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闻改革40年:以市场化为中心的考察——基于《广州日报》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良荣 窦锋昌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3期108-116,共9页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4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有机组成部分的新闻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正在经历严峻挑战。中国新闻改革40年进程中有一条突出的主线,就是"市场化"发展。研究与回顾这段新闻改革历程,《广州...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4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有机组成部分的新闻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正在经历严峻挑战。中国新闻改革40年进程中有一条突出的主线,就是"市场化"发展。研究与回顾这段新闻改革历程,《广州日报》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者搜集和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念化和理论化,把《广州日报》40年的市场化发展划分为"企业化""工业化""集团化""资本化"与"多元化"五个阶段,描述和展现了一份报纸的市场化发展之路,同时也是中国新闻改革的一个缩影。不过,最近10年来,移动互联网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发展,传统媒体读者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量下降,媒体的市场化发展遭遇重大挑战,甚至出现"非市场化"发展的迹象。虽然如此,中国的大部分媒体并没有完全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事业体制,在各自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二次销售"之外的更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市场化"依然是媒体发展的一个核心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 新闻改革 传媒体制转型 市场化 广州日报
下载PDF
多元传播视角下的城市沟通:上海人民广场“可沟通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钟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6-62,共7页
"沟通城市"的目标,是异质共存,从而创造更具活力的城市。本研究以"可沟通性"概念为切入点,对传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前城市环境、技术环境之下的传播意义进行再阐释,并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这一案例的研究,... "沟通城市"的目标,是异质共存,从而创造更具活力的城市。本研究以"可沟通性"概念为切入点,对传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前城市环境、技术环境之下的传播意义进行再阐释,并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这一案例的研究,探讨城市空间是如何"沟通城市"的,尤其是在城市空间中,空间、个体与媒介是如何产生传播互动的,从而对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回应。研究认为,当前城市的"可沟通性",是在城市空间、媒介与个体呈现组成的多元传播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城市空间、媒介与个体实践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播 可沟通性 新媒介技术 媒介融合
下载PDF
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媒体责任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志安 廖翔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88-90,共3页
主流媒体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网络暴力的防范和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进行剖析,从媒体的视角指出网络暴力治理中媒体应该承担的四种责任:快速查明事实,确保社会舆论基于准确的信息基础;客观... 主流媒体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网络暴力的防范和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进行剖析,从媒体的视角指出网络暴力治理中媒体应该承担的四种责任:快速查明事实,确保社会舆论基于准确的信息基础;客观评估非理性言论,避免过度使用网络暴力的标签;宣传网络暴力的自救举措,培养公众抵御虚假信息和攻击的能力;理性引导舆论走向,促进网络暴力的多元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媒体责任 多元共治 价值引导
下载PDF
网络社群的崛起及其社会治理意义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54,共5页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双重逻辑下,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社群则是网络社会中人们新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的多元社会中,网络社群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体系中日益成为其中的一...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双重逻辑下,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社群则是网络社会中人们新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的多元社会中,网络社群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体系中日益成为其中的一元主体。提出并重构网络社群概念,能激发我们"社会学的想象力",了解并洞察我们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而且,重视网络社群的崛起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对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群 网络社会 社会治理 治理主体
下载PDF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基于对“大学生掏鸟窝获刑十年半”微博舆情的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华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8-32,共5页
舆情反转的实质是舆论的两次甚至多次建构。人们在认识事件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参照点选择的不同,会导致认知的前后差异。这是舆情反转的社会心理原因。本研究以"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半"事件为案例,通过对节点微博帖子的评论... 舆情反转的实质是舆论的两次甚至多次建构。人们在认识事件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参照点选择的不同,会导致认知的前后差异。这是舆情反转的社会心理原因。本研究以"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半"事件为案例,通过对节点微博帖子的评论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存在着"参照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反转 “参照点效应” “掏鸟窝”事件
