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碳酸酐酶Ⅲ作为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任姣錡 王锦秀 +4 位作者 王剑涛 张颜莉 王雪纯 郭景春 周厚广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696-704,共9页
目的探讨血清碳酸酐酶Ⅲ(carbonic anhydraseⅢ,CAⅢ)在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初诊为轻中度AD的106例老年患者作为AD组,同期8... 目的探讨血清碳酸酐酶Ⅲ(carbonic anhydraseⅢ,CAⅢ)在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初诊为轻中度AD的106例老年患者作为AD组,同期89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等血清生化指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认知水平,患者健康调查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及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估心理状况,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CAⅢ水平。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CAⅢ水平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清CAⅢ水平对老年轻中度AD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AD组MMSE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HQ-9、GAD-7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D组血清CA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AD患者中,病程>3年、伴有抑郁或焦虑、中度AD、血肌酐≤111μmol/L的患者血清CAⅢ水平显著低于病程≤3年、情绪正常、轻度AD、血肌酐>111μmol/L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患者血清CAⅢ水平与病程、PHQ-9评分、GAD-7评分和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与血肌酐正相关(P<0.05)。PHQ-9评分、病情严重程度、血肌酐水平是老年轻中度AD患者血清CAⅢ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AⅢ诊断老年轻中度A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9%和96.74%。结论老年轻中度AD患者血清CAⅢ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轻度AD、不伴有抑郁情绪、血肌酐水平升高是老年AD患者血清CAⅢ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血清CAⅢ可能成为老年轻中度AD患者诊断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碳酸酐酶Ⅲ 生物学标志物 抑郁 焦虑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保护药转化医学的现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小蒙 罗玉敏 陈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550-555,共6页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唯一被国际认可的治疗急性期脑缺血有效的药物。然而,因溶栓时间窗及溶栓禁忌证的限制,能成功进行溶栓的患者极少。即使成功溶栓后恢复脑血流,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并无神经保护作用,且本身存...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唯一被国际认可的治疗急性期脑缺血有效的药物。然而,因溶栓时间窗及溶栓禁忌证的限制,能成功进行溶栓的患者极少。即使成功溶栓后恢复脑血流,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并无神经保护作用,且本身存在神经毒性,还需要其他神经保护药物进行治疗。抗栓治疗虽可降低卒中的复发率及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且可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保护药 转化医学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余克威 吴毅 +2 位作者 谢鸿宇 刘罡 吴军发 《康复学报》 2017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对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体质量(55±5)g的SD雄性大鼠36只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分为丰富环境组12只和标准环境组24只,分别运用丰富环境和标准环境干预30 d。采用Etho Vision XT 7.0...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对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体质量(55±5)g的SD雄性大鼠36只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分为丰富环境组12只和标准环境组24只,分别运用丰富环境和标准环境干预30 d。采用Etho Vision XT 7.0动物轨迹分析系统监控大鼠的运动情况。30 d后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对造模成功的大鼠放回各自的环境中继续干预。术后第7天采用7分评分方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术后第14天采用Cat 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估缺血脑损伤后大鼠的步态变化。结果:丰富环境可以增加大鼠的自主运动水平,且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丰富环境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降低,丰富环境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标准环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丰富环境组大鼠的步态明显好于标准环境组大鼠,且从量化的指标看,丰富环境组每只大鼠足部的压力、足部与接触面的接触面积明显较标准环境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改善大鼠自主运动,并且促进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丰富环境 步态分析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颅脑创伤后大鼠脑组织脑红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欣 李敏 +5 位作者 胡亚卓 韩志涛 张红红 尚爱加 高德伟 周定标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颅脑创伤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探究创伤后脑红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10组(n=5)空白对照组、伤后30min、1h、2h、6h、12h、24h、48h、72h和5d组。以Mar...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颅脑创伤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探究创伤后脑红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10组(n=5)空白对照组、伤后30min、1h、2h、6h、12h、24h、48h、72h和5d组。以Marmarou’s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复制颅脑创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致伤区皮层神经元脑红蛋白表达分别于伤后2h、72h呈现出两次高峰表达;伤后30min~1h、48~72h期间大脑皮层区脑红蛋白表达的上调均伴随着Bax/Bcl-2比值上升趋势减缓甚至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弥漫性颅脑创伤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高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拮抗创伤应激及伤后继发缺血、缺氧性损伤所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在颅脑创伤的超早期(<3h)、急性期(<72h)可能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红蛋白 神经元 凋亡 颅脑创伤
