×8mm椭圆形异常信号,边界清晰,脊髓受压向左推移,T1WI呈等信号(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脐平面 双侧腰部 等信号 叩痛 血管影 脊膜瘤 大囊小结节型 瘤内出血 持续性
原文传递
吡非尼酮抑制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志康 吴共发 +3 位作者 邱丽浈 刘钰君 曾宇婷 黄绮亭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5期216-222,共7页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PFD)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碱烧伤法制备CNV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健康的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PFD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PFD组给予3 mg/ml PFD滴眼液,...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PFD)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碱烧伤法制备CNV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健康的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PFD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PFD组给予3 mg/ml PFD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4次/d、连续14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症反应评分、角膜混浊程度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第14 d处死大鼠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染色观察角膜病理形态,免疫组化CD34染色检测角膜微血管密度(MVD)。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情况在不同时间点,PFD和PBS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第14 d 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1.00±0.00)分,PBS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3.40±0.52)分,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97,P<0.05)。第7 d和第14 d 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3.50±0.53)分和(2.2±0.42)分,PBS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4.9±0.57)分和(3.3±0.48)分,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均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5,-5.425; P<0.05)。PFD组,随时间延长,角膜透明度增加,炎症下降。该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7,6.08; 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79; P<0.05)。第3 d、第7 d及第14 d PFD组的CNV面积分别是(6.06±0.93) mm2、(17.94±1.89) mm2及(23.89±1.84) mm2,PBS组的CNV面积分别是(9.08±1.42) mm2、(27.11±2.02) mm2及(31.01±2.04) mm2,PFD组的CNV面积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9,-10.452,-8.202; P<0.05)。PFD组大鼠角膜CNV模型的CNV面积,第7 d比第3 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3,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7.13; 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的CN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0,4.29; P<0.05)。HE病理染色显示PBS组的角膜基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而PFD组炎症细胞数量极少,基质排列较规则。免疫组化CD34染色结果显示PFD组的MVD为(3.17±1.17)条/mm2,PBS组的MVD为(10.83±2.48)条/mm2,PFD组的MVD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2,P<0.05)。结论 PFD能减轻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中的角膜炎症反应,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为临床防治角膜新生血管类疾病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角膜新生血管 碱烧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