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药物ZL-1在鸭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模型中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牛巍 张继明 +4 位作者 王文逸 龙健儿 曾毅 李泽琳 瞿涤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ZL 1在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持续性感染模型中抗嗜肝DNA病毒的作用。方法应用中药复方ZL 1治疗实验感染鸭 ,口服给药 ,剂量 5 0 0mg·kg-1·d-1,分 2次服用 ,连续 4周。采用斑点分子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ZL 1在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持续性感染模型中抗嗜肝DNA病毒的作用。方法应用中药复方ZL 1治疗实验感染鸭 ,口服给药 ,剂量 5 0 0mg·kg-1·d-1,分 2次服用 ,连续 4周。采用斑点分子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治疗后感染鸭血清和肝脏中病毒的动态变化。同时以拉米夫定及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结果 复方药物ZL 1治疗后血清中DHBVDNA均数从 3 .6× 10 10 拷贝 /ml下降至 0 .9× 10 10 拷贝 /ml(P <0 .0 1) ,抑制病毒率为 75 % ,但尚不能清除病毒血症 ,肝组织中总DHBVDNA和DHBV超螺旋型DNA量无明显减少 ,停药观察 2周 ,病毒复制反弹不明显。拉米夫定治疗后可显著降低病毒血症 (P <0 .0 1) ,抑制病毒率达 99% ,同时肝组织中总DHBVDNA和DHBV超螺旋型DNA量减少 ,但停药观察 2周 ,病毒复制反弹明显。安慰剂组 (口服生理盐水 )治疗前后病毒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复方药物ZL 1治疗4周可使感染鸭病毒血症降低 ,但不能清除病毒血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药物 ZL-l 乙型肝炎病毒 实验感染模型 抗病毒 治疗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研究进展
2
作者 林旭 闻玉梅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年第6期5-7,F004,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兼具反转录酶及DNA聚合酶活性,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HBV研究的难点及热点,本文综述了HBV DNA聚合酶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键词 DNA 乙型肝炎病毒 聚合酶 复制机制 抗病毒药物
下载PDF
病原性细菌生物膜及持续性感染 被引量:7
3
作者 瞿涤 闻玉梅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年第6期1-4,16,共5页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固有的抵抗各种生物作用的特性是许多持续性和慢性细菌感染的根源。对细菌生物膜的研究揭示了细菌形成群体后,其许多生物学特性完全不同于原单个浮游细菌,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微生物学的新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们将...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固有的抵抗各种生物作用的特性是许多持续性和慢性细菌感染的根源。对细菌生物膜的研究揭示了细菌形成群体后,其许多生物学特性完全不同于原单个浮游细菌,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微生物学的新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们将认识微生物是如何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性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 持续性感染 微生物
下载PDF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袁正宏 周晓辉 闻玉梅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基础。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细胞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技术和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 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基础。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细胞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技术和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国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应积极关注、了解和参与这一有可能成为21世纪医学微生物学核心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 宿主细胞 相互作用 细胞微生物学
下载PDF