原文传递
党报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使命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良荣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2-24,共3页
一直以来,党报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尤其是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党报在我国几乎是“一报独大”,绝对性地占据了舆论的主导权。在历史上,党报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展现上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通过党报,党的重要信息得以传播,党的方针... 一直以来,党报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尤其是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党报在我国几乎是“一报独大”,绝对性地占据了舆论的主导权。在历史上,党报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展现上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通过党报,党的重要信息得以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宣传,主流价值观得以推动,这些工作的顺利实施都有赖于党报这一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命运 党报 当代 战略性资源 主流价值观 思想理论 互联网 主导权
下载PDF
从“表征”到“实践”:移动媒介时代城市形象建构的新范式 被引量:22
7
作者 钟怡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3-140,共8页
在中国当前日益激烈的城市人才抢夺战中,城市形象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以传统的"表征范式"为主导。随着移动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嵌入,媒介、... 在中国当前日益激烈的城市人才抢夺战中,城市形象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以传统的"表征范式"为主导。随着移动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嵌入,媒介、人与城市空间三者之间通过互动不仅建立起了人与城市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在实践中建构了城市形象,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形象建构的路径——"实践范式"。移动媒介时代的上海人民广场作为研究个案,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形象建构范式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形象内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媒介 城市形象 虚实空间 实践范式
下载PDF
纪实类新闻视频节目的移动优先策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对论》栏目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志安 龚沈希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23,共4页
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移动优先策略体现在新闻生产、叙事形态、分发传播等各环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对论》栏目扎根移动化媒介消费场景,探索主流广电媒体移动优先实践。作为纪实类新闻视频节目,《相对论》的移动优先策略主要体... 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移动优先策略体现在新闻生产、叙事形态、分发传播等各环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对论》栏目扎根移动化媒介消费场景,探索主流广电媒体移动优先实践。作为纪实类新闻视频节目,《相对论》的移动优先策略主要体现在还原热点背后的新闻现场、注重移动化的内容叙事、坚守专业化的引导价值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研究纪实类新闻视频节目的移动优先策略,有助于更好推动广电媒体融合转型向纵深发展,持续增强广电媒体内容原创及传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 移动优先 媒体融合
原文传递
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特征与反思
9
作者 张志安 廖翔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3,共3页
互联网数字平台作为美术评论的新载体,为美术界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渠道。本文旨在分析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着重阐述其主要特征并从美术评论的专业性角度加以反思。首先,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具有多样化呈现的特点,评论不仅以静... 互联网数字平台作为美术评论的新载体,为美术界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渠道。本文旨在分析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着重阐述其主要特征并从美术评论的专业性角度加以反思。首先,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具有多样化呈现的特点,评论不仅以静态文字形式呈现,也通过动态的图片、视频或多媒体的方式传达;其次,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倾向情感化表达,评论不仅关注理性的客观分析,也注重主观的情感显露;最后,数字平台中的美术评论强调多元化发展,表现出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相互交融的态势。尽管数字化平台为美术评论创造出数字化表达的新空间,但也面临着权威缺失、信息可信度低、评论质量难以甄别等方面的专业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 美术评论 数字艺术 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 被引量:154
10
作者 张华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3,61,共7页
"后真相"所表征的现象及其影响突破了政治领域,涵盖了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后真相"与媒体变迁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应用互为表里。近几年中国网络舆论的状况变化与"后真相"关系紧密。当下中国新闻传... "后真相"所表征的现象及其影响突破了政治领域,涵盖了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后真相"与媒体变迁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应用互为表里。近几年中国网络舆论的状况变化与"后真相"关系紧密。当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大众化之路转向社群化传播的路径,这一路径转向是"后真相"的深层原因。"后真相"不仅冲击新闻业的基本原则,挑战人们对新闻的认知,也通过新闻的社群化传播影响社会的良性建构。对此,中国新闻业须谨慎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社群化传播 新闻客观性 新闻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