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理性史”与“理念诗”之间——哲学史上经典之解释与人物之个性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东方朔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4-91,共8页
本论文所欲讨论者,将主要集中于哲学史上个人之性情、个性对该哲学本文所表达之观念的影响,以及我们对此所应持的诠释态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经典本文之理解与人物个性之品评当得其有机之结合,方能再现“理性史之纹路”与“理念诗... 本论文所欲讨论者,将主要集中于哲学史上个人之性情、个性对该哲学本文所表达之观念的影响,以及我们对此所应持的诠释态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而言,经典本文之理解与人物个性之品评当得其有机之结合,方能再现“理性史之纹路”与“理念诗之魅力”,如是,我们也便有相当的理由质疑那种一开始就用某种预设了的、严格的因果对应的方式来图解思想家之思想的努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因“过度诠释”所导致的诠释者对本文及其所赖于产生的周围世界的轻忽和放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文 理性 个性 诠释
下载PDF
从“亲民”到“新民”:也谈宋明儒学中的“现代性”精神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晓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1-54,共4页
关于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肯定明清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并将其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活水源头的部分学者,借用西方近代文化与现代性的话语,努力发掘明... 关于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肯定明清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并将其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活水源头的部分学者,借用西方近代文化与现代性的话语,努力发掘明清哲学中的新思想因素。而肯定宋明理学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的部分学者,则强调宋明理学对现代中国道德意识培养与人格境界的提升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双方又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都有自己的学术名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如何重新反思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准确把握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仍然是一个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话题。本组笔谈,既有吴根友教授就宋元明清哲学研究的范式及其方法诸问题作的深入思考,也有明清哲学研究知名专家许苏民、蒋国保二先生对"明清启蒙说"在学理与史料两方面做出更为新颖论证的作品,还有在宋明理学、明清哲学贯通研究中的新锐郭晓东、魏长宝、姚才刚、张丽华、陈敏荣等人对宋明学说的现代价值,"明清启蒙说"的学理困难等进行新的论证的文章。这些观点对于我进一步思考宋明理学与明清哲学的关系及宋元明清哲学的现代价值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民” “新民” 宋代 明代 中国 哲学思想 儒学 “现代性”精神
下载PDF
萨特、莱维纳及他者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向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2,共7页
萨特在晚年一次访谈中对自己以前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他者问题有了迥异于早先的思考,而其思考方向恰与莱维纳哲学有着惊人的一致之处。文章梳理了萨特与莱维纳对于现象学传统中他者问题的批评与继承,分析了萨特早年他者观与莱... 萨特在晚年一次访谈中对自己以前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对他者问题有了迥异于早先的思考,而其思考方向恰与莱维纳哲学有着惊人的一致之处。文章梳理了萨特与莱维纳对于现象学传统中他者问题的批评与继承,分析了萨特早年他者观与莱维纳的根本对立,并在萨特他者观的困境处,看到了萨特晚年反思的价值以及莱维纳哲学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现在的希望 莱维纳 他者
下载PDF
从“入世”到“隐退”——阮籍思想三部曲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康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6,共4页
本文通过魏晋时代著名哲学家阮籍从济世热情到出世与草木为邻再到“无是非之别”的在世而超越的思想演变过程 ,透视中国文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追求人性自由的特殊思想轨迹 ;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思想方式的深刻性。对现代社会如何有... 本文通过魏晋时代著名哲学家阮籍从济世热情到出世与草木为邻再到“无是非之别”的在世而超越的思想演变过程 ,透视中国文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追求人性自由的特殊思想轨迹 ;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思想方式的深刻性。对现代社会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存也是一种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思想演变 哲学思想 文化背景 人性自由
下载PDF
经营伦理讲在经营之前
5
作者 高国希 《上海改革》 1999年第7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商业道德 经营伦理学 中国 价值观念 企业 市场经济 香港
下载PDF
再就业工程给上海带来的成就
6
作者 陈学明 《上海改革》 1997年第12期23-27,共5页
再就业工程作为上海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的一件大事,是帮助上海顺利走出产业结构大调整带来的“阵痛”,进人一个新的发展天地,在整个改革大棋盘上所主动弈出的一步高招。它的实施,给上海带来了多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再就业工程 上海 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劳动者素质 中国