下载PDF
西红花有效成分的神经药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正 郭凌鸿 +2 位作者 徐昕红 曲卫敏 黄志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02-1204,共3页
名贵中药材西红花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历史悠久。西红花主要活性成分有西红花酸、西红花素、西红花醛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西红花有效成分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失眠、焦虑、抑郁症、学习记忆障碍、帕... 名贵中药材西红花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历史悠久。西红花主要活性成分有西红花酸、西红花素、西红花醛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西红花有效成分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失眠、焦虑、抑郁症、学习记忆障碍、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多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具有改善作用。文章综述西红花及活性成分的神经药理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 活性成分 神经药理学
下载PDF
社区三级康复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6
作者 崔立军 胡永善 +8 位作者 沈国光 张安蒙 章亚萍 陈惠芳 沈炜珍 郑钢 于健君 徐一鸣 陈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00-803,共4页
目的:探讨社区三级康复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9例脑卒中患者按社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社区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没有进行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分别在入... 目的:探讨社区三级康复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9例脑卒中患者按社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社区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没有进行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分别在入组时和第2个月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M)评定。结果:规范的社区三级康复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平均降低了3.26分,对照组平均降低了1.08分,康复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三级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三级康复 随机对照 脑卒中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地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文伟 朱敏 吕传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7-352,共6页
线粒体是一种处于高度运动状态的细胞器,频繁地出现分裂和融合,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对于神经元来说,线粒体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已知线粒体融合介导蛋白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可以导致常染色... 线粒体是一种处于高度运动状态的细胞器,频繁地出现分裂和融合,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过程被称为线粒体动力学。对于神经元来说,线粒体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已知线粒体融合介导蛋白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可以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和Charcot-Marie-Tooth病等神经变性疾病。近来发现,在迟发性神经变性疾病中,线粒体动力学的改变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在线粒体动力学的分子调控以及与细胞死亡的关系、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地位等方面综述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分裂 线粒体融合 程序性死亡 神经变性
下载PDF
松果菊苷对鱼藤酮诱导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保护作用(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封新影 朱敏 +2 位作者 张琦琪 陈依萍 李文伟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777-783,共7页
目的:观察鱼藤酮对大鼠中脑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系统、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及松果菊苷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松果菊苷干预组。运用鱼藤酮2.75mg/(kg·d)腹腔注射4周的... 目的:观察鱼藤酮对大鼠中脑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系统、肝、肾等组织的损伤及松果菊苷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松果菊苷干预组。运用鱼藤酮2.75mg/(kg·d)腹腔注射4周的方法制作大鼠帕金森病模型;对照组腹腔每日注射同等体积不含鱼藤酮的溶解液;干预组除注射鱼藤酮外,分别给予松果菊苷20、40、80mg/(kg·d)灌胃处理。