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现代视域 被引量:3
1
作者 邹诗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48,共9页
通过政治批判实现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核心。其著名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判断,其基础是哲学无神论与激进政治立场,但其中包含了值得肯定的的宗教社会学视角。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当从宗教的近现代转型及其现... 通过政治批判实现宗教批判,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核心。其著名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判断,其基础是哲学无神论与激进政治立场,但其中包含了值得肯定的的宗教社会学视角。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当从宗教的近现代转型及其现代性世界的世俗化取向上进行把握。马克思开辟了一条区别于现代人本主义以及实证主义宗教观变革的新的宗教批判道路,并同后两条道路形成了强有力的批判性对话,诸如迪尔凯姆的宗教观乃是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再现。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宗教研究方面切入了现代性世界及其文化的一些主要方面,但总的说来是让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过多地从属于人本主义路向,甚至舍弃掉激进的政治立场。这一状况同现代性世界的虚无主义处境对马克思批判资源的应有要求,仍然存在着相当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宗教批判 宗教社会学 世俗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 被引量:4
2
作者 汪行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9-48,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的处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本主义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激励;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又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具体来说,在马克思主义是一元还是多元、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的处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本主义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激励;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又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具体来说,在马克思主义是一元还是多元、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截然对立还是可以互补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着性别盲点、后殖民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指责是否公正、无政府主义能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起补充作用、马克思是否反自然的普罗米修斯、宗教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边缘化是否损害它的批判能力等等问题上,存在着互不相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反思和发展需要回应上述挑战,了解这些争论蕴涵的问题性,并对不同的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 无政府主义 生态学 宗教
原文传递
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邹诗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1,共7页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道路"或正在生成的"中国模式"与同样变化了的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把握与阐释。"中国道路"是现代中国选择并借助于马克思学说所成功开启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展开方式,是一条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及其民族-国家模式但又展现人类未来文明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本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转化的结果。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更为复杂的时代课题,尤其需要理论自觉,并在创构与"中国道路"及其"中国模式"相匹配的实践哲学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自觉 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道路
原文传递
现代性与剩余 被引量:9
4
作者 邹诗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0-51,共12页
与传统时代普遍存在的匮乏不同,现代性的特征越来越表现为普遍存在的剩余。物的剩余是从生存性状的物化到物欲化及物役化的转变,表现为废弃物的世界与人生存的荒诞化。主体的剩余是在现代性过程中产生的人的受限与受奴役,也表现为"... 与传统时代普遍存在的匮乏不同,现代性的特征越来越表现为普遍存在的剩余。物的剩余是从生存性状的物化到物欲化及物役化的转变,表现为废弃物的世界与人生存的荒诞化。主体的剩余是在现代性过程中产生的人的受限与受奴役,也表现为"人类的废弃"与"多余人"。结构的剩余是指现代性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科层化的剩余,其实质是形式合理性的剩余。政治的剩余是在现代性条件下不断增生的乌托邦主义,表现为"剩余的善"、国家权力的剩余以及"剩余之民"。历史的剩余的实质在于持续在场的"现在"的剩余,是抽掉了人的自然史的结果,表现为历史与未来双重的虚空。符号的剩余是现代性符号世界的剩余,表现为抽象的符号对人的统治及其虚无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剩余 匮乏 物化 虚无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