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对氧疗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玉环 陈超 石文静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81-883,89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新生小鼠对氧疗的敏感性,研究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7、9、11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各48只,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通过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和视网膜切片(HE染色),定性和定量观察视网膜...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新生小鼠对氧疗的敏感性,研究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7、9、11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各48只,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通过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和视网膜切片(HE染色),定性和定量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与各空气组相比,4、7、9日龄高氧组小鼠吸高氧5d,返回空气第5天时,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11日龄高氧组小鼠在返回空气第5天未见新生血管形成。4、7、9、11日龄高氧组小鼠出氧箱第5天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分别为25.0±3.7、47.7±5.0、18.7±2.0、2.6±1.4个,4、7、9、11日龄空气组分别为0.7±1.1、1.2±1.2、0.8±1.0、1.6±1.0个,4、7、9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与相应的空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1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无明显增多,与11日龄空气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成熟越易发生视网膜病变,而发育成熟的视网膜则不会发生视网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视网膜病 新生血管 日龄 小鼠
下载PDF
Toll样受体2和4在新生儿感染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金萍 陈超 杨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观察 Toll 样受体2和4在新生儿不同感染时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例不同胎龄(26~43周)新生儿外周血,分为败血症组、细菌性肺炎组、细菌性脑膜炎组、尿路感染组、先天性梅毒组和非感染组。采用荧... 目的观察 Toll 样受体2和4在新生儿不同感染时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例不同胎龄(26~43周)新生儿外周血,分为败血症组、细菌性肺炎组、细菌性脑膜炎组、尿路感染组、先天性梅毒组和非感染组。采用荧光定量 PCR 法测定 TLR2和4mRNA 转录水平(与β-actin 拷贝数比值),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 TLR2和 TLR4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强度)以及 TLR2和 TLR4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1.TLR2 mRNA 在败血症组明显增加(6.14±0.80),在 G^+菌败血症组表达最为显著(6.43±0.74),细菌性肺炎组(5.49±0.62)、细菌性脑膜炎组(5.61±0.60)和先天性梅毒组(5.89±0.38)增加也很显著。细胞表面 TLR2蛋白表达与 mRNA 变化一致。2.TLR4 mRNA 在 G^-菌败血症组表达最高(6.78±0.79)。在细菌性肺炎组(5.33±1.07)、细菌性脑膜炎组(5.87±0.70)和尿路感染组(5.38±0.91)也明显增高。TLR4阳性细胞百分比在各感染组显著增加。3.G^+菌败血症组 TLR2 mRNA 显著高于 TLR4 mRNA 的表达,G^-菌败血症组 TLR4 mRNA 显著高于 TLR2 mRNA 的表达。TLR2阳性细胞百分比水平各组均明显高于TLR4。结论新生儿感染时 TLR2 mRNA/蛋白和 TLR4 mRNA 显著增高,特别是在严重感染败血症组。提示 TLR2和 TLR4信号传导途径参与新生儿抗感染免疫机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新生儿感染免疫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细胞表面 膜糖蛋白类 感染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新生儿脑损伤与早产儿管理——第三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会议纪要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志恒 孙轶 陈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2-514,共3页
为促进我国新生儿医学的蓬勃发展,增进国内新生儿医学工作者与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第三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3rdShanghaiNeonatalForum)于2011年4月7日至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隆重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 为促进我国新生儿医学的蓬勃发展,增进国内新生儿医学工作者与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第三届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3rdShanghaiNeonatalForum)于2011年4月7日至9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隆重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瑞典哥德堡大学和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联合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代表共350余位参会。会议围绕“新生儿脑损伤与早产儿管理”的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现就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脑损伤 早产儿管理 国际合作 医学论坛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会议 上海 新生儿医学
原文传递
PEX1基因变异致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4
作者 叶畅 程国强 +4 位作者 王来栓 吴冰冰 王慧君 周文浩 杨琳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9年第3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PEX1基因变异致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点。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过氧化物酶体疾病”、“Zellweger综合征”、“Zellweger谱系障... 目的探讨PEX1基因变异致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点。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过氧化物酶体疾病”、“Zellweger综合征”、“Zellweger谱系障碍”、“PEX1基因”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PEX1”为基因名称检索人类遗传变异数据库(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HGMD),以“Zellweger syndrome”、“Zellweger spectrum disorder”、“PEX1 gene”为关键词检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11月8日收录的文献,总结Zellweg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点。