下载PDF
对《略论结构主义的结构认识方法》一文的评介
7
作者 尹大贻 《江海学刊》 1982年第5期112-112,共1页
本文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出发,批判分析结构主义的结构认识方法,并企图从结构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中找出其合理成分,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关键词 结构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评介 批判分析
下载PDF
海德格尔:在哲学和政治之间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汝伦 《开放时代》 1998年第6期92-102,共11页
哲学家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海德格尔并无多少兴趣。他对政治亦知之甚少,却试图使其按自己的思路运行。他完全无视政治的独立性,企图把政治问题最终都还原为哲学问题。这样,时代的危机最终被归结为存在的天命,... 哲学家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海德格尔并无多少兴趣。他对政治亦知之甚少,却试图使其按自己的思路运行。他完全无视政治的独立性,企图把政治问题最终都还原为哲学问题。这样,时代的危机最终被归结为存在的天命,而哲学家也只有存在之思,而无政治和道德立场。他只要对存在作出回应,却无须对人世的苦难和不义作出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哲学 政治
原文传递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居渊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7,共11页
本章通过对章太炎的“反满说”、梁启超与胡适的“理学反动说”、钱穆的“每转益进说”、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等五个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及其基本涵义的历史考察,探讨了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的变迁。... 本章通过对章太炎的“反满说”、梁启超与胡适的“理学反动说”、钱穆的“每转益进说”、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等五个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及其基本涵义的历史考察,探讨了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的变迁。文章认为,基于国粹意识的“反满说”,开拓了研究的新方向。“理学反动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并注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成为20世纪研究的重要范式。“每转益进说”与“内在理路说”,试图以继承与发展的观点重新解释,从而对“理学反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早期启蒙说”则勾划出由17世纪早期思想启蒙到19世纪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条主线,首创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清代学术的新范式。文章指出,上述研究范式之间的起伏消长,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这种社会思潮的起伏消长反过来也影响甚至决定了研究范式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学术史 范式 变迁
原文传递
自我概念之诠释及其冲突——社群主义和伦理学中的反理论思潮对自由主义自我概念的批判 被引量:8
10
作者 东方朔 《开放时代》 2001年第5期49-54,共6页
把自由主义看作是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看来不会有多大的疑问。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这一核心价值却在形上学方面发生了疑问,其中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从本体论的价值辩护方面提出了批评;而伦理学中的“反... 把自由主义看作是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看来不会有多大的疑问。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这一核心价值却在形上学方面发生了疑问,其中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从本体论的价值辩护方面提出了批评;而伦理学中的“反理论”思潮则对近现代的西方伦理学理论提出了质疑。虽然上述两股思潮所涉及的批评面很广,而连带的问题更是多种多样,然而他们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的自我概念的不满则是一个共同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斯 麦金泰尔 德沃金 道德哲学 社群主义 伦理学 反理论思潮 自由主义 自我概念 批判
原文传递
“硫酸泼熊”事件与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宝荣 《思想.理论.教育》 2002年第6期43-45,共3页
今年2月28日,北京动物园发生的"硫酸泼熊"事件经媒体公开报道后,肇事者刘海洋受到了社会舆论严厉的声讨和谴责,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德、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必要的.然而,如能深入剖析该事件的成因,从中发现学校在学生素质培养中... 今年2月28日,北京动物园发生的"硫酸泼熊"事件经媒体公开报道后,肇事者刘海洋受到了社会舆论严厉的声讨和谴责,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德、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必要的.然而,如能深入剖析该事件的成因,从中发现学校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对于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优化或矫正学生的人格特征,则更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 人格优化 高等学校 素质培养 人格障碍 社会公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