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行动的自我评价——从杜威的价值哲学出发进行思考的一个尝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艳芬 孙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32,共5页
如果不是更早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将主体哲学上溯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种哲学将主体独断地设定为一个先天的、现成的东西,也就是说,与现实世界中的行动无关的东西。这样,主体就成了杜威所批判的“旁观者式的认识论”中的那个... 如果不是更早的话,我们至少可以将主体哲学上溯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种哲学将主体独断地设定为一个先天的、现成的东西,也就是说,与现实世界中的行动无关的东西。这样,主体就成了杜威所批判的“旁观者式的认识论”中的那个“旁观者”。我们试图从评价活动人手来避免这种状况,因为“评价活动就是指主体对于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自我评价 杜威 “我思故我在” 评价活动 主体哲学 现实世界 主体需要
下载PDF
以“水喻”之解读看儒家性善论的多种面向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6-54,共9页
传统经典常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做比喻来阐发思想,孟子用"水之就下"来比喻人性之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孟子"水喻"并不完美,在宋代理学对诸如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做具体区分后,经过程颢、朱熹以及胡宏的多次修正... 传统经典常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做比喻来阐发思想,孟子用"水之就下"来比喻人性之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孟子"水喻"并不完美,在宋代理学对诸如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做具体区分后,经过程颢、朱熹以及胡宏的多次修正,"水喻"的喻体有一个从"水之就下",到"水之清浊",再到"清水盐水"的变化。这一过程正是宋代理学从自身的学说出发,通过微调"水喻"的喻体,进而对孟子性善论进行补充和修正的过程。在这一系列植根于经典的不断创新中,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性善论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发展向度,而"水喻"的变迁正是儒学在融合与创新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孟子 程颢 朱熹 水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