结果本院共收治Zellweger综合征新生儿2例,男女各1例,均在生后即出现肌张力低下及喂养困难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脑室扩张。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回报2例均为PEX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例1为外显子12终止变异c.2050C>T(p.Q684X)(NM_000466)和外显子20终止变异c.3043G>T(p.E1015X)(NM_000466),随访至2月龄有惊厥发作;例2为外显子5移码变异c.892_895dupTATA (p.Asn299IlefsTer2)(NM_000466.2)和外显子19剪切位点变异c.2927-2delA(NM_000466),患儿于新生儿期死亡。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尚无PEX1基因变异所致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的病例报道。检索国外文献共收集6篇13例患儿,加上本文2例共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颅缝增宽(囟门增大)、眼距过宽及宽鼻梁等;携带的2个变异位点均为错义变异共2例,分别诊断为轻型Zellweger谱系障碍和非典型Zellweger综合征;携带2个非错义变异(移码变异、终止变异、剪切位点变异)的病例共10例,均诊断为Zellweger综合征。结论PEX1基因变异致新生儿Zellweger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颅缝增宽(囟门增大)、眼距过宽及宽鼻梁,携带移码变异、终止变异或剪切位点变异的患儿具有较严重的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llweger综合征 Zellweger谱系障碍 PEX1基因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三日龄新生大鼠缺血性脑白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金峤 周文浩 +2 位作者 崔曙东 邵肖梅 杨毅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14-217,I0002,共5页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阐述脑白质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3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BCAO)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电子天平测量术后不同时点体...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阐述脑白质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3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BCAO)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电子天平测量术后不同时点体重、脑重变化;HE染色和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TUNEL方法检测SVZ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体重、脑重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术后7d体重15.89±0.82g比23.41±1.25g,t=40.51;脑重0.85±0.11g比0.98±0.09g,t=7.38,P<0.01)。HE染色可见实验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侧脑室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术后14d21.5±6.0mm2比13.8±2.9mm2,t=9.32,P<0.01)。快蓝染色可见实验组纹状体髓鞘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14d42.9±5.3比81.8±7.1,t=35.43,P<0.01)。术后48hSVZ细胞凋亡增多,72h达高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术后72h69.1±3.5比44.0±2.3,t=48.37,P<0.01)。结论BCAO制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成功;脑白质损伤早期细胞凋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模型 动物 脑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吸氧浓度和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石文静 陈超 +2 位作者 王玉环 肖虹蕾 周国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吸氧浓度(fraction of inhaled oxygen,FiO_2)及吸氧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选择7日龄(P7)新生 C57BL/6J 小鼠204只,分为8组:组1~组3(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30%氧气5、7、9 d,组4~组6(每组均为24只)分别... 目的评价不同吸氧浓度(fraction of inhaled oxygen,FiO_2)及吸氧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选择7日龄(P7)新生 C57BL/6J 小鼠204只,分为8组:组1~组3(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30%氧气5、7、9 d,组4~组6(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50%氧气5、7、9 d,组7(n=30)吸75%氧气5 d,组8(n=30)对照组在空气中生长。采用视网膜铺片法经 ADP 酶染色,观察吸氧后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动态改变;视网膜切片经常规 HE 染色,计数平均每只小鼠每张切片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以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 (1)视网膜铺片结果:①FiO_2为30%:吸氧5 d 或7 d 后视网膜血管形态全部正常;吸氧9d 后深层血管网轻度阻塞,出氧箱2 d 后迅速恢复正常,至 P21发育成熟。②FiO_2为50%:吸氧5 d 后视网膜血管较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较大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 d 后出现较多新生血管,但出氧箱5 d 后血管形态基本恢复正常;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血管异常程度逐渐减轻,恢复更快。③FiO_2为75%:吸氧5 d后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大片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 d 后出现新生血管,P17~P21达到高峰;延长吸氧时间后母、幼鼠死亡率明显上升。(2)视网膜切片结果:仅组7(FiO_275%×5d)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41.9±2.8)个,与其余各组(均<1个)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视网膜血管的发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不可逆的血管增生性改变,临床上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 氧疗 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超 石文静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视网膜疾病 新生血管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早产儿脑病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1
8
作者 黄志恒 孙轶 陈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1-775,共5页