运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测量大鼠的神经行为改变,采用试剂盒检测其肝、肾损伤的指标,酪氨酸羟化酶免疫染色观察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目,比色法测定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鱼藤酮模型组肝、肾损伤的指标明显上升(P<0.05),mNSS升高(P<0.01),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P<0.05),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松果菊苷低、中、高剂量组肝、肾功能没有显著改善(P>0.05),但mNSS显著降低(P<0.05),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增加(P<0.05),纹状体多巴胺含量也增加(P<0.05),以上保护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鱼藤酮能引起大鼠严重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系统以及肝、肾等组织的损伤,松果菊苷可以选择性地改善其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鱼藤酮 松果菊苷 肝损伤 肾损伤 多巴胺能神经元 大鼠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急性期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贾杰 胡永善 +2 位作者 吴毅 刘罡 于惠贤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NGF组各12只,后2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NGF组给予NGF腹腔注射治疗14d,其余2组腹腔注射等量...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缺血急性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NGF组各12只,后2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NGF组给予NGF腹腔注射治疗14d,其余2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14d。术后14d,WesternBlot测定各组脑组织中Syp的表达;术后28d,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术后14d,缺血组和NGF组脑组织Syp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NGF组脑组织Syp蛋白含量高于缺血组(P<0.05);术后28d,电镜显示NGF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突触数目较多,突触形态基本正常。结论:急性期腹腔注射NGF可减轻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程度,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Syp的表达来促进脑缺血性损伤后突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超微结构 突触素 脑缺血
下载PDF
神经突触前膜胞内蛋白(Munc-18)抗体慢性点燃致痫大鼠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功 江澄川 +1 位作者 程介士 杨茹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 研究抗脑抗体———神经突触前膜胞内蛋白 (Munc 18)抗体是否能慢性点燃致痫大鼠以及其致痫的机制。方法  在SD大鼠的海马CA1区注射Munc 18抗体 ,隔天注射一次 ,5次之后每隔两周注射一次 ,共 10周。期间监测大鼠的脑电图 (EEG)... 目的 研究抗脑抗体———神经突触前膜胞内蛋白 (Munc 18)抗体是否能慢性点燃致痫大鼠以及其致痫的机制。方法  在SD大鼠的海马CA1区注射Munc 18抗体 ,隔天注射一次 ,5次之后每隔两周注射一次 ,共 10周。期间监测大鼠的脑电图 (EEG)和痫样行为。 10周后取脑切片作HE、尼氏和TUNEL染色。 结果  实验组12只大鼠中 ,有 10只有痫样EEG(83% ) ,5只 (5 0 % )在 6周之后仍有保留 ;9只有 14级痫样行为 (75 % ) ,6周以后为 4例 (4 4% ) ;染色发现在海马区有胶质细胞增生 ,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且形态异常 ,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 结论  Munc 18抗体能慢性点燃致痫大鼠 ,其机制可能与海马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有关 ,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突触前膜胞内蛋白 Munc-18 抗体 癫痫 细胞凋亡
下载PDF
PGC-1α在海人酸(KA)诱导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
11
作者 唐海燕 杜鹏 +5 位作者 李鑫 林豪杰 刘剑英 马昱 范薇 汪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PGC)-1α在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及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PGC)-1α在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及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分别转染PGC-1αshRNA质粒和空载体质粒。培养7天后,用KA刺激上述海马神经元24h,检测转染空载体质粒海马神经元(空白对照组,n=10)、KA刺激的转染PGC-1αshRNA质粒(实验组,n=11)和KA刺激的空载体质粒海马神经元(KA对照组,n=10)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变化。FJB染色检测KA刺激24h后实验组和KA对照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损伤情况。结果KA刺激24h,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GSH含量和SOD活性分别为(5.74±0.54)μmol.L-1.μg-1 protein和(10.57±1.25)U/mg protein,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9.38±0.72)μmol.L-1.μg-1 protein,P<0.01;(23.12±3.23)U/mg protein,P<0.01];LDH活性为(2.21±0.18)mmol NADH,H+/min/100mg protein,较空白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显著增高[(1.29±0.09)mmol NADH,H+/min/100mg protein,P<0.01]。转染PGC-1αshRNA质粒组,KA刺激24h海马神经元GSH含量和SOD活性分别为(3.37±0.42)μmol.L-1.μg-1protein和(4.54±0.91)U/mg protein,较KA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明显降低(P均<0.05);LDH活性为(2.74±0.19)mol/NADH+/min/mg protein,较KA对照组海马神经元显著增加(P<0.01)。FJB染色显示转染PGC-1αshRNA质粒组,KA刺激24h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较KA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PGC-1α基因下调加重KA刺激后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可能与其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子(PGC-1α) 海马神经元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
下载PDF
缺血诱导神经元DNA的损伤和修复
12
作者 孙凤艳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2002年第1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风 神经元DNA损伤 DNA修复 缺血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玲芝 姜正林 +1 位作者 高艳琴 王国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5-602,614,共9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是一类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关键酶,能催化组蛋白(histone)脱乙酰基,引起相应基因表达下降。目前大量研究表明,HDAC抑制剂(HDAC inhibitor,HDACI)可以抑制HDAC的催化活性,改变染色体结构,...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是一类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关键酶,能催化组蛋白(histone)脱乙酰基,引起相应基因表达下降。目前大量研究表明,HDAC抑制剂(HDAC inhibitor,HDACI)可以抑制HDAC的催化活性,改变染色体结构,从而激活并启动基因转录,纠正中枢神经病理条件下的染色体从"封闭"转变成"开放"状态,最终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如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调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极化、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神经血管再生及减弱细胞兴奋性毒性等。本文就HDACI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发挥的神经保护功能作一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神经保护