乙肝病毒“a”决定簇129Leu变异株免疫原性低下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芳 张燕萍 +3 位作者 马张妹 武力 闻玉梅 何丽芳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a”决定簇 12 9Leu变异株免疫原性低下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野毒株质粒DNA(p3.8Ⅱ )及用p3.8Ⅱ组建的 12 9Leu、12 9His、14 5Arg(分别称为p3.8Ⅱ 12 9L、p3.8Ⅱ 12 9H、p3.8Ⅱ 14 5R)重组质粒DNA转染HepG...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a”决定簇 12 9Leu变异株免疫原性低下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野毒株质粒DNA(p3.8Ⅱ )及用p3.8Ⅱ组建的 12 9Leu、12 9His、14 5Arg(分别称为p3.8Ⅱ 12 9L、p3.8Ⅱ 12 9H、p3.8Ⅱ 14 5R)重组质粒DNA转染HepG2细胞 ,检测转染细胞上清HBsAg、HBeAg水平及胞内HBV复制情况。以重组质粒DNA免疫BALB/c及C5 7BL/ 6鼠 ,比较各重组质粒DNA免疫鼠后诱生的抗体水平及脾细胞特异性IFN γ水平。对各重组质粒DNA表达S基因“a“决定簇作亲 /疏水性分析。在 134例HBs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中用PCR SSCP筛选后测序方法 ,寻找“a”决定簇变异株。结果p3.8Ⅱ 12 9L重组质粒免疫鼠血清的抗 HBs效价与脾细胞诱生的IFN γ在 2种品系鼠中均低于野毒型或p3.8Ⅱ 12 9H免疫鼠 (P <0 .0 5 )。在 134名HBs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 ,仅有 9/ 134(6 .9% )出现“a”决定簇氨基酸变异 ,但其中 1例为 12 9Leu变异。结论  12 9Leu变异株的T、B细胞免疫原性低下主要是由于该氨基酸变为亮氨酸所致 ,可能与该位点变为亮氨酸后疏水性增高有关。该变异株检出率虽然不高 ,但确实存在于慢性乙肝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a”决策簇 基因变异 细胞转染 DNA免疫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同源重组构建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agr)阴性突变株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敏 蒋晓飞 +4 位作者 关明 李华林 高谦 徐明 吕元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28-732,共5页
目的 构建表皮葡萄球菌agr阴性突变株 ,以期得到除agr基因以外相同遗传背景的突变株与野生株。方法 首先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BT2 △agr,后电转入金黄色葡萄球菌RN4 2 2 0 ,再转入表皮葡萄球菌 32 98。通过pBT2载体对温度敏感的特点 ,... 目的 构建表皮葡萄球菌agr阴性突变株 ,以期得到除agr基因以外相同遗传背景的突变株与野生株。方法 首先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BT2 △agr,后电转入金黄色葡萄球菌RN4 2 2 0 ,再转入表皮葡萄球菌 32 98。通过pBT2载体对温度敏感的特点 ,含重组质粒的表皮葡萄球菌 32 98在 4 0℃多次传代 ,最终筛选出agr阴性的突变株。结果 同源重组质粒pBT2 △agr通过酶切鉴定证明构建成功 ,表皮葡萄球菌 32 98接受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RN4 2 2 0的重组质粒 ,经酶切鉴定正确。 4 0℃多次传代后 ,经抗生素抗性筛选 ,并经斑点杂交及序列分析 ,证明获得表皮葡萄球菌 32 98 agr阴性突变株。结论 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完成表皮葡萄球菌 32 98 agr阴性突变株的构建 ,使agr基因被大部分剔除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阴性 基因调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重组质粒 突变株 同源重组 8-ag r基因 酶切
原文传递
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对生物膜形成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敏 高谦 +4 位作者 王建平 蒋晓飞 徐琳 阮斐怡 吕元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72-1177,共6页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agr对其生物膜形成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调节机制,以期发现新的生物膜形成调节途径,完善agr调节网络。方法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表皮葡萄球菌agr阴性突变株,从体外、体内不同角度观察agr阴性突变株与其agr阳性野生株...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agr对其生物膜形成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调节机制,以期发现新的生物膜形成调节途径,完善agr调节网络。方法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表皮葡萄球菌agr阴性突变株,从体外、体内不同角度观察agr阴性突变株与其agr阳性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致病力的差异。结果表皮葡萄球菌agr阴性突变株与其agr阳性野生株相比,黏附能力、致病力均明显增强;在agr阴性突变株中许多蛋白表达是增加的,如ClpP(ATPdependent Clpprotease)、DadL(Dalanine Dalanineligase)等;在agr阴性突变株中基因clpP、atlE和dadLmRNA的表达分别是agr阳性野生株的6.4、7.6和3.9倍。而fbe、icamRNA的表达在agr阴性突变株和agr阳性野生株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r基因可以下调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是生物膜形成的抑制因子。agr基因对生物膜的下调作用可能不但通过下调atlE的表达,还可能同时下调clpP的表达;agr对生物膜的下调作用并不通过调节fbe和ica途径;首次发现agr可以通过调节dadL来调节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属 基因 生物膜 电泳 凝胶 双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