近年来,国内外早产发生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显著提高,然而幸存的早产儿容易发生脑损伤,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围产期缺氧缺血、感染/炎症是早产儿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造成少突... 近年来,国内外早产发生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显著提高,然而幸存的早产儿容易发生脑损伤,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围产期缺氧缺血、感染/炎症是早产儿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造成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与皮层等处神经元的损伤。脑室周围白质的弥漫性损伤与神经元/轴突的破坏是当前早产儿脑病的重要特点,导致认知、行为障碍、脑瘫等后遗症。近年来,影像学特别是磁共振在临床诊断及随访早产儿脑病中起非常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早产儿脑病的特点及诊断方式,以期为早产儿脑病的临床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病 神经元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 早产儿
原文传递
早产儿视网膜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丽 石文静 +11 位作者 张淑莲 虞乐萍 姚明珠 施婴婴 曾雪芹 王三南 陈冬梅 林振浪 阮芳箐 黄绮薇 钱燕 陈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749-1752,共4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调查,前瞻性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05年1月1Et至2006年2月28日在ROP协作网内11家医院出生或收治的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纳入研究,按时进行ROP筛查,并记录完整的临床... 目的通过多中心调查,前瞻性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005年1月1Et至2006年2月28日在ROP协作网内11家医院出生或收治的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纳入研究,按时进行ROP筛查,并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调查ROP发病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82例早产儿纳入研究,完成ROP随访752例,123例发生ROP(16.4%)。ROP组出生时平均胎龄为(30.82±0.20)周,平均出生体重(1430±25)g,平均吸氧时间为(11.6±1.4)d;无ROP组出生时平均胎龄(32.56±0.09)周,平均出生体重(1636±10)g,平均吸氧时间为(4.4±0.3)d。单因素分析提示窒息[相对危险度(RR)=1.462]、吸氧时间〉5d(职=2.64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RR:1.880)、肺炎(RR=2.138)、贫血(RR=3.039)、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RR=2.325)和酸中毒(RR=1.507)与ROP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出生体重[比值比(OR)=0.998]、呼吸暂停(OR=1.653)和输血(OR=1.763)是ROP独立作用的因素(均P〈0.05)。结论在诸多因素中,窒息、吸氧、贫血、NRDS、酸中毒与ROP相关,出生体重、呼吸暂停、输血是ROP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 早产儿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感染/炎症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10
作者 黄志恒(综述) 陈超(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89-391,共3页
感染,炎症是引起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原因。其机制涉及炎症因子诱发的一系列级联反应,包括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钙稳态失衡、细胞凋亡等。该文就它们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的机制及其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感染 炎症 白质软化病 脑室周围
原文传递
联体儿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戴仪 陈超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57-359,共3页
近年,关于联体儿(conjoined twins)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日益关注。联体儿是指两个孪生胎儿出生时未完全分开,身体的某一部分互相连在一起,属于出生缺陷的一种。文献报道最早的联体儿是1100年生于英格兰的Biddenden... 近年,关于联体儿(conjoined twins)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日益关注。联体儿是指两个孪生胎儿出生时未完全分开,身体的某一部分互相连在一起,属于出生缺陷的一种。文献报道最早的联体儿是1100年生于英格兰的Biddenden姐妹,她们生存了34年。1495年首次开展联体儿分离术,当时两个头部相连的女孩在她们10岁时,由于其中一个死亡而不得不进行分离术,但未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体儿 孪生胎儿 出生缺陷 分离术 英格兰
原文传递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基因致病变异谱及表型谱的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乡 杨琳 +4 位作者 王慧君 吴冰冰 卢宇蓝 董欣然 周文浩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4-368,共5页
目的 分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的热点致病变异和新生儿中携带G6PD基因致病变异人群的表型谱.方法 整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G6PD基因已知致病变异,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复旦儿科)分子... 目的 分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的热点致病变异和新生儿中携带G6PD基因致病变异人群的表型谱.方法 整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G6PD基因已知致病变异,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复旦儿科)分子诊断中心测序数据库中的7 966例(2 357例为新生儿,5 609为非新生儿)临床怀疑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全外显子检测和临床外显子检测数据,获得携带G6PD基因已知致病变异的阳性样本集,分析G6PD基因热点致病变异.并分析G6PD基因致病变异阳性样本集中新生儿患儿的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特点和临床表型谱.结果 (1)在复旦儿科7 966例二代测序数据中,共检出86例(1.1%)携带G6PD基因已知致病变异,为阳性样本集.阳性样本集中有新生儿患儿共51例(男33例,女18例),其43例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酶活性检测数据(男26例,女17例).(2)86例中,检出最多的前四位致病变异为Arg463His、Arg459Leu、Leu342Phe、Val291Met,共72例(84%).(3)携带相同致病变异的男性新生儿患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水平各异:携带Arg463His的13例患儿中有9例酶活性为Ⅲ类,1例酶活性为Ⅳ类,3例酶活性数据缺失;携带Arg459Leu的10例患儿中有4例酶活性为Ⅱ类,4例酶活性为Ⅲ类,2例酶活性数据缺失;携带His32Arg变异的2例患儿中1例酶活性为Ⅱ类,另1例为Ⅲ类.携带相同致病位点且酶活性一致的男性新生儿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明显:有9例携带Arg463His且酶活性为Ⅲ类,其中6例诊断高胆红素血症,2例达到换血标准,2例有溶血表现;有4例携带Arg459Leu且酶活性为Ⅱ类,其中3例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有4例携带Arg459Leu且酶活性为Ⅲ类,其中2例诊断高胆红素血症,1例达到换血标准;有3例携带Val291Met且酶活性为Ⅲ类,其中1例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结论 Arg463His、Arg459Leu、Leu342Phe、Val291Met为G6PD基因的热点变异.携带相同G6PD致病变异同性别患儿的表型谱有较大差异,携带相同致病位点且酶活性一致的同性别患儿临床表现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磷酸脱氢酶缺乏 婴儿 新生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