下载PDF
激活δ-阿片受体可对抗原代培养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
14
作者 李名伟 朱敏 +3 位作者 田雪松 区晓敏 夏萤 郭景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9-393,共5页
目的研究皮层δ-阿片受体(δ-opioid receptor,DOR)的抗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胎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分别加入DOR选择性激动剂TAN-67、拮抗剂naltrindole及PKC抑制剂cheleryt... 目的研究皮层δ-阿片受体(δ-opioid receptor,DOR)的抗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胎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分别加入DOR选择性激动剂TAN-67、拮抗剂naltrindole及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CHE),检测再灌注后培液中LDH水平、进行死/活细胞染色,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24h后D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单纯OGD组相比,OGD+TAN-67组培液中的LDH水平明显下降,荧光染色显示活细胞增加死细胞减少,且DOR蛋白表达增加;OGD+naltrindole组则细胞受损加重,且DOR蛋白表达减少。PKC抑制剂CHE能抑制DOR激活后培液中LDH水平的下调。结论DOR激动剂可以抗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拮抗DOR则加重该损伤。PKC可能参与了DOR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氧糖剥夺 Δ-阿片受体 神经保护
下载PDF
丰富环境干预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血脑屏障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克威 张琦琪 +3 位作者 谢鸿宇 刘罡 吴军发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1-586,共6页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干预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的血脑屏障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经丰富环境干预2周,采用神经功能7分评分方法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的缺失...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干预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的血脑屏障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经丰富环境干预2周,采用神经功能7分评分方法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的缺失评分,运用透射电镜拍照观察大鼠梗死皮层周边区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采用股静脉注射Evans蓝染液外渗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情况。结果:Evans蓝染液结果显示丰富环境干预可明显修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表现为降低Evans蓝染液外渗至大鼠大脑实质中的量,电镜结果显示丰富环境干预可显著改善梗死皮层周边区血脑屏障结构的完整性,并且显著减轻了皮层血管周边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的损伤和水肿程度,且丰富环境干预可促进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保持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结论:丰富环境干预可修复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引发的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其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血脑屏障 星形胶质细胞
下载PDF
槲皮素抑制中枢神经突触前兴奋性依赖的胞吞动力学
16
作者 李顺 高一鸣 +5 位作者 徐玥 胡佳琦 汤雯絮 孙小荃 薛磊 王万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1402,共12页
目的槲皮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药用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传统被认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位于大鼠脑干花萼状突触的突触前神经末梢进行膜片钳记录,研究槲皮素调控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突触前机制。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结合膜电容... 目的槲皮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药用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传统被认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位于大鼠脑干花萼状突触的突触前神经末梢进行膜片钳记录,研究槲皮素调控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突触前机制。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结合膜电容记录,在突触后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 EPSC),在突触前神经末梢记录钙内流和神经囊泡的释放、回收以及可立即释放库(RRP)的恢复动力学。并且利用纤维刺激在轴突给予5~200 Hz的刺激,诱发突触后EPSC,记录突触后短时程抑制(STD)。结果100μmol/L槲皮素不影响突触后m EPSC的振幅、频率以及AMPA受体的动力学特征。在突触前神经末梢,槲皮素不改变钙内流或囊泡的释放,但显著抑制胞吐后网格蛋白依赖的慢速胞吞。抑制胞吞会导致突触前囊泡动员的减慢,降低RRP的补充速率,并且增强高频刺激下的短时程可塑性STD。结论本研究为槲皮素调控中枢神经突触传递提供全新的突触前神经机制,槲皮素有助于抑制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突触传递 囊泡胞吐 囊泡胞吞 电容测量
下载PDF
当前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转化医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协第89期沙龙纪要
17
