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学院艺术教育中的当代性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权弘毅 《艺术探索》 2010年第1期72-73,共2页
随着新的艺术思潮的兴起和艺术话语的改变,国内学院艺术的教学体系、艺术表现形态都有了不同的变化。本文通过了解当代学院艺术教育背景,重新分析了国内学院教育新形态,表述了学院艺术中的当代性特征和多元化特征。
关键词 当代性 多元化 后学院艺术
下载PDF
小结集——复旦视觉的跨界家具设计教学
2
作者 丁乙 刘毅 《家具》 2012年第3期36-40,共5页
在四年的专业学习历程中,我们曾经做过无数次的小结,每一次都凝聚着学问探究的不断深入和课题练习的片段性推进,也一次次让我们在集体的交流、互动中确立每一个个体独立的性格、兴趣、理想以及设计的目标。今天即将毕业的学生作品既是... 在四年的专业学习历程中,我们曾经做过无数次的小结,每一次都凝聚着学问探究的不断深入和课题练习的片段性推进,也一次次让我们在集体的交流、互动中确立每一个个体独立的性格、兴趣、理想以及设计的目标。今天即将毕业的学生作品既是每个人设计学业的总结,更是综合设计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检视。通过众多设计方案、设计作品的集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教学 家具 视觉 学生作品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设计专业 设计作品
下载PDF
论高校美术教育 被引量:8
3
作者 夏阳 《上海艺术家》 2007年第1期31-31,共1页
美术专业学生扩招,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一定存在的,调整中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变性,教学质量受影响,受波动是正常反应,问题是要多长时间才能渡过这个过程,进入良性发展平稳期。
关键词 美术教育 高校 专业学生 教学质量 良性发展
下载PDF
“课间”——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验性初探
4
作者 丁乙 刘毅 《家具》 2011年第5期19-23,共5页
设计不应该是静止的,它应该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同时又可以不断被激活。这种连续性的思考本身既关联传统的人文脉络,更面向未来的技术与材料更新。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复旦大学上海视觉学院2007级综合设计专业课上用家具为载体,探索了属... 设计不应该是静止的,它应该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同时又可以不断被激活。这种连续性的思考本身既关联传统的人文脉络,更面向未来的技术与材料更新。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复旦大学上海视觉学院2007级综合设计专业课上用家具为载体,探索了属于他们的艺术设计表达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艺术 家具 教育
下载PDF
抽象密码 王珠珍的“线域”艺术
5
作者 丁乙 王珠珍 《创意设计源》 2012年第2期62-69,共8页
王珠珍女士的抽象作品来源于构成主义对画面分割、平衡的原则,也是其绘画形式研究最初的出发点。通过自身感性化的想象力展开既属于其自然观的部分又介入到对当代日常生活的叙述状态,直觉与本能的造化自然和理性与逻辑地面向形式的分析... 王珠珍女士的抽象作品来源于构成主义对画面分割、平衡的原则,也是其绘画形式研究最初的出发点。通过自身感性化的想象力展开既属于其自然观的部分又介入到对当代日常生活的叙述状态,直觉与本能的造化自然和理性与逻辑地面向形式的分析始终是她平衡作品的手段,由此,她构筑起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视觉修辞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形式 艺术风格 王珠 构成主义 感性化 逻辑地 女艺术家 女性艺术家 艺术理念 牛毛皴
下载PDF
没有淘汰哪来质量
6
作者 陈彤 《上海艺术家》 2007年第1期34-34,共1页
艺术类学校的扩招,对艺术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且是好的影响!它迫使我们要改变原来不合适的艺术类教学体系和人员配置,何况过去的体系也需要革新。艺术类大学不同于文史和理工大学,按照大学的培养目标,它更多的是造就具备设... 艺术类学校的扩招,对艺术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而且是好的影响!它迫使我们要改变原来不合适的艺术类教学体系和人员配置,何况过去的体系也需要革新。艺术类大学不同于文史和理工大学,按照大学的培养目标,它更多的是造就具备设计创造能力和满足人们更高精神需求与物质品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这样的人才越多越好,所谓大学艺术教育质量问题,应该和艺术教学模式有直接关系,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好还是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好,而不是和扩招过分地联系在一起。既然扩招不可避免,又要考虑质量,那就从教学理念和人员、设备、技术上下工夫。学生多了,就需要更多的合适老师和师傅,需要更多的设备和空间。至于艺术的观念,作品的成败,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目前,很多人只关心上学,然后一定要有工作,至于如何做艺术其实并不意。“质量”的要求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地找工作,根本没意识到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问题 艺术教育 设计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 艺术类 人员配置 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
下载PDF
丁乙自述
7
作者 丁乙 《美术文献》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立场与概念:十示系列的创作始于1988年,那个时期中国现代艺术如同整个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西方当代文化的冲击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转折过程中。我需要消除掉自己背负的传统文化的包袱和西方现代主义初期纯绘画性的影响。回到艺术的起点... 立场与概念:十示系列的创作始于1988年,那个时期中国现代艺术如同整个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西方当代文化的冲击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转折过程中。我需要消除掉自己背负的传统文化的包袱和西方现代主义初期纯绘画性的影响。回到艺术的起点,从零重新开始;记得当时第一件作品是红、黄、蓝三原色,选择十字恰恰因为它是一个泛含义的符号,而十字线曾在我从业经历中,无数次被用来标示多次套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坐标式的精确细线,它只是印刷业的技术术语与符号,没有任何用象征手法可以获得联想的空间,我要滤去所有实际性,使绘画仅仅回到形式的本质,形式即精神。"十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 中国现代艺术 个人化 绘画性 作品 字符号 方法论 边缘性 美术馆 色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