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分布和激活的定量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黄猛 黄致达 +4 位作者 姚伟 吴勇 邢贝贝 王浩宇 丁光宏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17年第3期129-134,共6页
肥大细胞是穴位功能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对组织中肥大细胞启动情况的定量观察,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组织的平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进行计算。该方法根据甲苯胺蓝染色中出现的特异性深紫色染色对肥大细胞进行定位,根据形态学特征选择... 肥大细胞是穴位功能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对组织中肥大细胞启动情况的定量观察,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组织的平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进行计算。该方法根据甲苯胺蓝染色中出现的特异性深紫色染色对肥大细胞进行定位,根据形态学特征选择了胞内空泡面积、胞外颗粒数和周长面积比三个参数作为激活特征参数,提出了脱颗粒率计算方法。通过对急性佐剂型关节炎大鼠针刺后足三里穴位组织进行的观察,发现该方法的肥大细胞识别率较高,并检出针刺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P<0.01,n=697~858)。结果证明,该计算机辅助方法对肥大细胞激活情况的定量观察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肥大细胞 定量观察 计算机辅助方法
下载PDF
针灸治疗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龙俊燚 王照钦 +3 位作者 施征 顾沐恩 黄艳 吴焕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0期1470-1474,1480,共6页
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是癌症患者经化疗治疗后多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包括消化道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向来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法。针灸等治... 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是癌症患者经化疗治疗后多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包括消化道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向来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法。针灸等治疗化疗后的消化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与周围神经病变均有着显著疗效,故现对近10年的针灸及其他特殊刺灸法治疗肿瘤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之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且可靠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艾灸 肿瘤 癌症 化疗 不良反应 疗效
下载PDF
循经和循神经针刺对急性踝关节炎大鼠镇痛效应及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沈诞 郑雅文 +2 位作者 丁光宏 汪丽娜 沈雪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比较循经和循神经针刺对踝关节炎性痛大鼠的镇痛疗效,并以外周神经嘌呤能信号为指标分析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疼痛模型组、循经针刺组(后三里)和循神经针刺组(腰夹脊,环跳,坐骨神经)。每组6... 目的比较循经和循神经针刺对踝关节炎性痛大鼠的镇痛疗效,并以外周神经嘌呤能信号为指标分析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疼痛模型组、循经针刺组(后三里)和循神经针刺组(腰夹脊,环跳,坐骨神经)。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在治疗前48 h于左侧踝关节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急性炎性痛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同侧毫针针刺20 min。治疗后即刻进行足底痛阈检测。次日,再次针刺后分离同侧第4-5腰段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和同侧坐骨神经,进行胞外ATP(extracellular ATP,eATP)水平检测,并采用RT-PCR法检测坐骨神经ALPL,NTPDase2 mRNA的表达。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显著改善大鼠热痛阈(P<0.001)和机械痛阈(P<0.01)。比较各治疗组痛阈恢复的程度发现,后三里针刺组机械痛阈改善明显优于腰夹脊针刺组(P<0.01)和坐骨神经组(P<0.05)。离体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DRG的eATP水平,机械刺激后的eATP水平及坐骨神经干水解ATP的能力,坐骨神经干ALPL,NTPDase2 mRNA表达都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各针刺组DRG的eATP水平(除腰夹脊组),机械刺激后的eATP水平及坐骨神经干水解ATP的能力和ALPL,NTPDase2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循经和循神经针刺均能有效缓解大鼠踝关节炎性痛,但在机械痛阈改善方面,循经刺激优于循神经刺激。此外,两者皆能调节DRG释放ATP的能力及坐骨神经ATP水解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背根神经节 坐骨神经 胞外ATP 胞外核苷酸酶
下载PDF
清醒无束缚大鼠在针刺缓解急性踝关节炎性痛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郑雅文 吴明玥 +1 位作者 沈雪勇 汪丽娜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45-651,共7页
目的:比较清醒无束缚方式和传统处理方式对大鼠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差异,分析用自主行为指标评价针刺镇痛效应的可能性。方法:在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实验中,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束缚针刺组、麻醉针刺组,每组... 目的:比较清醒无束缚方式和传统处理方式对大鼠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差异,分析用自主行为指标评价针刺镇痛效应的可能性。方法:在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实验中,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束缚针刺组、麻醉针刺组,每组6~9只。采用左侧踝关节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急性炎性痛模型。48 h后,各针刺组于同侧"足三里"处接受20 min针刺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针刺治疗前和针刺治疗后30 min进行足底热和机械痛阈值测定。在自主行为测试实验中,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每组11~12只。针刺方法同前。针刺结束后行旷场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FA造模能显著降低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P<0.001)和热痛阈值(P<0.001)。针刺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明显升高(P<0.001,P<0.01);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高于束缚针刺组(P<0.05,P<0.01)和麻醉针刺组(P<0.01)。在旷场实验中,清醒无束缚针刺组大鼠爬壁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活动总路程和抑郁样行为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的束缚与麻醉比较,大鼠的清醒无束缚状态能更好地反映出针刺镇痛效应;和自主行为指标比较,痛阈能更好地反映出针刺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醒无束缚模型 针刺镇痛 痛阈 自主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