作者 陈之春 钟春玖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2014年第3期1-18,共18页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已经成为损害中国和全球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然而,AD病理损害机制仍然不明,10余年来,针对脑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已经成为损害中国和全球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然而,AD病理损害机制仍然不明,10余年来,针对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诸多新药临床试验也先后宣告失败,AD研究似乎陷入了停滞不前状态。为了整合基础、临床研究力量,发挥中国特色和优势开展协同攻关,推动中国的AD研究和创新学说发展,我们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于2014年8月中旬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基于创新理论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治新靶标研究"小型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尽管脑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作为AD特异的病理标志已经确定无疑,但主流的淀粉样蛋白假说已经受到挑战,AD患者脑糖脂代谢异常、环境因素损害等诱发的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在AD病理损害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模式干预、多靶点药物或/和鸡尾酒疗法应该成为AD防治研究的重点。此外,我们目前还缺乏用于早期诊断和筛查AD的理想生物学标志物,现有的脑脊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定量检测、脑葡萄糖和淀粉样蛋白正电子断层扫描虽然能有效诊断AD,但具有创伤性、操作复杂、费用昂贵等缺点。我们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寻找临床实用的、血源性AD诊断标志物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脑糖代谢 生物标志物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颞叶癫痫大鼠不同时期海马和皮层氨基酸类递质的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敏 孔德虎 +1 位作者 许奇 王烈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大鼠不同时期海马和皮层内氨基酸类递质水平的变化与颞叶癫痫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视频监控癫痫发作行为学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大鼠不同时期海马和皮层内氨基酸类递质水平的变化与颞叶癫痫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建立颞叶癫痫大鼠模型,视频监控癫痫发作行为学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癫痫发作急性期,模型组海马Glu/GABA比值显著升高(P<0.05),Glu/Gly比值无显著变化,皮层Glu/GABA和Glu/Gly比值亦无显著变化,在癫痫发作静止期,模型组海马和皮层Glu/GABA和Glu/Gly比值均无显著变化;在癫痫发作慢性期,模型组海马和皮层Glu/GABA和Glu/Gly比值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海马脑区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水平比例的失衡可能是导致癫痫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癫痫 颞叶 海马 大脑皮质 色谱法 高效液相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纹状体和海马区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4的表达增加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艳琴 高慧 +2 位作者 周正怡 陆世铎 孙凤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实验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v occlusion,MCAO)模型上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6h、12h、1d、3d)脑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4,TRPC4)的表... 实验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v occlusion,MCAO)模型上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6h、12h、1d、3d)脑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4,TRPC4)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12 h、1 d、3 d组纹状体、海马区域TRPC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检测,显示TRPC4主要表达在神经元细胞膜上;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统计分析显示,在不同时程缺血组中纹状体、海马区域TRPC4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有所增加,其中纹状体、海马区缺血再灌注1 d、3 d组缺血同侧1RPC4阳性细胞升高显著(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RPC4相对含量增加,提示TRPC4可能参与脑缺血引起的急性和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物学 脑缺血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4 免疫组化 Western BLOT
下载PDF
氯化钴诱导化学缺氧对N9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国红 毕凌云 +3 位作者 李超堃 侯软玲 尹雅玲 李东亮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7-562,共6页
目的研究氯化钴(CoCl2)对N9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剂量CoCl2处理N9小胶质细胞后,X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 目的研究氯化钴(CoCl2)对N9小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剂量CoCl2处理N9小胶质细胞后,X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硫代巴比妥酸(TBA)显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CoCl2(50~1 000μmol.L-1)处理24 h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部分细胞出现皱缩、破碎,细胞密度减小,随CoCl2剂量增大,细胞形态损伤程度进一步恶化。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氯化钴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MDA含量明显增多(P<0.05)。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氯化钴处理组的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且比例随CoCl2剂量增大而增多。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CoCl2可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G0期。结论 CoCl2可呈剂量依赖性损伤N9小胶质细胞,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钴 诱导 化学缺氧 N9小胶质细胞 细胞损伤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